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的并发症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2020-12-06
来源:易榕旅网
2017年第4卷第42期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2O17 V_o1.4 No.42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8l79 慢性心力衰竭的并发症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王宁飞 (河北省武安市中医院,河北邯郸056300) 【摘要】目的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并发症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进行探究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 考。方法 以我院2014 ̄2015-#-收治的2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 分析的方法,收集资料和查阅文献的方法,将患者按照预后的据结果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针对两组的并发 症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顾的方法,分析慢性心力衰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 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方法显示下肢水肿以及肝脏肿大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且其影响在死亡组合存活组之间 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多因素分析方法显示,并发症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提 高患者死亡的风险,尤其是下肢水肿会提高患者死亡风险的发生。结论并发症的发生会加大慢性心力衰竭 患者死亡率的发生,在临床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降低患者的临床 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并发症;预后 【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7.042.8179.02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临床内科中常见的一种疾 1.3统计学处理 病,最近几年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 对于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资料,建立相应的数据 变化。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库,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处理和分析,即对于计 慢性心力衰竭属于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该疾病属于不 量或者是计数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或者是采用多因素回顾 同类型心脏病患者的病情严重的阶段,病情严重、病情复 分析。以P<0.05表示分析数据之间存在差异,并且该差异 杂,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慢性心力衰竭 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的临床特征是容易反复复发、预后水平相对较差。因此, 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其对预后影 2结果 响,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治疗,对于提高 对于各种并发症与慢性心力衰竭以后的影响,采用单 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 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得到下肢水肿以及肝脏肿大具有 低其对患者生命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 重要的影响,并且该影响在存活组和死亡组中间的差异具 义。本文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展临床资料分析,探 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见表1。 讨其对预后的影响,现在将研究的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表1 并发症与心力衰竭预后单因素分析结果表[n(%)]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4 ̄2015年心内科收治的200例慢性心力衰竭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19例,女性患 者有91例,患者年龄最小为36岁,最大的为78岁,平均年 龄为(49.8±11.8)岁。患者病程最短的为3年,最长的为 2O年,平均病程为(10.8±2.3)年。患者临床心功能分级 情况具体为:II级患者有78例,ⅡI级患者有91例,Ⅳ级 患者有31例。患者的原发病情况具体为:冠心病患者有 74例,高血压患者有6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有38例,风 湿性心脏病患者有22例。根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水平 同时,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以患者的年龄、性 对患者进行分组分为存活组168例患者,死亡组32例患者。 别、原发病等因素作为自变量,以患者的是否存在并发症 所有患者均不存在其他严重的器官性疾病,比如肝脏疾 诸如心律失常、肺部哕音、下肢水肿、肝脏重大等作为二 病、脑部疾病以及肾脏疾病等。 分变量,以患者的病情预后状况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 1.2方法 析,结果显示患者存在并发症回会导致生活质量的降低, 收集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并且查阅相关文献,对慢性 死亡风险的升高,同时下肢水肿发生的概率越大,患者面 心力衰竭患者的并发症以及一些预后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和 临的死亡风险越高。 分析。资料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 病等基本情况。患者的临床并发症状通常表现为:心律失 3结论 常、肺部存在哕音、下肢出现水肿、颈静脉发生怒张、肝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心力 脏出现肿大现象以及肺部动脉出现高压等等。针对慢性心 衰竭的发生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已有的临床资料心力 力衰竭患者的并发症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分析不 衰竭的死亡率比较高,预后比较差。临床上已有的研究数 同的并发症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影响。 据资料显示患者心功能衰竭在Iv级的患者,其一年的死 (下转8182页)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2017年第4卷第42期 8182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7 V_01.4 NO.42 75例(93.8%);对比组检出18例(16.1%),差异有统计 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LDL.C、TC、 意义(P<0.05)。 TG是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主要因素,两者问存 3讨论 在密切关系。 当前,动脉造影是对冠动脉粥样硬化诊断的金标准, 动脉粥样硬化属于全身性、缓慢性病变,外周动脉和冠 但属于有创性诊断,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且所用仪器 动脉的粥样硬化在病理表现和危险因素上是相同的。颈部动 精密、昂贵,对检测人员有较高的专业要求,难以全面普 脉粥样硬化能间接反映出冠动脉的病变严重度及涉及范围。 及。但是进行血脂水平检测和颈动脉彩超检查则相对简 临床研究报道,冠动脉的粥样硬化严重度和颈部动脉的粥样 便,且费用低,重复性好,更具临床应用价值。颈部动脉 硬化表现出一致性。从本研究结果看,观察组的颈部动脉粥 的位于表浅、解剖清楚、超声更易探测,且与冠动脉有的 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达到93.8%,显著高于对于组的16.1%,差 解剖结构及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相同。所以,通过彩色多普 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和报道结果一致 】。 勒超声进行颈动脉检测,掌握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特 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及相关 征,可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情况, 事件发生的主要风险因素。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缓慢 并能评估严重度。可以更好地筛选出高危性、无症状性的 而又复杂的一个过程,对于其机制普遍认可“损伤反应学 冠动脉粥样硬化人群 ]。做好预防干预,比如:饮食调整、 说”,具体分成三个阶段: (1)物理性或者化学性刺激 血脂调节、消除或稳定粥样斑块等方面的治疗,减少冠心 会对动脉内膜造成一定损伤,以致于血脂粘附于血管内壁 病发生及死亡。 上; (2)血脂会逐步沉积在被损的动脉内膜上,并会刺激 综上而言,开展血腊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 动脉内膜增加损伤,而致更多沉积,形成恶性循环; (3) 测,对于冠心病的预防及早诊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并 脂肪在沉积后会刺激到动脉内壁平滑肌细胞及纤维细胞增 能为临床疗效评估提供依据。 生,进而持续发展成纤维斑块。在形成期,动脉粥样硬化 损伤部位的炎性细胞会释放出大量氧自由基,而生成强氧 参考文献 化物,而LDL能通经氧化损伤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促进和 [1】 班努·库肯,相生跃,等.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水平和炎 维持血管壁炎性反应,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这类通过 性因子与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关系分析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 修饰后的LDL在进到内膜之后接触到巨噬细胞会被吞噬,而 杂志,2014,(11):1099—1101. 成为泡沫细胞,此过程使得胆固醇脂聚集,使斑块脂质量 [2] 颜红兵,马长生,霍 勇.临床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M].北京:人 增加,进而促进斑块的不稳定化,那些富含脂质泡沫细胞 民卫生出版社,2010,5. 会增大硬化斑块的表面张力,会吸引单核细胞往内膜下进 [3] 刘志远,李玉东.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有 行迁徙,而致炎性细胞的聚集,大量的脂质沉积还会促进 效评估的血脂指标[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3):3543—3545. 炎性介质分泌加重炎性反应,使得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化。 [4] 张恩伟.血脂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JJ.中 所有,在冠心病有关危险因素中,需要把LDL—C作为重要 国药物经济学,2013,(o2):224—225. 的致病因素,把降低该指标水平作为治疗的重点。本研究 [5] 张若青,杨春燕,胡 静,等.血脂水平与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 中,冠心病患者的LDL.C水平明显增高,和正常人水平有差 硬化斑块关系研究 .河北医药,2010,(12):1571—1572. 异,和相关报道结论一致I 。同时,TC、TG水平也高于正 本文编辑:赵小龙 (上擞1 79页) 亡率高达50%,所有患者三年的存活率不 ̄1J40%,所有患 治疗,降低死亡率的发生。因此,本次研究为临床开展治 者几乎生命不超过五年。即使是经过临床治疗之后存活下 疗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来的患者,也经常会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并且每次发作 之后患者的病情会加重,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同时,心力衰竭患者经常会出现各种临床并发症,也给患 【1】 邱彩玲.酚妥拉明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 者带来严重的影响。本次研究可以得到,无论是单因素分 衰竭的疗效观察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3):474-475. 析还是多因素回归分析,并发症的存在会提高患者的死亡 【2】 李静,李新立,顾凯,等.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心肾功 率,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预后。根 能相互关系的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26(2):104—108. 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可以采取有效的措 【3】 陈旭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并发症感染症候研究[J].中西医结合 施降低心力衰竭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以此改善患者的生存 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22):29 本文编辑:昊玲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