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低碳交通运输

2020-10-29 来源:易榕旅网


低碳交通运输

【篇一:《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

交通运输部文件

交政法发[2011]53号

关于印发《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和《建设

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天津市、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部属各单位,部内各单位,部管各社团,有关交通运输企业:

为贯彻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部署,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现将《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和《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一一年二月二十一日

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部署,加快发展现代

交通运输业,切实推进行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交通运

输行业为全社会节能减排作贡献,就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必要性

(一)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是我国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迫切要求。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能源需求还将继续增长,实现碳排放控制目标压力巨大。我国已经确定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交通运输业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部署中确定的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三大产业体系之一,建立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对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二)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是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主题。“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也是交通运输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交通运输部确定了“一条主线、五个努力”的战略思路,即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线,切实做到“五个努力”,其中之一就是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既是“两型”行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又是判断“两型”行业建设成效与质量的重要标志。在“两型”行业建设中需要统筹考虑低碳转型发展,使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成为“两型”行业建设的新亮点和新突破。

(三)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是深化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战略任务。“十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交通运输业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发展方式粗放的格局尚未根本转变,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仍

然持续快速增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和工作部署赋予了节能减排新的内涵,对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交通运输部门作为国家中长期节能降耗和温室气体减排的战略性重点领域,必须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加大新能源使用比例,提高行业总体用能效率,使交通运输行业逐步改变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加快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不仅是传统节能减排工作的继续和扩展,更是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节能减排工作的新起点。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全面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部署,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加快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为战略任务,以节能增效为重点环节,不断优化交通运输用能结构,着力强化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新任务、新要求纳入到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整体部署中统筹推进,把低碳发展作为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努力提高交通运输行业低碳转型的综合能力,为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目标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足行业、统筹发展。正确认识交通运输业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统筹国内与国际、国家与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和要求,积极主动应对;统筹当前与长远、满足刚性需求与建设“两型”行业的关系,推进低碳转型。

坚持科技支撑、政策保障。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低碳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推广使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和节能减排新技术,促进理念、政策、体制机制和技术的全

面创新,为加快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和政策保障。

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立足于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阶段性特征,结合国家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科学合理地确定交通运输低碳发展的目标和路径,积极稳妥推进低碳化进程。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交通运输低碳转型中的政策引导作用,广泛调动企业低碳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社会中介组织的低碳交通推进行动,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促进低碳型交通消费模式和出行方式。

(三)目标。

到2015年,交通运输行业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行动成效更为明显。行业节能减排意识进一步增强,低碳交通运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交通运输生产、运营、消费的各个环节碳排放强度逐步降低。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显著增强,低碳交通运输技术创新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全面有效开展,碳排放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基本建立。交通运输低碳排放的特征初步显现,成为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符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要求、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及城市客运的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目标分别为: 公路运输

——能源强度指标:到2015年和2020年,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比2005年分别下降10%和16%,其中,营运客车分别下降6%和8%,营运货车分别下降12%和18%。

——co2排放强度指标:到2015年和2020年,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比2005年分别下降11%和18%,其中,营运客车分别下降7%和9%,营运货

车分别下降13%和20%。

水路运输

——能源强度指标:到2015年和2020年,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比2005年分别下降15%和20%,其中,内河船舶分别下降14%和20%,海洋船舶分别下降16%和20%。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分别下降8%和10%。

——co2排放强度指标:到2015年和2020年,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比2005年分别下降16%和22%,其中,内河船舶分别下降15%和23%,海洋船舶分别下降17%和21%。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co2排放比2005年分别下降10%和12%。

城市客运

——能源强度指标:到2015年和2020年,城市客运单位人次能耗比2005年分别下降18%和26%,其中,城市公交单位人次能耗分别下降14%和22%,出租汽车单位人次能耗分别下降23%和30%。

——co2排放强度指标:到2015年和2020年,城市客运单位人次co2排放比2005年分别下降20%和30%,其中,城市公交单位人次co2排放分别下降17%和27%,出租汽车单位人次co2排放分别下降26%和37%。

三、重点任务

(一)不断提高运输系统效率。

加快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优化综合运输网络布局,加强全国性和区域性重要运输通道的统筹规划,强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形成主干线高速化、次干线快速化、支线加密化的路网结构,稳步提升路网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优化公路客货运站场布局,建设衔接顺畅、高效便捷的公路

【篇二:低碳交通】

低碳交通

我国目前的交通运输发展从总体上说,仍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

交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工具,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

以上海为例,2009年,上海汽车保有量达到146万辆,机动车碳排放已占到全社会碳排放的相当比重。在上海客运行业能源消耗结构中,社会客车占65%、出租汽车占17%、公共汽车占10%、轨道交通占7%、轮渡占 1%,个体机动方式作为城市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耗的主体,是最大的碳排放源。

在当前中国机动化快速增长的前提下,低碳交通运输是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11月25日,我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40%至 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强调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

因此,加快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转变交通运输发展的

内在要求。

理解“低碳交通”

低碳交通运输是一种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其核心在于提高交通运输的能源效率,改善交通运输的用能结构,优化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式。目的在于使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运输系统最终减少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代表的高碳能源的高强度消耗。

要实现低碳交通运输,一是要低碳化。交通运输发展是力求不断“减碳”的过程。由于运输工具必须依赖能耗,除非使用洁净能源(如太阳能等),否则交通运输难以实现无碳化,只能是不断低碳化的发展过程。

二是重视减排,尤其是运输工具的尾气排放。“节能”和“减排”都是交通运输低碳化的重要途径,既要重视“节能”,更要把“减排” 上升到应有的高度。

三是体系化。低碳交通运输是一个体系化的概念,无论是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建设、维护、运营、运输,还是交通工具的生产、使用、维护,乃至相关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人们的出行方式或运输消费模式等,都需要用“低碳化”的理念予以改造和优化。

四是综合性。一方面,低碳化的手段是多样的,既包含技术性减碳(如节能环保技术应用),也包括结构性减碳(如通过优化网络结构、运力结构等提高能效),还包括制度性减碳(如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另一方面,低碳化的途径是双向的,既包括“供给”或“生产”方面的减碳(如提供一个更低碳的交通运输服务系统),也包括“需求”或“消费”层面的减碳(如引导公众理性选择出行方式,鼓励乘用公交或骑自行车等)。

五是系统性。完整的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应包括三个基本的系统。一是节能减排基础支撑系统,这是低碳体系建设的第一步,还需加大推进力度,把传统工作系统化提升;二是清洁能源优化利用系统,积极发展新能汽车是交通运输低碳化的重要途径;三是公众出行社会引导系统,要运用一切法律、经济、技术乃至公德力量,正确引导公众的交通消费。

为何要“低碳交通”

我国目前的交通运输发展从总体上说,仍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主要依靠土地、资源等高投入。同时,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交通运输的全要素生产率较低,必须下大力气改变这一现状,加快构建低交通运输体系。

我国土地资源有限,农业耕地面积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节约土地和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我国土地资源稀缺、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的情况下,节约用地对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各种运输方式交通线路和港站建设都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据测算,双线电气化铁路每公里占用土地约90 亩,高速公路四车道每公里占用土地约110亩,六车道每公里占地约120亩,水运、航空、管道等方式的运输线路占地较少,但港站建设因规模不同也占用不等的土地。

由于土地资源的紧缺性和有限性,要想满足不断增长的运输需求,单靠加大土地等投入的粗放式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各种方式的比较优势,选择交通发展最佳方式。

此外,交通运输是目前能源消耗量最大,也是能源消耗增长最快的行业。发达国家交通运

输业能耗占全社会能源消耗的比例一般在1/4至l/3之间。2000年,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量为9721万吨标准煤;2004年上升到 14783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11%,占全社会能耗总量的7.8%,比2003年增长182%,预测2020年我国交通运输能耗将是现在的2倍以上,这还不包括私人小汽车出行的能耗。

统计显示,我国各类汽车平均每百公里油耗比发达国家高20%以上,其中卡车运输的百公里油耗较国际平均水平高出近50%。据预测,如果全行业采用节能运输模式,全国公路运输行业营业性车辆汽柴油综合能耗将降低10%,可节约燃油800万吨左右。

我国人均能源占有率很低(人均可开采石油资源仅相当前世界平均水平的7.7%),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2008年升至接近52%,预计2020 年将达到66%。

交通运输的发展需要能源的支撑,有效节约和合理利用不可再生的能源,既关系到交通可持续发展,又关系到我国的能源安全。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发展低能耗的交通运输方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已成为构建“两型”社会,促进交通运输永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

交通运输作为主要碳排放源之一,是国际温室气体减排、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据2009年国际能源署(iea)出版的《运输、能源与二氧化碳:迈向可持续发展》报告表明,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约有25%来自交通运输,美国的大气污染50%来自运输工具,日本也占到20%。

预计到 2050年全球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费量将翻一番。亚洲发展银行预计,在未来的25年内,全球交通源二氧化碳排放将增加57%,而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其排放增长将占到80%.

在我国,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大中城市污染的来源,如北京市汽车排放的碳氢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已占排放总量的40%至75%,尽可能防止和减少交通建设、运输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使交通运输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就必须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尽可能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运输方式。

如何构筑“低碳交通”

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必须站在交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从交通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出发。

要更加重视资源的使用效率和运输服务效率,更加关注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处理好交通运输发展与环境资源制约的关系。要以最短的时间完善交通基础网络;以较低的成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运输服务;以最佳的途径缩短与发达国家管理和技术上的差距;以创新的理念,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要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行业。

国内交通运输业加快低碳化发展的步伐,首先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工作部署。结合行业实际,切实把应对气候变化要求纳入“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之中;依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制定并组织落实交通运输行业专项行动计划;大力培育绿色交通运输相关技术与产业;建立健全行业相关法律规范和标准制度体系;积极开展相关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好有关国际谈判以创造有利的国际运输环境。

党中央、国务院反复强调要“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不仅要切实抓好节能减排,更需要从能源结构、发展方式上走清洁化、低碳化的道路整合行业节能减排的各项技术、政策、制度,加快开展交通运输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积极参与国家

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系统提升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能力。

最后,要研究探索低碳交通运输体

系的合理模式和有效途径。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战略上着眼,全局上统筹。要组织开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研究,摸清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的基本现状,探索构建我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基本模式,提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科学合理的“减碳路径”。

青岛港前湾码头。近年来,青岛港在“转方式、调结构”上狠下功夫,打造

出一套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港口发展模式,2009年,青岛港

港口吞吐量同比增加5%,综合能源单耗同比下降4.1%。赵永明摄(人民图片)

低碳网讯近日,“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在湖北武汉启动,标志着今年我国最大规模的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行动拉开帷幕。作为我国碳排放量最大,也是能耗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交通运输业的减碳之路究竟面临哪些挑战、又有何制胜法宝呢?

高能耗、高排放的“大户”——

占石油消耗的三成,对城市一氧化碳的“贡献”逾90%

交通运输业是目前能源消耗量最大的行业之一。其石油消耗总量占全社会石油消耗总量的30%以上,而且这一比重还在逐年增加。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能源利用效率也明显偏低。资料显示,我国乘用车单位油耗水平比欧洲

高22%、比日本高39%,其中我国卡车运输的单位油耗较国际平均水平高出近50%。

交通运输业还是碳排放的“大户”,是国际温室气体减排、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2009年国际能源署发布相关报告显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约有25%来自交通运输。在我国,机动车尾气已经成为大中城市温室气体的首要来源。例如,当2007年北京机动车保有量为300万辆时,汽车尾气对氮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以及一氧化碳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51%、64%和92%。

如此高能耗、高排放的“大户”,还是我国能源消耗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近些年来,交通运输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但将规模较小的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地方的制度并不利于节能降耗。例如港口审批,规模小的港口投资项目无需国家审核,由地方核准,实质上是降低了单位能耗高的小型港口建设的门槛,不利于从源头把住节能关。

此外,交通运输领域的消费也呈上升趋势,使节能减排的进度远远跟不上能耗源头与排放源头的增速。

技术性减碳大有可为——

即便算成本回收账,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也很划算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现在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能减排,交通也要先行。”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表示。

早在2008年,交通运输部便提出全行业的节能降耗目标,到2010年,与2005年相比,营运货车单位运输量能耗下降5%,营运船舶单位运输量能耗分别下降10%,内河船舶下降

8%,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下降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用力度大、见效快、成本低的新技术为交通运输业减碳,被业内称为技术性减碳。这些“利器”的推广应用改变了企业“节能减排投资大、难回收”的状况。

用超声波清洗技术替代汽油清洗剂人工刷洗,使福建龙洲运输股份有限公司一年就节约清洗用汽油95000余升,扣除清洗剂和电能成本,全公司一年可节约汽车维修零件清洗作业成本50万元左右。

“即便算成本回收账,也很划算。”福建龙洲运输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一次性投资40多万元买了18台设备,按一年节约能源成本50余万元计算,扣除清洗剂消耗、电能消耗和设备维护费用及折旧费后,一年即可收回投资设备成本。

同样尝到技术性减碳甜头的还有青岛港。青岛港自主研发的“门机作业自动计量系统”,取代了传统粗放的港口装卸计量统计模式,在22台各类门

【篇三:低碳交通】

百度词条:低碳交通

“低碳交通”就是在日常出行中选择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交通方式,这是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的大势所趋。目前城市中主要的低碳交通方式以公交、地铁、轻轨等方式为主,但其实自行车交通以其轻便、灵活、环保、舒适的特点,也是城市短途出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英文翻译:low-carbon transportation

应大力提倡电力供能。

低碳交通应广泛推广在市内骑自行车出行,近距离最好步行,即低碳又有助于健康。

低碳交通:经济发展新路径

我国目前的交通运输发展从总体上说,仍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

交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工具,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

以上海为例,2009年,上海汽车保有量达到146万辆,机动车碳排放已占到全社会碳排放的相当比重。在上海客运行业能源消耗结构中,社会客车占65%、出租汽车占17%、公共汽车占10%、轨道交

通占7%、轮渡占 1%,个体机动方式作为城市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耗的主体,是最大的碳排放源。

在当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