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中国散文在汉代时期的发展

2021-08-22 来源:易榕旅网
第32卷第4期 2014年8月 凯里学院学报 JoumM of Kaili University Vo1.32 No.4 Aug.2014 论中国散文在汉代时期的发展 代莉莉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汉代政治、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兴盛,带来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局面,中国散文在历 经先秦时期的昌盛后,在汉代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了较为明显的突破与发展,这个时期出现 了成熟的碑文和游记,骈文也确立了自己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散文在汉代时期的发展对中国 文学的演变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关键词:散文;汉代时期;发展 论文编码:Doi:10.3969/j.issn.1673—9329.2014.04.22 中国文人对于文学的“文体”之辨主要集中在 求捍卫和传播自己的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先秦 哲理散文,在行文上已经开始逐步朝着个性化方向 发展,通过行文的特色已经开始可以洞悉作者及所 对“文”、“笔”的区别上。《金楼子》有述:“至如不 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柏松,若此之流,泛谓之 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_l 。《文心雕 龙》有述:“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 ‘笔’也,有韵者‘文也”’【 j3∞。 记录者的个性特点,正所谓读其文而后知其人。例 如老庄主张“无为而治”,追求一种基于实而又超 越实的意境,因此他们在行文上更多展现了其他人 没有或少有的想象力和丰富的表达形式,这一点在 《逍遥游》中体现得尤其充分。“有鸟焉,其名为 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 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 “文”多专指韵文,与不押韵的“笔”形成鲜明 对比,为了区别韵文,于是乎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 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散文一词的出现最早是 在晋木华的《海赋》中:“若乃云锦散文于沙内之 际,绫罗被光于螺蚌之节”[3]49。但此处的“散文” 一也” 4J4。司马迁后来在作《史记》时,也受到了先 秦老庄散文这种浓郁的浪漫主义的浸染,与受儒家 词并非指一种文体,而是形容文采。散文最早的 功能多是以记言记事为主的记史之言,尤其到了周 朝,这种记史功能的散文形式开始为各诸侯国的史 官所用,他们开始用一些简约、平实的文字来记录 文化影响的《汉书》形成了行文叙事风格之差别。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主张的特点与区别,形成了 中国文学文体划分的格局,如章学诚《文史通义・ 诗教上》中所提到“后世之文,其体皆备于战 国’’ 墙。 自己国家的人、事、物。当时的记载多以类似“白 描”的方式完成,没有太多个人情感的融人及叙述 技巧的运用。 到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使国民的思想从百家争 鸣的分散自由统一到一个共同的价值体系和标准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典散文的发展迎来了第 一次高潮,它与当时时代大背景下的文化发展交相 中,以此来维持一个国家的稳定,在董仲舒的建议 下,完成了汉朝的第一次思想大统一行动,也就是 辉映,开放蓬勃的思潮和风尚,以及动荡的政治局 面造就了中国文化思想百家争鸣的辉煌时期。这 我们所常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学 术开始了在中国政治上的绝对“独尊”时期。而这 时各种政治思想文化主张的流派纷纷著书立言,以 收稿日期:2014—04—23 基金项目:2014年度贵州民族大学校级规划课题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代莉莉(1977一),女,辽宁沈阳人,贵州民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女性文学、文学心理。 ..1 78. 一时期在政治统领者思想核心的引导下,伴随着社 会的发展,大量的古典散文应运而生,这其中成就 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非《史记》莫属,鲁迅先生冠之 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评价。以《史记》、 《汉书》为代表的历史散文在语言上,凝练、简明、 生动,极富有创造性,后世许多成语及典语都源于 其中,简洁的语言结构蕴藏着丰富的意义内涵。同 时在这一时期,我们发现诸子百家多元化的创作风 格在汉代慢慢萎缩,开始形成较为稳定的统一 格局。 在汉王朝统治的四百余年间,疆域辽阔,经济、 政治、军事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应运而生的文学创作,也开始浸染了这个时代精神 的特征,在作品中呈现出文人墨客宽广的心胸和对 “大美”境界的追求。两汉时期的思想文化是直接 继承了先秦尤其是战国以来的传统,儒、墨、道、法、 纵横、形名、阴阳各家各派,诸家思想在汉代初期都 公开流行,这对汉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 响。总体说来,汉代统治者的思想是相当宏放的, 他们不拘泥于地域的局限,突破了客观疆土的限 制,用一统之思想来面对整个世界甚至于宇宙,生 活在汉代的人们,率直而较少含蓄,开通而较少压 抑,粗朴而欠圆通,勇敢而鄙视怯懦。汉帝国拓疆 开土,凿空异域,以博大之气魄与广阔之心胸吸收 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外界事物。鲁迅在《看镜 有感》中曾说:“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 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例如汉人 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6J2。大汉 时期,也常有边患困扰,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 不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甚至于是不曾有过失去之 恐惧。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 样,自由驱遣,毫不介怀。近代法国艺术史家丹纳 (Taine.H.A)就曾说过:“有一种‘精神的’气候, 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和自然界的气候起着同 样的作用” J1 。汉代就是这样一个在精神风貌上 留给我们许多深刻印象的时代。这样的海纳之意 识对于今人而言虽然不是一件难事,但在实际的心 理接纳过程中却也是不易做到的,更何况对于千年 前的古人而言,没有对本民族的足够之信心,便无 法有如此之勇气。 先秦之后,中国古代文学经历了“焚书坑儒” 的浩劫,出现过短暂的低迷时期。到汉代,散文在 国家政权封建大一统的广阔社会背景之下,得以突 破性发展,并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中 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尤其是这一时期的 散文创作,不论是从内容、形式、用词遣句上都有了 创新和进步。汉代散文从其功能上来划分,多为应 用文,鲜有纯文学的散文作品,但是,“述理于心, 著言于翰”[2]2 是当时文人作家之特长,不拘泥于 文体的局限,往往“杂用文绮”,对语言的熟练运用 和积极的创作动机,有机的将功利的功能实用性与 超脱的艺术审美价值统一在一起。 西汉前期的散文,总体上带有显著的政治色彩 和实用性质,新政权的建立为众多渴望实现政治抱 负的人提供了机会,但汉高祖刘邦本不是读书人, 对于熟读四书五经的儒生及经文不抱以热情,在和 陆贾“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是诗书?”“居马上得 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的激烈争辩中,开始意识 到了以谋略治理国家的重要性,陆贾为此做了《新 语》。后人在此基础上,开始以此为题,不断陈诉 己见,散文内容形成以治国之策略和总结秦王朝的 失败教训为主的特点。 西汉中期,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化,在前人创作 基础上,政论散文开始兴盛。西汉的政论散文有三 个显著特点:首先是注重具体问题的时效性,突破 了纸上谈兵的理论空谈;其次是具有这个时期精神 特征的恢弘大气,激情斗志;第三是承续了先秦散 文文字驰骋自由奔放的特点,同时又顺应发展,使 行文更加流畅和用字考究。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当 属贾谊,他所撰写的《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 贮》、《请封建子弟》等文章,针对秦王朝的灭亡和 当时汉朝的时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文章言辞 尖锐深刻,被鲁迅先生评价为“疏直激切,尽所预 言”_8 J3 的“西汉宏文”。贾谊之后在政论散文上最 有建树的当属晁错,他的政论散文思想敏锐、直言 时弊、文采飞扬,行文紧凑,少华丽之修饰,重实用 之道理,其中最重要的文章有《贤良文学对策》、 《论贵粟疏》、《言兵事疏》三篇。 除政论散文在此时期大放异彩之外,叙事散文 也开始得以发展。这其中,司马迁忠于实情,敢于 对事实批判和歌颂的不隐、不虚的实录精神,结合 他丰富的生活阅历,用娴熟的笔触和洒脱的气质共 同锻造了《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使其 成为了横亘古今的经典。其细腻生动的人物刻画, 环环相扣的谋篇布局以及对语言文字的掌控能力, 对后世散文的叙事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班固 的《汉书》虽受儒家思想准则的束缚,在叙事行文 上缺少了司马迁的洒脱和气势,但在官方性质的行 文遣词造句的考究上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 “在世界古代各文化系统中,没有任何一种文 化,人与自然,曾经发生过像中国古代那样的亲和 关系。学术界普遍认为,中西文化基本特征的一个 最大不同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西方那种虔诚 的宗教信仰精神,却更多人伦亲和的魅力。古代西 方在自然织田的巨大压迫下,导致人们对天的敬畏 而衍生出西方发达的宗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 宗教文化的不发达,则主要归根于古代中国人一般 认为天人之间乃是和谐统一、物我一体的关系,即 ‘天人合一” 9_坤 。拥有着与天地合一,与宇宙共 呼吸气魄的大汉子民,在汉王朝的鼎盛大一统的局 面之下,开始踏上寻求与其精神世界对等的审美情 趣追求之路,急需探求一种突破政论形式的散文来 表达内心情感的涌动,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生活、 大都市、宫殿楼阁及山水景观为主的文学样式—— 辞赋便应运而生,结构宏大、铺成夸张、富丽奢华的 词赋在汉人的手里诞生并发扬光大,这一时期大量 的词赋作品对散文叙事风格的影响起到了不可忽 视的作用。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 赋》、《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班固 的《东都赋》、《西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 赋》、《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 行赋》等。 西汉中期,汉武帝开始注重思想的统治对于中 央权力的维护作用,一改汉初思想文化的自由格 局,同时变私学为官学,建立了中国政治史上科举 的最早雏形——察举制度,以中央集权的思想意识 来作为选拔人才、任用人才的标准,并以此来规范 士人的思想行为。韩高年在《西汉后期士林中的 退隐之风与文学创作的新变论文》中提到造成西 汉后期退隐之风产生和文学创作特点形成的原因, 是因为当时社会儒学化进一步加深,在忠君思想的 前提下,士大夫阶层的价值取向与至高无上的君权 之间的矛盾日益加重。士大夫们抱着‘通经致用’ 的理想,希望能够有所作为,但同时又必须绝对服 从毫无限制的君权,在这种矛盾的冲击下,他们强 烈的感受到了政治的压力。为了顺应统治当权者 扭 的喜好和社会实际,避免政治迫害,众多的文人将 治学的重心放在了经学上。“一岁皆辄课,能通一 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 奏” oJ 的社会现实,也为文人开辟了以经学为工 具,实现通往仕途发展的光明大道。“自光武中年 以后,干戈稍戢,专事经学,自是自风世笃焉。其服 儒衣,称先王,游庠序,聚横塾者,盖布之于邦域矣。 若乃经生所处,不远万里之路,精庐暂建,赢粮动有 千百,其耆名高义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皆专 相传祖,莫或讹杂”¨1] 。正是对当时儒生专书经 文风气的真实写照。 对经学的功利化追求将文学的发展带入到了 一个神学迷信的误区,在这种情况之下,一种反对 的声音开始响起,刘歆针对今文经学盛行的情况, 提出了对文学复古的口号,扬雄、桓谭都是这场复 古运动的先行者。扬雄生于西汉后期,他的文章以 擅长模拟古人为其特点,其《太玄》拟《周易》,《法 言》拟《论语》。由于扬雄主张文学复古,并擅长拟 古文而撰写文章,因此其文多被后人所诟病,苏轼 就曾以“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1 ]2 。评价 扬雄的作品。受扬雄的影响,桓谭也主张反对图谶 迷信,文学复古,他著书《新论》,在当中充分表达 了自己对于神学迷信的观点。在对待自然生命的 存灭问题上,他以“生之有长,长之有老,老之有 死,若四时之代谢矣。而欲变易其性,求为异道,惑 之不解者也”【13133的观念驳斥了当时盛行的“长生 不老”之说。另外,他还针对当时形神可分离独立 存在,精神决定形体的观点,提出“精神居形体,犹 火之燃烛矣,如善扶持,随火而侧之,可毋灭而竟 烛。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 的看法,从哲 学角度阐述了形体与精神之间的依存关系。桓谭 的作品和扬雄比起来,少了些艰涩,多了些流畅,少 了些局限,多了些个性,在行文的表述上更加接近 当时的时代。提到东汉时期的散文家,不得不提到 班固和王充,前者的《汉书》横跨文史两界,既开创 了中国断代史之先河,同时也是中国古典历史散文 的经典。他对西汉后期出现的“官学”提出了自己 的观点——“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 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故幼 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 J2。。需要强调的是, 班固虽对经学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但在著书立言时 还是难免受到政权力挺的儒家思想的束缚。王充 与班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在思想上更加的自由、 [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8. 独特,没有受到太多儒家思想的禁锢,因此他的文 章在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中范围更广,视角更独特。 章太炎在《国故论衡・检论三》中就说到“趣以正 虚妄,审乡背,怀疑之论,分析百端,有所发掷,不避 上圣。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 5_ 。在当时思想 [3]何建华.古代抒情赋精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2:49. [4]庄子[M].孙通海,译.北京:中华书局,2007:4. [5]章学诚.文史通义[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18. [6]鲁迅选集[M].北京:北京线装书局,2007:23. [7]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1. [8]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38. 文化“独尊”、中央集权强化的社会背景下,能够做 到“怀疑之论,分析百端”实属不易。 东汉时期的散文,虽继承于西汉,但远没有了 [9]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7:193. 西汉时期散文的宏大和内容丰富,这一方面是因为 东汉时期统治阶级统治思想的局限,另一方面也是 因为东汉时期的国力已远不如西汉。纵观散文在 [1O]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875. [11]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761. [12]苏轼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238. 整个汉代时期的发展,强大的国力背景带来了多样 的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这个时期出现了成熟的碑 [13]桓谭.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1. [14]班固.汉书・艺文志[M].颜师古,注.北京:商务印书 馆,1955:20. [15]章太炎.国故论衡[M].北京:中华书局,2008:407. 文和游记,骈文也确立了自己在文学创作中的地 位。由此可见,散文在汉代时期的发展为后期中国 文学的整体发展带来了不可小觑的指路光芒。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傅安辉] [1]梁元帝.金楼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5:75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ssays in Han Dynasty DAl Ll—li (Guzhou Minzu University,Guiyang,Gukhou,550025,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litics and economy in Han dynasty promoted cultural prosperity,it also reshap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ssays.After experiencing the prosperity in Qin dynasty,the Chinese essay were evident in both content and form of breakthrough and development in Han dynasty. Thus,this period appeared mature inscriptions and travels.Besides,the parallel prose had established himself in literary creation statues in this period.In conclusion,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ssays in Han dynasty was signiifcant SO that it shouldnt be ignored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s. Key words:essay;Han dynasty;developmen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