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
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下面就是小编收集的白居易诗人写的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望驿台【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思乡与别离,是每一个离家在外的游子不变的情结,而如何表达这人人心中都有、却因时因地有所不同的思乡和离别之情,却是大有讲究的。在这方面,长年宦游它乡的白居易就写过不少构思新巧、感情真挚的佳作,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篇。
白居易有一首和朋友元稹的思乡之情的七绝诗《望驿台》,全诗是这样写的:“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诗歌的语言表达虽然十分浅显晓畅,但是在构思上却颇下了一番细致的功夫,由于这是一首和诗,当然要结合原诗的意境和情绪来写。
在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三月初七,白居易的老朋友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分出使东川,往来奔波途中,赋诗三十二首,白居易的弟弟、秘书省校书郎白行简把这些诗亲笔抄录成卷,题为《东川集》,其中最后一首就是《望驿台》,诗中写到:“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这是元稹在三月的最后一天,也就是诗中所说的“三月三旬足”,走到了嘉陵江边的“望驿台”,在今天四川省广元县西南,想起了在家的妻子,怅然感慨,写
下这首思乡之作。诗歌的构思也非常巧妙,明明是自己思乡之情无可排遣,却偏偏从妻子身上下笔。孟光,是东汉人,因为敬佩名士梁鸿,所以不避贫寒,嫁给了他,后来梁鸿因为写了一首《五噫歌》,喊出了社会底层的不满,而招致朝廷的搜捕,不得已,只好隐姓埋名,远走它乡,为人佣耕度日,但是妻子孟光却并没有因为家境的窘迫而有丝毫的怨言,每日里丈夫下工回家,她总把饭菜事先做好,盛在食案中,恭恭敬敬地端上来,他们夫妇二人“举案齐眉”也就成为千古夫妻相敬如宾的佳话。元稹用“孟光”这个典故,准确生动地表达了他与妻子韦丛之间那种看似平常、其实深挚的感情。他设想在阳春三月过尽,而丈夫仍然没有回家的时候,妻子一定一个人在家里不停地自言自语:真不曾想到,丈夫这一去竟然走了这么长的时间,春天都过完了,竟然还不见人影!由妻子在家天天盼着丈夫早日归来,与他重聚,没想到苦苦等了一个春天,元稹想到自己归期遥遥,不知何日才能与家人团聚。嘉陵江边望驿台上这份怅惘的思家之情,读来如在目前。白居易看到了元稹的这首诗,不禁深有感触,忍不住提笔和了一首。诗是从两处地方分开写起的:“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元稹的家住在长安城朱雀门街东第二街靖安坊内,“靖安宅”就是指的元家宅院,而望驿台当然就是元稹现在身处的异乡了。两地之间,远隔千山万水,作者写过元稹家院中的“当窗柳”,又写他现在身边的“扑地花”。不过白居易的本意却不是描写景色,而是要借景抒情,光是“当窗柳”一句还看不出是什么季节,只点明了是种在宅中窗前的,而“扑地花”却使人一目了然,“扑地”就是遍地,显然元稹写诗时,已然是百花凋谢、落英缤纷的暮春时节了,由此可以推断,“当窗柳”写的也一定是杨花吐尽、柳荫当窗了。元稹的原诗写到“可怜三月三旬足”,所以白诗和曰“两处春光同日尽”,自是天生好句,因为到了三月三十日,阳春三月已经过完了,这个同日尽,颇有春光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人却仍然天各一方的感慨在里面。“居人思客客思家”,在这个让人感伤的日子里,在外的朋友思念的是家中的妻子,而居家的妻子当然更牵挂远行的丈夫。在一个特定的日子里,在两处不同的地方,一种相思,两地离愁,白居易写得既明白晓畅,
又细致深入,这显然不仅仅缘于构思的巧妙,而是因为他自己肯定也有类似的经历与感受了。
下面这首《邯郸冬至夜思家》亦是一首与《望驿台》有着异曲同功之妙的思乡之作。
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的岁末,比《望驿台》诗早了五年。冬至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在唐代时,到了这一天,连朝廷都要放假的,至于民间,那就更热闹了,大家都会穿上新衣服,邻里之间还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热闹起来和元旦差不多,这里所说的元旦就是后来的春节。所以,冬至简直就是一个和家人团圆欢聚的节日了。不过,这一年的冬至白居易却一个人宦游在外,“邯郸驿里逢冬至”,如今一个人在孤寂的'驿站里,这个节可叫人如何度过呢?“抱膝灯前影伴身”,第二句说是白居易过节的真实情况,抱膝而坐,相伴孤灯,环顾身边,只有地下自己那黑黢黢的影子。“抱膝”一词,活画出白居易此时枯坐灯前、神不守舍的情态,“灯前”则告诉人们,此时已经夜深人静,既点明时间,又使下文“影伴身”有了着落。让我们设想一下,驿馆里,灯前是孤零零地抱膝枯坐的白居易,而地下还有他同样是抱膝枯坐的影子在无言相伴,此情此景,怎不叫人思亲想家,而倍感孤独呢?虽然他的身子可能一动也没有动,但他的思绪却早已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回了家乡。三、四两句,就是正面写他的思家之情。不过,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在于他所描绘的,是一幅非常动人的家中的情景,即“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原来,这个冬至,白居易自己由于远离家乡、思念亲人而深夜未眠,所以他想象此时家人一定也同他一样,坐在灯前未曾入睡,不过,家中是众人团聚,围坐在灯前,一开始大概还在热热闹闹地说笑,可是不知是谁,一下子就提起了远行在外的白居易,一时间,欢快的气氛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不知白居易现在怎么样了,出门在外,一切可好?身体是否健康?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团聚,能不能赶上过年?当然,这些都是我们今天的想象之辞,当初白居易也一定是这么想的,但是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只是提到家中“还应说着远行人”,至于家人到底说了什么,却没有做任何
交待,而是把想象的空间留给了后世的读者,而正是这种意在笔先的写法,打动了千百年来,逢年过节,未能与家人团聚的无数游子的思乡之情,所以每每读来,都会不由得对白居易当时的孤寂产生一种深切的同情,与此同时,也免不了会勾起读者自身的生活经历,引起一种对家乡的向往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一联和前面提到的元稹《望驿台》的第三、四两句“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的手法可以说是不谋而合,所以在五年以后,白居易在读到老朋友这几句诗时,多半想起了他当初在邯郸驿馆中度过的那个孤单冷落的冬至之夜,于是便毫不费力地和出了“两地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这一妙语天成的佳句。
的的确确,人同此心,一旦想起家来,不管身处何地,或赶上什么季节的,也不论是远去西南、面对阳春三月好风光的元稹也罢,还是孤灯为伴、冬至之夜抱膝枯坐的白居易也罢,那魂牵梦萦之处,总是亲人的关注与乡情的呼唤,只不过他们两个人,没有在诗中用语言直接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而是通过形象的思维,设想在家的亲人对自己的惦记,从而曲折委婉地传达了这一份人间最深沉、最真挚的亲情。
关于游子思乡的古诗
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唐〕白居易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唐〕白居易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唐〕白居易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
——陆游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春来爱有归乡梦,一半犹疑梦里行 ——元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杜甫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
还家万里梦,为客无更愁 —— 张渭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髦已斑。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