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8教师资格证中学辨析题总结

2020-05-30 来源:易榕旅网


亲爱的同学们, 这个文件是历年考过的辨析题, 辨析题的考试特点是, 相同的考点会换不同的说法考。 所以,大家可以放心的认真复习, 因为这些考点可能再考。 大家可以自己做一遍,

我的答案供大家参考。 ^(*  ̄(oo)  ̄ )^ 大家考试顺利!

加油 ~

第一章

1. 辨析题: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教育是 有目的 的培养人 的社会活动 。而该题干对教育的定义是: 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这个题干没有考虑到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进行的, 养人的, 教育活动是社会性的这三个关键要素。

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

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培

但战

( 2013 年上半年真题)

比如战争会对人的身心发展造成影响,

争并不是教育。 一些历史事件如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对那一代过来的中国人的身心发展造成巨大影响,但它也不是教育。所以该题说法错误。

解析: 记住,我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答案。 大家只要能将加粗的三个关键点阐述出来就是回答到了本题的要点。在回答辨析题中能够举一些例子会更好。 2. 辨析题: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而该题干对教育的定义是: 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教育是特指发生在人类社会的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所以该题说法错误。

( 2012 年上半年真题)

3. 辨析题: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 2013 年下

半年真题)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解析: 虽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

但是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具有自

己的相对独立性。比如: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日本和美国(政治经济制度相同) 发展水平也都很发达, 但是两个国家的教育却很不一样,

历史文化特色的传承,美国的教育也有美国自己的历史文化特色的传承。

,生产力

这是因为日本的教育有日本自己的

4. 辨析题:教学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 2017 年上半年真题)

解析: 教育虽然有自身发展的规律, 但它也受社会发展的影响, 比如教育受政治经济制度与生

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也受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哲学思想、宗教、文学、艺术、法律等的影响。

5. 辨析题: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 2012 年下半年真题)

答:这句话是错的。

教育 可以影响 政治经济制度,比如:

教育可以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

通过教育,可以宣传一定的政治观念、理论、方针、路线,造成舆论;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

但是,教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因为教育的目的和性质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6. 辨析题: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 2016 年下半年真题)

答:这题的说法是正确的。遗传素质是: 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的、 父母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的一些解剖生理特点。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也会被重新塑造。 例如: 一个人遗传的气质是胆汁质(这种气质类型以易冲动、 征),但是他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再如, 一个天生优势智能里没有音乐智能 后天的努力,掌握熟练的音乐技能。

所以,这句话是正确的,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情感发生迅速、强烈为主要特

(霍华德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的人,也可以通过

7. 辨析题: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

( 2013 年上半年真题)

答:这题的说法是错误的。

遗传素质是:影响能力发展水平的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主观能动性。没有一个是能够完全决定能力发展水平的。人的发展是由以上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

8. 辨析题: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 普通的高中教育是属于基础教育的。

9. 辨析题: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 答:该题的说法是错误的。

( 2014 年下半年真题)

答:该题的说法是错误的。 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 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

( 2015 年上半年真题)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分为 3 个层次: ( 1)国家的教育目的。

(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订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 ( 3)教师的教学目标。

所以,教育目的是包含培养目标的,它们不是同一概念。

10. 辨析题: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上半年真题)

答:该题说法是错误的。

( 2016 年

教育虽然是培养人的活动, 但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 所以制约教育目的的依据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如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等因素。

人的发展需求只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之一。所以该题是错的。

11. 辨析题: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2015 年下半年真题)

答:该题说法是错误的。

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但全面发展不代表是平均发展, 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个性发展, 所以这题的说法是错误的。

第三章

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1. 辨析题: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答:该题的说法是正确的。

( 2014 年下半年真题)

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途径有教学、课外活动、 生产劳动、 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其中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 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育目的的实现也主要通过教学来进行,因此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 辨析题:教学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答:该题的说法是错误的。

(2016 年下半年真题)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其中,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此外,教学还在于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观、体力、劳动实践能力、创造才能、科学世界观、个性。因此,教学活动的

任务具有多样性,而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3. 辨析题: 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答:该题的说法是错误的。

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 2013 年上半年真题)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其中,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此外,教学还在于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观、体力、劳动实践能力、创造才能、科学世界观、个性。因此,教学活动的

任务具有多样性,而不仅仅使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4. 辨析题:直观教学是手段,也是目的。 ( 2014 年上半年真题)

答:该题的说法是错误的。

直观教学是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 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直观教学提供给学生直接经 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经验, 其目的在于克服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的困难, 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

综上所述, 直观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

不能为了直观而直观, 一般在学生对教学

内容比较生疏时,在理解遇到困难时,才需要老师运用直观。

5. 辨析题:教学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 2015 年下半年真题)答:该题的说法是正确的。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强调: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授之于鱼”是指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授之以渔”是指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 的方法更重要,重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题干符合新课改教学观的要求。 6. 教学具有教育性。 ( 2017 年下半年真题) 该题的答案是正确的。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过程的规律之一就是教学的传授知识与思想

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正如赫尔巴特所说“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7. 辨析题:知识多少与能力高低成正比。 ( 2012 年上半年真题) 8. 辨析题:知识越多,能力越强。 答:该题的说法是错误的。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互相作用后获得的信息,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的反

能力对知识的获得又

(2017 年上半年真题)

映。它属于认识的范畴。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它属于实践活动的领域。 知识的积累会更好地促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起到一定制约作用, 表现为能力越强, 获得知识越快, 越多。但能力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 它是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反复实践的完成活动, 解决问题的活动效率。 所以, 该题的说法是错误的。

9. 辨析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 2015 年上半年真题)

答:该题的说法是错误的。

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

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在教学

中,教师的主导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正确的“导” ,学生主动的“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不是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

用而过分放纵学生, 忽略老师的主导作用, 而是要注意教学相长, 使教师与学生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密切配合,共同提高。

10. 辨析题: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答:此说法错误。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知领域,又要评价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

从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来看, 既要评价教师的教学修养、 教学技能, 又要评价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

题干将教学评价等同于学生学业评价,缩小了教学评价的内涵,故说法错误。

第四章

1. 辨析题:注意转移即注意分散 ( 2014 年上半年真题)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注意转移是指个体根据新的任务, 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对象所吸引。

由此可知,注意的转移是主动的、有意识的行为;注意的分散是被动的、无意识的行为,二者不能等同。故题目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2. 辨析题: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持久保存。 答:该题的说法是错的。

(2016 年上半年真题)

工作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储存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 1 分钟,信息只有被加工后, 进入长时记忆当中,才能持久的保存。保存时间可以达到几天、几年甚至终身难忘。工作记忆不是长时

记忆,所以该题答案是错的。

3. 辨析题: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

( 2017 年下半年真题)

答:该题的说法是错的。

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复述。 记忆转化的必要条件。

复述包含精细复述和机械复述,

是短时记忆向长时

4. 辨析题: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

( 2013 年下半年真题)

答:该题的说法是错的。

心理定势的含义是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 有积极作用。所以该题答案是错的。

5. 辨析题:学习所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 的方法。 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

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 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

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消极作用,

( 2014 年下半年真题)

答:该题的说法是错的。

学习指的是个体在特定的情景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潜能的比较持久的

改变。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由适应、疲劳、药物等也能引起行为变化,如运动员服用兴奋剂,成绩暂时提高,但这样的行为变化是比较短暂的,不能称为学习。所以该题答案是错的。

6. 辨析题:行为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 ( 2016 年下半年真题)答:该题的说法是错的。

学习指的是个体在特定的情景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 的改变。 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个体在后天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引起的。

那些由遗传、 成熟和

机体损伤等导致的行为变化,如吞咽、身体发育、残疾行为等,都不能称为学习。

7. 辨析题: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越强, 学习效率越好。(2015 年上半年真题)

答:该题说法是错误的。

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强度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是呈倒

U 型曲线的, 即中等强度的

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此时学习效率最高。动机或高或低都不利于任务的完成。

8. 辨析题: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016 年下半年真题)答:该题说法是错误的。

焦虑是指学生在担心不能成功的完成学习任务时产生的不舒适、 紧张、担忧的感觉。 焦虑水平会影响学习动机, 如果一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完全没有焦虑感, 那么他的学习动机可能很低;如果太过焦虑, 那么他的学习动机可能过高, 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强度过高过低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 只有中等强度的动机才能让学习效率保持在最高水平。 所以学生适当的焦虑反倒有利于学生学习。

9. 辨析题:习得性无力感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有关。

( 2012 年下半年真题)

答:该题的说法是正确的。

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 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稳定的、 不可控的因素(能力低) 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

是一种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

10. 辨析: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正迁移。 答:该题是错误的。

(2015 年下半年真题)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当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高时,既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又可以起到阻碍作用,所以不一定是正迁移,也可能产生负迁移。

11. 辨析题:学习迁移是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它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起促进作用。(2012 年上半年真题) 答:该题是错误的。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我们在

学习新知识、 新技能时, 以往的学习过的知识和技能既可以对新知识、 进作用,又有可能产生阻碍。所以该题的说法是片面的。 12. 辨析:逆向迁移即负迁移

( 2013 年上半年真题)

新技能的学习产生促

答:该题是错误的。

逆向迁移是指后继的学习对先前的学习产生影响。 而负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两者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13. 辨析题:负强化就是惩罚。

( 2012 年下半年真题)

(2017 年下半年真题)

14. 辨析题:负强化和惩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答:该题的说法是错误的。

负强化和惩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 排除 来增加良好 行为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如某学生因不想成为全班倒数而努力学习。

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 呈现 来降低不良 行为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如某些机构用电击来戒除网瘾。

15. 辨析题:程序教学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答:该题的说法是错误的。

( 2015 年下半年真题)

程序教学的方法是将教材内容细分成许多小单元, 构成由易到难的很多层次或小步子, 让学生循序渐进、 依次进行学习。 这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方式, 适合那些能力高且独立性强的学生,是一种

自学程序,缺少互动性。

而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因此程序教学不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16. 辨析题:接受学习一定是意义学习。 ( 2017 年上半年真题)答:该题的说法是错误的。

接受学习指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来讲,学习不包括任何发现,只是需要将学习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想联系。

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的联系。

接受学习有可能是机械的死记硬背, 也有可能是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知识进行了联系。所以说接受学习一定是意义学习是错的。

第五章

1. 辨析题:液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它受文化教育的影响较大。 题)

答:该题说法是错误的。

( 2015 年上半年真

液体智力主要指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辨别、记忆、理解能力,它较少依赖文化 和知识的内容,而依赖于个人的先天禀赋。液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密切相关。一般人在 岁左右,液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

30 岁以后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2016 年上半年真题)

20

2. 辨析题: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答:智力水平与学业成绩之间呈现中等程度的相关。

智力水平并不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唯一因素。 学习成绩还受到学习方法、 努力程度、学习动机、原有知识的结构、教师和父母的鼓励与支持度的影响。

第七章

1. 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识。 ( 2017 年下半年真题)答:该题说法是错误的。 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

德育过程是从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方面进行培养的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 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具体的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 可以从导之以行开始, 也可以从动之以情开始, 或从锻炼意志开始。

2. 辨析题:有什么样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3. 辨析题: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 答:该题说法是错误的。

( 2014 年下半年真题)

( 2012 年上半年真题)

道德认识指的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其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 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部表现。 有好的道德认识,不一定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 4. 辨析题: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 2014 年上半年真题)

答:该题的说法是错误的。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 有计划、 有系统地对教育者施以

影响, 并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认识、 体验和践行, 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等。

因此,德育不仅仅只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该题的说法是错误的。 5. 辨析题: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 2013 年下半年真题)答:该题的说法是错误的。

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 包括自

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品德形成结果可能与社会要求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 求相一致。

综上所述,德育过程并非品德形成过程。

学生主要受

有目的的、 有计划、 有组织地教育影响。 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

6. 辨析题: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 2016 年上半年真题)

答:该题的说法是错误的。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由于社会生

活的复杂性, 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 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具有多种开端。 教师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晓之以理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

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7. 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是固定的,相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 2017 年上半年真题)

答:该题的说法是错误的。按照科尔伯格的观点,他将道德的发展阶段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他认为这个阶段是有顺序性的。

比如处于幼年期的孩子可能更多的处于第一水平,

上小学后

的儿童可能处于第二水平, 成年人可能会处于第三水平。 但并不意味某一个人到了某一年龄,

就一定会达到某一水平某一阶段。 因为这跟一个人的生理年龄无关, 而更多涉及到一个人是否能在道德意识上真正达到某个高度。一个成年人,可能只处在第一水平,而一个年青人,可能会处以第三水平。

第八章

1. 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

( 2014 年上半年真题)

答:该题说法是错误的。

非正式群体指没有正式文件规定而构成的群体, 其成员以某种共同利益、 观点、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

非正式群体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在班级管理中, 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有助于班级管理与班级建设,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起着阻碍作用。 老师应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