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就敏锐慧眼,鉴赏诗歌语言
作者:郑伯峰 战允龙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07期
关于文学鉴赏的规律,刘勰《文心雕龙》中有这样的说法: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就诗歌而言,这“波”就是诗歌的语言。语言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因此,我们必须善于发现诗歌当中最富有“品评”价值的语言,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来完成诗歌鉴赏。 一、关注诗歌中的动态化词语
一个动词,尤其是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诗的诗眼。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巴尔扎克曾说,动词在诗歌里可以“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阅读诗歌时,我们要善于发现这类词语,并对其反复咀嚼品味。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中的“铺”字,就值得我们好好品味。作者为什么用“铺”而不用“射”或“照”呢?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绿”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一词活而全句活,一句活而全诗活。 二、注意诗歌中的形容词
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如“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謫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中的“残”“幢幢”“暗”“寒”等一系列形容词,写出了作者的悲凉心境。“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为一体,“妙合无垠”。
形容词当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表示色彩的词语。中国文论历来就有“诗画一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在唐宋诗里,这种现象颇为普遍。以有关表示色彩词语的搭配和组合,可以营造出强烈的画面感,进而折射出作者的主观情绪。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作者在广阔的背景下,涂抹出黄、翠、白、青四种颜色,通过作者的审美关照,构成了一幅色泽艳丽、风格明快、对比强烈的水彩画,同时又向读者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三、注意诗歌中名词的使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名词在古代诗歌中主要表现为一些典型的意象。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那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因为这些意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句共用九个意象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等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将几种景物作意象的叠加,如一个个特写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四、数词和副词的使用
数词可以表达事物的数量,而且它在诗歌中的巧妙使用常会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如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中的“一”字即为传神之笔。副词常用来限制或修饰动词、形容词,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巧妙地使用副词,常能使诗歌内容变得深刻。如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中的“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一个“偏”字写出了诗人心烦意乱、无可奈何、愁重难遣的心绪。又如“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杜荀鹤《山中寡妇》)一句中的“犹”和“尚”字,深刻地揭示了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田园荒芜,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的残酷社会现实。
总之,只要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就能正确地品评古典诗歌的语言,进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郑伯峰 战允龙,山东省邹城市第二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