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卷第11期2003年11月
JOURNALOFGUANGZHOUUNIVERSITY
(SOCIALSCIENCEEDITION)
Vol.2No.11
Nov.2003
唐诗中女性服装和化妆美初探
张颖
(南方网新闻信息中心,广东广州510601)
摘要:唐代女性服饰主要的上装以衫、襦居多,还流行穿袒胸装,配合下身的裙装艳丽张扬,注重突出女性身体线条,富有美感。唐代妇女化妆偏重艳丽、浓重,与服装的艳丽张扬形成和谐统一,主要表现在妇女的面部化妆:有额黄、花钿、脂粉、黛眉等若干环节。唐代女性服装和化妆充分体现出唐帝国繁荣富强的时代特点在美学领域的表现,也揭示出当时唐朝人自信和开放的心态和对于外来文化的学习和创新精神。关键词:唐诗;女性;服装;化妆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94X(2003)11-0022-04
唐代大约300年的历史,前期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经济文化不断繁荣。唐玄宗初年,四方平定,海陆畅通,连年丰收,国强民富,唐政府实行了开放政策,通西域,又与邻国贸易,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相互派遣使者,并接受留学生。一方面传统文化全面繁荣,另一方面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与外来文化因子相结合,使唐文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它博大精深,从各个方面展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封建王朝的恢弘大气。唐代女性服装和化妆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体现出这种时代特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学观念,唐诗作为当时最为广泛使用的文学样式,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表现。
(一)从大量唐诗中反映,唐代女性思想开放,服饰重视人体美,服装样式兼收并蓄,富有创造精神,色彩鲜艳、个性张扬,装饰富丽堂皇是其重要特点
1.服饰兼收并蓄,注重突出女性身体线条
从大量描写女性生活的唐诗中可以看到,唐代女性的上装以衫、襦居多。元稹诗藕丝衫子柳花裙(白衣裳二首之二)和温庭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菩萨蛮)所提及的襦和衫是唐前期妇女的日常服饰,除了元稹和温庭筠的诗,描写这两种服饰的唐诗还有很多,像卢照邻的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长安古
收稿日期:2003-04-10
意);张祜的金丝蹙雾红衫薄,银蔓垂花紫带长(周员外席上观柘枝)、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感王将军柘枝妓殁);王建的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宫词一百首之一);欧阳炯的红袖女郎相引去(南乡子)等等写的都是襦和衫这两种服饰。盛唐时期空前兴盛的中西交往,使得西域、中亚、南亚甚至欧洲流行的各种服饰进入中原,唐文化开放的结构,都接受了它们,使得穿窄衣小袖成为时尚。
在旧唐书舆服志中就有开元中女子衣胡服的记载。刘禹锡的胡服何葳蕤垂带复
[1]
纤腰,安钿当妩媚(观柘枝舞二首之一)直接写出妇女穿胡服的妩媚。此外一些壁画和石刻诸如张萱作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窄袖胡服模样都是极好的见证。但是,胡服在唐代的流行不是简单的摹仿,由于唐纺织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振兴,人们在这种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审美观,对胡服进行了较大的改造,主要是采用了不同的面料以及在上面添加了很多装饰,使得这一类侧重于实用的服装变得美观,它的窄衣小袖成为用来衬托妇女身体线条的手段。如上所举诗人的诗句,都可以看出唐代妇女所着衫、襦的精美,虽然其中不乏文学夸张,但是这种想象在相对于落后和贫穷的胡地,是不可能产生的,这种融合和加工,只有在唐帝国才可能出现。由于这次的胡服热不是由
[2]
作者简介:张颖(1980-),女,江苏无锡人,南方网新闻信息中心编辑、记者。22政府强行规定形成的,没有搀杂任何民族压迫的政治目的,纯粹是一种追求时髦、追求美的消费倾向,因此这次胡服流行发展得既迅速又深入,给华夏衣冠带来全新的面貌。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妇女还流行穿袒胸
[3]装。从一些唐诗中可以反映出来:施肩吾的观美
以翡翠和绿柳比喻绿裙的明艳色彩。元稹的白衣裳二首之二藕丝衫子柳花裙,空著沉香慢火熏;戴叔伦的江干杨柳牵愁思,和春上翠裙;戎昱
的送零陵妓宝钿香娥翡翠裙写的都是绿裙。唐代诗人还喜用郁金来比喻黄裙美丽的色彩。如杜牧的送容州唐中丞赴镇烧香翠帐,看舞郁金裙;李商隐的牡丹垂手乱翻雕玉佩,招腰争舞郁金裙诗中所吟郁金裙,就是黄裙。
绛、紫也是唐代妇女裙装常用的色彩。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娼家日暮紫罗裙;王涯的宫词三十首之二十六绕树宫娥著绛裙;杨衡的仙女词金缕鸳鸯满绛裙,都是例证。而和凝的何满子却爱蓝罗裙子,羡他长束纤腰则表明这时妇女所穿也有蓝裙。
唐代裙装不仅色彩艳丽,款式也多种多样。女子的长裙一般由6幅布帛竖向缝合而成,[4]诗人李群玉有裙拖六幅湘江水(杜丞相筵中赠美人)。更为讲究的裙子就采用7幅或者8幅布缝合,诗人曹唐在他的小游仙诗中说书破明霞八幅裙。据旧唐书舆服志中记载,六幅裙的周长可达到3.18米,八幅裙的周长可达到4.15米。这样的裙子拖在地上,难怪诗人们会发出坐时衣带紫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东邻起样裙腰阔,剩蹙黄金线几条这类的感叹,足可见裙子的宽大以及行动时所造成的美丽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想象,唐代妇女服装颜色的搭配是何等的大胆和独特,表现出当时人们对自己高度的自信以及几乎是超常的想象力,而对服装式样的创新和对旧有服装的改造利用,也表现出了唐人极大的创造力。他们发挥利用当时的先进工艺,几乎是天才地制造出了其时最名贵的百鸟裙、花笼裙。安乐公主出嫁时所穿的百鸟裙,贵臣富家多效之,江岭奇禽异兽采之殆尽。[5]而敦煌莫高窟壁画晚唐供养人穿的花笼裙,上衣为米红色,裙色与上衣颜色相近,裙上的花与叶,蓝绿相间,花叶又与飞禽走兽的图案结合于一身,大红大绿成鲜明对比,呈现出不拘一格的独特风采。
从大量唐诗和史料所描写的裙装来看,色彩鲜艳、个性张扬、装饰繁丽是唐代女性服饰的另一特点,有的甚至达到了审美极致(百鸟裙、花笼裙),李白的清平乐中说云想衣裳花想容正是对这种美丽的服装以及它所带来的美学效果的高度赞美,这与其它朝代例如宋代偏向清新淡雅是完全不同的。
3.多种多样的外在装饰,成为点睛之笔
23人漆点双眸鬓绕蝉,长留白雪在胸前;李群玉的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胸前瑞雪灯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方干的赠美人四首之一粉胸半掩疑是雪,醉眼斜回小刀样,写的就是一种袒胸装。这种袒胸装的特点是开口较低,不但表现出妇女胸部的美丽,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妇女人体美所能达到的最大程度。它体现了唐代妇女思想的开放,以及在唐代社会中对于女性身体美欣赏的观念,表现出唐人健康的审美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想象唐代的妇女有的穿着充分显示其身体线条的窄衣小袖,配以各种美丽的装饰;有的穿着既袒露又薄如蝉翼的低胸装。她们的服饰呈现出兼收并蓄多元化的趋势,如再配上色彩鲜艳、个性张扬的裙装,便更能呈现出一种雍容华贵、飘飘欲仙的美学效果。
2.裙装艳丽张扬,富有美感
翻阅大量的唐诗可以发现,唐代的裙装是诗人们纵情讴歌的对象。随手拈来的,就有虞世南的门有车马客轻裙染回雪,浮蚁泛流霞;卢照邻的辛法司宅观妓长裙随凤管,促柱送鸾怀;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等等。
唐诗中反映的女裙色彩十分艳丽,主要有红、绿、黄、绛、紫等色。如杜甫的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之二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皇甫松的采莲子二首之一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都选择红裙来描摹妇女的服装。唐诗又多以石榴比红裙:万楚的五日观妓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就以红裙与石榴花相对,而杜审言的戏赠赵使君美人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李元宏的相思怨春生翡翠帐,花点石榴裙,更是以石榴取代红裙。唐代妇女比较喜欢绿色的裙装。张保嗣的戏示诸妓绿罗裙上标三棒,红粉腮边泪两行描写的是身穿绿罗裙的歌妓形象。其时人们又多以春日的绿草比喻绿裙。如刘长卿的湘中纪行十首苔痕断珠履,草色带罗裙;白居易的和殷协律琴思秋水莲冠春草裙;牛希济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都是其例。此外,唐诗中也习惯
有了华美的衣裳,如果再配上其他美丽的装饰作为点缀,更可谓锦上添花,而唐人所拥有的极强的审美观和对生活的热爱,不会忽视这种细节。白居易的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时世高梳髻,风流澹作妆。戴花红石竹,帔晕紫槟榔。鬓动悬蝉翼,钗垂小凤行。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描写的就是平康坊妓女所穿的一种叫帔的服饰以及与之遥相呼应的美丽头饰。帔又名帔帛,是在裙衫之外搭敷在肩背上的一种长帛巾。它是唐代服饰中新出现的成分,源自西亚,由于当时唐政府的势力一直达到中亚一带,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西亚文化由丝绸之路迅速传入中原,帔帛这种带有异国风味的衣着很快地流行开来。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唐代名画步辇图、捣练图及簪花仕女图中领略到帔帛的风采,形式多样,精美异常。
唐代女性除了喜欢披帔帛,还非常喜爱戴帽子。张祜诗观杨瑗柘妓促叠蛮渑引柘枝,卷檐虚帽带交垂中的卷檐虚帽就是唐代女性喜爱的胡帽。在此基础上,经过妇女们巧妙的构思和加工,又创造出大量美观新奇的胡帽样式。帽子的做法也越来越讲究,除用锦缎缝制外,有的直接纺织成形,唐代诗人刘言史的诗句织成番帽虚顶尖(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描写的就是直接纺织成形的胡帽。
另外,在唐代,手工艺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表现在妇女的装饰上,就是各种首饰尤其是头饰的制造。从唐诗中可以看出,唐代妇女的头饰包括钗、钿、翘、搔头、篦、步摇等等,其质地以金、玉、银居多,式样繁多,有的是植物形状,如杜甫的丽人行翠为訇叶垂鬓唇;有的是小鸟形状,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翠翘金雀玉搔头;有的则呈现出云朵的形状,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钿头云篦击节碎等等,这些头饰装点在唐代妇女的头发上,与身上艳丽的服装相配合,表现出女性妩媚的特点,成为一个完整的装饰系统。
(二)唐代妇女化妆偏重艳丽、浓重,与服装的艳丽张扬形成和谐的统一
丝碧罗冠,搔头坠鬓,宝妆玉凤金钗。深深长画眉绿,雪散胸前,嫩脸红唇,眼如刀割,口似朱丹,浑身挂异种罗裳,更熏龙脑香烟。这首敦煌写本内家娇生动描述了一位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唐代妇女形象。类似这样的诗还有元稹的连昌宫词敷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张祜的李家柘枝红铅拂脸细腰人、罗虬的比红儿诗薄粉轻朱
24取次施等等。这些诗句充分体现了唐代妇女喜爱化妆尤其是注重面部的化妆。
从审美经验上看,面部是整个人体美中最为突
出的表现区域,其中些许精微的细节,都可能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6]唐代妇女的面部装饰种类很多,主要有额黄、花钿、脂粉、黛眉等若干环节。额黄又称鹅黄、鸦黄,是用一种淡黄色的颜料蘸水画在额头上。据说这种化妆的手段最初是受佛像金面的启发,谓之佛妆。由虞世南的嘲宝儿学画鸦黄半未成、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纤纤初月上鸦黄、裴虔余的柳枝词咏蒿水溅妓衣半额微黄金镂衣,玉搔头袅凤双飞可知,这种化妆方式在当时非常流行。
到了盛唐,作为一种额饰,花钿的使用比额黄更为普遍。花钿又称花子或媚子,它是将剪好的花样贴在额前眉心处的一种化妆方式。顾琼的甘州子翠钿镇眉心、张泌的浣溪纱睡容新起意沈吟,翠钿金镂镇眉心,描述了贴花钿的具体部位。但是花钿有时似乎也可以贴在脸颊上,花蕊夫人的宫词翠钿贴靥轻如笑,玉凤雕钗袅欲飞应该就是在脸颊上施钿的例证。赵光远诗炉面试香添麝炷,舌头轻点贴金钿(咏手二首之一)更是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妇女以手指呵胶贴钿的情景。
与花钿并行的还有脂粉。入唐以后,红妆盛行,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夏天擦汗用的手帕都沾满了桃红色。李白的浣沙石上女有青娥扮红妆之句,杜甫新婚别亦有对君洗红妆之句,反映的不仅是宫廷妇女浓妆艳抹,平民女子也不例外。王建的宫词舞来汗湿罗衣彻,楼上人扶下玉梯。归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泼红泥的描写,可见其红妆之浓艳。这种浓艳,与唐代女性服饰的色彩艳丽、个性张扬是相一致的。
此外,为了配合服饰的浓艳,唐代妇女非常重视眉的化妆。从颜色分主要有黑眉、翠眉。元和诗人徐凝在描绘宫女生活时称身轻入宠尽恩私,腰细偏能舞柘枝。一日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宫中曲二首之二)这里说的黑烟眉就是黑眉。花蕊夫人的宫词描写后宫藏钩游戏管弦声急满龙池,宫女藏钩夜宴时。好是圣人亲捉得,便将浓墨扫双眉用浓墨扫双眉代黑眉可见黑眉色彩浓重。另一种翠眉即绿眉,它与黑眉一样,在唐代也十分流行。杜甫的数陪章梓州泛江有女乐在诸舫戏为艳曲翠眉索度日,云鬓俨分行、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岑参的玉门关盖将军歌
美人一双闲且都,朱唇翠眉映明眸都是描写唐代妇女翠眉的佳句。
妇女的眉毛不仅色彩浓艳,样式也纷繁复杂。据清异录记载,唐玄宗是个眉癖,曾让画工画十眉图,其名有鸳鸯、小山、五岳、三峰、垂珠等。总的来说,正像杜甫北征诗句移时施朱铅,狼藉画阔眉所说的那样,唐代妇女描眉以阔眉为主。
总之,从大量的唐诗反映,无论是贴额黄、花钿还是施脂粉、画黛眉,其浓艳程度与服饰的艳丽张扬都是相一致的,与整个社会热烈壮观的审美气象也是相吻合的。
唐代女性服装和化妆充分体现出了唐帝国繁荣富强的时代特点在美学领域的表现,也揭示出了当时唐朝人自信和开放的心态和对于外来文化的学习和创新精神,正因为如此,唐代女性的服饰才显得多姿多彩,呈现出盛唐气象,并形成了中国服装和化妆史色彩最浓烈的一笔,成为中国女性最美丽的时期。白居易的缭绫诗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虽然是用来咏叹做衣女工的劳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示了唐代服饰的巨大发展,它同唐代女性独特的化妆艺术一起,成为了中国艺术瑰宝唐诗的主要表现内容之一,也为
我们刻画了许多经典的艺术形象,当我们看到李白的清平调之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定是瑶台月下逢中所描绘的
美丽的形象时,怎么能对当时的情景不悠然神往?翻开全唐诗,其中对于女性的描绘,几乎都有服装同化妆的影子,它们同唐代其他的社会生活场景一起,为我们勾勒出了唐朝那个强大、宽容、拥有无限生机的时代影子,成为我们了解前人生活的重要宝贵财富,为我们建构唐代的美学系统提供了第一手的翔实的资料。
注释
本文所引用的唐诗均出自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96)、唐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唐诗宋词名篇注评(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参考文献
[1]旧唐书舆服志(卷四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5.[2]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3]戴钦祥,陆钦.中国古代服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装史[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
[5]新唐书五行志(卷三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6.[6]张涵.中华美学史[M].北京:西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周秀怡]
(上接第13页)
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均有其较为突出的个性艺术特点:它比较贴近时代,贴近世俗生活,贴近下层民众的精神世界;它以史写心,以俗为美,常以世俗人情来皴染历史人事,并通过平民化历史人物的塑造,重构一幅幅浸注市井细民意识色彩和作家主观思想情感的鲜活的历史画卷。尽管它不像历史演义那样卷帙浩瀚、气势恢弘、信实雅正,能够揭示历代治乱兴衰的历史轨迹,但是它却更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特定时代的人们对于历史人事的理解和评价,更能真切地反映现实社会的政治风云,同时也更易于感发人心,为下层民众所接受。所以,在中国历史小说史上,短篇讲史话本虽不及长篇历史演义那样引人注目,但也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注释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20小说讲经史,参阅孟元
25老等著东京梦华录(外四种),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306页。
[宋]罗烨:醉翁谈录卷1小说开辟,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43赵南星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明]梦觉道人:三刻拍案惊奇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53页。
[明]周清源:西湖二集第1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明]陆云龙:咏怀,引自周钧韬主编:中国通俗小说家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页。
郑振铎:明清二代的平话集,郑振铎文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32页。
[清]天空啸鹤:豆棚闲话叙,[清]艾纳居士豆棚闲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6页。
[责任编辑马丽]
hadhelpedandsupportedthefourpoets,whetherYeShiwassatisfiedwithfourpoets.Keywords:YeShi;thefourpoets;thelateTangdynasty;poeticstyle
TheadvocatingandtranscendingofXinMinthoughtattheearly20thcentury
YUYing
(ChineseDepartment,Zhongshan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China)
Abstract:Fromthefollowingrespects:basisofthought,recognitionofthesocialsituation,plansforthefuture,andideasonwaysofreform,thepaperdrawsacomparisonbetweenLiangQi_chaoandLu_xunwholivedunderthesamesloganandduringthesameperiodofXinMinthoughtattheearly20thcenturyandexplorestheheterogeneitybetweenthem.
Keywords:LiangQi_chao;Lu_xun;nationality;advocate;transcend
AtentativestudyoffemalegarmentsandmakeupinTangpoetry
ZHANGYing
(Southcn.com,NewsandInformationCentre,Guangzhou510601,China)
Abstract:ThemajortypeoffemalegarmentsintheearlystageoftheTangdynastyarecalledShanandRu.Anothertypeofpopularcostumeisonethatleavesthebreastsexposed,whichgoeswiththeskirtandsetsoffthefinelinesofthebody.Tangwomensmakeuptendstobebrightandgorgeous,withsuchdetailsasehuang,huadian,zhifen,anddaimei,etc.Thisistokeepharmoniouswiththestyleofgarments.WomensgarmentsintheTangdynastyandthewaytheydidmakeupisareflectionoftheirprosperityinaestheticsofthetimeanditalsorevealstheconfidenceoftheTangpeopleandtheiropen_mindednesstowardsaliencultures.Keywords:Tangpoetry;female;garments;makeup
Ananalysisontheconceptofpassivity
QUShao_bing
(School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GuangzhouUniversity,Guangzhou510405,China)
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connectionbetweentheconceptofpassivityanditslinguisticforms.Thefirstpartdealswiththeconditionofformingapassiveconceptfromtheperspectivesofobjectemergenceanddeductionofcauseandeffect;inthispart,theauthorarguesthattheconceptofpassivityisanpervasiveone;Thesecondpartanalyzesthechoiceanduseofthepassiveconceptfromtheviewsofeventestimationandsentenceform.AndthethirdpartholdsthatthepassiveconceptmayexistoneveryhierarchyoftheChineselanguage.Attentionshouldbepaidespeciallytothosestructuresthatcontaincovertpassivity.
Keyword:passiveconcept;objectemergence;deductionofcauseandeffect;Chinese
Pre_Qinphilosophersideason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objects
SUNWei
(EnglishDepartment,ZaozhuangNormalSchool,Zaozhuang277160,Shangdong)
Abstract:Pre_Qinphilosophersdebateonnameandrealityreflecttheirviewson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objects,whichcanhelpusintrackingthesourceofresearchonculturallinguisticsinancientChina.
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