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稿件著作权归属于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严禁转载及摘抄本稿件内容进行其他出版活动,违者必究。
50篇课外文言文
一、邴原泣学
①少孤:幼年丧父。②书舍:书塾。③得:能够。④亲:父母。⑤愿:羡慕。⑥中心:内 心。⑦恻然:悲伤的样子,此指怜悯同情的样子。⑧资:钱财,这里指学费。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少孤: ②凡得学者: ③中心感伤: ....④恻然: ⑤不求资也: ⑥吾徒相教: ....2.翻译。
①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②一则愿其乔孤,二则羡其得学。
③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读了这段短文,你认为文中的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答: 4.文中的邴原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答:
一、1.①幼年丧父 ②能够 ③内心 ④悲伤,此指怜悯同情 ⑤钱财,此指学费 ⑥白白地
2.①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②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③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 3.仁慈惜才,无私奉献的人
4.贫不丧志,立志求学,刻苦勤奋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
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同情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回答说:“没钱交学费呀。”老师说:“你如立志学习,我愿意白教你,不要学费。”邴原于是进了学堂读书。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二、匡衡凿壁偷光
【注释】①匡衡:乳名鼎,西汉经学家,曾任宰相。②逮:及,达到。③邑人:同乡。④大姓:大户人家。旧指世家大族、名门望族。⑤佣作:替人劳作,出卖劳力。⑥偿:报酬。⑦解……颐:开颜而笑。颐,面颊。⑧畏服:敬服。⑨质疑:提出疑问。⑩挫服:折服,屈服。(11)倒屣:倒穿着鞋子,这里形容慌张、忙乱的样子。(12)更理前论:继续研究刚才讨论的问题。更,再。理,琢磨,研究。(13)穷:尽,完。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逮: ②佣作: ③主人怪: ④愿得: ....6.翻译。
①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③闻者皆解颐欢笑。
3.本文所写的四件事是:① ② ③ ④ 。(均限四字短语) 4.文中从侧面烘托匡衡学习勤奋的语句是 ; 烘托匡衡说《诗》水平高的语句是 。 5.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匡衡怎样的精神品质?读后你有何启发?
答:
二、1.①及,到 ②雇用 ③感到奇怪 ④希望 2.①主人感慨、赞叹,就把书资助给他。(后来,匡衡)终于成为知识渊博的大学者。 ②匡衡就到他家当雇工,不要报酬。 ③听到的人都开颜欢笑。
3.①凿壁借光 ②佣作借书 ③说诗解颐 ④论诗质疑 4.主人怪,感叹,资给以书 闻者皆解颐欢笑
5.刻苦勤奋,虚心好学,勇于探究。启发:家境贫困不要紧,只要立志苦读,勤学好问,勇于探究,终将成才(或有志者事竟成)
【参考译文】匡衡,字稚圭,小时候勤奋好学,但家穷买不起蜡烛。邻居有蜡烛照明,但烛光又照不到,匡衡就凿穿了墙壁,使烛光穿孔而过,凭这一孔微弱的光线照着书本,刻苦读书。
匡衡同乡有一户大户人家,主人叫文不识,家里富裕而且有很多书。匡衡就给他当雇工,但不要他的任何报酬。文不识感到这事很奇怪,就问匡衡,匡衡回答说:“我只希望您把所有的书都借给我通读完。”
文不识听了很感慨、赞叹,就拿家里的书资助给他。后来,匡衡终于成为知识渊博的大学者。 匡衡能够解说《诗经》,当时的人们为此夸奖他说:“无人说《诗》,匡鼎就到。匡衡说《诗》,令人欢笑。”鼎,是匡衡的小名。当时人们都这样敬服他。听他解说《诗经》的人都笑逐颜开。匡衡同乡还有一个解说《诗经》的人,匡衡就跟着他学习,同他讨论《诗经》并向他提出一些疑问,那人被他问得无言可答,慌忙离去。匡衡赶上他,说:“先生停下听我说,我们继续来探讨刚才议论的问题。”那人说:“我已说完了。”竟顾自前去,不肯返回。
三、李贺写诗
【注释】①长吉:李贺,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②通眉:两眉相连。③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④王参元:李商隐岳父,有人说是《李贺小传》中所说的“长吉姐嫁王氏者”之王氏。杨敬之:宇茂孝,元和初进士。权:字大奎,元和初进士。崔植:字公修,长庆初做过宰相。⑤旦日:白天。⑥思量牵合:设法凑合题意。程限为意:把体裁、韵律等限制放在心上。两语意谓李贺写诗从没有像别人那样被题目、体裁、韵律等
形式所束缚。⑦奚奴:奴仆。⑧吊丧日:遭遇不幸或去慰问不幸者的日子。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苦吟疾书: ②所与游者: ③恒从奚奴: ...
④书投囊中: ⑤及暮归: ⑥率如此: ...2.翻译。
①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②是儿要当呕出心来始已耳!
3.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李贺怎样的写作态度和写诗特点?
答: 4.文中插入李贺母亲的话有何作用?
答: 5.李贺的写诗方法和写诗特点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发?
答:
三、1.①快捷;书写 ②交往,交游 ③常常;使……跟着,带着 ④口袋,袋子 ⑤到,等到 ⑥一概,一律 2.①从来没有依照别人出的题目写诗,(也从来没有)像别人那样设法凑合题意以及把体裁、韵律等限制放在心上。 ②这孩子定要耗尽心血才罢休啊!
2.勤奋、刻苦,甚至呕心沥血的写作态度;重在内心感受,不受题目、体裁、韵律等形式的束缚的写诗风格。
4.从侧面突出李贺写诗的勤奋用功。
5.李贺写诗方法和特点对我们的启发是:要善于积累写作素材,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随时记下来;写作重在内心感受,不受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和限制等
【参考译文】李贺瘦小,两眉相连,长指甲。他写诗能反复吟咏推敲,书写快捷,最先是受到韩愈的赏识。跟他一起交游的人,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算是最亲密的。他每次白天与这些人外出游赏,从来没有依照别人出的题目写诗,也从没有像别人那样设法凑合题意以及把体裁、韵律等限制放在心上。他常常带着小书童外出,骑着驴子,背着一个古老而破旧的丝织袋子,遇到自己有心得时,便写下来放进袋子里。到晚上回家时,他母亲就叫婢女接过袋子,取出诗稿,看到李贺写得多时,总是说:“这孩子定要耗尽心血才罢休啊!”说罢,点上灯,让他吃晚饭,饭后,李贺从婢女那里拿来所写的草稿,磨好墨,叠好稿纸,把尚未完篇的诗稿增补修改好,放进别的袋子里。不是喝醉了酒以及遭遇不幸或去慰问不幸者的日子,他一概这样做。
四、列子学射
列子①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②。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③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日:“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③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选自《列子·说符》)
【注释】①列子:名御寇,战国时的哲学家。②关尹子:传说中的人名。③所以中者:射中的原因所在。④守而勿失:记住它,不要忘掉。守,保持,保守住。勿失,不要忘记这个射中的经验、原因。失,丢。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中矣: ②弗知: ③退而习之: ...④以报: ⑤子知子: ⑥守而勿失: ...2.翻译。
①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②可矣!守而勿芙也。
3.关尹子为什么对知道射中目标的原因看得如此重要?
答: 。 4.列子学射的故事对我们的学习有无借鉴意义?如果有,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 。 5.文章结尾两句有何作用?
答: 。
四、1.①射中目标 ②不 ③回去 ④把 ⑤你 ⑥保持,引申为记住;失,丢 2.①你知道你射中的原因吗?
②(这就)行了!记住它,不要忘掉。
3.因为射中了而不知为什么射中,这个“中”是偶然的,很难再中,这不能算是真正学会了射箭。只有知道了射中的原因,才能百发百中,这才是真正学会了射箭。 4.有。它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5.强调和深化中心,说明治国和为人与射箭一样,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参考译文】列子学习射箭,射中目标了,去请教关尹子。关尹子道:“你知道你射中的缘故吗?”列子回答道:“不知道。”关尹子道:“这还不行。”列子回去继续学习,三年后又把自己的练习情况报告关尹子。关尹子道:“你知道你射中的缘故吗?”列子道:“知道了。”关尹子道:“这就行了!紧紧记住,不要忘记。不仅射箭这样,治理国家和自己做人也都是这样。”
五、“三上”文章
(宋)欧阳修
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②时尝语寮属③,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④。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⑤亦言:宋公垂⑥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⑦尔。”
(选自《归田录》)
【注释】①钱思公:钱惟演,字希圣,吴越王钱之子。②西洛:西京洛阳。钱惟演晚年曾以使相身份留守西京。③寮属:同僚部属。寮,同“僚”。④小辞:指民间曲子词和文人词,当时不算正宗文学。辞,同“词”。⑤谢希深:谢绛,字希深,欧阳修的友人。⑥宋公垂:宋绶,字公垂,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⑦属思:构思。属,连缀。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尝语寮属: ②惟好读书: ③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④笃学如此: ⑤余因谓希深曰: ⑥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2.翻译。
①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②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3.本文写了哪三件事?这三件事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 4.这篇短文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
五、1.①告诉 ②只 ③放下;书本 ④专注勤奋 ⑤于是 ⑥更
2.①几乎未曾放下书本一会儿 ②大概只有这样更便于文章的构思吧
3.①钱思公爱好读书的情形;②宋公垂笃学情形;③作者多在“三上”作文及其体会。这三件事的共同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读书写作
4.启示:读书写作乃至成就任何事业都离不开兴趣和勤奋(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钱思公虽然生长于富贵之家,但他嗜好却很少。在西京洛阳时,他曾经告诉同僚部属,说他平生只爱好读书,坐下来就读经史,躺在床上就看小说,上厕所还要翻阅小辞,差不多从未离开过书本一会儿。
谢希深也曾说,他与宋公垂同在史院供职时,见宋每次去厕所,必定都要挟本书去,在
厕所高声朗诵的声音,远近都能听到。宋公垂就是这样好学。我于是也对希深说:“我平生所写的文章,大多成于‘三上’,那就是马上、枕上、厕所上。大概只有这样(专注勤奋),才更便于文章的构思吧。”
六、任末燃蒿
(晋)王嘉
【注释】①任末:字叙本,东汉学者和教育家。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⑥悦:喜欢,钦佩。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负笈从师: ②每言: ③或依林木之下: ...2.翻译。
①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②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3.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任未怎样的求学精神?
答: 。 4.从“负笈从师,不惧险阻”,你会联想到我们教材中哪位名人的求学经历?从“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你又会联想到哪位古人教子写字的故事?从“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你会联想到古代哪些人的读书故事?
答: 。
1.①书箱 ②常常 ③有时
2.①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成功)。
②人爱好学习,即使死了犹如活着;不学无术的人,即使活着,也是行尸走肉罢了。 3.不怕艰险,不图物质享受,勤奋好学的求学精神。 4.宋濂“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见《送东阳马生序》)的求学经历。欧阳修母亲“太夫人以获画地,教以书字”的教子写字的故事。晋代孙康映雪,车胤囊萤的刻苦勤学的故事。 【参考译文】任末十四岁时,背着书箱,寻师求学,不怕危险阻隔。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他在树林里搭个茅棚作为小屋,削些树枝当笔,刻出
树汁当墨。晚上,他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秆、蒿草之类照明。看书每有心得体会,便在衣服上记下这件事。学生们钦佩他的勤学精神,常用干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任未临终时告诫学生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犹如活着;不学无术的人,即使活着,也是行尸走肉罢了。”
七、张旭草书
(唐)李肇
张旭①草书得笔法,后传崔邈、颜真卿②。旭言:“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饮醉则草书,挥笔大叫,以头搵水墨中而书之,天下呼为“张颠”。醒后视以为神异,不可复得。后辈言笔札者,欧虞褚薛③,或有异论,至长史④无间亩。
(选自《国史补》)
【注释】①张旭:字伯高,唐吴人,善草书。②崔邈、颜真卿:二人都是唐代书法家。③欧虞褚薛:指唐初四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④长史:指张旭。张旭官至金吾长史,故称之。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搵水墨中: ②书之: ③呼为“张颠”: ...④或有异论: ⑤无间言: ⑥不可复得: .....2.翻译。
①醒后视以为神异,不可复得。
②或有异论,至长史无间言。
3.张旭被“天下呼为‘张颠’”的原因有哪些?
答: 4.从张旭对自己草书笔法的谈论(见画线文字),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品质特点? 答: 。 5.张旭对自己草书笔法的谈论,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 。
七、1.①触,碰,此为浸泡 ②写,书写 ③通“癫”,疯子 ④有的人;不同 ⑤嫌隙,嫌疑 ⑥再;写得出,写得到 2.①他酒醒后看(自己写的字),认为是神来之笔,再也写不出来。 ②有的人有不同意见,对长史张旭没有嫌疑可说。
3.原因有二:一是他的字狂草,二是他写字的行为不正常(以头搵水墨中而书之) 4.悟性极高,即善悟。(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 5.启示:万事万物有相通之处,彼此之间可以互为裨益。
【参考译文】张旭的草书深得运笔的方法,后来传给了崔邈、颜真卿。张旭曾经说:“开始,我听说公主和脚夫争道路,而得到了笔法之意;后来,看见公孙娘子舞剑而得到了笔法之神。”
他喝醉了酒就草书,挥笔大叫,把头浸在水墨里写着,天下人喊他“张疯子”。他酒醒后看写的字,认为是神来之笔,再也写不出来。后人谈书法,对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人,有的有不同意见,对张旭没有二话可说。
八、王勃展才
(五代)王定保
王勃①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③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④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⑤公曰:“亦是老先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比接衡庐。”⑥公闻之,沉吟不畜。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⑦公矍然⑧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选自《唐摭言》)
【注释】①王勃,字子安,唐初著名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②不之信:不信之。③意属:示意嘱咐。属,同“嘱”。④宿构:早已写好。⑤“南昌”二句:意思是说,南昌是汉代豫章郡的治所,如今是洪州的首府。⑥“星分”二句:洪州(古代属楚)是天上翼、轸两个星宿的分野,它的地域连着衡山和庐山。比接,连接。⑦“落霞”二句:天边的几片晚霞和湖边的孤鹜相并而飞,秋水和蓝天交相辉映,浑然一色。骛,野鸭。⑧矍然:惊异地注视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意属子婿: ②已宿构矣: ③伺其下笔: .....④比接衡庐: ⑤沉吟不语: ⑥孤鹜: ....2.翻译。
①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②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3.文中表现阎公态度变化的词语是 、 、 。 4.作者写阎公对王勃态度的变化有何作用?
答: 。
【参考答案】1.①示意嘱咐。属,同“嘱” ②早已写好 ③等待 ④连接 ⑤咀嚼品味 ⑥野鸭
2.①天边的晚霞和湖边的孤鹜相并而飞,秋水和蓝天交相辉映,浑然一色。 ②真是天才,这样优秀的诗句,是会永远流传后世的。 3.大怒 沉吟不言 矍然而起 4.烘托少年王勃的才华非凡。
【参考译文】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年仅十四岁。当时,洪州都督阎公不相信他的文才。王勃虽然在座,但阎公示意嘱咐自己的女婿孟学士来写这篇序,并且已预先叫他做好了一篇。
等到拿纸笔轮番请宾客当场写诗作文时,王勃一点也没有推辞。阎公大为恼火,衣服一掀就站起来走开了。但他还是特地让人站在王勃身边,等待王勃下笔。(王勃每写几句,旁边就唱报出来)第一报说:“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听后说:“也不过是老先生常谈!”又报唱道:“星分翼轸,比接衡庐。”阎公听了,咀嚼品味着,没有吭声。后来又报唱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惊异地站起来,说:“真是天才,这样优秀的诗句,会永远流传后世的。”他于是连忙把王勃请到宴饮的地方,极尽欢娱,然后才分别。
九、牧童评画
(宋)苏轼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①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②,尤所爱,锦囊玉轴③,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尾⑤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选自《东坡题跋》)
【注释】①所宝:所珍藏的。②戴嵩:唐代著名画家,生平事迹不详。轴,一幅画叫一轴。③锦囊玉轴:用彩锦作套,用玉石作卷轴。④搐:收缩。⑤掉尾:翘起尾巴。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所宝以百数: ②常以自随: ③曝书画: ...④拊掌大笑: ⑤尾搐入两股间: ⑥掉尾而斗: ....2.翻译。
①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②牛斗力在角,尾搐父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3.牧童看了斗牛图,认为“谬矣”。读了本文,你认为这幅图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答: 4.你从这幅画得到什么启示?
答:
九、1.①珍藏 ②带,携带 ③晒 ④拍 ⑤收缩;大腿 ⑥翘起,摇动 2.①用彩锦作套,用玉石作卷轴,经常随身携带着。
②牛打架时,力量都集中在角上,尾巴收缩在两条大腿中间。如今这幅画,却画成翘起尾巴斗架,太荒唐了。
3.错在把斗牛的尾巴画成翘起来(摇摆),斗牛的尾巴应夹在两腿中间。可能是画家没有认真观察斗牛的斗架情形,只凭自己的想象作画。
4.从事文学艺术创作,要认真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能凭想象闭门造车或凭一知半解搞创作,否则,写不出真实来,甚至闹出笑话
【参考译文】四川有个隐居的杜处士,喜欢书法和绘画。他所珍藏的字画佳作数以百计。其
中有一轴唐代画家戴嵩画的斗牛,更是他所喜爱的。他用彩锦作套,用玉石作卷轴,经常随身携带着它。有一天,杜处士晾晒书画,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他对杜处士)说:“这幅画是画牛斗架的。(可是)牛斗架时,力都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大腿中间。如今这幅画,却画成翘起尾巴斗架,太荒唐了。”杜处士笑着点点头,认为牧童说得很对。
古话说:“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这话确实无疑啊。
十、蒲留仙写书
(近)易宗夔
蒲留仙①居乡里,落拓②无偶,性尤怪诞,为村中童子师以自给,不求于人。其作《聊斋志异》时,每临晨,携一大瓷罂③,中贮苦茗④,又具淡巴菰⑤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席,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润色之。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成,故笔法超绝。
(选自《新世说》)
【注释】①蒲留仙: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人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叉。清代文学家。以《聊斋志异》名世。②落拓:落泊,穷困失意。③罂小口大腹的盛酒器。④茗:茶。⑤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落拓无偶: ②性尤怪诞: ③又具淡巴菰一包: ...④下陈芦席: ⑤烟茗置身畔: ⑥如是二十余年: ...2.翻译。
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
3.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 。 4.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蒲松龄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 5.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时搜集写作素材的情形对你的学习乃至今后的工作有无 启发?
十、1.①伙伴,朋友 ②特别,尤其 ③准备 ④铺着 ⑤茶 ⑥这样 2.口渴了就请喝茶,或者献上烟,一定要别人开怀畅谈才罢休。
3.写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时搜集写作素材的情形。 4.不怕苦,不怕累,耐清贫,守寂寞,且持之以恒。
5.启发:①对写作来说,平时要善于广泛搜集和积累写作素材;对成就事业来说,要有不怕苦,不怕累,耐清贫,守寂寞,持之以恒的精神
【参考译文】蒲松龄住在乡里时,穷困无友,性格特别怪僻,做村中孩子们的教书先生来维持生活,不求外人施舍。他写《聊斋志异》的时候,每天清晨,带着一个大瓷坛子,里面装着苦茶,又准备了一包淡巴菰,放在行人来往的大路旁边。下面垫着芦席,自己坐在上面,把烟、茶放在身边。他见到路过的人,就硬拉着说话,搜集别人知道的奇异故事,口渴了请喝茶,或者是献上烟,一定要别人开怀畅谈才算完。偶尔听到一个故事,回家后就进行加工创作。像这样搞了二十几年,这本书才写成,所以笔法超群脱俗,不同一般。
十一、诗文书画皆以人重
(清)王士稹①
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②;章悖、京、卞③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④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⑤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选自《明清闲情小品赏析》)
【注释】①王土稹:清代诗人。②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兼,倍,加倍。③章悖、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④永叔:欧阳修,字永叔。⑤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一字兼金: ②岂不工书: ③一钱不直: ...④率皆能书: ⑤诗文之属: ⑥莫不皆然: ...3.翻译。
①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②使颜鲁公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
③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4.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的观点是 。 5.“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中的“苏”指 ,我们学过他的词《水 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中表达词人对亲人的怀念和美好祝愿的名句是 , 。
6.“永叔有言”中的“永叔”指 ,我们学过他的《醉翁亭记》,其中描写山
间四时景色变化的句子是: ,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十一、1.①倍,加倍 ②擅长,精通 ③通“值” ④大抵,一般 ⑤类 ⑥这样 3.①古代的人一般帮会书法,(但)只有那些品德高尚的人的书法,才能流传得久远。 ②假如颜真卿的书法即使不好,(由于他品德好)后世的人见了他的书法,也一定把它当作珍宝。
③不仅书法是这样,诗歌、文章之类没有不是这样的。
4.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的重视都与人的品德有关。(或:诗文书画皆以人重) 5.苏轼(苏东坡)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6.欧阳修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参考译文】我曾说,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的重视都与人的品德有关。苏轼、黄庭坚留下来的文稿、字画流传至今,一个字值平常金子几倍的价钱;而章悖、蔡京、蔡卞他们这些人难道不擅长书法吗?但后来的人们都把他们的书法看作粪土一般,一钱不值。欧阳修说过,古代的人一般都会书法,(但)只有那些品德高尚的人的书法,才能流传得久远。假如颜真卿的书法即使不好,(因为他品德好)后世的人见了他的书法,也一定当作珍宝。不只是书法是这样,诗歌、文章之类没有不是这样的。
十二、九好书人三病
(明)谢肇
【注释】①牙签:用象牙制作书签。锦轴,用锦缎作卷轴。②街曜:同“炫耀”。③骊 牝:“牝牡骊黄”的简语。牝牡,鸟兽的雌雄;骊黄,黑色和黄色,这里指华丽的外表。④沈玷污,污染。⑤砣砣:勤奋而不懈怠的样子。⑥慧根:指人的天资,天赋。⑦寸觚:古代书写的简策,这里指知识、学问。⑧视:对比,比较。⑨面墙:面对着墙壁,形容学问没有提高或孤陋寡闻。⑩间:距离,差别。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但图多蓄: ②半束高阁: ③谓之书肆: ....④砣砣穷年: ⑤难以自运: ⑥诚有间: ...2.翻译。
视之肉食面墙诚有间矣,其于没世无闻,均也。
3.文中所写的好书之人的三种毛病分别是什么?(每种毛病概括限10字内)
答: 4.作者对这三种“好书之人”不满意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
十二、1.①只;蓄,储藏 ②捆缚 ③店铺 ④尽,终 ⑤运用,运筹 ⑥距离,差别 2.这和吃着精美食物,面对着墙壁一无所知确实有差别(视,比较),(不过)他们在 身死之后名声无传上是一样的。
3.①浮慕虚名,只求好看 ②广泛收罗,束之高阁 ③博学多识,不会运用
4.对前两种人不满的原因是,他们只好书而不读书;对第三种人则认为他们只读死书,不会运用
【参考译文】爱好书的人有三种毛病:第一,羡慕一时的虚名,只是为了书架上好看,用象牙作书签,用锦缎作卷轴。装潢炫耀,除了书的外表华丽之外,一切都不知道,这种人可以说他们没有书。第二,用尽心力,广泛收罗,只想多藏书,不进行讨论,使书受灰尘污染,一半放在楼阁上,可以称这为书店。第三,终年勤奋学习,博学多识,但天资很差,难得运用知识,背诵如流,对学问无法发挥,这和吃着精美的食物,面对着墙壁一无所知确实有差别。不过在身死之后名声不传上是一样的。知书而能爱书,爱书而能运用,古人尚且难办到,何况现在的人呢?
十三、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读书如销①铜,聚铜入炉,大鞴②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③器,铜既销矣,随模④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⑤于作文也。
(选自《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注释】①销:熔化。②鞴:古代皮制的鼓风器。③铸:浇制。④随模:按照模型。⑤逸:轻松。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读书如销铜: ②作文如铸器: ③铜既销矣: ...2.翻译。
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
3.从这段文字来看,作者认为读书和作文之间的关系如何?你赞同作者的看法吗?
答: 4.作者把读书比喻为销铜,把作文比喻为铸器有何用意?
答:
1.①熔化 ②浇制 ③已经
2.这就是所说的:在读书上多用功,写文章时便轻松了。
3.作者认为:读书是作文的基础,基础工作做好了,作文时便轻松了。同意与否均可,但要言之成理(略)。
4.为了突出读书的费力,下足工夫读书以后写作的轻松
【参考译文】读书就像熔铜,把铜收集起来放入炉中,用鼓风器煽火,不融化不停止,这样很费力气。写文章就像浇制器具,铜已经化了,接下来就是按模子浇铸器具了,一经冶炼就成型了。只要懂得模具,一点也不费力。这就是所说的:在读书上多用功,写文章时便轻松了。
十四、草书大王
(北宋)惠 洪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②也。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⑤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⑥其侄曰:“汝胡⑦不早问,致余忘之。”
(选自《冷斋夜话》)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罔然:迷惑的样子。⑥诟:责骂。⑦胡:为什么。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好草书而不工: ②索笔疾书: ③罔然而止: .....④执所书问: ⑤诟其侄: ⑥胡不早问: ...4.翻译。
①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②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5.在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答: 。 6.这则故事对你有无启发?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
十四、1.①精巧 ②寻找;急速 ③迷惑的样子 ④持,拿 ⑤责骂 ⑥为什么 2.①张丞相仔细地看了很久,连自己也看不懂。 ②你为什么不早点问?以致我忘记了它。
3.应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原因有二:①自己字写不好,别人讥笑他,他不当回事,不引以为戒;②自己字迹潦草,还责怪侄子不早点问他。
4.有启发。有缺点错误应虚心接受批评,并认真改正,别把错误推给别人;写字、做事都要认真,以免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参考译文】张丞相喜欢写草书却写得不好,当时的人们都讥笑他。张丞相却不在乎,仍像
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有一天得到佳句,就找来笔急速写下来,满纸的字像龙飞凤舞。(张丞相)让侄子抄录下来。当遇到笔画怪诞的地方,他的侄子看不懂便停下来,拿着张丞相写的原文问他说:“这是什么字呢?”张丞相仔细地看了很久,连他自己也看不懂。可张丞相反而责骂侄子说:“你为什么不早点问?以致我忘记了他。”
十五、八钱宴客
有欲留客饮者,有酒无肴。搜囊止得八文钱,窘甚。老奴承言易办,以六文买二鸡蛋,一文买韭菜,一文买腐渣。第一肴韭面铺蛋黄。奴捧上曰:“虽不成肴,却有取意,名为‘两个黄鹂鸣翠柳删。”第二肴韭面砌蛋白一圈,奴日:“是名‘一行白鹭上青天’。”第三肴炒腐渣,奴曰:“其名‘窗含西岭千秋雪’。”第四肴清汤上浮蛋壳,奴日:“是名‘门泊东吴万里船’。奴爱此诗,勉凑成此,幸勿哂。”客大奖赏。
(选自《历代幽默小品》)
【注释】①此句及后面三句,都是取自一首绝句。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搜囊止得: ②窘甚: ③承言易办: ④虽不成肴: ⑤幸勿哂: 2.翻译。
奴爱此诗,勉凑成此,幸勿哂。
3.为什么“客大奖赏”老奴? 答: 。 4.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老奴是个怎样的人?
答: 。
十五、1.①口袋;通“只” ②窘迫,尴尬 ③顺从;简单 ④精美的菜(佳肴) ⑤希望;笑
2.老奴喜爱这首诗,勉强凑成这些,希望不要见笑。
3.因为老奴不仅能用少许的钱做出多样的菜,更重要的是能借用古诗给每道菜巧立名目,使寒酸的酒席充满幽默的气氛。
4.机智灵敏、识字巧厨、能说会道、诙谐幽默的人
【参考译文】着人打算留客在家饮酒,有酒没菜。搜遍口袋只掏出八文钱,十分尴尬。吩咐老奴简单地弄几样小菜。老奴用六文钱买两个鸡蛋,一文钱买韭菜,一文钱买豆腐渣。第一道菜,是韭菜上面铺蛋黄。老奴双手捧着上来,说:“虽然不像样,却有用意,这道菜叫‘两个黄鹂鸣翠柳’。”第二道菜,是韭菜上面摆一圈蛋白,老奴说:“这道菜叫‘一行白鹭上青
天’。”第三道菜,是炒豆腐渣,老奴说:“它的名字叫‘窗含西岭千秋雪’。”第四道菜,是一碗青汤,上面漂着鸡蛋壳,老奴说:“这一道菜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老奴喜爱这首诗,勉强凑成这些,希望不要见笑。”客人大加夸奖。
十六、《四书》①语
石动②尝诣国学③,问博士④曰:“孔门达者七十二人⑤,几人冠⑥?几人未冠?”
博士曰:“经传⑦无文。”动曰:“先生读书,岂合不解?冠者三十人,未冠者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解之?”动曰:“冠者五六人’,五六得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⑥。”皆大笑。
冯梦龙评:一说:又问:“三千弟子,后来作何结果?”答曰:“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⑨。”
(选自《历小幽默小品》) 【注释】①四书:儒家的四部经典,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②石动(筒):
北齐著名伶人(演员)。③国学:国家设立的学校,封建王朝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或称太学国子学、国子监等。石动笛所处时代北齐称为国子寺。④博士:国子博士,教授官。⑤“孔门”句:孔门,孔子的门下。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达,通达,指学通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书)。⑥冠:戴帽。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结发戴冠。⑦经传:儒家典籍经与传的统称。经,经文。传,对经文的解释。⑧“冠者”句:“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语出《论语·先进篇第十一》。石动莆有意曲解,以搏一笑。⑨“二千五百人为军”句:军、旅,皆为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百人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军,一万二千五百人。故疑文中“军”字为“师” 之误。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尝诣国学: ②孔门达者: ③凡人冠: ...2.翻译。
孔门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冠?几人未冠?
3.石动在回答教授官(博士)提出的问题“据何文解之”时,为什么众人“皆大笑”? 答: 。 4.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石动篙是个怎样的人?
答: 。 5.这段文字对你有何启发?
答: 。
十六、1.①到……去,访问 ②通达 ③成年
2.孔子门徒中通达者有七十二人,其中几个人已经成年,几个人未成年。 3.因为他有意曲解了《论语》中“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的原意。 4.才思敏捷,知识渊博,且融会贯通,诙谐幽默,能言善道的人。
5.启发:读书求学,应该博学多闻,融会贯通
【参考译文】石动曾经访问国立学校。他问国学的教官:“孔子门徒中通达者有七十二人,其中几个人已成年,几个人未成年?”教官说:“经传中没有记载。”石动筲说:“先生读书,怎么会不知道?成年的有三十人,未成年的是四十二人。”教官说:“你根据什么文字这样说?”石动说:“《论语》中说,‘冠者五六人’,五六得三十;‘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啊。”众人听了都大笑起来。
冯梦龙评:一说:教官又问:“孔子三千弟子,后来都是什么结果?”石动回答道:“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
十七、智隔三十里
(晋)裴启
杨修①字德祖,魏初弘农②华阴人也。为曹操主簿③。曹公至江南④,读《曹娥碑文》,背上别有八字,其辞云:“黄绢幼妇外孙蒜臼”。曹公见之不解,而请德祖:“卿知之不?”德祖曰:“知之。”曹公曰:“卿且勿言,待我思之。”行卅里⑤,曹公始得。令祖先说。祖曰:“黄绢,色丝——‘绝’字也。幼妇,少女——‘妙’字也。外孙,女子——‘好’字也。蒜臼,受辛⑥——‘’⑦字也。谓‘绝妙好释’。”曹公笑曰:“实如孤意。”俗云:有智无智隔卅里,此之谓也。 (选自《语林》) 【注释】①杨修:汉太尉杨彪之子,好学有才俊。曾为丞相曹操的主簿,后因屡次恃才迕操,被曹操所杀。②弘农:地名,弘农郡。③主簿:文书之类的官。④曹公至江南:指曹操南征。⑤卅:三十的省写。⑥受辛:容受辛辣之物,如蒜、葱之类。⑦:古写“辞”字。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卿知之不: ②曹公始得: ③实如孤意: ...2.翻译。
①外孙,女子——:好”字也。
②俗云:有智无智隔卅里,此之谓也。
3.读了这段故事,你会想起有关曹操和杨修哪些故事?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杨修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4.从文中画线的三句话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1.①皇帝对臣下的当面称呼,相当于“你”,指杨修;通“否” ②才 ③王侯的自称,此指曹操的自称
2.①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两字合起来正是一个“好”字。 ②俗话说:有智无智相隔三十里,说的正是这样的事。 3.①曹操平定汉中后进退两难,打算撤走,传令“鸡肋”,大家都不明白曹操这个口令的含义。杨修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不久,曹操果然班师回朝。(可概括为关于“鸡肋”的故事) ②“门”内添“活”的故事。③“一合酥”的故事。才思敏捷,聪明过人 4.不甘示弱,争强好胜,狡慧谲智
【参考译文】杨修字德祖,是三国魏初弘农华阴人。他在曹操手下担任主簿之职。曹操南征到江南时,读到《曹娥碑文》,碑的背面另外刻着八个字,是这样的:“黄绢幼妇外孙蒜臼”。曹操看后,弄不清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便问杨修:“你是否知道这几个字的意思?”杨修回答说:“知道。”曹操又说:“你先暂时不要说出来,让我仔细想一想。”走了三十里,曹操才想出来。他让杨修先说:“黄绢,是色丝(有颜色的丝织物),色丝合起来是个‘绝’字。幼妇,就是少女,少女两字相合便是一个‘妙’字。外孙,就是女儿的儿子,女子两字合起来正是一个‘好’字。而蒜臼,是捣蒜的臼,是容受辛辣之物的地方,这‘受辛’加在一起,不就是‘’(辞)吗?八个字合在一块的意思是‘绝妙好肄’。”曹操笑笑说:“你说的和我考虑的正好一样。”俗话讲:有智无智隔三十里,说的正是这样的事。
十八、啮镞法
(唐)张骛
隋末有君谟善射。闭目而射,应口而中。云志①其目则中目,志其口则中口。有王灵智学射于谟,以为曲尽其妙⑦,欲射杀谟,独擅其美。谟执一短刀,箭来辄截之。唯有一矢,谟张口承之,遂啮其镝③,笑曰:“学射三年,未教汝啮镞④法。”
(选自《朝野佥载》⑤)
【注释】①志:以……为目标。②曲尽其妙:曲折细致地学完了它的微妙之处。③啮:咬。镝:箭头。④镞:箭头。⑤朝野佥载:此书原本二十卷,今本六卷,无此篇。本篇摘录于《酉阳杂俎·贬误》。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志其目则中目: ②曲尽其妙: ③独擅其美: ....④箭来辄截之: ⑤张口承之: ⑥遂啮其镝: ....2.翻译。
①云志其目则中目,志其口则中口。
②唯有一矢,谟张口承之,遂啮其镝。
3.试根据故事内容,概括文中师徒两人的主要特点。
昝君谟: 。 王灵智: 。 4.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启发?
答: 。
1.①以……为目标 ②曲折细致;穷尽,学完 ③占有 ④总是 ⑤接住 ⑥咬;箭头2.①说以眼睛为目标就射中眼睛,以嘴巴为目标就射中嘴巴。(或说要射眼睛就会射中眼睛,想射嘴巴就可射中嘴巴)
②只剩下最后一支射来的箭,昝君谟张口接住,并咬着箭头。
3.射术高超,攻防兼备,警惕性高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卑鄙可耻。
4.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求学既要虚心好学,又要尊师重教。 【参考译文】隋朝末年,有个名叫昝
君谟的人擅长射箭。他闭上眼睛射击,说射那儿
就能射中那儿。说要射眼睛就会射中眼睛,想要射嘴巴就可射中嘴巴。有个叫王灵智的人跟昝君谟学习射箭。经过一段时间,他自以为已经把射箭的本领完全学到手了,便企图射死昝君谟,自己成为天下无敌的射手。(有一天,王灵智突然向昝君谟接连射去一支支利箭,不料都被已有提防的)昝君谟用一把短刀挡住了。只剩下最后一支射来的箭,昝君谟张口接住,并咬着箭头,笑着对王灵智说:“学习射箭三年了,我还没有教你这种啮镞法呢。”
十九、华佗治病
(西晋)陈寿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①,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②,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杀佗。郡守子知之,属③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选自《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华佗传》)
【注释】①差:同“瘥”,(病)愈。②货:货币,钱财。加:给予。③属:同“嘱”,嘱咐。④嗔恚:愤怒。嗔,通“嗔”,生气,怒。恚:怒,恼怒。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 ②无何弃去: ③吐黑血数升而愈: .....2.翻译。
①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
②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
3.为治好郡守的病,华佗采用了哪三种方法?
答: 4.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答:
1.①货币,钱财;给予 ②不久 ③病好 2.①华佗认为这个人大发怒气病就好。
②郡守的儿子知道此中的缘由,嘱咐手下人不要去追。
3.①多收钱财却不给他治病;②离开他不再理睬他;③留信大骂他。
4.启示:①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须系铃人;②以毒攻毒效果更好;③心理治疗有时比药物治疗更好;④激将法更见成效;
二十、刘备临终托孤
(西晋)陈寿
章武三年①春,先主于永安②病笃③。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④。若嗣子⑤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⑥之力,效⑦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⑧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①章武:刘备的年号。三年:223年。②永安:即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北。③病笃
:病重。④大事:此指灭魏灭吴,统一中国。⑤嗣子:此指刘禅。嗣,r继承。⑥股肱比喻辅佐之臣。股,大腿。肱,胳膊。⑦效:献出。⑧敕:告诫,嘱咐。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病笃: ②属以后事: ③若嗣子可辅: ...④亮涕泣曰: ⑤竭股肱之力: ⑥效忠贞之节: ....2.翻译。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3.诸葛亮对刘备说的那句话表达了他怎样的高风亮节?(限常用成语)
答: 。 4.在我们学过的《出师表》中,有一句话可以用来表达此时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思想感情,这句话是 。
1.①(病)重 ②通“嘱”,托付 ③继承 ④眼泪 ⑤用尽;大腿;胳膊 ⑥献出 ⑦告诫,嘱咐 ⑧侍奉,服侍
2.我一定尽一个辅臣应尽的力量,献出自己的忠诚和节操,一直到死。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报先帝,忠陛下。
【参考译文】章武三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托付后事。他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安定,国家,最后统一全国。假如我的儿子值得辅助就辅助他;如果他没有什么才能,您可以取而代之。”诸葛亮流着眼泪说:“我一定尽一个辅臣应尽的力量,献出自己的忠诚和节操,一直到死!”刘备又写下诏书告诫刘禅说:“你和丞相一起治理国事,对待他要像对待父亲一样。”
二十一、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②。其母知其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④,复得⑤。”其母引⑥刀裂⑦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谊矣。
(选自《韩诗外传》)
【注释】①诵:背诵。②乃复进:才又背诵下去。③谊:遗忘。④失:忘记。⑤复得:又记起来了。⑥引:拿。⑦裂:割断。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其母方织: ②辍然中止: ..③引刀裂其织: ④以此戒之: ..3.翻译。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
4.孟母“引刀裂其织”想告诉孟子什么道理?孟子有无从母亲的行为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答: 5.读完这个故事,你觉得孟母的教子方法有何特点?
答:
1.①正在 ②停下来 ③拿;割断 ④警示,警告
2.他的母亲拿起刀割断那织成的布,用这样的方法来警示孟子。
3.想告诉孟子这样一个道理:读书求学应不断地刻苦努力,才会有所成就,否则,就会像织布机上的布被割断一样,前功尽弃,一事无成。有。这可从“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谊矣”一句看出来。
4.寓抽象而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行为事情中,事半功倍
【参考译文】孟子小时候背书,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背书有时停下来中断了,(过一会儿)才又背诵下去。他的母亲知道他遗忘了,就叫他过来问他说:“背书怎么能中途停下
来呢?”孟子回答说:“有的地方忘记了,过了一会儿又记起来了。”他的母亲(没有说什么),便拿起剪刀把织成的布割断了,用这来警示孟子。从此以后,孟子背书,不再遗忘了。
二十二、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①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②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徙居学富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③揖让进退④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列女传》)
【注释】①处子:安置教育孩子。②炫卖:自夸自卖。炫,夸耀。③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④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嬉为墓间之事: ②所以处子: ③炫卖之事: ....2.翻译。
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3.孟母三迁的原因是什么?
答: 4.你从孟母三迁的故事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
1.①做 ②用来……的地方 ③炫耀 2.这里不是我用来安置教育孩子的地方。 3.不良的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太大。
4.启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生活环境对人的熏染很重要;对孩子的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安家置业首先要考虑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等。
【参考译文】孟子小时候,他的家邻近墓地,常常学做墓地里烧埋等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里不是我用来安顿教育孩子的地方。”于是搬到集市旁边居住;孟子又玩学商人自夸自卖的游戏,母亲说:“这里也不是我用来安置教育孩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官的近旁;孟子于是学做祭祀、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的礼仪,他的母亲说:“这里可以安置我的孩子了。”于是就定居在那里。
二十四、曾子杀彘
曾子①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②还,顾反为女杀彘③。”妻适市来④,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⑤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①曾子:孔子弟子曾参。②女:通“汝”,你。③顾:回头,回来,待会儿回来。
彘猪。④适市来:到市上回来。适,到,去。⑤特:只,只是,只不过。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顾反为女杀彘: ..②妻适市来: .③特与婴儿戏耳: ..
2.翻译。
①特与婴儿戏耳。
②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3.曾子认为“婴儿非与戏也”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从这个故事的寓意,你会联想到哪些名言或成语?
答:
1.①回头,待会儿回来;猪 ②到,去 ③只,只不过;开玩笑
2.①(我)只不过跟孩子开玩笑罢了。②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成就(搞好)教育的方法。
3.原因是“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4.告诉我们:教育者要注意教育方法,要说到做到,以身作则(或对少年儿童的教育,既要言传,更要身教)。会联想到: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诺千金,等等 【参考译文】曾子的妻子去集市,她的儿子跟在她后面哭。她说:“你回去,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曾子的妻子去市集上回来,曾子想捉猪杀掉它。他的妻子制止他说:“我只是和孩子说着玩的啊。”曾子说:“小孩子不可以随便说着玩的,孩子没有知识,全是靠向父母学习,等父母去教育他。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育孩子去骗人啊。做母亲的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成就教育的方法。”于是,就杀了猪煮给孩子吃。
二十五、文人相轻
曹 丕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②之间耳。而固小之③,与弟超书日:“武仲以能属文④,为兰台令史⑤,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⑥,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⑦曰:“家有敝帚,享⑧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⑨也。
(选自《典论·论文》)
【注释】①傅毅:字武仲,与班固都是东汉文学家、史学家。②伯仲:兄弟的次序,比喻事物不相上下。③小之:以之为小,即小看他,意动用法。④属文:写文章。属,缀辑,写作。⑤兰台令史:主持整理图书和办理书奏的工作。⑥自见:看见自己。⑦里语:民间谚语。里,里巷,民间。⑧享:当。⑨患:毛病。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自古而然: ②伯仲之间: ③以能属文: ....
④鲜能备善: ⑤享之千金: ⑥自见之患: ...2.翻译。
①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②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3.作者认为“文人相轻”的原因是什么?
4.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何启发?
1.①这样 ②兄弟的次序,比喻事物不相上下 ③写作 ④少 ⑤当作 ⑥毛病 2.①人们善于看见自己(的长处),而文章并非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能(把各种体裁的文章)都能写好。②因此,各人凭自己的长处,轻视别人的短处。 3.善于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见自己的短处,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4.启发:为人处事,应该自知一自明,知己知彼;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见自己的短处,或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见别人的长处
【参考译文】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傅毅同班固相比,彼此差不多而已。但是,班固却看不起傅毅,在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武仲因为会写文章,做了兰台令史,(但是)写起文章来没完没了。”人们善于看见自己(的长处),而文章并非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能(把各种体裁的文章)都写好,因此,各人凭自己的长处,轻视别人的短处。俗话说:“家里有旧扫帚,把它当作千金。”这是没有自知之明的毛病。
二十六、王羲之学书
张怀罐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②于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日:“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日:“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日:“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④,书便大进。
卫夫人⑤见,语太常王策日:“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日:“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⑥,工人削之,入木三分。
(选自《书断·王羲之》)
【注释】①旷:王旷,王羲之之父。②笔说:论书法的书。③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④期月:一整月。⑤卫夫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少时,曾经跟她学习书法。⑥祝版:祭神的木板。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七岁善书: ②窃吾所秘: ③恐不能秘之: ....④吾授也: ⑤恐蔽儿幼令: ⑥不盈期月: ....
2.翻译。
此子必蔽吾名!
3.王羲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答: 4.王羲之学书的故事给你启发最大、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试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答:
二十六、1.①善于,擅长 ②秘密收藏的东西 ③严守秘密 ④传授,教授 ⑤埋没,耽误;美好才华 ⑥满,到
2.这孩子一定会掩盖(超过)我的名声
3.原因:天资聪颖,爱好书法,主观努力,教导得法等。
4.启发最大、感受最深的一点应是: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联系实际略
【参考译文】晋朝王羲之,字逸少,王旷的儿子,七岁时字就写得很好。十二岁时,他发现父亲枕头中珍藏着前代论书法的书,就偷偷地拿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来偷我秘密收藏的东西?”王羲之笑着没有回答。他的母亲说:“你想学用笔的方法?”父亲见他年纪小,担心他不能保守这秘密,说:“等你长大成人,我一定传授给你。”王羲之行礼请求说:“我现在就想用它,如果等我长大成人再看,恐怕会埋没我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他的书法便有很大的进步。
卫夫人见到王羲之的字,告诉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看过用笔诀,仔细看他的字,便觉得他用笔很老练。”卫夫人流泪感慨说:“这孩子一定会超过我的名声。”
晋帝时,在北郊祭祀,更换祝板,木工挖开写着王羲之的字的祝板,发现他的字迹透入木板已有三分深。
二十七、刘南垣教训弟子
(明)郑碹
圜朝尚书刘南垣公,请老家居。有直指使①者,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俟其来,款②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③,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④,家常便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比食至,唯粟饭,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少顷,佳肴美酝⑤,罗列盈前。不能下箸。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公笑曰:“可见饮食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直指然其训。后不敢以盘餐责人。
(选自《昨非庵日纂》)
【注释】①直指使:官名,也称“直指”,朝廷直接派往地方处理问题的官员。②款:款待,招待。③饭:吃饭。④治具:准备饭菜。治,准备。具,特指酒肴。⑤美酝:美酒。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郡县患之: ②当开谕之: ③俟其来: ...④无人治具: ⑤比食至: ⑥直指然其训: ....2.翻译。
可见饮食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3.对于刘南垣“饮食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的说法,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 4.从教训效果来看,刘南垣的教训方法确实不错,你认为他的教训方法好在哪里?
答:
二十七、1.①担心,忧虑 ②使明白,使理解 ③等,等待 ④准备饭菜 ⑤等,等到 ⑥认为……对
2.可见饮食原本没有精致和精劣的区别,人饿了什么东西吃起来都是香的(都容易下肚),肚子饱了,佳肴也难吃出味道来,这是时势(具体情形)使人这样的。
3.刘南垣说饮食没有精致和粗劣的区别,不一定对,但“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一句可称得上名言,它道出了人的真情。饥不择食,饮食粗劣也倍感精美;饱不想食,再好的饮食也不觉得精美。
4.好在:他教训挑拣饮食的弟子,不用生硬地说教,而让弟子亲身体验,从中悟出道理,使弟子心悦诚服,可谓教训有方
【参考译文】明朝尚书刘南垣,告老还乡,闲居在家。有位直指使因为饮食不好苛求郡县的官吏,郡县的官吏很忧虑。刘南垣说:“这是我的学生,我将开导开导他。”等直指使来了,刘南垣接待他道:“我很想为你摆宴席接风,又担心妨碍公务,只留你在家吃一餐饭。但我妻子又外出了,没有人准备,能够吃一顿家常便饭吗?”直指使因为这是师命,没有推辞。从早晨一直过了中午,饭还没有送来,直指使饿得很厉害。等饭到了,竟只有粟米饭,一碗豆腐。直指使和老师各吃了三碗,觉得吃得太饱了。过了一会儿,美酒佳肴,一排排的在桌
上摆满了,直指使却下不了筷子。刘南垣要他再吃,直指使回答说:“已经吃饱了,实在是不能再吃了。”刘南垣笑着说:“可见饮食原本没有精致和粗劣的区别。人饿了什么东西吃起来都是香的,肚子是饱的,佳肴也难吃出味来,这是具体情形造成的。”直指使认为老师的教训很对,以后不敢因为饮食不好责怪人了。
二十八、论俭侈
(宋)司马光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①,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⑦,可以直道而行③;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④,远罪丰家⑤。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⑥速祸⑦;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选自《训俭示康》)
【注释】①寡欲:欲望淡薄,无贪心。②不役于物:不被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界牵制。③直道而行:双关语,指走正道,按正道办事。④谨身节用:使自己谨慎,使费用节省。⑤远罪丰家:使罪过免除,使家庭富足。⑥枉道:使动用法句式,意为把正道弄歪,不循正道。⑦速祸:使动用法句式,意为使祸事快来,招来祸患。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役于物: ②谨身节用: ③枉道速祸: ....2.翻译。
①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②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
3.作者对“俭”与“德”、“侈”与“恶”的辩证关系的看法,你是否认同?请结合 你所知道的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答: 4.这段文字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
二十八、1.①役使,牵制 ②自己 ③使歪曲;使快来,招致
2.①小人欲望少就能使自己谨慎,使费用节省,使罪过远离,使家庭富足。 ②因此,(这种人)做官一定贪污受贿,在乡里当老百姓一定去偷盗。 3.认同。举例谈看法略。 4.如“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正),“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反)。这里将君子“寡欲”与“多欲”的不同结果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又如“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正),“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反),将小人“寡欲”与“多欲”的不同结果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
【参考译文】节俭是所有的道德中都共有的;奢侈,是很大的罪孽。共有,就是全部具备。说的是有德的人都是由节俭中产生出来的。懂得节俭就不会贪心,君子欲望少就不受外物所役使,可以走正路;小人欲望少就能使自己谨慎,使费用节省,使罪过免除,使家庭富足。所以说:“节俭是所有的道德中都共有的。”奢侈就会有很多欲望,君子欲望多就会贪图羡慕富贵,而使自己不走正道,招来祸患。小人欲望多就要多方钻营,恣意浪费,弄到家败人亡。因此,(这种人)做了官一定贪污贿赂,在乡里当老百姓一定去偷盗。所以说:“奢侈是很大的罪孽。”
二十九、唐太宗诲太子
(宋)司马光
上谓侍臣日①:朕自立太子②,遇物则诲之,见其饭,则曰:“汝知稼穑②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见其乘马,则曰:“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见其乘舟,则曰:“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见其息于木下,则曰:“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三》)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李世民。侍:在尊长旁边陪伴。②太子:指唐高宗李治。③稼穑:泛指农业生产。稼,耕种。穑,收割。④后:君主,帝王。圣,通达事理,才智非凡。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遇物则诲之: ②稼穑之艰难: ③后从谏则圣: ....2.翻译。
①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②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3.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怎样的思想性格和特点?
答: 。 4.读了这段文字,你受到哪些启发和教育?
答: 。
二十九、1.①教育,教导 ②泛指农事。稼,耕种。穑,收割 ③通达事理,才智非凡 2.①水可以负载船,也可以使船倾覆,老百姓就好像水,皇帝就好像船啊! ②木料按照墨线来锯就能锯直,皇帝接受臣子的规劝就会通达事理,才智非凡。 3.居安思危,教子心切,教导有方。
4.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要懂得君与民、上级与下属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百姓,尊重下属;要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参考译文】唐太宗对自己身边的大臣说:我自从立太子以来,遇到什么事物就拿来教育他,见他吃饭,就说:“你懂得农事的艰苦劳累,就会常有饭吃了。”见他骑马,就说:“你知道马也有劳累的时候,不使它疲劳过度,就会常有马骑。”见他乘船,就说:“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掀翻,老百姓就好像水,皇帝就好像船一样啊!”见他在树下休息,就说:“按照墨线来锯木料就能锯得直,皇帝采纳正确的意见就能通达事理,才智非凡。”
三十、子路见孔子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①?”曰:“好长剑。”子曰:“以子之能,加之以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②,操弓不反檠③,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熏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④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子曰:“括⑤而羽⑥之,镞⑦而厉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
(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何好:爱好什么。②策:马鞭子。③檠:矫正弓弩的器具。④揉:使弯的东西变成直的。⑤括:扎,束。⑥羽:在箭杆末梢装上羽毛。⑦镞:箭头。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岂可及乎: ②狂马不释策: ③不揉自直: ....④达于犀革: ⑤镞而厉之: ⑥不益深乎: ...2.翻译。
①以子之能,加之以学,岂可及乎?
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
3.孔子跟子路这段对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 4.孔子和子路双方谈话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他们两个谁的说话技巧更胜一筹?为什么?
答:
1.①难道;赶得上 ②马鞭 ③矫正 ④穿透 ⑤同“砺”,磨利 ⑥更加 2.①凭你的才能,再加上学习训练,难道有谁能赶得上你吗?
②赶马不能放下鞭子,射弓不能背离矫正弓弩的器具,木材经墨线划过再锯就直了,人接受批评意见就会变得圣明,经过学习训练并注重向人求教,谁不会顺利成功。 3.说明学习训练的重要性。
4.都善于运用比喻,但孔子更胜一筹,因为他擅长因势利导,就对方的话题加以引申发挥,
以表明观点,讲清道理,使对方心悦诚服。
【参考译文】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他说:“爱好什么?”子路说:“爱好长剑。”孔子说:“凭你的才能再加上学习训练,难道有谁能赶得上你吗?”子路说:“学习训练难道有好处吗?”孔子说:“赶马不能放下鞭子,射弓不能背离矫正弓弩的器具,木材经墨线划过再加工就直了,人接受批评意见就会变得圣明,经过学习训练并注重向人求教,谁不会顺利成功?”子路说:“南山上有竹,不用矫正就自身端直,砍断后使用,就能穿透牛皮,为什么要学习训练呢?”孔子说:“在箭尾扎上箭羽,将箭头磨得锋利,难道穿得不更深吗?”子路拜谢说:“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教诲。”
三十一、崔枢助人却异宝
崔枢①应进士,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其人得疾,既笃②,谓崔曰:“荷君见③顾,不以外夷见忽。今疾势不起,番人④重土殡,脱⑤殁,君能终始之否⑥?”崔许之。曰:“某有一珠,价万缗⑦,得之能蹈火赴水,实至宝也。敢以奉君。”崔受之,曰:“吾一进士⑧,巡州邑以自给,奈何忽蓄异宝?”伺无人,置于柩⑨中,瘗(10)于阡陌(11)。后一年,崔游丐毫州,闻番人有自南来寻故夫,并勘珠所在,陈于公府,且言珠必崔秀才所有也。乃于毫来追捕,崔曰:“倘窀穸(12)不为盗所发,珠必无他。”遂剖棺得其珠。
(选自《唐语林·德行》)
【注释】①崔枢:唐顺宗时曾任中书舍人,充东官(皇太子李纯,即后来的宪宗)侍读、秘书监,以品学兼优著称。②笃:(病)重。③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此处可译成“我”。下文“见忽”的“见”同此。④番人:古时对我国西部及西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⑤脱:倘使,如果。⑥能终始之否:能始终一样吗?⑦缗:古代一千文铜钱即一贯,一贯为一缗。⑧进士:唐代凡到礼部参加考试的举人都称进士。⑨柩:盛有尸体的棺材。⑩瘗:埋葬。(11)阡陌:本指田间小路,此指田野路边。(12)窀穸:坟。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与海贾同止: ②既笃: ③敢以奉君: ....④伺无人: ⑤瘗于阡陌: ⑥陈于公府: ...2.翻译。
①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
②倘窀穸不为盗所发,珠必无他。
3.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崔枢是个怎样的人?
答: 。 4.文中插入崔枢“游丐亳州”的生活境遇有何作用?
答: 。
1.①商人;居住 ②(病)重 ③谦词,表冒昧 ④探察 ⑤埋葬 ⑥禀陈,告诉 2.①承蒙您照顾我,并不因为我是外族人而看不起我。 ②倘若商人的坟墓不被盗贼发掘,宝珠一定不会落在别处。 3.乐于助人,不贪财宝,正直清廉的人。 4.更能突出崔枢纯正清廉的节操。
【参考译文】崔枢应进士科考试,旅居汴州半年,和一个海外商人住在一起。那个商人得了病,病势已经很重了,便对崔枢说:“承蒙您照顾我,并不因为我是外族人而看不起我。如今我的病势不会好转了,我们番人看重土葬,假使我死了,您能够用开始对我那样的笃诚来料理我的后事吗?”崔枢答应了他。那商人说:“我有一颗宝珠,价值万贯,得到它能够蹈火赴水而不受伤害,这可是珍宝中最好的珍宝。现在我冒昧地将它奉献给您。”崔枢接受了这颗宝珠,说:“我作为一个进士,往来于各州县以此供给自己,为什么忽然收藏起异宝来了?”探查到没有人看见,就把它放在灵枢里边,而后一并埋在田野路边。过后一年,崔枢游历乞讨到亳州,听说有一个番人从南方来寻找死去了的丈夫,一并探查宝珠的下落,禀陈到了公府,并且说宝珠必定是崔秀才所占有。公府便差人到亳州来追捕崔枢。崔枢说:“倘若商人的坟墓不被盗贼发掘,宝珠必然不会落在别处。”于是破开棺材得到那颗宝珠。
三十二、韩混身居高位不骄奢
混①虽为宰相子,性节俭,衣裘茵衽②,十年一易。甚暑不执扇,居处漏薄③,取庇风雨。门当列戟④,以父时门第⑤不忍坏,乃不请。堂先无挟庑⑥,弟洄稍增补之,混见即彻⑦去,曰:“先君容焉,吾等奉⑧之,常恐失坠⑨。若摧圮⑩,缮(11)之则已,安敢改作以伤俭德?”居重位,清絮(12)疾恶,不为家人资产。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一)
【注释】①混韩混,唐宰相韩休的儿子。②茵:坐垫。衽:席子。③漏薄:简陋。④戟:古代兵器。门前列戟作为仪仗。⑤门第:这里指宅第门户。⑥庑:廊屋。⑦彻:同“撤”,撤去。⑧奉:恭敬地接受。⑨失坠:出现差错或过失。⑩摧:折断。圮:毁坏倒塌。(11)缮:修补。(12)清絮:清廉正直。絮同“洁”。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衣裘茵衽: ②十年一易: ③门当列戟: ....④吾等奉之: ⑤缮之则已: ⑥清絮疾恶: ...2.翻译。
①先君容焉,吾等奉之,常恐失坠。
②居重位,清絮疾恶,不为家人资产。
3.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韩混怎样的高风亮节?
答: 4.韩混这段故事对我们立身处世有何启发?
答:
1.皮袄;坐垫 ②更换,更置 ③古代兵器 ④恭敬地接受 ⑤修补 ⑥痛恨 2.①父亲曾在这里容身,我们继承下来,常常担心出现差错或过失。
②韩混身居高位,清廉正直,痛恨坏人坏事,不替家里的人购置或经营产业。 3.身居高位而不骄奢,生活俭朴,清廉正直 4.启发:生活要勤俭朴素,为人要清廉正直。
【参考译文】韩混虽然是宰相的儿子,可是生性节俭,衣服、皮裘、坐垫和席子等用品,十年才更置一次。酷热天气也不拿扇子,住处十分简陋,仅满足于遮蔽风雨。(按照他的职位)门前应当排列戟这种兵器,因不忍损坏父亲原来,的府第门户,就不向皇帝请求。正屋周围原先没有廊房,他的弟弟韩洄稍加扩建,韩混见了立即令人撤去,说:“父亲曾在这里容身,我们继承下来常常担心出现差错或过失,如果毁坏倒塌,修补一下就可以了,怎么敢改建扩充来损伤勤俭的美德呢?”韩混身居高位,清廉正直,痛恨坏人坏事,不替家里的人购置产业。
三十三、乐羊啜子羹
魏将乐羊①攻中山②,其子执③在城中,城中县④其子以示乐羊。乐羊曰:“君臣之义,不得以子为私。”攻之愈急。中山因烹⑤其子而遗之鼎羹⑥与其首。乐羊循⑦而泣之曰:“是吾子已⑧。”为使者跪而啜⑨三杯。使者归报中山曰:“是伏约死节⑩者也。不可忍(11)也。”遂降之。
(选自《淮南子·人间》)
【注释】①乐羊:魏将。安乐氏之庶子。②中山:战国时小国名。③执:捕,捉。这里指被拘留。④县:通“悬”。⑤烹:煮。⑥遗:送给。鼎:三足锅。羹:汤。⑦循:抚摩。⑧已:语末助词,表示断定语气。⑨啜:喝。⑩伏约:服从、坚守国家的法约。伏,通“服”。死节:为节操而死。(11)忍:强行改变意志。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执在城中: ②因烹其子: ③遗之鼎羹与其首: ....④循而泣之: ⑤跪而啜三杯: ⑥伏约死节: ...2.翻译。
①君臣之义,不得以子为私。
②是伏约死节者也。不可忍也。
3.不少人读了这段文字都认为乐羊只有“君臣之义”,而没有父子之情,你是否同意 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 。4.从这段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乐羊是个怎样的人?
答: 。
1.①被捕,被捉 ②煮 ③送给;汤 ④抚摩 ⑤喝 ⑥为……而死 2.①君臣大义,不能因为儿子的安危而依从私情。
②这是个坚守法度,宁死也不改变臣节的人啊!不能使他改变意志啊。
3.不尽同意。乐羊重君臣之义,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但他也不是没有父子之情。儿子被煮成汤后,他抚摩着儿子的头含泪喝了三杯,就足以说明这点。
4.是一个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法度,坚守臣节,大义灭亲的英雄好汉 【参考译文】魏国的将领乐羊进攻中山。(当时)他的儿子被拘留在城里,城里就悬起他的儿子向乐羊示意(表示再攻就处死),乐羊说:“君臣的大义,不能因为儿子的安危而徇私情。”(所以)进攻更为激烈。因此中山就烹了他的儿子,把鼎里的羹汤和人头给乐羊送去。乐羊抚摩着(儿子的头)而流泪说:“这的确是我的儿子啊!”于是当着使者的面,就跪着喝了三杯。使者回去报告中山(王)说:“乐羊是个坚守法度,宁死也不改变臣节的人哪!不能够使他变节啊!”于是中山就投降了。
三十四、李勉葬金
(宋)王谠
天宝中①,有一书生旅次宋州⑦。时李公勉③,年少贫苦,与此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至不救。临绝,语公曰:“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于此得疾且死,其命也。”因出囊④金百两,遗公曰:“某之仆使,无知有此,足下为我毕死事⑤,余金奉之。”李公许为办事。及礼毕,置金子墓中,而同葬焉。
(选自《唐语林·德行》)
【注释】①天宝中:天宝年间。天宝,唐玄宗年号。②旅次:旅途中暂时留止。次,停留。宋州:今河南商丘,安徽砀山一带。③李公勉:即李勉。他被封为、国公。④囊:口袋,行囊。⑤足下:旧时对朋友的尊称,您。毕死事:办完丧事。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旅次宋州: ②临绝: ③语公曰: ...④其命也: ⑤遗公曰: ⑥及礼毕: ...2.翻译。
①而不旬日,书生痰作,遂至不救。
②某之仆使,无知有此,足下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
3.从这段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李勉怎样的精神境界?
答: 。 4.文章交代李勉的生活状况(贫苦)和他与书生交往时间之短(不旬日),有何作用? 答: 。
1.①停留 ②死 ③对……说,告诉 ④大概 ⑤给,交给 ⑥等到 2.①不到十天,书生得了病,竞到了不能救治的地步。
②我的仆从,都不知道我有这些金子,您为我办完丧事,余下的金子就奉送给您。 3.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一文不图,品德高尚。 4.更衬托出李勉心地的善良,品德之高尚
【参考译文】天宝年间,有个书生旅居宋州。当时、国公李勉,年幼又贫苦,和这位书生同住一个店里。不到十天,这书生得了病,竟至于不能救治。临终时,对勉说:“我家住在洪州,我是要去北都(太原)谋求官职的,(可是)在这里得了病,(可能)即将死去。这也许是命运(决定的)呀!”因而从行囊里拿出了百两金子,交给李勉说:“我的仆从,都不知道我有这些金子,您为我把丧事办完后,余下的金子就奉送给您了。”李勉答应了给他办丧事。等到丧礼办完,(在入葬时)就把(余下的)金子放在墓穴中,一同埋葬了。
三十五、吕蒙正雅量
(清)潘永因
吕文穆公蒙正①,不记人过。初参政事,入朝堂,有朝士②于帘内指之曰:“此子亦参政耶?”文穆佯为不闻而过。同列③令诘其官位姓名,文穆遽止之。朝罢,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④。文穆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复能忘,固不如弗知也。”时人服其量。
(选自《宋稗类钞》)
【注释】①吕文穆公蒙正:吕蒙正,北宋名臣,三入相位。卒后赠中书令,谥文穆。②朝士:
有资格入朝廷的中央官吏。③同列:同僚:同事。④穷问:彻底追究。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记人过: ②佯为不闻: ③诘其官位姓名: ...
④文穆遽止之: ⑤悔不穷问: ⑥固不如弗知也: ...2.翻译。
①文穆佯为不闻而过。
②时人服其量。
3.这段短文赞扬了吕蒙正怎样的品质?从吕蒙正的雅量,我们可以联想起哪句俗语? 答: 。 4.从吕蒙正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答: 。
1.①过失 ②假装 ③责问,追问 ④立即,急忙 ⑤彻底追究 ⑥通“故”,所以 2.①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便走过去了。 ②当时的人们都很佩服他的德行雅量。
3.不计人过,宽宏大量,胸怀宽广。将军额上可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
4.启示:在日常生活中,在为人处事上,我们应该宽宏大量,胸怀宽广,不要小心眼,斤斤计较。
【参考译文】文穆公吕蒙正,不记别人的过失。他刚入朝参与政事时,有次进入朝堂,听到有个朝臣在帘子后面指着他说:“这个小子也能参政么?”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走过去了。他的同僚派人责问那个说话者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连忙制止了他。罢朝以后,吕的那位同僚还替他愤愤不平,后悔没有彻底追究。吕蒙正说:“如果一旦知道了那个人是谁,就会耿耿于怀,总也忘不了他,所以还不如不知道的好。”当时的人们都很佩服吕蒙正的德行雅量。
三十六、陶侃惜分阴
(宋)司马光
侃①在广州无事,辄②朝运百甓③于斋④外,暮运子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⑤中原⑥,过尔优逸⑦,恐不堪事⑧,故自劳耳。”…… 侃性聪敏恭⑨勤,终日敛膝⑩回危坐(11),军府(12)众事,检摄(13)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14)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15)?生无益于时,死无闻(16)于后,是自弃(17)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侃:陶侃,晋人,陶潜的曾祖父,出身贫苦,后由小吏直做到大将军,为
魏晋王彰立下汗马功劳,他主张恢复中原,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具有爱国思想的人。②辄:常常。③甓:砖。④斋:房舍,屋子。⑤致力:努力恢复。⑥中原:今河南一带。⑦优逸:安闲。⑧不堪事:担任不了重大责任。⑨恭:谨慎。⑩敛膝:盘着腿。(11)危坐:正坐。(12)军府:司令部。(13)检摄:检查管理。摄,整理。(14)大禹:夏朝第一个君主,曾治过水。(15)逸游荒醉:吃喝玩乐。(16)闻:留名。(17)自弃:自己抛弃自己。弃,抛弃,糟蹋。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暮运于斋内: ②恐不堪事: ③敛膝危坐: ...2.翻译。
①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②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3.从这段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陶侃怎样的精神境界? 答: 。 4.从陶侃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答: 。
1.①房舍,屋子 ②能担当 ③正,直
2.①我正要努力恢复中原,过分安逸惯了,恐怕将来不能担当重大的任务,所以自己劳动劳动。
②活着对国家没有贡献,死了不能留名后世,这是自己糟蹋自己啊!
3.胸怀大志,时刻不忘国家统一大业,珍惜时间,做事谨慎,勤勤恳恳。 4.启示:人要有大志,珍惜时间,严以律己,才能有所作为
【参考译文】陶侃在广州,公事不多。他每天早晨把一百块砖运到屋子外边去,晚上又运进来。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正要努力恢复中原,过分安闲惯了,恐怕将来不能担当重大的任务,所以自己劳动劳动。”……
陶侃为人,聪明机智,做事小心谨慎,勤勤恳恳,一天到晚总是盘着腿端正地坐在那里办公,衙门里大大小小的事,都检查、管理得非常周到,丝毫没有贻误,从来不闲着。他常常对人说:“大禹王是个圣人,还要爱惜一寸光阴,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就应当连一分光阴都要爱惜。人生一辈子,怎么能只是吃喝玩乐呢?活着对国家没有贡献,死了不能留名后世,这是自己糟蹋自己啊!”
三十七、清太祖躬行节俭
(清)陈康祺
太祖尝出猎,雪初霁①,恐草上浮雪沾濡②,撷③衣而行。侍卫辈私语曰:“上何所不有,而惜一衣耶?”太祖闻之,笑曰:“吾岂无衣而惜之,吾常以衣赐汝等,与其被雪沾濡,何如鲜洁为愈。躬行节俭,汝等正当效法耳。”自是八旗④臣民,无敢以榆衣⑤华服从事者。
(选自《郎潜纪闻》)
【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②沾濡:沾湿。③撷:摘取。④八旗: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分为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⑤榆衣:华丽的衣服。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并各写出一个含有这个词的成语或四字短语。 ①雪初霁: ②浮雪沾濡: ..③撷衣而行: ④躬行节俭: ..4.翻译。
①上何所不有,而惜一衣耶?
②吾岂无衣而惜之,吾常以衣赐汝等,与其被雪沾濡,何如鲜洁为愈。
5.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清太祖怎样的美德?
答: 。 6.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答: 。
1.①雨后或雪后转晴 ②沾湿 ③摘取 ④亲身、亲自 2.①皇上什么东西没有,怎么还爱惜一件衣服呢?
②我难道是没有衣服而爱惜它吗?我常常把衣服赏赐给你们,(不过身上穿的衣服)与其被雪打湿,哪比得上鲜艳、干净更好。 3.躬行节俭,为人师表
4.启示:①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当厉行;②上行下效,作为上级或长辈,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③只要上级或长辈以身作则,没有什么事做不成;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参考译文】清太祖曾经外出打猎,当时雪后初晴,他担心草上的浮雪打湿了衣服,便把它解下来提着走路。侍卫们私下议论道:“陛下什么东西没有,怎么还爱惜一件衣服呢?”太祖听了,笑着说:“我难道是没有衣服而爱惜它吗?我常常把衣服赏赐给你们,(不过身上穿的衣服)与其被雪打湿,哪比得上鲜艳、干净更好。我亲自施行节约、俭朴,你们这些人正应该学习才是。”从此,八旗的臣民,没有谁敢穿着华丽的衣服办事。
三十八、金忠待人以宽
(明)焦
金忠①于人有片善心称之,虽有素与公异者,其人有他善,未尝不称也。里人有数窘辱公,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或曰:“彼不于公有感⑦乎?”曰:“顾其才可用,奈何以私故掩人之长?”
(选自《玉堂丛语》)
【注释】①金忠:人名,明代鄞(今浙江鄞县)人。博学、慷慨,曾任燕王府纪善、兵部尚书等职。②感:通“憾”,怨恨。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数窘辱公: ②惧不为容: ③于公有感: ...2.翻译。
①虽有素与公异者,其人有他善,未尝不称也。
②或曰:“彼不于公有感乎?”
3.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金忠怎样的思想境界?
答: 。 4.这段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 。
1.①使难堪,为难 ②接纳,容纳 ③通“憾”,怨恨,不满
2.①即使一贯和他意见不同的人,只要那人有好的地方,金忠也不会不表彰(称赞)他。 ②有人对金忠说:“那人不是和你有怨恨吗”? 3.正直无私,胸怀宽广,善用人才。
4.启示:①人与人之间难免意见分歧,矛盾纠葛,但我们应把这些与人的德行、才干区别开来,不能混为一谈;②要善于任用有才能的人,包括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③为人处事要正直无私,胸怀宽广。
【参考译文】金忠对别人的一点德行都必定称赞,即使是一贯和他意见不同的人,只要那人有好的地方,他也没有不表彰的。他同乡有个人曾经多次为难、侮辱他,他任兵部尚书时,那人也到京城来做官,害怕不被他接纳,没想到金忠推荐、任用了他。有人对金忠说:“那人不是和你有怨恨吗?”金忠说:“我看他的才能可用,为什么因为私怨掩盖别人的长处呢?”
三十九、张齐贤家宴
(明)郑碹
张齐贤④家宴,一奴窃银器数事于怀,齐贤自帘下熟视不问。后齐贤为相,门下皆得班行②,而此奴竟不沾禄。因乘间泣请日:“某事相公最久,乃独相遗何也?”齐贤悯然日:“尔忆盗我银器时乎?我怀三十年不以告人,虽尔亦不知也。吾为相宜激浊扬清③,敢以盗荐?念事吾久,与钱三百千,汝去别择安所。盖既发汝平日,汝宜自愧而不可留也。”奴震骇,拜泣而去。
(选自《昨非庵日纂》)
【注释】①张齐贤:人名,字师亮,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宋太宗时,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宋真宗时,任兵部尚书、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晚年居洛阳,与故旧游钓度日。②班行:按位次封官。③激浊扬清:斥恶扬善。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竞不沾禄: ②因乘间泣请: ③我怀三十年: ...2.翻译。
①因乘间泣请日:“某事相公最久,乃独相遗何也?”
②吾为相宜激浊扬清,敢以盗荐?
3.读完这段故事,你认为文中的张齐贤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4.这段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
1.①承蒙恩惠,得到好处 ②空隙 ③藏在心里
2.①于是,这个奴仆乘空流着眼泪向张齐贤请求说:我侍奉您的时间最长,(但您封官)却唯独漏掉了我,为什么呢?
②我担任宰相应该斥恶扬善,怎敢推荐、任用小偷呢? 3.宽宏大量,心地仁慈,但是非分明。
4.启示:①为人处事不要心贪,否则,会因小失大;②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③做人既要宽宏大量,又要是非分明。
【参考译文】一次,张齐贤举办家庭宴会,一个奴仆偷了几件银制器皿揣在怀里,齐贤在门帘里面看得清清楚楚,但没有过问。后来,齐贤做了宰相,门下的人按不同的地位封了官,而这个奴仆和俸禄无缘。于是,这个奴仆乘空流着泪向齐贤请求道:“我侍奉您的时间最长,但您封官唯独漏掉了我,为什么呢?”齐贤露出同情的神色说:“你还记得偷我银器之事吗?我把这件事埋藏在心中三十年,没有告诉别人,即使是你也不知道。我担任宰相应该斥恶扬善,怎么能够推荐、任用小偷呢?念你侍奉我的时间很长,给你三十万钱,你另择处所安身
吧。再说,已经揭露了你平日的劣行,你也应该自己感到羞愧,不能留在我家了。”这个奴仆又惊又怕,叩头流泪而去。
四十、物破自有时
(宋)彭 乘
韩魏公知北都①,有中外亲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乃开醇召漕使显官②,特设一卓③,覆以绣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将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④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公之量宽大重厚如此。
(选自《墨客挥犀》)
【注释】①韩魏公:韩琦,字稚圭,北宋名臣,官至宰相,封魏国公。知北都:任并州知州。北都,即并州(今太原一带)。②醇:味道浓厚的美酒。漕使:负责水运粮食的官员。③卓:同“桌”。④吏将:指差役人员中的统领。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韩魏公知北都: ②尤为宝玩: ③特设一卓: ...④致玉盏其上: ⑤用之将酒: ⑥坐客皆愕然: ...2.翻译。
①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
②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3.从这段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韩琦怎样的美德?
答: 。 4.我国古代的“训俗遗规”中有这么两句话:“待己者,当于无过中求有过;待人者,当于有过中求无过。”韩魏公待人正是这样。请说说韩魏公对于摔碎玉盏的吏将怎样“于有过中求无过”的。
答: 。 5.作者在写玉盏破碎之前,先写玉盏的珍贵和韩魏公对它的珍爱,有何作用?
答: 。
1.①任知州 ②古玩,古董 ③同“桌” ④放在 ⑤进 ⑥吃惊
2.①说是耕田的人从旧坟墓中得到的。那玉盏外面和里面都没有一丁点斑点,是世上真正的独一无二的宝物。
②玉盏是你不小心打碎的,你并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过呢? 3.心地仁慈,气度恢弘,胸怀宽广。
4.当吏将不小心把珍贵的玉盏摔碎时,他不仅没有恼怒、责骂,而是心平气和地说:“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5.更加衬托出韩琦对吏将的宽容和谅解,更好地突出他心地善良、气度恢弘、胸怀宽广 【参考译文】韩魏公任并州知州时,有中表兄弟献上一只玉盏,说是耕田的人从旧坟墓中得到的。那玉盏外面和里面都没有一丁点斑点,是真正的绝世宝物。韩魏公用百两金子答谢表兄弟,格外珍视那只玉盏。他打开好酒,请来漕使显官,特地设置一桌酒宴,在桌上铺上绣衣,然后把那玉盏放在上面,并准备用它来进酒,遍劝来客。过了片刻,吏将不小心碰到桌子,玉盏给全摔碎了。在座的客人无不惊愕,那个吏将赶紧伏在地上等候发落。韩魏公神色不动,笑着对客人说:“东西要破也是自有时候。”他又对吏将说:“玉盏是你不小心打碎的,你并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韩魏公就是这样度量宽宏。
四十一、马融女
袁隗①妻马氏是季子②之女,少有才辩。融家势丰豪,装遣③甚盛。隗问曰:“归④奉箕帚而已,何乃过珍丽乎?”对曰:“慈亲垂爱⑤,不敢逆命。君若欲慕鲍宣⑥、梁鸿⑦之高,妾亦愿从少君⑧、孟光⑨之事矣。”隗又曰:“弟先兄举,世以为⑩笑。今处姊未适(11),先行可乎?”对曰:“妾姊高行殊邈(12),来遭良匹,不似鄙薄苟然而已。”
(选自《历代幽默小品》)
【注释】①袁隗:东汉末大臣。字次阳。献帝时官至太傅。其侄袁绍、袁术起兵讨董卓,卓怒而杀隗。②季子:马融,字季长。东汉文学家。③装遣:嫁妆。④归:女子出嫁。⑤垂爱: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葑自己的爱护。⑥鲍宣:西汉末人。字子都。哀帝时为谏议大夫,曾上书抨击时政,王莽执政时被迫自杀。⑦梁鸿:东汉隐士,字伯鸾。家贫博学,与妻隐居。后因事过洛阳,见宫室侈丽,作“五噫之歌?以讽之。为朝廷所忌,乃变姓名东逃齐鲁,后往吴中(今苏州)为人佣工舂米。⑧少君:鲍宣妻,恒氏,字少君。其事不详。⑨孟光:梁鸿妻,布裙木钗,每为具食,必举案齐眉,以示敬意。⑩以为:以(之)为,把这当作。(11)适:嫁。(12)殊邈:特别远大。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欲幕鲍宣、梁鸿之高: ②处姊未适: ③高行殊邈: ....2.翻译。
①归奉箕帚而已,何乃过珍丽乎?
②妾姊高行殊邈,未遭良匹,不似鄙薄苟然而已。
3.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马融女怎样的品质特点?
答: 4.这段文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1.①仿效,效法 ②嫁 ③特别;遥远
2.①女人出嫁后无非在家中做点洒扫的家务事罢了,为什么要显得这样珍奇富丽呢? ②我姐姐德行高尚,眼光远大,还未遇到相当的伴侣,不像我这种浅陋微薄的人,随随便便嫁个人就算了。
3.才思敏捷,能言善辩。
4.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品质特点。
【参考译文】东汉末大臣袁隗的妻子马氏是文学家马融的女儿,她自少就很有才能,能言善辩。马家势大财丰,给女儿的嫁妆很丰厚。袁隗说:“妇道人家无非在家中做点洒洒扫扫的事罢了,为什么要显得如此珍奇富丽呢?”马氏回答说:“父母疼爱,所给的嫁妆我也不敢不要。你如果仿效鲍宣、梁鸿那样的清高,我也愿像少君、孟光那样行事。”袁隗又说:“弟弟在哥哥之前结婚,世上都引为笑话。现在你的姐姐还没出嫁,你就先走一步合适吗?”马氏回答说:“我姐姐德行高尚,眼光远大,还没有遇到相当的伴侣,不像我这种浅陋微薄的人,只是随便嫁个人就是了。”
四十二、晏子使楚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①王。王曰:“缚者曷②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③。”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④,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⑤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⑥也,寡人反取病焉⑦。”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诣:到……去。(爹曷:同“何”,什么。③坐盗:犯了偷窃的罪。坐,犯罪。④枳:也叫枸橘,果实酸苦。⑤得无:莫非,岂不是,该不会。⑥熙:同“嬉”,戏弄,开玩笑。⑦反取病焉:反而自讨没趣了。病,耻辱。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诣王: ②齐人也,坐盗: ③固善盗乎: ...④叶徒相似: ⑤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2.翻译。
①所以然者何?冰土异也。
②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3.从这段故事中,可以看出晏子怎样的品质特点?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与晏子品质相同
的或相似的人物有哪些?
答: 4.“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
答:
1.①到……去 ②犯罪 ③本来 ④只,仅 ⑤莫非,岂不是 2.①为什么会这样呢?水土不一样啊!
②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3.能言善辩,智勇兼备。唐雎、墨子等。
4.蕴含的生活哲理是:生活环境对人的品质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译文】晏子出使到楚国,楚王请他喝酒,正喝得高兴,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跟前。楚王就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回答说:“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原本爱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晏婴听人说过,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像,它的果实味道可差远了。这是由于什么原因呢?水土不同啊!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岂不是楚国的水土使人爱偷窃吗?”楚王笑着说:“高明的人是不该跟他开玩笑的,我是自讨没趣啊。”
四十三、娄敬不易旃衣
(晋)葛 洪
娄敬始因虞将军请见①高祖,衣旃衣②,披羊裘③。虞将军脱其身上衣服以衣之。敬曰:“敬本衣帛④,则衣帛见;敬本衣旃,则衣旃见。今舍旃褐⑤,假鲜华⑥,是矫常也⑦。”不敢脱羊裘。而衣旃衣见高祖。
(选自《西京杂记》)
【注释】①娄敬:汉初齐人,与下文的虞将军是同乡。因:依靠,凭借。②旃衣:用兽毛等制成的衣服。旃,同“毡”。③羊裘:羊皮衣,与上文的旃衣都是古代北方平民所穿的衣服。④帛丝织品的总称。这里指用丝绸制成的华贵的衣服。⑤褐:粗麻制成的短衣。⑥鲜华:鲜明华丽的衣服。⑦矫常:违反常态。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衣旃衣: ②披羊裘: ③舍旃褐: ...④假鲜华: ⑤是矫常也: ..2.翻译。
今舍旃褐,假鲜华,是矫常也。
3.从这段故事可以看出娄敬怎样的品格特点?
答: 。 4.娄敬出身寒微,于汉五年(公元前202年)拜见刘邦,只这一见,就为刘邦所用。其中的原因可能多方面,如依仗同乡虞将军的关系,娄敬在拜见时所显示出来的能力等,除此之外,你认为与娄敬的穿着有无关系?为什么?
答: 。
1.①同“毡” ②皮衣 ③粗麻制成的短衣 ④借用 ⑤违背,违反
2.现在如果舍弃粗陋的衣服,而借用你鲜艳华丽的衣服,这就违背了常态。 3.富有实事求是之意,毫无矫揉造作之态。
4.有。因为一个人的穿着往往可以体现出他的品格特点,如娄敬“不易旃衣”这一细节就体现出他质朴无华的品质特点和实事求是的生活作风
【参考译文】当初,娄敬依仗同乡虞将军之力,拜见汉高祖刘邦,他穿的是毡制的衣服,披的是羊皮衣。虞将军脱下自己华贵的衣服交给娄敬叫他穿上。娄敬说:“我本来穿丝绸制成的衣服,就穿丝绸制成的衣服拜见;我本来穿毡制的衣服,就穿毡制的衣服拜见。现在如果舍弃粗陋的衣服,而借用你鲜明华丽的服装;这就违背了常态。”他不敢脱下羊皮衣换穿虞将军的衣服,而穿着自己的毡制衣服去拜见汉高祖。
四十四、郭子仪以国事为重
(宋)司马光
郭子仪①初与李光弼俱为安思顺牙将②,不相能③,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④。”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⑤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⑥猜忌。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
【注释】①郭子仪:唐代名将,和后文李光弼,都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②牙将:副将。③不相能:不能和睦相处。能,和睦,此义只用于“不相能”这个词组里。④但乞贷妻子:只求宽恕我的妻子和儿女。贷,宽恕,宽免。⑤仆:谦称代词,我。⑥纤毫:细小。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虽同席不交谈: ②光弼恐见诛: ③但乞贷妻子: .....2.翻译。
①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
②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1
4.从这段故事可以看出郭子仪怎样的品质特点?
答: 5.这段文字对郭子仪的刻画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答:
1.①即使 ②被;杀害 ③只;宽恕
2.①我个人死是心甘情愿的,只求你宽恕我的妻子和儿女。
②现在国家不太平,皇上受到侮辱,没有你不能平定天下,我怎么敢心怀个人的私愤呢? 3.为了国家利益而不计前嫌,待人赤诚,以德报怨的高贵品质。 4.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情等描写。
【参考译文】郭子仪当初与李光弼一起做安思顺的副将,不能和睦相处,即使同席共座也从不互相谈话。后来郭子仪代替安思顺做了主将,李光弼恐怕被杀害,于是跪下请求郭子仪说:“我个人死是心甘情愿的,只求你宽恕我的妻子和儿女。”郭子仪快步走到大堂下边,握着李光弼的手说:“现在国家不太平,皇上受到侮辱,没有你不能平定天下,我怎么敢心怀私愤呢?”同时流着眼泪用忠君爱国的道理勉励李光弼,还立即推荐他做节度使,终于一起打败了敌人,彼此间没有丝毫的猜疑和妒忌了。
四十五、刘仁赡夫妇大义灭亲
(宋)司马光
刘仁赡请边镐守城①,自帅众决战;齐王景达②不许,仁赡愤邑③成疾。其幼子崇谏夜泛舟④渡淮北,为小校所执⑤,仁赡命腰斩⑥之,左右莫敢救,监军使⑦周廷构哭于中门以救之,仁赡不许。廷构复使求救于夫人,夫人曰:“妾于崇谏非不爱也,然军法不可私⑧,名节不可亏;若贷⑨之,则刘氏为不忠之门,妾与公何面目见将士乎!”趣⑩命斩之,然后成丧(11)。将士皆感泣。
(选自《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
【注释】①刘仁赡:时为南唐清淮节度使。边镐:南唐臣,因攻取湖南有功,任武安军节度使。又因治理无方,为湖南将刘言等逐出湖南,以罪削职。显德三年,后周世宗征讨南唐,他被起用为大将率军抗击后周,后兵败被俘。②齐王景达:南唐君主李塬之弟。③愤邑:愤恨抑郁。邑,同“悒”。④泛舟:舟浮水上,此指乘船。⑤小校:低级军官。执:捉住。⑥腰斩:古代酷刑,将犯人拦腰斩为两截。⑦监军使:官名。⑧私:徇私。⑨贷:宽容、宽恕。⑩趣:同“促”,催促。⑩成丧:办理丧事。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为小校所执: ②名节不可亏: ③若贷之: ...④军法不可私: ⑤趣命斩之: ..2.翻译。
妾于崇谏非不爱也,然军法不可私,名节不可亏;若贷之,则刘氏为不忠之门。
3.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刘仁赡夫妇怎样的品质特点?
答: 4.对于刘仁赡夫妇的做法,你是否赞成?为什么?
答:
1.①捉住 ②损害 ③宽容,宽恕 ④徇私 ⑤同“促”,催促
2.我对崇谏不是不爱他,但军法不可徇私,名节不可损害;如果宽恕了他,那么刘氏就成 了不忠之家。
3.深明大义,严守军法,重名守节。
4.赞同。如果军官不守军法,就没有资格领导和指挥军队,就“没面目见将士”,更不可能打胜仗。
【参考译文】刘仁赡请求让边镐守城,自己率领众人与后周决一死战,齐王李景达不允许,刘仁赡因此忧愤成疾。他的小儿子刘崇谏深夜乘船准备渡河到淮北去,被军中的小校抓住了,刘仁赡命令腰斩,身边的人都不敢去救,监军使周廷构在中门大哭为刘崇谏求情,但刘仁赡不答应。周廷构派人向夫人求救,夫人说:“我不是不爱崇谏,但军法不可徇私,名节不能损害,如果宽恕了他,那么刘氏就成了不忠之家,我和刘公有何面目去见将士们呢!”催促命令腰斩刘崇谏,然后收敛埋葬完成丧事。将士们都感动得流泪。
四十六、汉武杀婿
(宋)司马光
帝聪明能断,善用人,行法无所假贷①,隆虑公主子昭平君尚②帝女夷安公主。隆虑主病困,以金千斤,钱千万为昭平君豫③赎死罪,上许之。隆虑主卒,昭平君日骄,醉杀主傅,系狱④,廷尉以公主子上请。左右人人为言:“前又入赎,陛下许之。”上曰“吾弟⑤老,有是一子,死,以属⑥我。”于是为之垂涕,叹息良久,曰:“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乃可其奏,哀不能自止,左右尽悲,待诏⑦东方朔前上寿,曰:“臣闻圣王为政,赏不避仇雠,诛不择骨肉。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此二者,五帝所重,三王所难也,陛下行之,天下幸甚!臣朔奉觞昧死再拜上万寿!”上初怒朔,既而善之,以朔为中郎。
(选自《资治通鉴·汉武帝后元二年》)
①假贷:宽容,宽恕。②尚:娶或嫁。③豫:预先。④系狱:被捕入狱。系:拘禁。⑤弟:古代有时妹妹也称“弟”或“女弟”。⑥属:通“嘱”,托付。⑦待诏:当时以才技征召而未
有正官者,称待诏。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行法无所假贷: ②昭平君尚帝女: ③豫赎死罪: ....④系狱: ⑤诬先帝之法: ⑥诛不择骨肉: ...2.翻译。
①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
②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
3.汉武帝答应廷尉的请求,杀死自己的女婿兼外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答: 4.从这个故事我们以得到哪些启示?
答:
1.①宽容,宽恕 ②娶或嫁,这里指娶 ③预先 ④拘禁 ⑤破坏,歪曲 ⑥惩罚 2.①国家法令是先帝创立的,(我若是)因为妹妹的缘故而破坏先帝的法令,我还有什么面目去见高祖皇帝的灵位!况且对下辜负了国家万民的期望。 ②《尚书》上说:“不偏私,不结党,君王的道路坦荡平直”。
3.主要原因有二:①他认为既定成法不能因一己之私而改变,否则,无颜面对祖先灵位;②同时意识到,如不依法处死女婿昭平君,就辜负万民所托,失去民心,国家的政权就不久长。是一个能从全局出发,有决断,得民心,执法严厉,毫不容情,英明正确的皇帝。 4.启示:①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对于子女,溺爱放纵有害无益;从小严加管教有益无害。
【参考译文】汉武帝聪明有决断,善于用人,执法严厉,毫不容情。他的妹妹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娶了汉武帝的女儿夷安公主。隆虑公主病危时,进献黄金千斤、钱千万,请求预先为儿子昭平君赎一次死罪,汉武帝答应了。隆虑公主死后,昭平君日益骄纵不法,竟在醉酒之后将公主的老师杀死,因而被逮捕入狱。廷尉奏请将昭平君处死,汉武帝身边的人为昭平君求情说:“先前隆虑公主曾出钱预替其子赎罪,陛下也曾应允。”汉武帝说:“我妹妹年纪很大了才生下这一个儿子,临终前又将他托付给我。”于是不觉泪流满面,不住叹息,最后说:“国家法令是先帝创立的,我若是因为妹妹的缘故破坏先帝的法令,我还有什么面目去见高祖皇帝的灵位!况且对下也辜负了国家万民的期望。”于是批准了廷尉的请求,但仍然 悲痛难忍,周围的人也都伤感不已,还未有正官的东方朔上前祝贺汉武帝说:“我听说圣明
的君王治理国政,奖赏不回避仇人,惩罚不袒护骨肉。《尚书》上说:‘不偏私,不结党,君王的大道坦荡平直。’这两项原则,古代帝王非常重视,而三王却难以做到,如今陛下做到了,这是国家的福。我东方朔冒死也要捧杯连拜两拜,为陛下祝贺!”起初武帝恼怒东方朔,后来慢慢觉得东方朔是对的,将他任为中郎。
四十七、石勒不记布衣之恨
(宋)司马光
后赵王勒悉召武乡耆旧①诣襄国,与之共坐欢饮。初,勒微②时,与李阳邻居,数争沤麻③池相殴,阳由是独不敢来。勒曰:“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岂雠匹夫④乎!”遽召与饮,引阳臂曰:“孤往日厌⑤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因拜参军都尉。以武乡比丰、沛,复⑥之三世。
(选自《资治通鉴·晋元帝太兴四年》)
【注释】①耆旧:有声望的老人。耆:指年老或老人。②微:卑贱。③沤麻:麻秆经过长时间的浸泡,麻既柔韧,又便于脱取。沤:长时间地浸泡,使起变化。④雠:仇恨。匹夫:此指普通平民。⑤厌:饱。⑥复:免除赋税徭役。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诣襄国: ②数争沤麻池: ③遽召与饮: ...④引阳臂曰: ⑤厌卿老拳: ⑥复之三世: ...2.翻译。
①遽召与饮,引阳臂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
②因拜参军都尉。以武乡比丰、沛,复之三世。
3.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石勒怎样的风格特点?
答: 4.“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
1.①到 ②多次 ③急忙,立即 ④拉,牵 ⑤饱受 ⑥免除赋税徭役
2.①立即把李阳叫来,和他一起饮酒,石勒挽着李阳的胳膊说:“我过去饱受您的老拳,您也饱尝过我的毒手。” ②于是任命李阳为参军都尉。石勒把自己的故里武乡比作汉皇室的故里丰县和沛县,免除武乡三代人的赋税和徭役。
3.胸怀宽广,气度恢弘,光明磊落,充满豪气。 4.含义:我们早年打架,双方都有过错。
【参考译文】后赵王石勒把武乡全部的耆旧故老们召请到襄国来,跟他们一起欢会宴饮。当
初,石勒身份卑贱的时候,和李阳是邻居,多次因争夺沤麻的池子而互相殴打。因为这个原因李阳不敢前来。石勒说:“李阳是个壮士。当年因沤麻结恨,那是平民的怨恨。我正在兼收并容天下,怎能怀恨一介平民呢?”立刻传召李阳,和他一起饮酒,石勒挽着李阳的胳膊说:“我过去饱受您的老拳,您也饱尝了我的毒手。”于是任命李阳为参军都尉。石勒把自己的故里武乡,比作汉皇室的故里丰县和沛县,免除武乡三代人的赋税和徭役。
四十八、不辨“饧”“锡”
(明)陆深
金华戴元礼①,国初名医。尝被召至南京。见一医家,迎求溢户②,酬应不闲。元礼意必深于术者,注目焉,按方发剂,皆无他异。退而怪之,日往观焉。偶一人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曰:“临煎时下锡一块。”麾③之去。元礼始大异之。念:无以锡入煎剂法,特扣④之。答曰:“是古方尔。”元礼求得其书,乃“饧”④字耳。元礼急为正之。呜呼!不辨“饧”、“锡”而医者,世胡可以弗谨哉!
(选自《金台纪闻》)
【注释】①金华:地名,今浙江金华。戴元礼:即戴原礼,原名戴思恭,明初名医,曾任御医,著有《证治要诀》等医书。②溢户:塞满家门。③麾:同“挥”,挥手。④扣:询问,请教。⑤饧:古“糖”字,一般指软糖。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迎求溢户: ②意必深于术者: ③退而怪之: ...④麾之去: ⑤特扣之: ⑥世胡可以弗谨哉: ...2.翻译。
①退而怪之,日往观焉。
②呜呼!不辨“饧”、“锡”而医者,世胡可以弗谨哉!
3.看完这段文字,你认为文中的医家是个怎样的医生?
答: 4.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何教训?
答:
1.①塞满 ②猜测 ③回家,回来 ④同“挥”,挥手 ⑤询问,请教 ⑥怎么 2.①元礼回家后感到奇怪,每天前去观看他看病。
②唉!不分清“饧”、“锡”就给人治病,社会上的人怎么能够不谨慎呢? 3.学艺草率,医术低下,开药马虎(没读懂医书就开药)的医生。 4.教训:读书学艺必须严肃认真,不能马虎应付
【参考译文】金华的戴元礼,是明朝初年的名医。他曾被召到南京。在南京,一次他看到一户医生家被前来求医的人塞得满满的,主人应酬不暇。元礼猜测那医生一定是医术高明,只盯着眼睛看,只见那医生按方子发药,都没有奇特的地方。他回家后感到奇怪,就每天前去观看他看病。偶然见到一个求药的人已经离开医生家,那医生追上来告诉他说:“临煎时,在里面加一块锡。”说完,挥手让他走了。元礼这才觉得十分奇怪,心里想:没有把锡放在药里煎的方子,特意向那医生请教。那医生回答说:“是古方子。”元礼请求看看那本医书,一看,那医生说的“锡”原来是“饧”字。元礼急忙为他纠正。唉,不分清“饧”、“锡,”就为人治病,社会上的人怎么能够不谨慎呢?
四十九、胜为妻,败为妾
(清)采蘅子
有武举某,力能开九石①弓。一日遇卖械女,年甫及笄②,貌美艺精。某与交手不能敌,然爱之甚,因重金聘焉。却扇③之夕,某语女曰:“前日之不敌,盖我系硬功,尔软功也。”女日:“其然愿再角④,若胜则吾为若妾,吾胜则为若妻。”乃卧而骈两足,令某开之,某竭尽生平之力,竟不能动分寸,遂跪而谢焉,以之为妻。
(选自《虫鸣漫录》)
【注释】①石: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②甫:刚,才。及笄女子成年,一般是十五岁。笄,古代盘头发或别帽子的簪子。女子成年时,要用簪子插头。③却扇:古代婚礼,行礼时新妇用扇子遮脸,交拜后拿开扇子,称为却扇。④角:角逐,较量,比试。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年甫及笄: ②其然愿再角: ③遂跪而谢焉: ...2.翻译。
①一日遇卖械女,年甫及笄,貌美艺精。
②其然愿再角,若胜则吾为若妾,吾胜则为若妻。
3.卖兵器少女的高超武艺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答: 。 4. “其然愿再角,若胜则吾为若妾,吾胜则为若妻。”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少女怎样的心态?
答: 。
1.①刚,才 ②角逐,较量 ③道歉
2.①一天,武举人遇到一个刚成年的卖兵器的女子,容貌美丽,武艺精湛。
②既然这样,我愿意再比试一下。你得胜了,我就做你的小老婆;我得胜了就做你的妻子。 3.通过两次跟武举人的较量表现出来:①少女以软功对武举人硬功而胜他,武举人不服;②少女又以硬功对武举人的硬功,同样胜他。
4.①对自己的武艺充满自信;②想通过比武来确定自己未来生活的地位——做妻不做妾。 【参考译文】有个武举人力气很大,能拉开千斤硬弓。一天,他遇到一个刚成年的卖兵器的女子,容貌美丽,武艺精湛。武举人和她交手,打不过她,但非常爱她,因而用重金给她送聘礼定亲。结婚的晚上,武举人对那女子说:“前天我没打赢你,因为我用的是硬功夫,你用的是软功夫。”那女子说:“既然这样,我愿意再比试一下。你得胜了,我就做你的小老婆;我得胜了就做你的妻子。”于是,她躺下把双脚并拢,要武举人拉开,武举人用尽平生的力气,竟然不能动分寸,就跪下来向她致歉,娶她为妻子。
五十、王逸少坦腹
(南朝宋)刘义庆
郗太傅在京口①,遣门生与王丞相②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③:“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④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⑤,因嫁女与焉。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郗太傅:郗鉴,东晋人,曾任安西将军、车骑将军、太尉等职,卒谥文成。京口:今江苏镇江。②王丞相:即王导,东晋名臣。③信:信使,送信的人。④白:禀告,报告。⑤逸少:王羲之,字逸少,王导同族兄弟之子,曾任右军将军,以书法闻名于世。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丞相语郗信: ②白郗曰: ③因嫁女与焉: ....2.翻译。
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成自矜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