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第二十一中学“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课题组对这一课题进行了专门的 探索和研究,虽然经历了“千丝万缕”的辛苦,但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现对 两年来实践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一、 课题的提出
继承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培养新世纪人才
在许多学者、专家对过去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教育的反思中发现,由于二十世 纪以来几次大的动荡、浩劫,加上一些错误的文化决策,致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几乎 到了完全断层、青黄不接的局面。延续中国文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在中国入 世、经济走向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对青少年实施入耳、入脑、行之有效的爱国主 义和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民族自豪感、责任感,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优 良品德浇灌当代青少年的心灵,更是当务之急。
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时代发展的必然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我们的
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 发展,推陈出新,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陈至立同志也指出: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全力推进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少年 儿童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 自国家的历史,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从小扎下中华民族的根。
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当今教育重要的补充古书,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 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它是最有价值的书,百读不厌的书。例 如,《易经》、《老子》、《论语》等,更是一个开放式的哲理,富有民族的特色,他 们超越了时代的限制,直接指向宇宙、社会、人生,博大精深;许多论点与内容, 至今仍极富有活力,放射着夺目的思想光辉。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十分重要。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铭贤《从”重文 轻理”谈起》一文说,我国历来是”重理轻文”,”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而西方,比如法国,出现理工科招生不足,人文社会科学生数量超过理工科学生的 现象;美国、德国的文科学生增幅也较快。他指出中国现在的教育基本上还是左脑 教育,重抽象轻形象,重灌输轻创造,重科技轻人文。应该使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 相
辅相成。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应从娃娃做起。有资料表明:13 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 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期做诵读训练,可以使儿童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脑力得到 舒解,加强记忆力,集中了注意力,平衡身心发展,提升自制力和自觉性,对人的 一生都非常重要。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武,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 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 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泛观博览,深思精研,将古人的感受,比 照当今的情境,印证永恒的人性、人情,于是自己的文学艺术境界,又可层楼更上。 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工程先后 开展,有地方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一、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人类记忆和理解的规律。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的研究,人的记忆力和理解 力在人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一样的。人的记忆力发展自零岁开始,十三岁发
展至顶峰,六至十三岁为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段,十四岁后至多能够保持,甚至下 降,而理解力的发展,与记忆力大不相同,理解力也是自零岁开始,至十三岁缓慢 上升,十三岁后方有长足进展,十八岁以后渐渐成熟,但依然可以因为经验及思考 的磨炼而一直有所进步。我们开展经典文化启蒙教育正是利用儿童记忆力的黄金时 期,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使学 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使学生终生受益。
2、国学大师南怀谨的背诵理论。高声诵读多了,自然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学, 也懂得文字和语言之间拼音的学问。背诵可以增加一个人的智力、记忆力、思考能 力,使头脑更细腻,更精祥。硬记不是背诵,背诵像唱歌一样,不用动脑筋,就像 一个小孩子学流行歌曲,随心而记,不用绞尽脑汁,自然而然的进入记忆,一生到 老也不容易忘记。
三、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验证国学经典诵读的可行性;
(2)验证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素质的相关性;
(3)通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开设,促使学生的个性得以生动活泼、和谐健康地 发
展。
(4)通过国学经典的开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学生学习的潜能;
(5)通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开设,形成一支具有较高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 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
(二)研究内容:
(一)基本条件研究 1、以课时调整为突破口,使国学经典诵读的设置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保证;
2、以立足现有教师培训,逐步解决师资问题;
3、合理调整教学经费使用的分配原则和争取科研开发费用相结合,解决实验 经费。
(二)运作过程研究 1、国学经典诵读的设置和内容对学生的适应性研究;
2、国学经典诵读的组织管理研究;
3、建立国学经典诵读质量评价与管理体系的研究。
(三)发展方向研究 1、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个性的相关关系研究;
2、国学经典诵读与教师专业技能提高的相关关系研究。在高效课堂中,构建 民主平等的、互动和谐的、以人为本的师生关系的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明确认识,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学习有关课题研究的资料。 2、确定研究对象,拟定、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做好研究的充分准备。 3、学习有关课题研究的资料,完善课题研究的操作规划。 第二阶段:调查分析阶段
1、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 (1)涵义及调查对象的确定; (2)各类调查表的设计;
(3)调查范围及方式的确定(校园内随机抽取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各科教师 随机进行问卷调查);
(4)调查及调查结果的分类、计算与汇总; 第三阶段:探索阶段
利用学校”文化节”、”艺术节”等对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进行展示。 第
四阶段:效果分析与总结 第五阶段:研究结题与撰写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五、研究措施
在实施课题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全员参与,分工合作。 (一)加强学习: 1、理论研究
增厚教师“经典”文学的底蕴
加强理论学习,把握课题研究方向。课题研究的深入与有效实施需要先进科研 理念和纲领性文件做指导,我们紧抓学习不放松,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教与学 的策略》,开列了《论语通译》、《儿童国学快乐读本——弟子规》、《千家诗》、《国 学》、《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诸子百家》等推荐老师阅读、观看。在自学的基础 上,再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学习使每位教师深化了对课题的认识,丰富了课题内 涵,充实了研究方法,提高了研究能力,有力地保证了研究有序进行。个人自学、 外出学习、讲座辅导、提问研讨等多种形式的学习,逐步增厚了教师“经典”文学的 底。
2、专题研讨 要顺利开展课题研究,每位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意识,掌握一定的研究方
法。为此,我们组织教师阅读相关书籍,倡导教师自学自悟,学以致用,并定期组 织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研讨,丰厚底蕴,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但是在研究实 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的科研观念存在偏差。个别老师觉得应付学校的常 规工作都来不及,还要求去研究每节课上的问题设计,哪有闲工夫?在个别教师的 观念中,教学与研究是两张皮。搞教学研究就是要另起炉灶,研究是为了撑门面, 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改进教学,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而是为了所谓的科研成果去 做一些与教学本身无关的事。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及时组织了多次专题研讨活动。 教师们在一次次学习研讨中逐步形成“问题研究化、研究实践化”的工作方式和研 究意识。
2、举行活动,进行心灵交流
2011 年 5 月,我们学校成功举办了区第五届读书节仪式《与红色经典通行》 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受到了各个学校的一致好评。
六、研究成果 两年来在上级领导、专家的关怀与指导下,经过全体教师的潜心研究,积极
探索,认真执教,我校的“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近年来,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中国先进文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对孩 子进行国学教育的重要性。“文以载道,继往开来”,将国学经典引入校园,让学生 爱上经典,通晓事理,敢于承担,修心修志,孝亲尊师,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不 可推卸的责任。而诵读国学经典,同样可以陶冶教师的情操,使其树立更好的学习、 生活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之中。因此,学校有了开展国学经典课题的想
法。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中,经典诵读的实施往往偏重于 课外,这无疑又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最后决定确立《小学语文课堂国学经典诵读的 研究》这一课题。
课题开展前期,课题组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调查问卷表。这次调查旨在了解 学生、教师、家长对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知识的了解知多少,对诵读经典诗文是否感 兴趣等问题进行探讨交流。本次调查学生问卷共发放 300 份,收回问卷 284 份;教 师问卷共发放 56 份,收回 54 份;家长问卷共发放 300 份,收回 279 份。我们对收 回的问卷作了认真的分析,总体上看,学生、教师、家长对问卷的回答都很认真、 诚恳,使这次调查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问卷显示我们的家长、学生、老师都愿 意学习经典诗文,体验经典诗文中优美的行文、韵味以及从经典中散发出的人与自 然的和谐。同时他们也为经典诵读的方式方法,时间安排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问卷 增强了我们课题组成员开展研究活动的信心。
2011 年 4 月课题如期开题。我们着手做了以下工作: 我们首先召开了开题会,使课题组成员明确本课题研究概念的界定,了解本课
题研究的背景及现状,明确分工,并讨论了具体的做法和措施,同时,课题组根据 区教研室的专家提出的论证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成功开题之后,课题组老师分工协作,通过以下几个板块分步进行,有层次、 有步骤地开展了研究,逐步探索了经典诵读的策略。
一、增厚教师“经典”文学的底蕴 1、加强理论学习,把握课题研究方向。课题研究的深入与有效实施需要先进
科研理念和纲领性文件做指导,我们紧抓学习不放松,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教 与学的策略》,开列了《论语通译》、《儿童国学快乐读本——弟子规》、《国学》、《于 丹论语心得》、《易中天诸子百家》等推荐老师阅读、观看。在自学的基础上,再组 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学习使每位教师深化了对课题的认识,丰富了课题内涵,充实 了研究方法,提高了研究能力,有力地保证了研究有序进行。
2、聚焦名师课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我们组织老师观看名家所上的经典课 和名家讲座,如窦桂梅的《清平乐村居》,赵志祥的《对联》……观看后进行当场 交流,为是交流更广泛,还组织网上研讨。我们安排老师参加“现代与经典”全国小 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观摩“七彩语文杯”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
个人自学、外出学习、讲座辅导、提问研讨等多种形式的学习,逐步增厚了教 师“经典”文学的底蕴。
二、建设校园国学经典文化环境 漫步虹景校园,细心的你会被校园文化环境所吸引,“绿荫依依,香樟浓情”、“紫
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校园绿植的诗文介绍与花木相映成趣;心香园内的“书香”、 “墨香”讲述着古代学者和书法家的故事;教学校园的布置独具匠心——操场旁边的
《弟子规》,教室窗前的诗词古句,让各年段都沉浸在浓郁的国学氛围中……真是 一步一道景,一景一风情。
四、引导国学经典诵读进课堂
我们发现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各单元都是有主题的,如描写优美风景的,撰写名 人故事的,展现美好心灵的,歌唱生命美好的等等。主题的切入点是多元的,如: 《静夜思》,我们以三个主题进行渗透,写月亮的诗句,写思念家乡的诗句,李白 的诗句。我们将以这些主题为渗透点,搜集相关的国学经典,在具体年段的教学中 由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和年段教材,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课堂的诵读。在不断摸索、 完善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经典诵读的主题选文系列。
五、选择国学经典诵读教材 咨询相关专家,课题组成员的讨论后,我们初步选择了三种经典诵读的教材。
低年级为蒙学经典《弟子规》、中年级为易学好懂,题材多样的《千家诗》、高年级 为集中体现孔子思想的《论语》。教材选定后,我们依据学生特点,从人文性、知 识性和趣味性出发,精心选择经典诵读的内容,合理编排,使其古为今用。
如《论语》教学,一开始,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学习,对《论语》中学的内 容进行搜集、整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 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 让学生从主题诵读中了解到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 这是愉快的事。学习不光要有认真的学习态度,还要注意学习方法。 六、合理安排
诵读时间 充足的诵读时间是经典诵读成功的保证。各年级除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即学
校的地方校本课。老师们还利用晨会、班队等开展诵读活动。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 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艺术等措施,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诵 读,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老师们也有自己的好点子,有的老师利用语文早读 进行十分钟诵读,由教师组织学生吟诵;有的老师把诵读内容摘于黑板一角,一周 一换,或一周两换,让感兴趣的学生课余时也能进行诵读;一二年级的老师更是有 心人,在放学排队出校门时,让学生诵读《三字经》,这样既诵读了经典,还让小 队伍不再嘈杂,整整齐齐的。
各个年级还根据班级情况,开展特色活动。比如经典名句接龙比赛、古诗文书 写比赛、古诗文知识小竞赛等。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孩子,可以得四星或五星。
自落实“国学经典诵读”与“养成教育”协调发展的举措以来,我校学生日常行为 习惯日趋规范。很多孩子心性修养在悄悄变化,“刻薄语、秽污语、市井气”难觅其 踪,校园里不文明的行为越来越少,经典名著对于孩子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 如春雨点点入土。如今,国学诵读活动越来越受到全体师生和家长的欢迎,它使学 生的审美情趣不断得以提升。“国学诵读”已成为我校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美德
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思想道德教育手段,并逐步显露“教育无痕”的理想境界,为学生 发展和生活幸福奠定了坚实的道德基础,使国学经典诵读真正成为了学生养成教育 的助推器。
七、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题研究虽已结题,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困扰着我们: 经过两年来的研究,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转变,在课题研
究中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不够。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虽然学习了一些关于教育学、心理学、课
题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微不足道,无法满足课题研究的需要。正 因为如此,我们在平时的实践和研究中难免有些盲目,肤浅,走了许多弯路,影响 了课题研究的速度与质量。
2.实践不够。虽然我们进行了课题教学实践,开展了课例研究,但由于一些 老
师实践意识不浓,总想闭门造车,平时惰于实践,更懒于反思,严重地影响了课 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让课题的研究浮于表面,缺乏深试。
3、反思不深。由于教师对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不明了,认为自已天天 上课,在课堂上偶尔练练笔就是课题研究,对课堂练笔教学的实践成效不认真反思, 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紧密,因此,反思也就缺乏深度,无非是就事论事。
总之,研究无止境,今后我们仍将以这个课题的思想内涵延续下来,让我们的 国学文化继续发扬,发扬光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