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散文的课堂教学法
2024-05-24
来源:易榕旅网
2010年(第39卷)第3期 教学园地 浅析散文的课堂教学法 安 娜 (兰州旅游职业学校,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现代散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说难,是因其虽“神不散”,但毕竟“形散”,不像记叙文那 样完整,说明文那样明白。散文大多运用丰富复杂的艺术手法去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独到见解或抒发自我的强烈感情;而学 生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由于文学欣赏能力的关系,对其深厚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难以理解。说重,是因 其语言精练、词藻华丽、行文隽永、手法巧妙,对激发学生爱好语文、学好语文大有裨益。由教师导游,将学生引入意境, “境”由“情”生,“情”浓“境”深,师生共同深入文本,发挥想象,换位思考,体悟作者情感,再现散文以情感人的真面目。 关键词:导游;换位思考;课堂教学法 1教师导游。学生畅游 意境是散文的生命。教学中若能抓住散文物我一 住一些字句,分析这一个句子、这个词语意义上的种种 可能性等。同时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还去分析作 者的写作艺术,如文中比喻、通感修辞手法和叠字的运 用。这样,整节课给人的印象表面上是气氛热烈,但实 际上学生尽管明白了问题的正确答案,却对一篇文情 并茂的优美散文只有一鳞半爪的了解,根本没有进入 到作者精心创造的意境中去慢慢领略和欣赏。这种教 法纯粹是应试教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能 力没有多大的帮助。 只有教师导游,学生畅游。师生共入意境,深情涵 体的意境,散文的主题、感情、技巧等等就都能够带动 起来。也唯有如此,才能把散文的思想、感情、技巧讲得 深入浅出,且还散文之完整、动人的本来面目。 要将学生引入意境,教者首先要进入意境。进入意 境的前提是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境”由“情”生,“情”浓 “境”深,无“情”则不能人“境”。教师要把自己完全置身 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入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艺术感 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 泳,才能在赏析中感受、思索,作品感染了学生,学生领 悟了作品,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散文 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中去,使师生双方与作者 作品两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共振起来。在这里,教 师的“带情”、“导引”是重要的一步。教师只有以自身的 情绪去影响感化学生,巧妙地带领学生一同遨游艺术 殿堂,才能达到不断深化教学的目的。 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散文时,讲解能突出目标, 抓住重点,分析也层次清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理 教学就是再现散文以情感人的真面目。从这一意义上 讲,散文教学的过程也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 要将学生引入意境,教者首先要进入意境。进入意 境的前提是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境”由“情”生,“情”浓 “境”深,无“情”则不能人“境”。教师要把自己完全置身 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人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艺术感 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 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中去,使师生双方与作者 清文章思路、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等等做法是必要的,这 有助于指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会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也 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渲染、衬托、铺垫、象征、对比、以小 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前后呼应等表现手法,这有 作品两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共振起来。教师只有 以自身的情绪去影响感化学生,巧妙地带领学生一同 遨游艺术殿堂,才能达到不断深化教学的目的。散文的 助于让学生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等。但问题 是我们每堂散文教学课都是对这些问题的重复,对文 章的内容也不是欣赏式的认真去分析,而常常是设计 出一些题目,有时列出表格,让学生在书上找答案。整 教学必须是欣赏教学。教师要抛开一切急功近利的做 法,设法引导学生走上欣赏的道路,要让学生真切地体 会作者所创设的情景(感情气氛),进入散文所创造的 优美意境中,从文章作者的情感人手,体会作者的情 感,才能领略到其中的胜境。 篇文章就在教师和学生的一问一答中讲完了。如朱自 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我们根据表达方式理解其 为抒情散文,作者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我们也抓 175 教学tm地 2010年(第39卷)第3期 2通其情、晓其理 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不同经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 不同读者都可能从某一角度找到与散文作者的共通处, 达到部分地接受作品的地步,关键是看你在什么理性背 景下,沿什么途径人手、探幽,也就是说,鉴赏散文的情 进入阅读鉴赏的境界,无意识的换位思考后得到的一 种情感的愉悦与共鸣,而唤起读者审美体验的正是作 品中或浓郁或淡然或婉曲或直率的情感。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深入文本,发挥想象,换位思 考,是实现欣赏散文情感美的有效途径。 但仅仅是调动想象,换位思考,还只是促使“兴奋 点”的形成,停留在“理解感情,引发共鸣”的层次上,不 足以说明进入审美鉴赏的较高层面。要进人情感美的 感美,不但要“通其情”,而且要“晓其理”。比如,归有光 的《项脊轩志》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 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 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文章主要是用 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项脊轩虽然 狭小,破旧而阴暗,可它是作者长期生活的地方,这问小 屋牵系着一些人和事,是作者时时追怀,不能忘却的;小 屋几经变迁,反映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衰败和离析。小 小的“项脊轩”,可以说是作者家庭变异和身世遭遇的见 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 悲哀。在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之时,唯有项脊轩才能唤起 主人对过去经历深长久远的回忆,因而作者自然对它怀 有深挚的眷恋之情。讲授这篇文章,重点就不应放在对 物——项脊轩的记述上,而应从作者的情感人手—— “多可喜,亦多可悲”。学生初读很难感动,其实,那是还 没有进入角色。如果抓住文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抓住 那些朴实无华却又委婉动人的语言,抓住那些一个个感 人至深的场面。体会其中的意蕴,学生的情感之弦就一 定会被拨动。只有从作者笔下那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 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生活琐事中体会到作者或喜或 悲的真切情感,才能挖掘出此文“事细而情深”的意蕴。 但是,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却没有渲染,没有夸饰,有 的只是平实的语言和细节。 3发挥想象。换位思考 稍有鉴赏力的读者都有从阅读兴奋中享受艺术美 感的经验和体验:阅读之后,在一定的艺术直感的支配 下,艺术意象重现,与作者之间沉默的情感交流出现了 高潮,在兴奋中获得共鸣的快感,这时候虽不求甚解而 心绪飞动,虽掩盖而毕而余味无穷……,这是在值得鉴 赏处自然形成的“兴奋点”,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常 有“快绝!妙绝!”的赞叹;脂评本《红楼梦》常用“宁不相 杀”的点评。追根溯源,这种兴奋点的形成正是在读者 176 鉴赏,还必须要求为自我所感知到的情感进行追本溯 源,摸索出一番理性思考的“所以然”,而这一番“所以 然”的得出过程则可见出读者的鉴赏门道,其结果也正 可见出读者的鉴赏功夫来。 再举《背影》,文中引发我们共鸣的天伦之情—— 父爱,为什么在当时的作者却未能明了,“真是太聪明 了呢”?为什么直至“近几年来,家中光景是一13不如一 日”之际,收到父亲的悲观而故作达观的信后,作者对 父亲的挚爱才得以象火山一样喷发呢?(——而这千言 万语只成就又一个“背影”!)对这些问题深入剖析,不 但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而且可能需要借用心理学、 历史学、美学的知识共同参与解读。这是父子在时间、 空间感情的适当距离产生了美。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 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动力”和 “能源”。这就要求教师要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亲情友情 实例深入剖析其缘由,激发学生内心对亲人的关爱和 惦念之情。利用各种方式,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 的情感,从而诱发学生开掘情感的源流。 要教好散文,就一定要改革教学方法,要针对散文 的特点,再现散文的意境,将动人的画卷展现在学生的 眼前,把感情的清泉引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深情的 “涵泳”、“赏析”中,把握文脉,习得语言,领悟其蕴含的 思想感情,掌握出神入化的表现技巧,从而提高散文教 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菀.中国现代文化散文专论[MJ.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2]王春平.散文教学拾零[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9(2). [3]陈剑晖.关于散文的几个关键词EJ].文学评论,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