苗族图腾文化浅析
□ 曾 云,宋雪梅,石圣中,吕梦璐,吉乐丽(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图腾,是记载神的灵魂的载体,是古代原始部落迷信某种自然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等,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象征。图腾作为民族的崇拜物和民族标志,常常对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图腾;文化;苗族
图腾,是记载神的灵魂的载体,是古代原始部落迷信某种自然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等,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象征。在苗族的发展历史中,图腾影响苗族的方方面面,舞蹈、服饰、纹身、旗帜、雕刻、神话传说等无不存在图腾的身影。基于苗族图腾的这些特点,本文以苗族图腾图案为对象,探究苗族这一古老民族深厚的图腾文化内涵。
一、图腾的含义及存在形式
图腾崇拜是发生在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的现象,一般表现为对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的崇拜,认为其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因此也是祖先崇拜的一部分。若某一物被视为图腾,则该物也被视为禁忌之物,除特殊需要外禁杀禁食,且举行崇拜仪式促其繁衍。图腾作为一个氏族的崇拜物,其身影渗入于该氏族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说舞蹈、服饰、纹身、旗帜、雕刻、神话传说等等,默默诉说着该氏族的文化。例如苗族的鸟图腾纹样作为刺绣图案被应用在服饰上,形成了苗族著名的“百鸟衣”。
二、苗族图腾的形成
图腾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按理说一个民族应该只有一个图腾,据考察发现,苗族刺绣中拥有的图腾数量非常之多,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却不是很大。经过分析,我们认为此现象是民族交融和民族内部分化导致的。
1、民族交融带来新图腾
民族融合是世界上每个民族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它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苗族身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在其发展过程中也经历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融合,大大丰富了苗族的文化。在氏族公社时期,图腾崇拜是一种很普遍的宗教信仰现象,各个氏族部落(民族还未定型)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图腾,每个图腾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因此这时候的民族融合(准确的说是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的融合)包含着图腾的融合。图腾融合(假定是两个氏族部落图腾融合)将产生以下三种结果:两种图腾相互共存,融合后的氏族拥有两个图腾;只保留其中一个氏族的图腾,另一个氏族的图腾消亡;两个氏族的图腾相互吸收,整合成一个图腾,新图腾兼具两个氏族图腾的特点。
现在,我国有一部分苗族崇拜竹子,以竹子为图腾,还流传着许许多多的竹图腾神话,而竹图腾是古代夜郎国的崇拜物,苗族从观念上认同竹图腾,导致此结果只能归根于民族通婚与融合了。苗族有一首酒令歌《宜那》写道:“朝廷来查访,的确是能人,差使来讲到,他在这地方,你们治不了,拿到宜那浪,我们来治他。”这里的宜那浪指的是夜郎城,这首酒令歌说明了苗族西迁过程中与夜郎有过接触,苗族的竹图腾也就是在与夜郎融合中吸收进来的。
2、民族内部分化形成新图腾
我们知道,苗族内部有众多支系,按照服饰的颜色划分,就有红苗、白苗、花苗、黑苗、青苗等众多群体。之所以形成如今这一局面,是因为古代苗族是由众多氏族部落聚合而成的,这些氏族部落以血缘为纽带,在历史发展中仍然保留着本氏族的一些特点,即使在磨难重重的大举西迁中,苗族也是以氏族为单位进行迁徙的。苗族大举西迁,各氏族散居全国各地,彼此之间遥远的距离减少了各氏族进行文化交流的机会,不同的社会与自然环境促使苗族内部各氏族朝着不同的文化方向发展。在图腾文化方
2、鱼图腾
这一符号在苗族衣饰、银饰、刺绣、蜡染中出现居多。苗族服饰中常出现鱼纹的图样,图样简洁、明晰、大方,图案中纹样的变化和各种图案位置的巧妙安放,揭示出这一图案的原始象征意义——凭借对鱼类交配情景的描绘,从而寄寓生生不息、代代繁衍的希望,由此可看出这是一种较原始的生殖崇拜。
将这样的图案运用到苗族服饰纹样中,其用意体现为祈求个体的世代延续、家族的兴旺繁衍、民族的繁荣昌盛。鱼产卵多、繁殖快,历史上苗族同胞备受战乱、迁徙的折磨,人口急剧减少,面,各氏族在保留母图腾文化的基础上,有的更加凸显对本氏族古图腾的崇拜,有的催生出新的图腾崇拜。
对于古代苗族到底由多少个氏族部落组成,苗族的哪些图腾是新催生出来的问题,我们依据现今的文献资料还不能准确推测出来,但我们可以从《苗族古歌》中描述的图腾系统以及当今苗族图腾崇拜遗风得知,苗族在母图腾之外确实分化出了新图腾。当今苗学界都有一个共识,枫木图腾是苗族最为古老的图腾,是苗族的母图腾。按《苗族古歌》的记载,枫树被砍倒后化身万物,古歌中明确述说产生的物体有许多归于苗族的图腾之列,例如说鹡宇鸟、蝴蝶,我们可以将此看成是苗族内部分化的写照。
三、苗族图腾的文化内涵及其体现
图腾作为一个民族的崇拜物,常常对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苗族也不例外,其独特的文化及民族心理与图腾崇拜有很大的关联,其中有代表性的有龙、牛、鱼、蝴蝶和枫树。所以,我们在分析了苗族图腾的特点之后,有必要针对图腾本身,分析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1、龙图腾
龙是原始农业民族的一种宗教崇拜形式。对苗族来说,龙除了具有一种至高无上的神的力量以外,还是一种精神源泉,一种图腾和信仰,更是一种喜庆和吉祥。龙最初是以自然崇拜形式出现的,是苗族先民对自然物产生恐惧和崇拜的结果。
在黔东南雷山、台江、剑河一带,现今龙崇拜现象依然存在,在当地有《接龙歌》一直在流传叙唱,“引龙”活动盛行,引龙的规模有大有小,大到举寨进行,小到一户进行。凡遇灾害或办事不顺,苗族人认为是龙跑了,龙脉坏了,就要引龙。
228
因此鱼便成为理想的崇拜对象。
鱼在苗族社会生活中运用广泛,并显示众多功能,如宗教功能,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如今,贵州的一些苗族地区还保留着“杀鱼节”的遗风,他们把吃鱼当作是为子孙繁衍的象征。
征这年无灾祸(主要指火灾)。
青
春岁月
2016年09月上
四、结语
图腾,是记载神的灵魂的载体,是古代原始部落迷信某种自
3、蝴蝶图腾
苗族人把蝴蝶作为创世始祖,尊称其为“蝴蝶妈妈”。蝴蝶为何成了苗族图腾,这与“蝴蝶妈妈”的神话传说有关。传说天地当中,一片混沌,中间有一片云雾,云雾当中长出一颗枫树,枫树孕育树心树疙瘩等,树心当中孕育出一只蝴蝶,蝴蝶与云雾中的水泡游方相恋,12年产下12颗蛋,但蝴蝶妈妈不会孵化,就请鹡宇鸟孵化,12颗蛋孕育出朵哈(太阳)、雷公、水龙、长蛇、白蛇等等,其中有一对姜央兄妹产生人类。卵生人的神话故事突出了苗族对蝴蝶妈妈的敬仰,也是蝴蝶成为苗族的图腾重要原因。
苗族祭祖,最初是祭蝴蝶妈妈。从燕宝《祭鼓节的由来》就得证实:“很久很久以前,姜央从蝴蝶妈妈的十二个蛋里孵出来以后,打败了雷、龙、虎,夺得天下,开田开土,繁衍子孙。不知过了多久,有一年,地方突然发生瘟疫,人死很多;又一年,天下大旱,颗粒无收。姜央认为,这是因为没有祭祖,祖宗生气降的灾害。姜央决定祭祖,祭他的蝴蝶妈妈,祈祷降福子孙”,“祭祖之后,祖宗高兴,收去瘟疫,普降雨露,年年丰收,岁岁平安,姜央很高兴,便订下规约:‘从今以后,每隔十三年祭祖一次。代代相传,便成风俗’”。
苗族扫寨,是为了祭蝴蝶妈妈,请求蝴蝶妈妈保佑全寨平安。《焚巾曲》说,为了保护家乡,必须“杀猪扫村寨,祭祖先老人,祭祖祭蝶妈。”扫寨是雷山县苗族人民的一种集体防火保寨的民间习俗活动,为增强防火意识,全寨各户凑钱、凑米,购米牲畜,集中一起宰杀,经巫师念咒盟约,然后分肉而食。每个人吃了这种肉,就负有防火保寨的义务和责任,家家户户都灭火一天,象
【作者简介】
曾云,女,土家族,湖北利川人,文学学士,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基金项目:中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校级项目《苗族刺绣图案蕴含的图腾文化研究——以贵州省黔东南地区雷山县为例》,项目编号:XCX15086
然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等,被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象征。图腾影响苗族的方方面面,舞蹈、服饰、纹身、旗帜、雕刻、神话传说等无不存在图腾的身影,单就服饰来讲,其刺绣上的图腾图案就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苗绣图腾图案的丰富多彩,离不开绣娘的心灵手巧,更离不开历史上民族的融合与内部分化造就如此多的图腾原型。
被苗族视为图腾的每种动物、植物纹样都隐藏着一个优美动听的传说故事或古风遗迹,每一个图案样式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因此,文章概述了苗绣上龙、牛、鱼、蝴蝶、枫树等五个图腾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燕 宝. 祭鼓节的由来[J]. 南风: 创刊号, 1980(12).[2] 燕 宝. 苗族古歌[M]. 贵阳: 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3.
[3] 梁练方. 贵州苗族服饰图案中的图腾文化[J]. 大众文艺: 学术版, 2009(3).
[4] 杨正伟. 试论苗族始祖神话与图腾[J]. 贵州民族研究, 1985(1).
相拥”的旅游城市,拥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上,应该与“山海相拥”这一特点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依托城市形象,打出连云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并结合连云港市旅游城市的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景区景观的塑造联系在一起,不仅扩大了宣传范围,也将让市民在游历的同时更了解本市的历史文化。
(2)重视连云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性
一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吸取本地的历史发展中民风民俗等而来的,具有一脉相承的连贯性与整体性,所以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不能忽视其整体性。连云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有了这一意识,通过文化节等展示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集中展示,但这只是表面。
我认为,还应该进一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在非遗进行收录整理时,应该按照一定的规则比如时间顺序或者地理
位置进行分类梳理,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时间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立体体系,这样也便于后续研究工作得的展开。既可以在时间轴线上研究各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背景的连续性,也可以结合具体地区研究该地区的历史变迁。同时也利于保护开发工作的进行,可以更加立体的向人们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背景以及演变情况,让本地居民对自己的家乡更加了解,提高地区认同感和凝聚力。
(3)与创意产业结合,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连云港市近期出台了创意文化园的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作为创意资源与创意文化园区展开合作,推出一系列创意文化产品,也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同时连云港市还计划打造市科技馆,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类的遗产结合现代技术进行对比展出,让市民在接触高端科技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古人的智慧。(上接第231页)
>>
2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