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全面激励理论在大学生激励中的应用

2023-07-18 来源:易榕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全面激励理论在大学生激励中的应用

作者:邓秀芸

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31期

摘要全面激励理论是适合我国学校管理实际的激励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激励系统应包括人、时间、环境等要素,在激励过程中要协调好几大要素的关系。将全面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学生激励中,在现有激励条件下构建全员激励、全程激励和全素激励的体系,充分发挥各个激励要素在激励中的作用,使激励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带来了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教育质量受到严峻挑战。要在现有教育教学条件下,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激励措施,切实保证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当前我国关于教育激励的理论当中,熊川武教授的全面激励理论比较有代表性。他认为一个激励系统应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人,即激励的主客体;二是时间,即激励的过程与环境;三是激励的内容与方式。正确处理好上述三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他们在激励中的作用,就是全面激励的问题。可以认为全面激励就是由全“员”激励、全“程”激励和全“素”激励这三个要素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激励系统。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引入全面激励理论,将三大激励要素融入到实践工作中,可以极大地发挥教育激励的效用,有效提升教育质量。 1 全员激励及其应用

所谓全员激励即动员全体师生员工参与激励,形成他励(他人激励)、自励(自我激励)、互励(相互激励)统一的格局,取代管理者“一元”激励的局面。

传统的高校学生激励,激励主体按既定的教育规划向激励客体发出激励信息,客体则被动地接受,没有真正形成他励、自励、互励相统一的全员激励环境,影响了激励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引入全员激励的要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现有的激励机制进行改善: 1.1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励”体系

自励是指学生既为激励主体,同时又为激励客体的这样一种激励形态。这种激励形态的优势是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激励工作中的主体性、主动性,能使激励的效果更为持久。而实现这种自我激励的难点则在于许多高校学生对自我主体地位的认识不到位,在激励的过程中难以实现持续性。因此,要培养学生对自我主体地位的认知和实践,重点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如西南交通大学制定了“爱校、责任、自强、奋斗、诚信”五大主题教育,居于首位的“爱校”教育即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过校史校情教育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在该校接受调查的800名学生当中,认为学校的百年校史对其有很大激励作用的占77.4%;认为校庆活动等对其有激励作用的占到77.8%。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对学生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将自身的拼搏奋斗视为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可以综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等形式来实现。

1.2改良“他励”的过程和方式

他励是指以教育者或教育管理部门为激励主体,以学生为激励客体的激励形态,是在现有激励机制下最常见的一种形态。其优势是容易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系统,控制性和操作性均比较强。缺点是容易忽视学生的主观需求,激励效果不如预期那么明显,可持续性也不强。工作中应加强激励主体与客体的双向沟通,在充分了解客体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客体成长发展的激励内容以及易于被激励客体接受的激励方式。要充分衡量激励本身给客体带来的回报(包括学生学业上的提升、综合能力的发展等)以及激励所带来的外部回报(如各类奖学金、荣誉表彰等)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对激励内容的认同感。由于激励本身所带来的回报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回报周期相对较长,而激励带来的外部显而易见、回报周期较短,因此要注意两者的合理结合。

1.3积极构建良好的“互励”体系

互励是指学生之间互为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的激励形态,激励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这种激励形态的优势是具有双向性、群体性,激励内容和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和实际需求。缺点是不容易形成制度化,控制性和操作性相对他励而言较弱。互励是在当前高校中现实存在的一种激励形态,但广大师生对这种激励形态的认识还不够,也没有充分发挥其激励优势。虽然互励的主体是学生,但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部门应制度相关的规章制度,提供相应的资金和环境条件,为互励体系的形成和运转起到良好的外部推动作用。比如通过寝室文化和学风建设,通过班级的班风学习建设和活动开展等,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引导学生形成较为一致的价值观并使其有条件营造共同的发展预期,并为之而互相鼓励,努力拼搏。 2 全程激励及其应用

全程激励是指激励活动按照激励本身的心理过程和管理活动过程进行,形成相对完整的周期,以引起需要为始,以满足需要为终。

全程激励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努力构建“相对完整的”激励“周期”,而且每一个激励周期都要以“引起需要为始”,因此激励主体要充分研究客体的需要,并完善激励过程,使其符合激励周期的要求。就高校学生激励而言,所谓激励周期,就是契合学生某一发展阶段的一系列激励过程的总和。而要引起需要,则首先要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校学生在大学的每个阶段都有生理、安全、学业发展、人际交往、自我实现等多种需求,但在某一特定阶段,某一种或几种需求总是表现得比其他的需求更为强烈,学生也会尽全力去满足自身在这些方面的需求,这就是优势需求。笔者在西南交通大学的调查显示,低年级学生的优势需要主要集中在“学业成长”、“社交”、”受人尊重”这几方面,而高年级学生的优势需要则主要是“职业能力发展”。因此,激励主体应重点研究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优势需求,在激励的内容和方式上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使激励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阶段,并力争使学生在激励周期结束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为下一个激励周期的开启创造良好的条件。 3 全素激励及其应用

全素激励是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激励手段鼓舞师生员工,在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前提下,不断谋求新的激励手段。

高校传统的激励方式主要是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并坚持以精神激励为主导。随着学生需求的不断变化发展,尤其是学生在物质生活条件、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巨大改善,原有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所能发挥的作用已经有所减弱,需要激励主体认真研究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现实需求,不断谋求新的激励手段。笔者通过在西南交通大学的调研认为,诸如校园文化激励、校园环境激励等方式,在高校学生中已有一定的认可度,可以作为传统激励手段的有效补充。 3.1 校园文化激励

校园文化可以理解为学校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反映学校师生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团休的一种集体意识和精神氛围,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虽然各高校目前普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类活动,但教育激励主体并没有意识到校园文化可以作为学生的激励要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将其制度化和规范化,随意性比较大。笔者在西南交通大学的调查显示有超过75%的学生认为校史校情教育、校庆活动对其有很好的激励作用,有约90%的学生表示主动参与过校园文化活动并且感受到这类活动对他们具有积极正面的影响。 3.2 校园环境激励

激励过程总是在一起环境中发生的,不同环境下的教育激励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就不尽相同。因此,将校园环境纳入激励要素并对现有环境进行改善,可以更好地发挥激励的作用。校园环境不仅包括由自然环境和物质环境构成的育人环境,如教学楼、教学设施等,还应包括校风、学风等精神环境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所构成的人际环境。良好的班风学风、和谐的师生关系都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成才的动力,能使其他激励手段发挥更大的激励作用。因此,激励主体应认识到环境激励的存在及其作用,并有意识地加以改善和合理利用。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西南交通大学)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李庆春.对大学生激励方法的路径选择[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3]郝文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