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进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建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在当今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冲击之下,选择一种合理、正确的管理模式将会直接决定建筑工程的成功与否。本文主要针对现代房建工程管理中的创新管理模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现代房建工程;工程管理;创新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现代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其主要是针对项目的生产、经营活动,依据工程专业的相关理论、方法,结合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组织、监控、规划、协调等专业、系统、科学的管理活动,将各种管理制度、措施贯穿于项目招标、设计、施工、投产全过程中,以保障项目的施工建设在预定的工期内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的完成,提高建筑产品的经济效益。以下本文就我国现代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几种创新管理模式以供同行参考。
一、现代房建工程管理模式存在的若干问题 1.1 管理模式较为单一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的管理模式,其主要是在设计完成后通过招投标的形式进行施工企业的选择,项目业主有时会和多个承包单位签订平行的成本合同,而有时是同一个总的承包单位签订合同,再通过总承包单位与一些分包单位签订分包合同。由此可以看出,我
国现行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较为单一,其不仅是受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制度的约束而造成的,同时由于项目业主、承包商对于新的管理模式缺乏了解、认识,从而进一步阻碍了创新管理模式的发展。此外,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单位的水平较低,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1.2 项目业主的管理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通常是由业主承担全过程的项目管理工作。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多数业主对于项目管理单位往往存有质疑,加上自身利益的趋势,从而没有委托、聘用专业的管理单位承担项目管理工作。因此,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现行的管理模式,主要是由项目业主组建工程指挥中心,从而对项目建设的大部分工程或全部工程采取管理。倘若业主承担所有项目管理工作,在整个建筑工程的实施期间,必然会形成并维持一个巨大的管理机构,从而大幅增加了项目管理的成本。此外,随着建筑工程的竣工、交付,项目管理机构将就地解散,由此难以积累、收集管理过程中的经验与知识,造成只有一次教训,而没有二次经验的局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部分业主并未配备专业的管理小组,缺乏管理人员,项目管理的水平较低,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质量与经济效益。 1.3 监理等咨询单位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我国工程监理单位从有到无,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提高我国工程项目建设水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目前的工程监理单位仍然存有不足之处,多数工程监理单位的工作只局限于建
筑项目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从而无法形成涵盖工期、投资、质量的综合性控制,更难以实现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管理。除监理单位外,我国其他的一些咨询单位也存在服务范围较小、业务单一、无法提供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服务等问题。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房地产建筑业管理体制的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而各个不同专业的咨询机构归属于不同的专业部委,限定了业务与资质的范围,从而阻碍了建筑工程全过程项目管理服务的发展。 二、现代房建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 2.1 bot 模式
建筑工程项目的bot模式,其是一种贯穿于项目实施全过程的全方位管理模式。基于 bot 管理模式的建筑工程,项目的融资、施工主要依靠私人资本支持,可将其视为一种民营化的国有基础建设项目。在具体应用 bot 模式的项目实施中,建筑工程的所属国、当地政府对外开放运营市场,在不断吸收、筹集国外资金的同时,授予项目企业特许权,并由该企业负责实施项目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建设任务、融资活动,最后在项目竣工验收、投入使用后,负责产品的运营与贷款的清缴。当项目公司的特许期限已满时,建筑项目归还于当地政府。目前,我国内陆几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型城市,在进行基础设施项目的生产、经营时,均采用了此种管理模式,而在房屋建筑工程项目中,此种模式应用仍需一段时间去探索、开发。 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引入 bot 模式的优点在于:能有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中引入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方法;有
利于提高大规模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效率;能够有效解决项目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等。目前,在我国的房屋建筑工程中推行 bot 模式的优势在于,我国政府的信用等级较高。当建筑工程项目的国家政府或地方政府愿意为项目的潜在风险提供担保时,贷款银行会根据其政府的信用等级、社会形势的稳定性进行投资判断,发展 bot 模式的成功率与政府的信用评级有着直接关系。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年均增长率居于世界首位,在国际上的资信评级也相应提高。然而,对于国内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生产、经营,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级阶段,相关配套的法制、标准、规范有待完善,bot 模式的应用受社会环境、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从而造成外商存有疑虑。目前,在 bot 模式的探索阶段,此种模式仅可应用在大规模的建筑项目中,普及应用仍需要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2.2 cm模式
cm模式,是一种风险型建设管理模式,其主要通过快速路径法进行施工,自建筑工程项目的初级阶段就聘用具施工经验丰富、行业信誉良好、技术条件充足的 cm 企业参与到建筑项目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由此不仅能够直接针对项目的生产过程实施监督、管控,同时还能在项目的设计阶段为设计师提供各种关于生产、操作的实质性建议,进而保证项目设计的可行性、科学性。基于 cm项目管理模式的建筑施工,cm 企业在直接参与具体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也相当于承包了建筑工程的管理任务,而cm 经理与项目各承
包商之间有着直接的合同关系,并负责监督、管控项目的建设成本,以保证竣工成本不高于最大成本限额。倘若竣工结算成本超过了最高成本限额,cm企业则需做出相应赔偿,而如果竣工结算成本低于 gmp,所剩资金则归项目的业主所有。此时,对于项目的成本管控,由于cm企业承担了相应的财务风险,进而也将获得一定的额外收入。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应用 cm 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大幅提前项目的施工、竣工时间,项目业主的业务活动、工作任务较少并无需承担过多风险。 2.3 epc 模式
应用epc 项目管理模式的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施工建设主要是由一家企业负责实施完成。基于 epc 管理模式的建筑项目,在进行具体的招投标、合同签订的过程中,通常是以项目的总价合同为基础,而项目的总成本则是由承接设计、施工任务的总承包商负责。在具体应用 epc 模式的项目实施中,由于施工建设、规划设计、生产组织、物料采购等活动由总承包商直接负责,项目的业主只需要监管、控制项目的总体目标即可,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部门,既可以是由业主自行构建,也可另行聘用具备相应资质的管理机构。由此可以看出,epc 模式对于一些简单的建筑工程项目较为使用,而当项目较为复杂时,负责项目设计、施工的总承包商应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仍处于一种混乱状态,项目管理
的水平较低、体制也尚未完善,为适应社会经济环境需要,体制的改革、管理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管理模式的选择时,不仅需要考虑不同模式的特点与优势,同时还需综合考虑项目自身的具体情况,从中筛选出最适宜的工程管理模式,从而有效保证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