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的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
2021-02-08
来源:易榕旅网
第25卷第6期 VoI.25 NO.6 湖 北 工 业 大 学 学报 2010年12月 Dec.2010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文章编号]1003—4684(2o1 O】o6—0161-03 等待戈多》的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 胡波莲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O068) [摘要]作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等待戈多》的荒诞性体现了2o地纪50年代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基本 审美特征:主题的不确定性;人物的非主体性;削平深度,让舞台本身说话;消解语言,语言仅仅用来填补时间空白。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荒诞派戏剧;不确定性;非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The Post—modern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Waiting for Godot HU BO—I J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bei Univ.of Technology,Wuhan 430068,China) Abstract:As a classic absurd theatre,it S absurdity reflects the basic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postmodernism:uncertainty of the theme,non—subjectivity of characters,flattening the depth and letting the stage speak itself and deconstructing the language,which is only used to fill the gaps in time. Keywords:postmodernism;absurd theatre;uncertainty;non—subjectivity 《等待戈多》自问世以来,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 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这就很好地说明了该剧主旨 注,研究者从社会学、存在主义哲学、基督教教义、自 的不确定性,它是模糊的、多元的。两个流浪汉在等 传等许多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等待戈多》问世的 待什么?戈多是谁?有人说戈多暗指上帝,有人说 20世纪50年代,正是后现代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时 戈多象征死亡,有人说波佐就是戈多等等。该剧的 期。作者在“二战”后无疑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 中心不在戈多是谁,而在等待。那么他们苦苦等待 响,并体现在该剧的创作中。本文主要探讨该剧所 的是什么呢?有人认为他们在等待希望,有人认为 具有的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并说明这些审美特征 在等待上帝的拯救,罗伯・吉尔曼在《现代戏剧的形 使它呈现出浓厚的荒诞色彩。 成》中指出:“这部戏剧就是表现弗拉季米尔和爱斯 特拉冈这样等待戈多;戈多不来,他的本性就是他不 1 不确定性:不可解释的意义 来,他是被追求的超验,现世以外的东西,人们追求 它为了给现世生活以意义。” lIP 他的理解有些接近 “‘不确定性’主要代表中心消失和本体论消失 宗教的理解,现世以外的东西近乎上帝。但是贝克 之结果。……不确定性是后现代根本特征之一,这 特在《论普鲁斯特》里说:“倘若受难者希望上帝援助 一范畴具有多重衍生含义,诸如:模糊性、间断性、异 他,他就错了,只有虚无等待着他。”_3_1P。在尼采已经 端、多元论、散漫性、解合法化、反讽、断裂、无声等 宣判上帝死刑的年代,人们已经怀疑信仰和终极价 等。哈桑指出,正是不确定性揭示出后现代主义的 值,再等待上帝的拯救显得多么愚蠢可笑,很显然他 精神品格。这是对一切秩序和构成的消解,它永远 们不会等待上帝,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在等待什么。 处在~种动荡的否定和怀疑之中。 ̄[1]1'303 国内学者大多抓住贝克特话里的关键词“虚无” 不确定性是荒诞派戏剧的基本特征,也是《等待 两个字做文章,张容认为,《等待戈多》“情节上表现 戈多》最突出的特点。《等待戈多》没有传统戏剧的 为静止,无变化,没行动,什么也没有发生,表现人类 情节模式,没有高潮,甚至没有结局,围绕它的主题 对世界的空虚感、幻灭感、表现人类希望的虚无。”而 162 湖北 工业 大 学 学报 2010年第6期 且强调“贝克特的本意就是指出人类实践根本就无 价值,人活着,实际上是死了,生活就像等待一样,是 一2 非主体性:醉心于卑微的非人 在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之后,福柯又宣布了人的 死亡,他说:“语言的存在只是随着主体的消失而出 现的。 ̄[1O]PJ82杰姆逊把这种主体的消失称为“零散 个空洞无聊的幻觉和骗局,是无聊的打发日 子。 ̄4]P123戴平从存在主义哲学来理解,“戈多永远 不来,说明了人们被孤零零地抛到了这个孤零零的 世界上来后,得不到任何帮助,在这里什么也没有发 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一切行为都是没有意 义的。”l_5_P 丁芸说,“从哲学层面看,《等待戈多》中 的等待,并不是实际生活中的等待,而是人类生存境 化”。在后现代主义的“耗尽”里,人体验的不是完整 的自我,而是一个变了形的外部世界。人是一个已 经非中心化了的主体,无法使自己统一起来。这是 一况的一种超验的抽象。人生就是徒劳无望的等 待。’’ 。。这些观点大都认为《等待戈多》受到存在 ,个没有中心的自我,没有任何身份的自我。主体 ’零散成碎片之后,以人为中心的视点被打破,主观感 性消失,主体意向性自身被悬隔,世界已不是人与物 的世界,而是物与物的世界。[11 ̄P155 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处在虚无中的人的存在是荒 诞的,痛苦的,人生没有意义,就是体验痛苦的过程。 在美国首次排演时导演问贝克特戈多是谁,他 说:“我要是知道,我早就在戏里说了。”朱虹认为“贝 克特的话其实就点出了作品的内容,即人对他生存 在其中的世界、对自己的命运的一无所知。这就是 作者所要表现的人类生存的状态。”l7】P“ 作者不知 贝克特说:“我的人物一无所有。我是以机能枯 萎、以无知为材料的。,,_ ]P“ 《等待戈多》里的人物正 是非中心化的人物,他们是流浪汉、瞎子、哑巴,“失 去了家庭、失去了祖国,没有工作,没有计划,没有未 来,无所作为。他的生存毫无意义、荒诞无用,像垃 圾一般贱,…他的低贱、无能、无知、机能萎缩使他已 经降到物的地位。”_4l_P”。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 不知他们等待的是什么,“他们的等待只是出于非理 道戈多是谁,不知他们在等什么,两个流浪汉也不知 他们在等什么,这便是朱虹所理解的,《等待戈多》告 知我们自己的无知和世界的不可知,人类的生存状 态就是如此。马丁・艾斯林却认为他的回答“对于 接触贝克特的剧作,企图发现以准确而确切的术语 来理解及企图表明这些剧作意指什么的任何人来 说,这是一种善意的警告。 ̄[8]P26言外之意就是我们 根本不需要想方设法弄清它的意指,甚至连这种企 性的习惯…而习惯阻止我们取得对存在的充分真实 性的痛苦然而富于成果的认识。”_8ⅢP 他们只是做些 毫无意义的动作打发时问,拒绝思想,因为思想是危 险的,唯一能“思想”的人是幸运儿,而他是奴隶,不 能自由思想,相反奴隶主波佐不会思想,他代表物 图都不应该有。 不确定性是本体论消失、中心消失的结果。当 我们对人的存在本体发生怀疑或彻底解构之后,人 类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只剩下虚无。我们放弃了 质,“波佐和幸运儿所代表的是肉体与精神的关系, 是人的物质与精神的两个方面,其中理智屈从于肉 体的各种欲望。” 。 在后现代社会,物质取代了精 神,充斥世界的是人的物欲和后工业时代飞速增长 对本质的追寻,不再寻找意义,只是习惯性地活着。 因为世界失去了本质,无所谓中心,无所谓价值和意 义,那么剧本就无所谓确定的意义,就不会是一个寓 言和象征,我们不能非要从中找出一些意义来不可, 作者所追求的正是意义的含混性,他后来说,“《等待 戈多》的成功是基于众人的误解之上——观众要在 的物质,而思想是可怕的,人们把精神永远放逐。随 着宏大叙事、元叙事被解构,人已失去主体性,只是 被语言建构的客体,他们成为徒有其表的躯壳,成为 物的一部分。 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是典型的后现代社会 的人物,他们怀疑思想,他们“明显高于波佐和幸运 剧中寻找一个寓言或一个象征,而这部剧作竭尽全 力避免的就是明确性和确定性。 ̄[95P39艾斯林的理解 儿两人——不因为他们坚持对戈多的信心,而是他 们不那么幼稚。他们不相信行动、财富和理智。他 们知道,在这一生中所做的一切,如果对照时间的无 情作用来看,都是一无所有,而时间本身就是一种幻 觉。他们知道自杀将是最好的解决办法。”L8]P3。 比较合乎作者的创作意图,“在《等待戈多》里,它所 产生的不确定感、这种不确定感的起落流动——从 希望发现戈多的身份到再三的失望——这一切本身 就是此剧的本质。,, ffP3。 主题的不确定性使《等待戈多》具有浓厚的荒诞 《等待戈多》中的人物已非传统戏剧中形象鲜明 的人物,他们没有个性,没有思想,像虫子一样生活 色彩,使它与追求主旨鲜明的传统戏剧形成天壤之 别,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审美特征。 和消磨时间。贝克特也像福柯一样在剧中对我们 说,人死了,只有语言存在。 第25卷第6期 胡波莲《等待戈多》的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 163 3 语言的消解:语言仅仅用来填补时 间空白 在后现代社会,主体消亡,只有语言存在,但不 是人说语言,而是语言控制人,是“话在说我”,说话 我们跟他们一起去体验那种感受。 贝克特认为:“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 才算得上是纯正的艺术。” “。《等待戈多》几乎是 静止的,没有情节,什么也没有发生,第二幕几乎是 第一幕的重复,而且还可以继续演下去,循环往复的 结构直接让观众体验时间的静止、生活的重复无望 及无法忍受,可以说它实践了贝克特的创作观。 的主体是他者。基于这种语言观,荒诞派戏剧家不 相信语言,贬低语言,人物的语言语无伦次、答非所 问,颠三倒四,这“是用来表现人对外在世界的不了 解,人与人之间的隔绝,以及个人被抛到存在当中所 感到而又无从表达的恐惧与痛苦。 ̄L7]P192 5 结束语 在《等待戈多》短短的两幕剧中,主题不确定,人 物零散化,无情节无冲突,追求平面模式,语言被消 解等等,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基本审美特征: 不确定性、非主体性、削平深度、消解语言等。同时 它也“体现了荒诞派戏剧的一般思想特点:世界的不 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喋喋不休地说个不 停,不是为了交流,只是为了“不听”和“不想”,只是 为了“用语言填补时间的空白,有时则是用语言来掩 饰思想。”Ⅲ7jP 在这里语言的所指和能指的深层模 式被颠覆,语言从所指走向能指,意义被消解,说出 的话只是能指的无意义的滑动,因为“人既然失去了 可知、命运的无常、人的低贱状态、行为的无意义、对 死的偏执等。 lf】 作为人的本质,他就没有思想,他的语言就只能是空 洞的公式。 ̄[7]P192 《等待戈多》消解了传统戏剧最重要的要素—— 台词,语言不再是表达剧情的手段,相反,语言的荒 诞性成为呈示生存的荒诞的手段。 [1]王岳川.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EM].上海:复旦大学 [ 参 考 文 献 ] 4削平深度:“直喻式"戏剧 在思想匮乏的时代,后现代理论“已削平深度而 回到一个浅表层上,获得一种无深度感;它只在浅表 层玩弄能指、对立、文本等概念;它不再相信什么是 真理。 ̄[I]P300荒诞派戏剧把尤内斯库的“纯粹的戏剧 性”和贝克特的“直喻说”奉为艺术表现的准则,说明 出版社,2008. Ez] 贝克特.荒诞派戏剧集[M].施咸荣译.上海:上海译文 出版社,1980. [3]瞿世镜.当代英国小说概观[J].外国文学报道,1981 (5):3. E4]张E5]戴容.荒诞、怪异、离奇:法国荒诞派戏剧研究EM]. 平.戏剧一一综合的美学工程[M].上海:上海人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民出版社,1988. 荒诞派戏剧的创作意图是要打破传统戏剧的深度模 式,回到一个浅表层上来,通过舞台道具、演出本身、 舞台场面来传达效果和感受,而不是以文学剧本为 基础来传达深刻的寓意和真理。正如马丁・艾斯林 所说:“荒诞派戏剧的趋向则是,对语言采取过激的 E6] 丁 芸.英美文学研究新视野[M].杭州:浙江大学出 版社,2005. E7] 朱虹.英美文学散论EM].北京:三联书店,1984. [8]马丁・艾斯林.荒诞派戏剧[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 版社,2003. 贬低态度,而主张诗要从舞台本身具体而客观化了 的形象中自然涌现出来。 ̄[12]P78 荒诞派戏剧排斥本质/现象的阐释的深沉模式, E9]弗勒切尔・斯珀林.萨缪尔・贝克特戏剧研究EM]. 北京:三联书店,1983. [1O]约瑟夫・祁雅理.二十世纪法国思潮[M].北京:商务 印书馆,1987. 而采用了直喻的手法。贝克特说:“艺术家通过直喻 把握世界。 ̄[2]P32他强调直接用形象表现精神和心理 活动,反对任何间接的介绍说明。通过舞台的符号 [11]参见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2]马丁・艾斯林.荒诞派之荒诞性LJ].外国戏剧.1980 (1):78. , 来表现人物的感受,正是《等待戈多》的主要特点,该 剧通过荒野和一棵孤零零的枯树来暗示人物的生存 [责任编校:张岩芳] 境况,通过他们无聊的小动作来让观众感受他们等 待的无望,他们的毫无意义的对话,他们企图自杀都 不能成功的行动都直接向观众传达一种氛围和感 [收稿日期]2O10一lO--o9 [作者简介]胡波莲(1973一),女,湖北江陵人,湖北工业大 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及欧美文学 受。作者不是描写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而是“试图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