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半个世纪前的一天,法国巴黎市民从当天报纸上看到一个十分醒目的消息:昨天,法国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作为新当选的法国科学院院士,出席了科学院院士例会。按照老规矩,院士第一次参加例会,要宣读一篇高水平的论文。不过,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夏里·法布里教授没有宣读自己的论文,而是宣读了在他指导下的一位中国年轻的物理学家的论文。教授自豪地告诉与会者,这位年轻的中国物理学家由于出色的研究成果,将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位荣获这一荣誉的中国人。
巴黎的报纸还刊登了夏里教授和这位中国年轻科学家的大幅照片。这一消息使巴黎人惊奇异常,因为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又愚昧的国家,而今天,竟然有一位年轻的中国人登上了法国神圣的科学殿堂。要知道,即使是法国科学家,要获得法国国家级科学博士学位,也是不容易的。
这位令巴黎人大吃一惊的中国人,就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
严济慈出生在浙江东阳县的一个小村庄,他是农民的儿子。7岁时,进入严家祠堂的蒙馆读书,读四书五经,但他对那些艰涩的圣贤之言没有兴趣。有一次,他父亲到杭州去办事,无意中在一个书摊上发现一本《笔算数学》,便买回来给了严济慈,严济慈高兴极了。当时,村子里谁都没有学过高深的数学,也找不到可以请教的老师。严济慈硬着头皮自己“啃”,硬是“啃”下了这本书。
14岁时,严济兹考上了浙江东阳县立中学,成绩是所有考生中最优秀的。家里省吃俭用,把这个“严家几辈子才出的读书人”送进了中学的大门。严济慈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刻苦用功,每学期的成绩都在班上名列前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
这年夏天,他来到省城杭州报考大学。考虑到家里经济困难,他决定报考离家最近的南京高等师范,因为师范不仅免交学费,还免费提供食宿。在等候发榜的日子里,有一天,他看见南京河海工程学校张贴的招生告示,心想:反正没事,不如再去考考看,于是,又报考了河海工程学校。
不久,考试揭晓,严济慈两所大学都考上了,而且名列全省第一。这一来,轰动了杭州城,也速速传到他的家乡东阳县。为此,浙江省教育厅把东阳中学列为全省的重点中学。
1
从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严济慈远涉重洋,到法国留学,把目标选定在著名的巴黎大学理学科。按校规,20多门主课,考试通过一门即可得到一张文凭,考取8张文凭就可毕业。但由于课程艰深,考试繁难,考取一张文凭并非易事,不少学生在校多年,一张文凭也没拿到。
巴黎大学一年举行两次考试。这次勇敢尝试的结果,成绩优等,使他一进校就获得了第一张巴黎大学的文凭。巴黎有令人流连忘返的名胜古迹,也有令人难以抗拒的物质诱惑。严济慈对于一切不为所动,每天从下榻的旅馆,到教室,到图书馆,到实验室,四点一线,从不偏离。一年之后,夏天的考试又来临了,严济慈以惊人的记忆力和扎实的知识功底,通过了3门主课的考试,夺得了3张主凭,这是巴黎大学的校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
获得硕士学位以后,严济慈在巴黎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的著名实验室做工程师,研究当时物理学的一个难度极大的课题——石英在电场下的形变(压电效应)。面对难题,除掉不能再减少的睡眠,分分秒秒都用来研究,最后终于成功了。他的论文《石英在电场下的特变和光学特性变化的实验研究》,被夏里教授在第一次出席科学院院士的例会时拿到会上宣读,轰动了巴黎。
(摘编自《中外著名科学家小传》)
这篇人物小传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特点:开篇部分用倒叙方式,叙述严济慈成为第一个获得法国国家科学院博士学位的中国人这件事,然后主体部分叙述他自蒙馆、中学、大学,再到法国留学的求学历程,用的是顺叙方式。
②好处:倒叙是为了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为了突出强调传主的杰出成就;顺叙则脉络清晰地呈现出传主的求学历程,易于读者阅读理解。 【试题分析】
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梁思礼与梁启超
解璋玺
梁思礼生于1924年8月24日。这一年,或可称为梁启超的“灾年”。“李夫人从灯节起卧病半年,到中秋日奄然化去,她的病极人间未有之痛苦,自初发时医生便已宣告不治,半年以来,耳所触的,只有病人的呻吟,目所接的,只有儿女的涕泪。丧事初了,爱子远行”,而老年得子,算是给他一点难得的慰藉,于伤痛之中还能体会到人生未尽之乐。
梁启超深爱着他的九个儿女,但爱小儿子梁思礼尤甚。这种人之常情是不难为人所理解的。最初,他称儿子“老baby(宝贝儿)”,后来索性改称“老白鼻”。他在写给儿女的信中常常提到这个聪明可爱、讨人喜欢的小儿子,以至于姐姐、哥哥们责怪“爹爹信中只说老白鼻不说别的弟妹,太偏心”,结果,梁启超特意在信中写了一大段文字,专讲达达、六六、司马懿(七女)的近况。不过,梁启超并不回避他是“专一喜欢老白鼻”的。他注意到老白鼻一点一滴的进步和变化,不到两岁,就已经“一天到黑‘手不释卷’”了,而且能唱“葡萄美酒”。随着一天天长大,老白鼻变得越发惹人喜爱。梁启超在饮冰室读书、写作时,是不允许孩子们来打扰的,但老白鼻是个例外,每天“总来搅局几次”,梁启超不仅不恼,甚至“盼望老白鼻快来”,因为老白鼻的到来,恰恰是他“最好的休息机会”。过生日了,大孩子都不在身边,他就叫老白鼻代表姊姊、哥哥们拜寿。老白鼻也乐得如此,居然“一连磕了几十个响头,声明这是替亲家的,替二哥、三哥乃至六姊的”,而作为父亲,他在信中告诉大孩子们,“我都生受你们了”。这种父子之间其乐融融的场面,不仅儿子是天真烂漫的,父亲又何尝不是和蔼可亲,一团孩子气呢。
梁启超1929年1月19日病逝,梁思礼只有四岁半。母亲与姊姊、哥哥们合力供他读完了小学、中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母亲筹措了四百美金,送他和姊姊梁思懿到美国求学。其实,梁启超早在1925年为几个孩子预筹学费时曾说过:“至于老白鼻那份,我打算不管了。到他出洋留学的时候,他有恁么多姊姊哥哥,还怕供给他不起吗?”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中日战争爆发后,他的姊姊、哥哥们陆续流落大后方,思永、徽因身患重病,自顾不暇,哪里还有余力顾及远在天津的这个小弟弟?这时,全靠母亲王夫人艰难地支撑起这个家。她先是将旧楼卖给了天津富商郝莲舫,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以及几个孩子的教育;日军占领时期,又将新楼(即饮冰室)的一部分租给了一家绸布店,熬过了更为困苦的那些日子。
梁思礼到美国后,考入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由于家道中落,要像思成、思永、思忠、
3
思庄留学时那样,靠家庭资助完成学业已不可能,他只能靠自己打工赚钱,交学费和维持生活。不久,爆发了太平洋战争,他与母亲的联系被完全切断,情况就更加糟糕了,生活常常陷入困顿之中,但“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苦斗精神,在国外打工读书,在饭馆里洗碗碟,在游泳池当救生员,他什么都能干”,苦读了八年。1945年从普渡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随后,他又进入辛辛那提大学读研究生,先获得了硕士学位,1949年夏,又获得了理学博士学位。梁家子弟没有不是心怀报国热忱的,虽然著名的无线电公司RAC向他发出了邀请,并许诺优厚的待遇,但父亲的话言犹在耳:“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用大事。”于是,他毅然谢绝了美国公司的邀请,和姊姊梁思懿同船回到祖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几十年来,呕心沥血,筚路蓝缕,屡败屡战,排除万难,终于将远程运载火箭研制成功。中国能够成为世界上的航天大国,梁思礼作为开拓者中的一人,功不可没。
1987年,他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并担任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1993年,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梁氏一门三院士中的一位。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注]①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有九个子女,除梁思礼外,还有两位院士:梁思成,建筑学家;梁思永,考古学家,均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此外,梁思顺,诗词研究专家;梁思忠,西点军校毕业,参与淞沪抗战;梁思庄,图书馆学家;梁思达,经济学家;梁思懿,社会活动家;梁思宁,曾参加新四军。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1924年是梁启超的“灾年”:妻子因病去世,丧事初了,爱子远行留学。梁思礼的
出生,消解了他的抑郁情绪。
B.梁启超生前为几个子女预筹留洋学费时,没有准备梁思礼的那份。一来,当时梁思
礼年纪尚小,二来,梁思礼长大后,他的姊姊、哥哥们可以帮衬他。
C.梁启超在写给儿女的信中常常提到讨人喜欢的小儿子,以至于哥哥、姊姊们责怪父
亲不关心出国的子女,为此梁启超专门写信解释。
D.梁思礼历时几十年将远程运载火箭研制成功,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的航天大国。同
时,因贡献突出,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梁氏一门三院士中的一位。
2.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本文有怎样的写作特点?请简要分析。
3.每当我们追念起梁启超继而谈到“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时,心中总是为梁启超对
4
①
儿女的成功教育而叹服。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达德”?因为这三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
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就是专门学识。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还须养成总体智慧,才能得有根本判断力。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智慧,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的人生观怎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因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哪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则一寸两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一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故《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因为认定这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不能明确划分,哪里有东西可为我们所得?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
5
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还有什么得失可忧?
怎么样才能不惧?有了不惑不忧的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即便有了丰富的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即便有了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正气,至大至刚。”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第二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意志由刚强变柔弱易,由柔弱返刚强难。自己做不起自己的主,还有何事可做?只有奋斗,才可得自由。意志磨炼到家,自然是看自己应做之事,一点也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目的,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面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便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炼,所以你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
诸君啊,醒醒罢!你成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1922年12月 (有删改)
4.作者认为为学与做人应是什么关系?“成一个人”的标准是什么?
5.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不惑?“仁者不忧”的原因又是什么?请分点概括。
6.本文二到五段的论述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7.最后两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6
一
1.B
2.①两人合传,构思巧妙。一般传记一人一传,本文利用合传的方式更直观表现了梁启超、梁思礼父子之情,以及父亲对儿子的影响。②选取典型事件,叙述详略得当。为表现梁启超父子的温馨,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如与儿女通信、梁思礼拜寿等。详细叙述梁家的和睦,粗线条叙述梁思礼美国求学过程,详略得当,主题突出。③多次引用传主原话。引用梁启超的原话、书信中的内容,直接展示梁启超的爱子深情,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增强了传记的感染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传记的写作特点。一般传记一人一传,本文利用合传的方式更直观表现了梁启超、梁思礼父子之情;选取典型事件,叙述详略得当;多次引用传主原话。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增强了传记的感染力。
3.①爱子情深,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梁启超对儿女充满着深沉而强烈的父爱,家庭气氛轻松活泼;给子女的书信中充满真挚的爱,这爱变成一种力量,注入了孩子们的生命。②重视对子女的学业培养,大力支持子女出国求学。夫人逝去,丧事初了,仍然让爱子出国求学;预筹孩子们出国留学的学费,让孩子们无后顾之忧。③教育子女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大孩子都不在身边,他就叫老白鼻代表姊姊、哥哥们拜寿。梁启超为几个孩子预筹学费时曾将梁思礼托付给他的哥哥姐姐。④注重爱国主义教育。“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用大事。”在梁启超的爱国教育下,梁思礼和姊姊梁思懿回到祖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
二
4.因果关系,因为要“做人”,所以要“为学”。智、仁、勇三者兼备,能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时,只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如“为什么求学问”“为学做人”“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等,即可得出答案。
5.(1)①须有相当常识;②做事须有专门智识;③要有遇事能断的总体智慧,有根本判断
7
力。(2)①儒家“仁”的人生观认为宇宙和人生永远不会圆满,因此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由此我们就不会忧成败。②儒家“仁”的人生观认为无一物为我们拥有,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因此我们便不会忧得失。
【解析】第一问的答题区间为第三段,抓住一些表示层次的关键词,如“第一”“进一步”等,即可得出答案。第二问的答题区间为第四段,这一段论述了两方面内容,即常人忧虑的内容和仁者不忧的原因。学生将重点放在后一方面即可。
6.先总述,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三方面展开论述,这三方面为并列关系,层次清楚;每
一层又都以问句开头,不仅条理分明,而且促人思考。
7.设问、排比、呼告等。连续的设问铿锵犀利,促人思考,三个“便是你因……”形成排
比,回答斩钉截铁,不仅是真知灼见,而且充满激情,气势极强。一系列的呼告,则令人警醒。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以及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两段中,作者使用了呼告、设问、排比等修辞手法,至于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则要将文章内容和这些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比如,排比有增强气势、使感情充沛等作用,呼告有加强感染力、引起读者思考等作用。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