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临床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有效防护

2022-10-22 来源:易榕旅网
・调查研究・ 2012年7月第19卷第19期 临床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有效防护 卢现霞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第二人民医院.山东荏平252111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探讨防护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75名临床护士针刺伤的 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临床护士针刺伤的情况。结果其中55名护士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73.33%,人均被刺伤 4.67次/年,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有拔针、加药、回套针帽、针头入锐器盒、医疗废物处置等。结论护士针刺伤发生率 很高,但其防护意识淡薄,故应加强全面性防护概念的教育,预防针刺伤,减少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1临床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2)07(a)一0180—02 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危害,而护士 表2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情况构成比 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而在 临床护理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基本、最常见、最大量的 护理技术操作…。据文献捆道.每年全球大概有10万护士被 针头刺伤。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针刺伤后感染HBV的可能 性是19%~40%.被HIV阳性患看使用的针刺伤后获得HIV 的可能性是0.2%~0.4%。为了提高临床护士对针刺伤危险因 素的认识,降低其针刺伤的发生率,笔者对本院75名临床护 士发生针刺伤的情况及原因分析,以探讨防护措施。 程,如在拔针、加药时不遵守规定.操作完毕后回套针帽、分 1资料与方法 离针头、针头如入锐器盒时未放准确等。 1.1调查对象 3.1.2护理人员严重不足: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患者 本院所有临床科室的护士共计75名.调查2008年2月~ 周转快,工作量大又繁忙,护理人员的缺乏,护士工作时,极 2009年1月发生针刺伤的情况。 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造成针刺伤 1.2调查方法 3.1.3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淡漠:护士对针刺伤的危害性认 采用自行设计的文卷调查表,回收率为100%。调查的内 识不足,缺乏自我防范意识,对标准预防的内容很不熟悉,缺 容包括针刺伤的原因:抽血、拔针、加药、回套针帽、针头人 乏依从性。 锐器盒、医疗废物处置等、以及伤后的处理情况等问题。 3.1.4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健全:科室护士长及感染监督员管 2结果 理不到位。对操作流程不熟悉。 2.1护士针刺伤原因 3.2有效防护措施 被调查的75名护士中,发生针刺伤的有55名,占73.33%; 3.2.1加强标准预防知识培训和安全教育:执行标准预防,医 共发生350次针刺伤。人均被刺伤4.67次/年.临床护士发生 务人员接触患者进行检查、治疗和护理时,应当遵守标准预 针刺伤的原因见表1。 防原则。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 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采取防护措施。做好患者和 表1 发生针刺伤原因构成比 护士的双向防护,执行有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及组织黏膜 等各种操作时,应戴手套。有研究表明,如果被血液污染的钢 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 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 3.2.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强化针刺伤的防护意识,规范 操作流程。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流程,严禁护士从使用过 的针栓上分离针头、回套针帽,同时加强医疗废物的处理,不 要将损伤性废物与其他废物混放,严防造成二次伤害。正确 使用锐器盒是防止和减少操作者针刺伤的有效措施。操作后 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减少污染物的 2-2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情况 污染,降低护士职业暴露的风险。 见表2。 3.2-3建立针刺伤的登记报告制度。制定针刺伤的应急预案, 3讨论 及针刺伤的处理原则。针刺伤后的处理原则:从伤口的近心 3.1造成针刺伤的原因 端轻轻挤压伤FI,促使伤口处血液流出,同时用流动水冲洗, 3.1.1护理人员的某些操作不规范:不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流 (] 转第182页) 18O中国当代医药CHINA MODERN MEDlCINE ・调查研究・ 表5患者职业分布情况(n J 2012年7月第19卷第19期 因症推荐居第3位(8.41%),追踪居第4位(4.43%)。说明患 者病后主动到肺结核防治机构因症就诊者不到患者总数的 1/3,通过其他方式转诊发现者占绝大多数。从而延长了患者 年度例数学生教师商业医师工人民工农民干部退休家政不详其他 的发现和治疗时间,增加了患者传染给健康人群的机会。 从病例分型分析可知,继发性肺结核(Ⅲ型)病例高达 97%(856/880),而原发性肺结核(I型)仅占0.23%(2/880), 说明97%的肺结核患者被发现时患病时间已久,正处于传染 l4.77%(130/880),农民占68.98%(607/880),见表5。 3讨论 性较强的患病期,提示要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使 更多患者病后及时、主动就诊,使之早就诊、早诊断、早发现、 早治疗、少传染。 880例患者中,农民患者占83.75%(14.77%+68.98%),说 自2003年4月启动结核病控制项目,对肺结核患者进 行规范化治疗管理以来,肺结核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治愈率达90%以上。贵定县2009~201 1年 明肺结核主要危害农村劳动力,对农民危害最重。农民和民 工是肺结核的高发人群i5-- ̄,这与肺结核传染源主要在农村, 农村卫生环境差,农民工作强度大,免疫力较低有关。 【参考文献】 f1】李梦军,刘晓东,黄光明.2005年吉安市肺结核流行病学现状调查分 析叨.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08,35:438—439. 『2】李美蓉,邓俊萍,张朝丽,等.山西省某市2009—201o年肺结核疫情分 析『J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1,25(4):263—265. 报告肺结核880例.年发病率为98.57/10万,低于李梦军 等l】1、高于李美蓉等闭和李建之等I3]报告结果,且涂阳患者占1,3 (35.00%).说明肺结核年发病率仍然较高 ,因此结核防治任 务仍十分艰巨,故不能产生厌战和懈怠情绪,要做好长期作 战的思想准备 做好肺结核防治工作,关键在于患者的及早发现与治疗 管理。只有传染源被控制,治疗有效,才能降低其传染性,减 少新发感染者。从患者性别分析可知,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与 [3】李建之,孟凡亮.2005~2009年泰字市肺结核疫情资料分析[J1.预防 医学论坛,2011,17(8):763—764. 男性活动多于女性.相互接触机会多于女性,感染肺结核机 【41李飞,吕玲玲,郭慧芬,等.2004~2007年太原市肺结核病发现状况与 转归分析『J1.疾病监测杂志,2009,24(1):29—30. [51龙定平.2005~2008年贵州省天柱县849例涂阳肺结核疫情分析lJ]. 疾病监测杂志,2009,24(2):942—944. [6]江世民,江鹏飞.彭山县1995~2007年结核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防 治对策f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7):3381—3382. 会大于女性有关。从患者年龄分布情况分析,以50~59岁年 龄段患者最多.其次为20~29岁年龄段患者,第3位为40~ 49岁年龄段患者,以<20岁年龄段人群最少,说明肺结核危 害家庭主要劳动力 患者发现主要有因症就诊、因症推荐、转诊和追踪4种 方式,以转诊发现的患者最多(5932%),其次为因症就诊(2 84%), (收稿日期:2012~03—30本文编辑:魏玉坡) (上接第180页) 用肥皂清洗5 min,再用0.5%的碘伏或75%的酒精进一步消 毒伤口并包扎。针刺伤后的临床护理人员立即填写登记报告 表,直接报告给医院感染管理科,根据暴露的情况采取不同 的防护措施。如果接触的是乙肝患者,临床护士应在24 h内 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进行乙肝五项检测,阴性者注射全 力增大,医院的管理者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护士的心 理压力 应充分认识针刺伤的危害性,提高临床护士的自我防护 意识,切实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真正降低护士针刺伤的感 染率,降低因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的职业危害,提高临 床护士的职业安全性。 程乙肝疫苗;被HIV污染的针刺伤,及时检测HIV抗体,并 定期复查.及时填写“传染病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报告感染 管理科。 [参考文献1 [1】王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U】. 中华护理杂志,2004,38(6):422—424. [2]徐文珍.临床护士锐器伤的分析防护措施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 l8(7):1004—1006. 3.2-4积极推广使用安全医疗护理器具。安全针装置及毁形 器的保护作用已被证明明显降低针刺伤事件及潜在感染血 源性疾病 因此应大力提倡使用安全型的注射器输液器等 具有安全装置的针具,降低锐器伤害的危险【 。 3.2.5针对护理人员不足的情况,经与院领导的共同协调,通 过招聘来增加护理人员的比例,以此来减轻工作中的个人劳 动量,降低针刺伤的危险性。 【3】潘淑琴,吴俊霞,王建斌,等.临床护士锐器伤调查与预防【J1.中华医 院感染学杂志,2006,16(4):41,5-517. 14]4林岩,徐凤琴,陈丽容,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8):985—987. 3.2.6心理疏导。针刺伤的危害除感染等生理损害外还包括 心理损伤.后者的损害可能是持久且严重的[51。特别是被HIV、 HBV阳性的血液针刺后.护士会更害怕、恐惧、焦虑、心理压 [5]薛秀丽,于长颖.高度重视临床针刺伤有效防护职业性危害[JJ.中华 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6):833. (收稿日期:2012—04—05本文编辑:魏玉坡) 182中国当代医药C;I-'IINA MoDERN MEDICIN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