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也谈对2013年高考江西理第20题的探究

2022-07-08 来源:易榕旅网
2014年第10期 数学教学 1o一29 也谈对201 3年高考江西理第2O题的探究 102200北京市昌平区第一中学 张全合何 苗 102200北京市昌平实验中学何 爽 2013年全国高考江西卷理科第20题看似 平常,其实内涵极为丰富,大有挖掘价值,还可 以把椭圆中推广得到的结论类比到双曲线与抛 物线中去,美不胜收. 一、试题再现 题目:如图1,椭圆c: a + D =l(a>b , >0)经过点P(1, ),离心率e=去,直线2的 方程为 =4. J lJ, M j , 图1 f1)求椭圆C的方程; f2)AB是经过右焦点F的任一弦(不经 过点P),设直线AB与直线l相交于点M, 记P 、PB、PM的斜率分别为 l、k2、k3. 问:是否存在常数 ,使得 1+k2=Ak37若 存在,求入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程略1.解:( 1)椭圆 的方程为 +警:1(过 (2)由(1)知,F(I,0),设点A(xl,y1)、B(x2, Y2),直线AB的方程为Y=k(x一1),代入到 +等=1中,整理得(4k2+3)x2—8 2 + 4(k —31=0. 于是 1+ 2: 8k 2 XlX2 ̄-而4(k2-3). 把X=4代入Ny=k(x—1)中,得Y=3k, M(4,3k). 3 3 , 3 一 : : : Xl 一l X2 —l 4一l = 一壶. AF:bF,即 : l—i : 22— _.于是 3 3 一 一 1+尼2=——  I一 +——  IYl+ = 1—1。 X2 一 \1一曼2(、 Xl 1+一 ’  X2 1一 /) + 互3[ ] 8k 2 2一 4 2+3 4 2+3‘ =2k—1. 而k3= 一言,得kl-4-k2=2 3. 所以存在常数入=2,使得 1+ 2=Ak3. 二、推广出一般性结论 NN ̄cN_,。=2,b= ,c=1,P(1焉), 即Pfc, 1,直线z的方程为 :4,即 :一a.Z, 恰为椭圆的右准线.从该题猜想得到: 结论1 已知点P(c,等),过椭圆 : x2+ :l(a>b>0)的右焦点F任作一条不与 轴垂直的直线与椭圆交于 、B两点,与椭圆 的右准线f交于点M,记PA、PB、PM的斜 率分另0为 1、 2、k3,贝0 kl-I-k2=2k3. 证明:设点A(xl,y1)、B(x2, 2)、Y(c,0), 直线AB的方程为Y=k(x—c),代入到 + 2 “一 .b2=1中,整理得a k +b2)x 一2a 后 C.X-4- a2(k2c2一b21=0.于是 2a2k2c Xl+X2===—a2k2—+b2‘ 1o一3o 数学数学 2014年第10期 XlX2 ‘ 把 =aZ 代入到 =k(x—c)中,得 = kb22,M(ak,b2). b b2 于是kl=— , 2=— ,k3= kb2 b2 5"2c= 一 ・ . ——一C C 因为 、F、B三点共线,所以 =kAB= kAF= F,即 : : 丝__.于是 b2 b2 1+k2=— +— = l一 C X+ 2 C一  a一 ( X\ 1 一Cl+ 一 x2 c /) =后+ 一 a[L 一(—Xlx2 筹X 1+ )+ 2 C C] J b2 =2 一, 一 a2k2 上 b2 。 n 0 ( 。c。一b。) 2a k。C c+C2 a2k2+62 a2k2+b2 2 一 522c =. :2(k- 52.矗) =2 3. 说明:FP.Lx轴. 三、再推广出更一般性的结论 在上面的证明中,我们保留了u_的整体, h2 0 把 换成Yo,同时把c换成m,显然上述证明 仍然成立,这就是说:当点F(c,0)与椭圆的右 准线f:X: 沿 轴同步运动起来,分别变 为F(m,0)(0<fmI<a,或『ml>a)与直线f: :Za,点Pfm,b一、, 一 21在直线 :仇 上运动起来到P(m, o)的位置,上述结论 1+ k2=2k3仍然成立.又注意到未用到a与b的 大小,于是有: 结论2 已知椭圆c: + =l(a>0,b >0,a≠b)和点P(m,yo)(O<lml<a,或lmI> a,Yo∈It),过点F(m,0)任作一条不与X轴垂 直的直线与椭圆交于 、B两点,与直线Z: X= 交于点M,记P 、P 、PM的斜率 分另0为 1、 2、k3,贝0 1+ 2=2k3. 四、类比到双曲线和抛物线中 把结论2类比到双曲线中,有如下的结论: 结论3 已知双曲线 : 一 =l(a> 0,b>0)和点P(m,yo)(o<ImI<a,或Iml>a, Yo∈It),过点F(m,0)任作一条不与 轴垂直 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 、B两点,与直线2:z= 交于点M,记PA、PB、PM的斜率分别 为 1、七2、后3,贝0 1+k2=2k3. 在椭圆的证明中以_b2代替b 即可. 结论4己知抛物线C:Y =2px(p>01 和点P(m,yo)(m≠0,Yo∈It),过点F(m,0)任 作一条不与 轴垂直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 A、B两点,与直线2: :一m交于点M,记 P P PM的斜率分别为kl、 2、 3,则 1 +k2:2k3. 证明l:F(m,0)(m≠0),设点A(xl,Y1)、 B(x2, 2),直线AB的方程为Y=k(x—m),代 入到Y =2px中,整理得k2x 一(2ink +2p)・ +k2m2=0.于是 2mk2+2p1+ 2===— 一,,  ix 2:m2— 百一2 "把x:一m代入到Y=k(x—m)中,得Y: 2 m, (一m,一2kin). 于是 1: ,k2:—Y2-Yo—,k3: Yo+2kin ,.yo — 一一 十 ’ 因为 、F、B三点共线,所以k=kAU= AF: BF,即 :—— :——堕_.于是 】+ : +—Y2--YO —Xl一" X2一" : + 一珈f—l_+—l_1 XlX X2 m(Xlq-X2--2m = + 一 。Xl,xl X2 m2, ]2ink 2+2p—一一2m 一。 。,’ 2mk 2+2p m2一m.—— +m2 :2(尼+ YO) =2 3. 2014年第10期 数学款学 1o一3l ms, _为了使大家更好地理解结论2、结论3、 结论4,我们举例如下. 代入到 : z+m中,得 :—b2『__" 例 已知抛物线C:Y =X,点P(一2,3), 直线X=3y一2与X轴交于点F,与抛物线交 于A、B两点,与直线2:X=2交于点M,记 PA P及PM的斜率分别为 1、 2、k3,则k1 +k2=2k3. M( 于是 1: 62 一一,后2:—Y2--—m 2一 0 Xl— 0 m 一—— 。k3= 62一m2 一一 仃0 (6 一m。) b。。2。。。。。-。。 。m。。—。 ’s —’—- —‘k 。。 m。‘。。。x。—o— 解:P(一2,3),设点A(Xl,y1)、B(x2, 2), o 由直线AB的方程为 =3y一2,则直线AB过 点F(一2,0). 把 =3y一2代入到Y =X中,整理得 一3 +2=0,解得Yl=1,Y2=2,不妨设 A(1,1),B(4,2). 又解方程组{ -2’得M(2,詈). 由kl===一言t) ,k2===一言0 , 3===一 ,上 得 1+k2=一昙一去:一罢=2k3. 五、对偶推广 由于椭圆和双曲线有两条对称轴,我们可 以对偶地考虑点F(0,m)(0<I <b,或1ml> b)在 轴上,直线2为Y= 的情况. lI b 2 口,2 结论5 已知椭圆 : + :l(a>0, b>0,a≠b)和点P(xo,m)(0<Im1<b,或ImI >b,Yo∈It),过点F(O,m)任作一条不与z轴 垂直也不与 轴垂直的直线与椭圆交于 、B 两点,与直线f: = 交于点M,记PA,P及 n 1 1 f) PM的斜率分别为kl、尼2、k3,则÷+÷= . 证明:因为点P(xo,m),F(O,m),设点 A(xl,y1)、B(x2,y2),直线AB的方程为Y: kx+m,代入到 X"十 y-=1中,整理得(n 。+ b2)x2+2kma2x+02m2一a2b2:0. 于是 十 =一 , 。: a2 m 2 _ a 2b2— 孩 ——一,, Yl+Y2: (十 ==: 【 1+ 2)+2m:  1十 2J+ m:== - 2 丽k2 ma2+2m+2m:—:—a2 k 2— ̄b2,, yly2:尼2=尼 1 1 2十  2+ m(Xl+x2)十m2=—k2(a 2m 2- a2b2)一一 2k2m2a2+mz=丽-k2瓣+m ===— a2b2 ̄b2m2.‘ 把Y= === 1 Xl~Xo 1X2一XO 一1 1~rn’ks y2一m’ 1 b2一m 一kmxo (62一m2) 一 1 mxo 3 62一m2 因为A、F、B三点共线,所以k=kAB= ]gAF BF,即 :—Yl--—m:Y2--m1——,了:— Xl X2 ,c Yl一7n :—丝一.于是 Ys一" 11 Xl—XOX2一XO .。1。尼2 1一m。 2一m :— 一+— Yl— ln 2一 fI L — 0 f、Yl— lf—  +— 2一" 1 = +丢一 。 。Y—l+mY(2  -+ 2 m)+m ===-i2 — 0’ a2ks b2—2m 上 …。 一kSa2b2+m2b2 2rob2 . 。 — 广一 a—2k2— ̄bs+ :兰一 k b2——m2 2 3‘ 结论6 已知双曲线 : 一 y2=1(n> 0,b>0)和点P(xo,m)(0<lmI<b,或ImI>b, Yo∈R),过点F(0,m)任作一条不与X轴垂直 也不与Y轴垂直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 、 两 点,与直线f:Y=一O交于点M,记P 、PB、 PM的斜率分别为结论2和结论6还可以推广到圆X0+Y2=  、 、 s,则击+ 1= 2. r 中. 参考文献 [1]张元亮.一道2013年江西高考题的探 究历程 .中学数学,2013(11):90—92. 『2]廖永明.由一道2013年高考题引出 的圆锥曲线的一个性质 .中学数学月刊, 2014(1):52—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