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通知单

2023-04-23 来源:易榕旅网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手册[部分]

第一单元 天气

天气这一单元以天气为主题,学生将了解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同时学生也将在学习的过程中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制作简易风向标测量风向,自制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1、实验内容:测量室内外的温度 器材:温度计 规范操作要点:

(1)手拿温度计上端(拇指、食指和中指)。

(2)观测时,等示数稳定时再读数(小液泡虽然敏感,但也需要一个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约2-3分钟)。 (3)视线要和温度计的示数保持相平。

(4)读数时,不要对着温度计说话,避免呼出的气影响温度。 操作的建议:

(1)室内温度的测量,可以在教室里挂一支温度计,便于全班同学观测。

(2)每天测量温度的时间和地点要一致,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3)温度计是易碎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用好后要入盒,避免放在桌子上滚落地上打碎。 链接:

1、测高温时用水银温度计,[100摄氏度以上]。测低温时用酒精温度计。 2、温度计打碎了怎么办

(1)、用硫磺粉撒在上面,让它与水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无毒化合物。(其实这是最好的办法)

(2)、 若没有,可以用吸尘器,但必须要彻底清洁吸尘器。

(3)、 将碎片收集(不要碰到手),包好倒入垃圾箱。水银用纸是吸不上的,所以要用扫的。不要见水。你的伤口没碰上就没事,若不太确定,最好去趟医院,水银是重金属,有剧毒!!还有,收拾完一定要开窗通气,这一点切记切记!

3、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 正确的方法是: A、 手拿温度计上端,将其竖直放入水中。

B、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水中,玻璃泡不要碰烧杯的侧壁和底部。 C、 示数稳定时再读数。读数时,要让玻璃泡继续停留在水中。 D、 视线要和温度计的示数保持相平。

2、实验内容:制作风向标测风向。

实验材料:吸管1根、硬纸板1张、带橡皮铅笔1支、剪刀、大头针1枚 规范操作要点:

1、选一根硬一点的吸管(或麦秆),在吸管两端纵向切开约1厘米的缝隙。

2、用硬纸板剪一个大小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的箭翼。分别插入吸管两端的缝隙,并固定。 3、用一根大头针穿过吸管平衡点并插入铅笔一端的橡皮中,使其能自由转动。

4、剪一个圆形纸板,写上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8各方向,然后中间戳洞,把铅笔插入圆形纸板。

5、确定好方向(可借助指南针),与圆形纸板上的方向一致,然后测定风向。 注意点:

1、到空旷的场地上测风向。

2、指南针的正确使用:方向的测定可借助指南针,指南针平方,待指针静止时,轻轻转动指南针盒,使磁针的南北两极和盒上标明的南北方向一致,这时指针盒上标明的方位就于实际方向相对应。指南针务必要远离以下列举的各种物品,才可避免磁针发生错乱:指南针应离铁丝网10米,高压线55米,汽车和飞机20米,以及含有磁铁如磁性容器等10米。

3、实验内容:做雨量器测降水量。

实验材料:直筒的透明杯1个、喷壶或(洗澡喷头)、纸条1张、直尺1把 规范操作要点:

1、在直筒的透明杯子外面贴上一张纸条,并在上面画好刻度,纸条0刻度对齐杯底。 2、站直身子用喷壶对准杯子喷水,模拟降雨。 3、降水5分钟后,看看降了多少毫米的\"雨\"。 4、对照降水等级表,判断降水等级。 注意点:

1、纸条0刻度对齐杯底。

2、读数时,雨量器放在水平桌面上。视线和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时读取雨量器的刻度数。 链接:

课外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的指导:

1、雨量器摆放位置的确定:选择上面或附近没有遮挡物的较开阔的地点,固定好雨量器,避免被风吹到。

2、每24小时记录一次降水量,做好记录,对照等级表,确定下雨的等级。 3、记录后将雨量器内的水倒掉。

第二单元 溶解

溶解这单元涉及到11个实验,基本上每堂课都涉及到两个,如果给归类一下的话,都包含在溶解、过滤、加热分离这三个实验。这三个实验的操作要求比较严谨,其中的注意点也不少。教参P43单元的第一课的三维目标有一条就是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1、实验内容:溶解实验

实验材料:玻璃棒 烧杯 勺子 溶解物质(食盐、糖、高锰酸钾、小苏打、洗净的沙等) 规范操作要点:

1、第一步:静观。把溶解的物质放入水中,静观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尤其是高锰酸钾,它在水中逐渐分散这过程是一个非常直观的过程。)

2、第二步:搅拌。这一环节可让学生注意到溶液是否均匀,是否变成肉眼无法看见的物质颗粒。因此搅拌时要先慢后快,这样便于观察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过程。

3、第三步:静候。物质的溶解有快慢,溶解到一定程度后,物质看起来一下子溶解不了不要急于下判断,过一会还会继续溶解。 注意点:

1、溶解的一个判断条件是在水中是否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这和粉笔末颗粒在水中的漂浮现象是不同的。

2、高锰酸钾的取放要规范。取时标签向手心,瓶塞倒放上,取时用药勺,不能用手直接拿,没药勺可以用纸槽。

3、勺子的使用:像高锰酸钾这样的化学物品,不能用手拿,要用小勺拿取。为了避免起化学反应,在实验中一般选用药勺,尽量避免用金属勺子。

4、 玻璃棒的用途:玻璃棒用于搅拌液体、引流或蘸取试液。实验前后应及时洗净玻璃棒,以防沾污试剂。搅拌时玻璃棒不要碰击器壁,防止碰破容器或造成液滴溅出,因为化学实验对溶液的要求很高,轻微的碰触也会影响实验结果。在没有玻璃棒的情况下可以用筷子代替食盐溶解实验,但如果是搅拌浓盐酸或腐蚀性强的液体不能用筷子代替。

2、实验内容:一杯100毫升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实验材料:1杯100毫升的水、1根玻璃棒、1袋食盐、1把勺子 规范操作要点:

1、倒100毫升水,舀一平勺食盐倒在杯里(用尺子刮平)。 2、用玻璃棒搅拌,先慢后快,便于观察。

3、边观察边记录。

4、食盐全部溶解后,再倒一平勺食盐,用筷子搅拌,食盐再溶解后,再加入第三小份食盐„„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记录加入食盐的量(份数):总勺数减去一勺。 5、用天平称称出一勺几克实验,算出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注意:

1、实验使用的盐选择细盐或粉盐比较好。

2、有时为节约课堂时间,可以把100毫升的水减半到50毫升,刚开始放盐可以两勺一次,节约时间。

3、食盐和水不能洒到杯子外面。

4、做好的浓盐水保存下来,可做下次盐水的分离实验。

3、实验内容:过滤实验

(过滤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操作,教师要讲解演示并做好示范) 实验器材:铁架台 三角漏斗 烧杯两只 玻璃棒1根 滤纸 规范操作要点:

一帖二低 三靠。

“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可适当在滤纸外围加点水)。 “二低”:1、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

2、漏斗中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1、倾倒液体的烧杯尖口,要紧靠玻璃棒,使液体慢慢流入漏斗内。

2、玻璃棒的末端紧靠有三层滤纸的一边 ,玻璃棒稍倾斜,可呈45度角。 3、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 ,可避免食盐溅起来。

注意点:

1、过滤必须用玻璃棒引流,不可直接将滤液倒入漏斗 。 2、滤纸要完好,无破损,否则会影响过滤效果 。

3、承接滤液的烧杯要洁净,否则会使得到的滤液受到污染。

4、实验内容:加热分离食盐和水。

实验材料:浓盐水少量、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蒸发皿、火柴 规范操作要点:

1、 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10毫升。(为避免费时和盐飞溅的情况可适当减少为5毫升) 2、 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外焰加热。火柴轻轻甩灭后放至一旁。

3、 待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避免盐晶体烧焦发黄。(如蒸发皿内出现较多量的食盐晶体时即应停止加热,用蒸发皿余热使剩余少量液体蒸。如果仍继续加热,附着在晶体上的少量水与热蒸发皿接触即爆沸,无水晶体各面受热不均,也会发生飞迸现象)

4、 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

注意点:

1、酒精灯的使用:使用酒精灯时,先要检查灯芯,如果灯芯顶端不平或已烧焦,需要剪去少使其平整,然后检查灯里有无酒精,灯里酒精的体积应大于酒精灯容积的1/4,少于2/3。在使用酒精灯时,应注意,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烧另一盏酒精灯,而应用燃着的火柴或木条来引燃;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否则可能将火焰沿灯颈压入灯内,引起着火或爆炸。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2、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加热后的蒸发皿、三角架、石棉网等在相当长的异端时间内仍然很烫,要注意安全。

3、如果实验器材没有,可以用蜡烛,调羹代替,但要提醒学生注意操作安全。 链接:

1.在用酒精灯加热可以用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来给液体加热,在加热固体时可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等,有些仪器如集气瓶、量筒、漏斗等不允许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不可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

2.如果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应在加热前擦拭干净,然后加热,以免有水珠,导致试管加热不均匀,发生爆裂。

3.加热的时候,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也不要离得很远,距离过近或过远都会影响加热效果,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否则可能破裂,也不要立即放在实验台上,以免烫坏实验台。

4.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应行进行预热,预热的方法是:在火焰上来回移动试管,对已固定的试管,可移动酒精灯,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把灯焰固定在放固体的部位加热。

5.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也要进行预热。同时注意液体体积最好不要超过试管体积1/3,加热时,使试管斜一定角度(45°左右),在加热时要不时地移动试管,为避免试管里的液体沸腾喷出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朝着自己和有人的方向(试管内的液体如果沸腾的话,会溅出来)。试管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接近试管口1/3),手应该持试管夹的长柄部分,以免大拇指将短柄按下,造成试管脱落。 6.特别注意在夹持时应该从试管底部往上套,撤除时也应该由试管底部撤出。

第三单元 声音

声音这一单元学生将探索一些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振动的频率与音高、声音的振幅与音量的关系的基本规律。虽然这单元的科学概念比较抽象,但随着学生用不同的装置做实验,再联系生活经验,他们的理解会得到持续加强。

1、实验内容: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实验器材:四个大小相同的玻璃杯、水 、小棒。 实验过程:

1、四只杯子分别标上号。

2、依次装上满杯、3/4杯、1/2杯、1/4杯水

3、用小棒(金属小棒为佳)从高到低,从低到高敲击杯口,比较音的变化。 注意点:

1、如果用的是口小的瓶子,敲击发出的音和广口瓶发出的音高上不一样的。

2、在试管中加水,敲击试管,试管发出的声音是由试管玻璃和水振动产生的。对着试管口朝水平方向轻轻吹气,发出的“嗡嗡”声是有试管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高→低;低→高。理由:敲击试管时,振动的物体是玻璃和水,水越多振动得越慢,声音越低;吹试管时,振动的物体是空气,空气越多振动得越慢,声音越低。

2、实验内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实验器材:米尺 棉线 尼龙 铝箔 音叉 规范操作要点:

1、把每种材料的一端分别与音叉连接。

2、另一个同学在材料另一端倾听和感受音叉的振动

3、物体要绷紧,铝箔比较难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定,但要使用不同质地的材料。

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

这个单元为学生提供了认识自己身体结构和功能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意识到身体的各种活动都需要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他们的健康意识。

实验内容:体验心脏的工作 实验材料:软管1根、水槽、洗耳球 规范操作要点:

1、这是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洗耳球代表了心脏的收缩功能,塑料管代表了血管,输送代表血液。通过模拟实验感受心脏工作中的疲劳。

2、在体验心脏工作的活动中,需要小组同学共同合作,相互配合完成实验。 3、实验后要给予学生比较充分的交流感受的时间。 提醒:

每次实验操作完,要求能整理好器材,及时清理并上交。

在课堂中,学生运用掌握的方法进行实际操作时,具体每个学生掌握得如何,一个班四五十人,老师要个个看清楚都不大容易,更何况还要及时纠正学生的不正确操作,老师一个人的眼睛是不够用的,不如我们加上学生的小眼睛,采用“兵带兵”的模式,让他们互相帮助、互相纠正。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相互协助的学习方法,老师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不但增加了学生课堂上参与学习的机会,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去接受。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手册[部分]

1—1种子发芽实验(一) 一、实验内容: 种子发芽实验 二、器材:

(每生)放大镜1个、绿豆种子4粒、塑料盒2个、标签4张、纸巾1块 (每组)水1杯、滴管1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第4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实验。

四、操作建议:

1、实验前要先观察种子形状,记录下相关的特征和数据,并把它们画下来; 2、按照实验计划用标签给种子分组编号;

3、要告诉学生隔一段时间就去观察一次,及时做记录。 五、还需要配什么器材:

盒子或黑色塑料袋1个、一些潮湿的土壤、(冰箱)。

1—2种子发芽实验(二) 一、实验内容: 整理分析实验记录的信息 二、器材:

(每组)实验后发芽的和不发芽的种子、放大镜1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 略。

1—4蚯蚓的选择 一、 实验内容: 探究蚯蚓生长环境实验 二、 器材:

(每组)长方形扁纸盒2个、蚯蚓10条左右、干土和湿土若干。 三、 规范操作要点:

1、学生先谈谈对蚯蚓生活环境的了解,做出自己的猜测。 2、分组设计对比实验方案,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1—6做一个生态瓶 一、 实验内容: 生态瓶的设计和制作 二、 器材:

(每组)做生态瓶的容器1个、半桶水、一些洗净的沙和小石子、一些捕捞工具。 三、 规范操作要点:

1、讨论建造生态瓶所需的的生物和非生物自然环境。 2、准备材料,做一个生态瓶。 四、 操作建议:

1、讨论时要考虑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食物和其他关系等。 2、建造好的生态瓶要进行管理和长期的观察、记录。

1—7改变生态瓶 一、 实验内容: 改变生态瓶的生态环境实验 二、 器材:

(每组)已建造好的生态瓶1个、小鱼若干、水草若干、漏网1个。 三、 规范操作要点: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中一个内容进行预测、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

2—1光和影 一、 实验内容: 研究影子变化的规律的实验 二、 器材:

(每组)手电筒1个、4K白卡纸1张、长方体小木块1个、铅笔1枝、尺子1根。 三、 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25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实验。 四、 操作建议:

1、活动1要控制手电筒到木块的距离不变,只改变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这个活动难度较大,教师要演示实验和记录的方法。其中,手电筒垂直照射在物体的上面时,要提高物体,才能看到影子。 2、活动2中屏最好垂直竖起来,屏和手电筒的位置保持不变,只改变木块到手电筒的距离。 3、实验时要求学生先在屏上用铅笔画下实际的影子,再把结果画在课本上。

2—2阳光下的影子 一、 实验内容: 观测阳光下的影子及变化 二、 器材:

(每组)10厘米长的筷子1根、平滑的木板1块、白纸1张、橡皮泥1块铅笔1枝、尺子1根。 三、规范操作要点:

1、 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并把它放在校园能照到阳光的地方。

2、 记录时,先看看太阳的位置和方向,再量出影子的长度,然后在白纸上描下影子。 四、操作建议:

课堂上每10分钟观察1次,课后每1小时观察1次。

2—3光是怎样传播的 一、 实验内容: 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手电筒1个、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3张、无孔卡纸1张、票夹4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28-29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实验。 四、操作建议:

1、 每张卡纸之间距离最好为15厘米左右,并保持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高度上; 2、 教材要求画出光前进的路线有一定难度,第一次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五、还需要配什么器材: 空心弯管2个、直管3根等。

2—4光的反射 一、 实验内容: 光的反射实验 二、器材:

(每组)手电筒1个、小镜子1面、书1本。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30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实验。

四、操作建议:

同时将手电筒和小镜子提供给学生,特别是在活动2时,提示学生使用小镜子。 五、还需要配什么器材: 自制潜望镜1个。

2—5光与热 一、 实验内容:

研究光的强弱与温度关系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小镜子5面、温度计1支、白纸1张。 三、规范操作要点:

1、先用镜子将阳光投射到纸上,观察比较使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时反射光的强弱并记录。 2、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纸上光斑处的温度,比较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时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并记录。 四、操作建议: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且要拿稳。

2、镜子的反射光斑调整集中到温度计的玻璃泡部位。 3、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 4、在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5、靠近温度计读数时,尽量屏住呼吸,因为呼出的热气能使温度计中的液柱上升,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2-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实验1—— 一、 实验内容: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关系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学具中有)对折做成的纸袋各1个、每个纸袋配温度计1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

1、把不同颜色和材料的纸袋分别插上温度计平放在阳光下。 2、每隔一定的时间观察、记录、比较一次。 四、操作建议:

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外,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和观察的时间、方法等尽量要保持一致。 实验2—— 一、 实验内容:

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关系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黑色纸袋3个、每个纸袋配温度计1个。 三、 规范操作要点:

1、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插上温度计,按照与地面水平、垂直、与阳光垂直这三种方式摆放在阳光下。

2、每隔一定的时间观察、记录、比较一次。 四、 操作建议:

除了摆放时的角度不同外,摆放的地点、时间和观察的时间、方法等尽量要保持一致。

2—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讲解原理,但要求学生都要做) 一、 实验内容: 设计并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二、器材:

(每组)带盖大纸盒1个、泡沫塑料若干、饮料瓶1个、塑料薄膜1张、黑色纸1张、镜子或锡箔纸若干。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40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设计和制作。 四、操作建议:

1、引导学生弄清教材中的设计方案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完成本组的设计和制作;

2、升温措施有:塑料瓶直接吸热、盒子内外涂成黑色、盒内瓶子背面贴锡纸、盒盖用塑料薄膜、盒子装上支架、盒子后面用镜子或锡箔纸反光照射等;

3、保温措施有:盒子加盖、瓶子加盖、瓶子周围放泡沫塑料等。

2—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一、 实验内容: 展示并检验太阳能热水器 二、器材:

(每组)自行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1个、温度计1个、冷水1小桶。 三、规范操作要点:

1、各组展示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

2、在各组热水器的瓶子中装好相同温度的冷水200毫升; 3、各组同时将热水器放到指定的场地中; 4、每隔5分钟测出水温并如实记录。 四、操作建议:

1、教师事先对活动日期、场地的选择、布置、划分、活动的程序、方法等方面要作充分的考虑和准备;

2、比竞赛更重要的是每个组的自我评价和各组间的交流、反思和改进。

3—3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一、 实验内容: 探索岩石变化原因的实验 二、器材:

1、(每组)较小的岩石块1块、酒精灯1盏、火柴1包、镊子1个、烧杯1个(装半杯水); 2、带盖的塑料瓶或玻璃瓶1个、碎砖块若干。 三、规范操作要点: 实验1——

1、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夹着岩石块在酒精灯上加热。(注意捏的方法) 2、将加热的岩石块立即放入冷水中进行冷却。

3、如此反复进行数次,直至岩石块分裂成更小块的岩石为止,才熄灭酒精灯。 实验2——

1、在瓶子中装上大半瓶水,放入一些碎砖块,盖好瓶盖。

2、两手分别握紧瓶盖和瓶底部分,用力摇晃瓶子,让砖块互相摩擦、碰撞。 3、取出砖块观察,并与原砖块进行比较。 四、操作建议:

1、酒精灯应用火柴点燃,用外焰加热,用灯盖熄灭,盖两次为好。 2、摇晃瓶子的时间要稍长一些,最好是砖块明显变小为宜。

3—4土壤中有什么 一、 实验内容: 寻找土壤成分实验 二、器材:

(每组)一些新鲜湿润的土壤和干燥的土壤、小铲子1个、塑料盒1个、报纸1张、放大镜1个、塑料杯、镊子1个、筷子或小棍1根、水半瓶、牙签1根。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52到53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三个步骤的实验并观察。 四、操作建议:

做沉积实验时,土壤倒入水中时应该先观察一下,再搅拌静置、观察。

3—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一、 实验内容: 雨水对土地侵蚀模拟实验 二、器材:

(每组)一侧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报纸1张、塑料薄膜1张、小铲子1个、脸盆1个、喷水器1个、水1瓶。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55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实验并观察。 四、操作建议:

1、造斜坡时要将土拍紧,防止喷水时整体滑坡。

2、喷水时应离开斜坡一定距离,保持较大的喷水面积,也不宜过高,防止沙土溅出太远。 3、提醒学生对土坡和径流都要仔细观察。 五、 对一些实验器材的替代:

喷水器可用瓶盖上扎有一些小孔的饮料瓶替代。

3—6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一、 实验内容:

探索土地侵蚀原因的模拟实验 二、器材:

(每组)一侧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有植物生长的土壤若干、报纸2张、塑料薄膜2张、小铲子1个、脸盆或水桶2个、喷水器2个(孔有大小之分)、水2瓶。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58到59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实验并观察。 四、操作建议:

1、喷水器喷水的高度要相同,喷水的量也要相同。

2、作为对比实验,实验时不能再动土坡的模型,而且只能改变实验计划中所选的那一个条件。

3、实验后观察、比较的重点是土坡被侵蚀的程度(被侵蚀的土壤的多少、所接的水的多少和清澈程度、土坡的变化情况等)。 五、对一些实验器材的替代:

2个喷水器可分别用瓶盖上扎有一些小孔或大孔的饮料瓶替代。

3—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一、 实验内容:

河流对土地侵蚀原因的模拟实验 二、器材:

(每组)一侧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报纸1张、塑料薄膜1张、小铲子1个、脸盆1个、大饮料瓶1个、杯底侧边扎孔的塑料杯1个、高10厘米的木块1块、水1瓶。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58到59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实验并观察、测量、记录。 四、操作建议:

倒水是要保持带孔塑料杯中的水始终是满的,即保持河道中的水量和水的流速基本一致,无较大的变化。

3—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一、 实验内容: 设计和建造模拟家园 二、器材:

(每组)长方形塑料水槽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报纸1张、塑料薄膜1张、小铲子1个、喷水器1个、水1瓶、小泡沫块10块左右、小草4棵左右。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63到64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设计、交流、实验、观察。 四、操作建议:

实验前的设计和交流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可将目标明确指向设计的意图、目的。

4—1我们的小缆车 实验1—— 一、 实验内容: 安装一辆小缆车 二、器材:

(每组)实验用小车1辆、粗线或细绳1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可用回形针弯制)1个、两大盒铁垫圈(五金店买)。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70页的图示的方法和样子进行安装。 四、操作建议:

1、拴绳线的位置一般在车头的正中,否则小车容易跑偏。 2、绳线的长度应约等于桌子的高度。

3、桌子的边缘可用铅笔袋或夹子拦住,避免小车冲出桌面掉下桌子。 实验2—— 一、 实验内容:

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实验 二、器材:

(每组)实验用小车1辆、粗线或细绳1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可用回形针弯制)1个、铁垫圈若干、秒表1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71页的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 四、操作建议:

1、小车动起来之前要一个一个地增加垫圈,才能发现不是任何小的力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也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使小车运动起来的最小的力。

2、小车动起来之后要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才能更容易用秒表测量或目测出小车运动的快慢。

4—2用橡皮筋作动力 一、 实验内容:

橡筋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实验 二、器材:

(每组)带车轴套的实验用小车1辆、橡皮筋4根、测量距离的皮尺1根。 三、规范操作要点:

1、推测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并根据推测设计实验。

2、安装小车后,观察和感觉橡皮筋产生的弹力大小和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因缠绕圈数的多少而不同。 3、到室外平坦的场地上进行实验,验证推测。 四、操作建议:

1、安装时,车轴套应位于后车轴的中间部位,使产生的力量均匀作用于车轮。 2、如果没有车轴套,可在轴上缠上几圈胶布或胶带来解决。

3、室外实验场地要平坦但不很光滑,并用尺子在地上画好表示距离的格子。 4、实验后可以让学生讨论怎样使小车行驶得更远,并让学生实施自己的设想。

4—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一、 实验内容: 气球驱动小车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实验用小车1辆、支架1个、喷嘴1个、气球1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

1、按照教材75页的图示的方法和样子安装一辆喷气小车。 2、试一试:给气球吹足气,放开气嘴,小车能否运动起来。 3、到室外平坦的场地上进行实验,测量行驶的距离。 四、操作建议:

1、气球吹足气安装到小车上时,要避免与碰到车轮,否则会影响小车的运动。 2、想办法将气球固定在小车上,以保持小车在运动时基本处于一条直线上。

4—4测量力的大小 一、 实验内容: 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弹簧测力计1个、钩码1盒、用于测量重力的小物体若干。

三、规范操作要点:

1、学生拿起测力计,检查指针是否在“0”位置,不准的话请教师调整。 2、测量物体重力时,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测量,作好记录进行比较。 3、测量拉文具盒匀速前进要用多大的力,为下一课做技能准备。 四、操作建议:

1、测量前只要求检查而不调整,强调的是检查计量工具的意识;请教师调整,目的是避免学生自行乱调指针。

2、在测量时要慢慢提起物体,不要用力过猛。如果指针已经达到最大数值还没有提起重物,应停止测量,或改用测量范围更大的测力计。

3、 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这一点与读温度计的要求是一样的。 4、 要求学生尽量估计准确一些,促使学生建立实际的“牛”的大小的概念。 五、还需要配什么器材: 几种不同样式的弹簧测力计。

4—5运动与摩擦力 实验1—— 一、 实验内容: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关系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弹簧测力计1个、线绳1根、纸盒1个、钩码1盒、砂纸1张、两块木板。 三、规范操作要点:

1、推测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

2、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讨论要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条件并记录。

3、在光滑程度不同的平面上分别用测力计拉动装有相同数量钩码的纸盒,读数、记录、比较。 四、操作建议:

1、对比实验时,光滑程度的差别要大些才好。可以同时把接触的两个面都弄粗糙,摩擦力就会大大增加。

2、这一个实验做两次也可以了。 实验2—— 一、 实验内容:

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弹簧测力计1个、线绳1根、纸盒1个、钩码1盒。 三、规范操作要点:

1、推测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2、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讨论要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条件并记录。

3、在同一平面上分别用测力计拉动装有不同数量钩码的纸盒,读数、记录、比较。 四、操作建议:

1、对比实验时,物体重量的差别要大些才好。 2、这一个实验较容易,可以多做几次再比较。

4—6滑动与滚动 一、 实验内容:

测量滚动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弹簧测力计1个、实验用小车1辆、线绳1根、纸盒1个、钩码1盒、胶带。 三、规范操作要点:

1、推测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的关系。

2、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讨论要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条件并记录。

3、在同一平面上分别用测力计拉动轮子滚动前进和滑动前进的两辆小车,读数、记录、比较。 四、操作建议:

1、在小车上加一些重物,测量滚动摩擦力就会容易些,两种摩擦力的差别也会大一些。 2、小车运动的接触面应粗糙些为好,若轮子与桌面打滑,就测不出多大区别了。

4—7运动与设计 一、 实验内容:

观察自行车上与摩擦有关的设计 二、器材:

(每组)自行车或儿童车的实物1辆。 三、规范操作要点:

1、观察实物和教材85页的图示,确定应观察的与运动密切有关的部件。 2、区分这些部件中需要摩擦力和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 3、从这些部件的设计特征中找出增加和减少摩擦力的方法。 四、操作建议:

1、操作实物活动前要强调注意安全,不能快速转动轮子。 2、研究时只要学生说得对就应给予肯定。

3、教学目的不是要找尽自行车上好的设计,可以适时中止讨论。

4—8设计制作小赛车 一、 实验内容: 设计并制作小赛车 二、器材:

(每组)制作小车的材料和工具。 三、规范操作要点:

1、利用教材87页提供的设计任务和要讨论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设计。 2、分组进行设计,写出方案,交流和反思、改进。

3、引导学生分析教材88页提供的四个小车和一个制作流程图,指导学生制作。 4、各组介绍交流制作好的小赛车,进行小赛车比赛。 四、操作建议:

1、设计时重要的是要增大动力,减少阻力,启发学生在实际中运用已学的知识。 2、实际制作一般放在课后进行,教师的督促和及时指导极为重要。 3、小赛车制作和测试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手册[部分]

《工具和机械》单元

第二课 杠杆的科学 1、研究杠杆尺的实验

 实验材料:底板1块、长支架1个、杠杆尺1根、钩码若干。(学具中有)  操作方法:

(1)按学具中的图组装好实验装置;

(2)师介绍组装方法及支点、阻力点、用力点的位置及阻力点和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如何测量; (3)在杠杆尺两边各选一个位置分别放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直至杠杆尺平衡为止,并记录相应数据到P6记录表中,判断其用力情况; (4)交流分析实验数据; (5)得出结论。

第三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杠杆类工具的比较实验

 实验材料:撬盖的铁片(或螺丝刀)、开瓶器、夹子(或镊子)、罐头、啤酒瓶。(自备)  操作方法:

(1)用撬盖的铁片去撬罐头、用开瓶器开啤酒瓶、用夹子夹东西; (2)在课本P7图上分析三点位置及用力情况。 2、小杆秤的观察与制作(让学生自己做)

 实验材料:1支长竹筷(秤杆)、螺丝帽或钩码(秤砣)、粗棉线或钓鱼线、小塑料圆盘(秤盘)、砝码(50克)、剪刀。(自备) 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9图片,把一 支竹筷打磨光滑,其中一个螺丝帽或钩码用钓鱼线系好做秤砣; (2)自制一个秤盘,系好三条一样长的细绳并固定在秤杆上;

(3)在秤砣与秤盘间选择适当的位置系上一个绳套,作为初次实验的平衡点;

(4)利用平衡原理制作托盘小杆秤刻度,在称盘内每次加一个砝码(50克),移动秤砣使秤平衡,并在秤杆的挂秤砣的位置做好标记,直到秤杆用完为止。

第四课 轮轴的秘密 1、研究轮轴作用的实验

 实验材料:轮轴1个、销子1个、钩码24个、2段棉线、底板1块、长支架1个。(学具中有)(或机械实验盒)  操作方法:

(1)如学具中的图组装轮轴装置;

(2)把一定数据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轮上也挂上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直至平衡,反复做4种,并记录实验数据到课本P10表中。 (3)交流分析数据。 (4)得出结论。

2、研究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实验(材料准备可能较难)  实验材料: 添加1个轮圈。(自备)  操作方法:

(1)把轮圈组装到轮轴装置上;

(2)把一定数据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更大的轮上也挂上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直至平衡,反复做3种,并记录实验数据。 (3)交流分析数据。 (4)得出结论。

第五课 定滑轮和动滑轮 1、研究定滑轮的作用的实验

 实验材料:定滑轮1个、钩码若干、1段线、销子1个、底板1块、长支架1个。(学具中有) 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12图组装定滑轮装置;

(2)在定滑轮上挂一根绳子,在绳子的两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当绳子平衡时,记录两端的钩码数(请注意滑轮受到的摩擦力不能太大,否则会产生不同数量的钩码也平衡的现象)反复做3-5次,并记录实验数据。

(3)交流分析数据。 (4)得出结论。

2、研究动滑轮的作用的实验

 实验材料:动滑轮1个、钩码若干、1段线、销子1个、底板1块、长支架1个(学具中有)平板弹簧称(测力计)1个(实验室中有) 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13图组装好动滑轮装置;

(2)复习测力计及使用方法以及力的单位:牛顿(N);

(3)用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重物与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用的力(测力计每次拉的方向必须一致:竖直向上),反复做3-5次,并记录数据。 (4)交流分析数据; (5)得出结论。

第六课 滑轮组

1、研究滑轮组的作用的实验

 实验材料:定滑轮1个、动滑轮1个、钩码若干、1段线、销子1个、底板1块、长支架1个(学具中有)平板弹簧称(测力计)1个(实验室中有) 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14图组装滑轮组装置;

(2)用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重物与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的力(测力计每次拉的方向必须一致:竖直向下),反复做4种,并记录数据。 (4)交流分析数据; (5)得出结论。

第七课 斜面的作用 1、研究斜面的作用的实验

 实验材料:简单机械试验盒、1个平板弹簧称(测力计)(实验室中有) 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16图组装斜面装置;

(2)用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重物与沿斜面提升重物用的力(测力计每次拉的方向必须一致:与斜面平行),反复做4种,并记录数据。 (4)交流分析数据; (5)得出结论。

2、研究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的实验

 实验材料:简单机械试验盒、1个平板弹簧称(测力计)(实验室中有) 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17图组装好斜面装置;

(2)用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重物与沿不同坡度斜面提升重物用的力(测力计每次拉的方向必须一致:与斜面平行),并记录数据。 (4)交流分析数据; (5)得出结论。

第八课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1、齿轮大小对改变轮子转动快慢的研究

 实验材料:1辆自行车或完整的自行车结构图、1辆变速自行车。(自备)  操作方法:

(1)数出前后齿轮的齿数推出自行车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快;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慢;

(2)在变速车中,大齿轮带动最小的驱动轮齿轮,转速最快,但是用力最多;大齿轮带动最大的驱动轮齿轮,转速最慢,但是省力最多。

《形状与结构》单元

第一课 抵抗弯曲

1、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 实验材料:长度21cm、宽度6cm相同、厚度不同(1张、2张、3张)的纸条(相同的A4纸粘贴而成),长度21cm、厚度相同(1张厚)、宽度不同(6cm、12cm、18cm)的纸条(自备),铁垫圈(学具中有)。

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27、P28图组装实验装置;

(2)两个实验都要控制垫起纸梁的高度不变,“弯曲了”的标准不变,纸板悬空部分的距离不变,放垫圈的位置不变。所不同的是第一个实验是改变纸板宽度而厚度不变,第二个实验是改变纸板厚度而宽度不变。

(3)成倍改变纸梁的宽度和厚度,记录相应数据; (4)交流分析数据; (5)得出结论。

第二课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1、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实验

 实验材料:A4纸若干张、双面胶或透明胶(自备)铁垫圈(学具中有)。 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29图组装实验装置;

(2)把大小相同的牛皮纸或挂历纸折成不同形状的纸,垫起不同形状纸梁的高度不变,“弯曲了”的标准不变,纸板悬空部分的距离不变,放垫圈的位置不变,记录相应数据。 (3)交流分析数据; (4)得出结论。 2、瓦楞纸板的研究

 实验材料:瓦楞纸板若干。(自备)  操作方法:

(1)经过手掰瓦楞纸板感觉其软硬,撕开观察其构造,学生会发现瓦楞纸板有特殊的构造,正是这种构造使其抗弯曲能力变得很大。

(2)观察后研讨这样的结构为什么使柔软的纸变坚硬了,要学生作出自己的解释,这是对本节课形成的科学概念的变式应用。希望学生能发现瓦楞纸板不只是把纸单纯的弯折,也不是把纸单纯的平粘增加厚度,而是又折又黏合。

第三课 拱形的力量

1、测试纸拱的承重能力实验

 实验材料:做拱形的纸(自备)铁垫圈若干(学具中有) 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31、P32图组装实验装置;

(2)做一个纸拱放在桌上测试它能承受多少个垫圈的压力,注意每一次实验“弯曲了”的标准不变,放垫圈的位置不变,拱足间的距离不变,只改变两边拱足的高度,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3)交流分析数据; (4)得出结论。 2、搭一个瓜皮拱

 实验材料:实验桥墩、连接底座、6个梯形组件块。 (六上教学工具箱中有)  操作方法:

(1)如下图组装梯形拱装置。

(2)观察承受压力时的拱形受力情况,用手试着向下压拱形,感受拱形能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第四课 找拱形

1、寻找生活中的拱形构造

 实验材料: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类似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物品或相关图片,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演示拱形拼成圆顶形和球形)。(自备)  操作方法:

(1)通过“看”“捏”发现乒乓球壳本身不厚、较软;

(2)三个剖开的乒乓球壳承载了一大摞书。最后用手捏、压乒乓球,乒乓球“纹丝不动”。 (3)通过对乒乓球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认识圆顶形承受力的特点。

(3)要指导学生用比较、分部分、手捏的方法对塑料瓶进行观察,并完成记录表; (4)提供头骨、肋骨、足骨的图片,也可以摸自己的身体感知; (2)提供其他生物体上的拱形,如:龟壳、贝壳、蛋壳等进行观察。

第五课 做框架

1、制作四边形框架与三角形框架比较

 实验材料:竹棒、小橡皮筋。(六上工具箱有)  操作方法:

(1)先将小橡皮筋绕成两圈,套在甲竹棒一头,用两个手指捏住这两圈橡皮圈,把他拉长,压住乙竹棒后仍套回甲竹棒上,这两根竹棒就绑在一起了(马鞍形绑扎法); (2)按以上方法做一个三角形与四边行框架,比较其稳固性; (3)得出结论。

2、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 实验材料:长短竹棒若干、小橡皮筋。(六上工具箱有)  操作方法:

(1)用“马鞍形绑扎法”把短竹棒扎成正方体,用长竹棒做斜杆加固直致最牢固为止; (2)用书本放到做好的框架上,感受到框架的巨大 “力量”。

第六课 建高塔

1、探究高塔不容易倒的实验

 实验材料: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等。(自备)  操作方法:

(1)学生能够用到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等材料制作高塔。

(2)要学生用扇风的方法检验建造的“高塔”的抗风能力,是启发学生认识框架结构的物体抗风能力比实体的物体强。 (3)得出结论。

第七课 桥的形状和结构 1、模拟建造“钢缆桥”

 实验材料:木板或瓦楞纸板、两张有背的椅子(自备)绳子(学具中有)  操作方法:

(1)用木板或瓦楞纸板做“桥面”,用绳子做“钢缆”,用椅子背做“桥塔”搭成一个“钢索桥”。 (2)在纸板上放重物,不同程度地拉紧绳子,感觉用力的大小,体会把桥塔修得很高的道理。

第八课 用纸造一座“桥” 1、设计并制作一座“纸”桥

 实验材料:旧报纸一张、胶带、剪子、尺子。(自备)  操作方法:

(1)提出用纸造桥的要求,要求限制了时间,规定了使用的材料、桥的跨度、宽度、载重等; (2)引导学生考虑纸的特性 、桥选择什么样的形状和结构、桥由哪几部分组成,各用多少材料,怎么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3)介绍评价总结。

《能量》单元

第一课 电和磁

1、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的实验

 实验材料: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导线若干(其中一根较长)(或电流实验盒)(实验室中有)指南针(工具箱中有) 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48组装好实验装置;

(2)先用小灯泡电路中的长导线做实验,再用去掉了小灯泡的电路(短路状态)中的长导线做实验,短路时注意接通一下后马上断开,时间不能太长,比较两次磁针偏转情况,得出电流越大,磁针偏转角度越大;

2、通电线圈靠近指南针的实验

 实验材料:电池、电池盒、长约两米的多股绝缘导线(或电流实验盒)(实验室中有)指南针(工具箱中有)  操作方法:

(1)在三根手指上绕线圈,线圈大小能套在一般大小的指南针盒上,大约要绕10圈,如课本P49组装好实验装置;

(2)通电后观察比较指南针偏转的角度; (2)得出结论。

第二课 电磁铁 1、制作铁钉电磁铁

 实验材料:多股绝缘胶线、大铁钉(工具箱中有)大头针(自备) 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50组装好实验装置;

(2)接通电流,断开电流做几次吸大头针的实验 ;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

2、改变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

 实验材料:同上添加指南针(工具箱中有)。 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50组装好实验装置;

(2)在通电情况下,铁钉的一端与小磁针的南极相吸,而与小磁针的北极相斥,或者现象相反,说明电磁铁也有南北极;

(3)根据课本P51插图提示知道线圈有两种不同的绕法,启发学生想到是否与绕线的方向有关; (4)学生通过实验会发现当调换电池正负极连接时,或线圈缠绕的方向改变时,铁钉电磁铁南北极会改变(两种方法都是线圈中电流方向改变了)。

第三课 电磁铁的磁力(一)

1、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的关系

 实验材料:长约3米的多股绝缘导线、大铁钉(工具箱中有)电池、电池盒、大头针(自备)  操作方法:

(1)如课本P54组装好实验装置,三个电磁铁只改变的条件是线圈圈数,线圈圈数的差别要较大,这是为了使实验现象的差别较大,便于观察;

(2)分别接通电流,断开电流做几次吸大头针的实验,记录相应数据;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

第四课 电磁铁的磁力(二)

1、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 实验材料:

组一:3节电池和电池盒(自备)多股绝缘导线、大铁钉(工具箱中有)。

组二:直径不同的3个线圈管、电池、电池盒(自备)多股绝缘导线、大铁钉(工具箱中有)。 组三:长短不同、粗细相同的3个铁螺栓,电池、电池盒(自备)多股绝缘导线(工具箱中有)。 组四:长短相同、粗细不同的3个铁螺栓,电池、电池盒(自备)多股绝缘导线(工具箱中有)。  操作方法:

(1)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因素进行研究,重点研究电池串联节数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 (2)如课本P54组装好实验装置,三个电磁铁只改变的小组所要检验的条件,其余条件相同,如线圈圈数都相同等;

(2)分别接通电流,断开电流做几次吸大头针的实验,记录相应数据;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

注意点:根据难易的不同,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要给予指导。对于一些因素,比如铁芯粗细与磁力大小的关系,实验数据表明二者关系并不明显,学生会感到困惑,教师在此要强调尊重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电磁铁磁力大小与铁芯粗细有关系,但不是铁芯越粗越好,也不是铁芯越细越好,这样“不单纯”“不典型”的研究学生过去很少遇到。其实,这种类型的关系在实际中是很多的,这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好机会。 2、设计制作一个强力磁铁

 实验材料:较大铁螺栓、螺帽、垫圈,4米以上多股绝缘导线。  操作方法:

(1)把丝帽完全旋进螺杆,螺杆不伸出螺帽。在两片垫圈间密绕线圈200~300圈,用两节电池做电源;

(2)测试其磁力大小。

第五课 神奇的小电动机(演示) 1、观察拆开小电动机

 实验材料:锁片已经撬开(容易拆开)的玩具小电动机。(工具箱中有)  操作方法:

(1)拆开小电动机,根据课本P58介绍认识小电动机各部分名称。 2、探究小电动机转动原因的实验

 实验材料:转子(工具箱中有)硬纸板盒或纸杯、橡皮筋、铜质单股粗导线做的V字形“电刷”、铁丝支架、电池、电池座、开关、导线、磁铁、大头针(自备)  操作方法:

(1)按教科书分成四步插图形式组装好小电动机装置。注意 “V”形叉子是关键的部件,它起的是电刷的作用,要用较粗的铜导线制作,张开的角度要先试验一下,避免把换向器卡死,线头要用砂纸磨光,最好把转子的换向器也磨光一下; (2)分析原因。

第六课 电能和能量

1、调查家用电器的能量转换情况  实验材料:容易弯折的铁丝。(自备)  操作方法:

(1)两手互相摩擦,体会手的感觉,反复弯折一段铁丝,摸摸弯折处的温度来认识人体的能量转化成了热能。

第七课 电能从哪里来(演示) 1、用手摇发电机发电的演示

 实验材料:手摇发电机(实验室中有)  操作方法:

(1)演示用手摇发电机发电点亮小灯泡 ; (2)如课本P63组装好发电机装置;

(3)想办法使小电动机转快一点,点亮小灯泡。注可能最后也没有点亮小灯泡,但他们都能看发电机到确实发出电来了,取得了实际的感受。

《生物的多样性》单元

第一课 校园生物大搜索

1、观察记录并分类校园的动植物

 实验材料:小铲子(工具箱中有)放大镜、等考察工具(实验室中有)记录单。  操作方法:

(1)将校园分为几个区域分小组进行调查;

(2)要对校园生物展开全面调查,包括土壤中的和曾经过往的动物; (3)用绘画、拍照等适宜的方法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

(4)将调查的校园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分别记录,既要记录生物的名称,又要记录它们生长和经常活动的地点;

(5)汇报交流总结。

第五课 相貌各异的我们 1、比较人相貌上的区别

 实验材料:几个相貌特征组合成的性状图、班级相貌特征统计表、四张相同的头部相貌轮廓图、白纸、记号笔(自备)  操作方法:

(1)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选择1~2种相貌特征表现出的不同性状用文字或画写下来 ,并进行比较异同;

(2)对全班做一次相貌普查,并记录倒统计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区分前额发际等不同。 (3)比较分析总结。

第六课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1、研究鱼的体形的作用的实验

 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塑料鱼、水盆、水(自备)  操作方法:

(1)在水盆中用相同的力推动不同形状的塑料鱼,注意观察谁前进的最远,注意塑料鱼的大小不要相差太多;

(2)汇报交流总结。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通知单

默认分类 2008-12-21 08:58:15 阅读2209 评论2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实验通知单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1.3温度与气温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温度计 备注 四年级 任课教师

魏 新 玲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1.4风向和风速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1根硬吸管、1张边长大约15厘米的硬纸板、 1根带橡皮的铅笔、1根大头针、窄透明胶带、剪刀、 1块长约35厘米、宽20厘米的软布、1张长30厘米、 宽6厘米的硬纸板、1个订书器 备注 四年级

任课教师 魏 新 玲 实验通知单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1.5降水量的测量 1张制作方法说明书、1个厚底直筒玻璃杯、刻度尺、 纸带、透明胶带、剪刀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备注 四年级 任课教师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1.6云的观测 1个硬纸板制成的圆面、一些薄的白纸 备注 四年级 实验通知单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2.1水能溶解一些物体 6个烧杯、盛有水的水槽、 20克食盐、20克面粉、30克沙、 1根搅拌棒、3张滤纸、1过滤装置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任课教师 魏 新 玲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魏 新 玲 备注 四年级 任课教师

实验名称 2.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4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1根搅拌棒、高锰酸钾、 1个药匙、20克食盐、20克面粉、30克沙 备注 四年级 实验通知单

实验名称 象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两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1瓶胶水、1瓶洗发液、 1根筷子、1个小匙、1瓶醋、1小瓶酒精、 1小瓶食用油、3只装水的试管、1个试管架 实验时间 2.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实验类型 分组 任课教师 魏 新 玲 实验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 魏 新 玲 备注 四年级 任课教师

实验名称 2.4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2个透明玻璃杯各装50毫升水、1根搅拌棒、 20克食盐、20克小苏打、2克小匙、汽水1瓶、 开瓶器、注射器1只、橡皮塞 备注 四年级 实验通知单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2.5溶解的快与慢 2个烧杯、1根搅拌棒、1个水槽、 冷水、热水、食盐、方糖、 备注 四年级 任课教师

魏 新 玲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任课教师 魏 新 玲 实验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 魏 新 玲 实验名称 2.6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实验类型 分组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实验时间 1个装100毫升水的烧杯、1根搅拌棒、 1个药匙(2克)、1张记录纸、精盐 备注 四年级

任课教师 魏 新 玲 实验通知单

实验名称 法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1杯浓盐水、1杯清水、1根搅拌棒、 1个蒸发皿、1块石棉网、1个三脚架、 1盏酒精灯、1盒火柴、1个放大镜 备注 四年级 任课教师

魏 新 玲 实验时间 2.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实验类型 分组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3.1听听声音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音叉、大小不同的铁钉、蛋托 备注 四年级

任课教师 魏 新 玲 实验通知单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3.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面鼓或锣、1把钢尺、2根皮筋、 1个音叉、1个装有水的水槽 备注 四年级 任课教师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3.3声音的变化 1把钢尺、4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魏 新 玲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1块订两颗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 长短不同的3个铁钉、粗细不同的3根钢管、 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3根铁管、1把六弦琴 备注 四年级

任课教师 魏 新 玲 实验通知单

实验名称 化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1把刚尺、1本厚书、 备注 四年级 任课教师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3.5声音的传播 音叉、1个水槽、土电话、铝箔条、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玻璃钟罩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魏 新 玲 实验时间 3.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实验类型 分组 备注 四年级 实验通知单

实验名称 音的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耳的结构模型、1个塑料杯、气球皮、 1根橡皮筋、1个音叉、细沙 备注 四年级 任课教师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3.7保护我们的听力 1个空易拉罐、几粒黄豆、棉花、毛巾、废报纸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魏 新 玲 实验时间 3.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实验类型 分组 任课教师 魏 新 玲 备注 四年级 实验通知单

实验名称 4.3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塑料口袋1个、粗吸管、水槽、广口瓶、玻璃片3片、水、火柴 备注 四年级 任课教师

实验名称 4.4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水盆、水、洗耳球、塑料管 实验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 魏 新 玲 实验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 任课教师 魏 新 玲 备注 四年级 实验通知单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4.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塑料口袋、水、切成小块并煮熟的蔬菜和馒头、 透明塑料管、熟米饭粒 备注 四年级

任课教师 魏 新 玲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任课教师 魏 新 玲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通知单

默认分类 2008-12-21 08:55:13 阅读922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实验通知单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1.1使用工具 剪刀、 螺丝刀 、开瓶器 、羊角锤、小刀、剥线钳、 钳工钳、订有3个图钉、两颗铁钉和两颗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备注 六年级 任课教师

魏 新 玲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1.2杠杆的科学 杠杆尺、钩码1盒、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备注 六年级

任课教师 魏 新 玲 实验通知单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1.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支长筷、螺丝帽、粗线、塑料盘、撬盖的铁片、 开瓶器、食品夹、传统杆秤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备注 六年级 任课教师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1.4轮轴的秘密 1盒钩码、2段粗线绳、1个铁架台、 1个大轮、1个小轮、1个轴 大号十字螺丝刀 备注 六年级 实验通知单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1.5定滑轮和动滑轮 1个铁架台、35厘米长的线、1个滑轮、1盒钩码、1个测力计 1个铁架台、50厘米长的线、1个滑轮、2个钩码、1个测力计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任课教师 魏 新 玲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魏 新 玲 备注 六年级 任课教师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1.6滑轮组 1个铁架台、约50厘米长的线、2个滑轮、1盒钩码、测力计 光滑的木棒、约20厘米长的绳子 备注 六年级 任课教师 实验通知单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1.7斜面的作用 1块搭斜面的平面板状材料、4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1 盒钩码、1个测力计 备注 六年级 任课教师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2.1抵抗弯曲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魏 新 玲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魏 新 玲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魏 新 玲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 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 铁垫圈、尺子 备注 六年级

任课教师 魏 新 玲 实验通知单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垫圈、胶水、包装箱 一些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样品 备注 六年级 任课教师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2.3拱形的力量 做拱形的纸、垫圈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魏 新 玲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备注 六年级

任课教师 魏 新 玲 实验通知单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2.4找拱形 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 备注 六年级 任课教师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2.5做框架 筷子、橡皮筋、剪子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魏 新 玲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备注 六年级 实验通知单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2.6建高塔 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 备注 六年级 任课教师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2.7桥的形状和结构 吸管、粗线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魏 新 玲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任课教师 魏 新 玲 备注 六年级 实验通知单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2.8用纸造一座“桥” 旧报纸一张、胶带、剪子、尺子 备注 六年级 任课教师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3.1电和磁 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导线(其中一根较长)、 指南针、长约两米的多股绝缘导线 备注 六年级

任课教师 魏 新 玲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魏 新 玲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任课教师 魏 新 玲 实验通知单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3.2电磁铁 多股绝缘导线、大铁钉、小块砂纸、胶带、大头针、指南针 备注 六年级 任课教师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3.3电磁铁的磁力(一) 电池、电池盒、长约3米的多股绝缘导线、 大头针、 大铁钉、 备注 六年级 任课教师 实验通知单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3.4电磁铁的磁力(二) 3节 电池、电池盒、多股绝缘导线、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魏 新 玲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魏 新 玲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大头针、 大铁钉、 直径不同的3个线圈管、 长短不同、粗细相同的3个铁螺栓, 长短相同、粗细不同的3个铁螺栓 备注 六年级 任课教师

魏 新 玲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3.5神奇的小电机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撬开的小电动机、塑料杯、橡皮筋、 铜制单股粗导线做的V字形“电刷”、 铁丝支架、电池、电池座、开关、磁铁、 大头针 备注 六年级

任课教师 魏 新 玲 实验通知单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3.6电能和能量 容易弯折的铁丝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备注 六年级 任课教师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实验所需仪器、器材、药品的规格和数量(按每套实验计算) 3.7电能从哪里来 导线圈、指南针、小电机、小灯泡、粗线 导线、各种电池、受摇发电机、小灯泡 备注 六年级

任课教师 魏 新 玲 实验类型 实验时间 分组 魏 新 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