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2023-01-31
来源:易榕旅网
谭衽 屯 EW(1, ̄tRI,IiI tjM BESEARCI-] 谈物理实验教学中酌情境创设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 姜雪鹏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情境设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里的情境创设,主要指背景设置、情景铺垫。其本质在 于视觉形象与特定意义的有机结合,目的是使学生进人预 定的学习状态,有效地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和经验激活。 一、应用历史传统设计实验情境 物理学中的许多实验与历史上的相关史料有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许多历史传说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在科学 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科学的传人为追求科学的 真理作出了大胆的猜测和精细的实验。可以说,每个成功 的实验,都有着惊心动魄的故事,如历史上的马德堡半球 实验。这是1654年德国马德堡市验证大气压存在的惊世骇 俗的实验。但是,如果当一个“马德堡半球”呈现在没有 情景准备的学生面前时,学生的头脑中也许只能形成一个 冷冰冰的铁制品的视觉形象。这种孤立的视觉形象无丰富 的内涵,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引起学生丰富的 联想。这说明物理实验教学中情境设置的意义不可忽视。 因为,物理实验情景的设置不仅在于历史的陈述,更重要 的,是在于知识背景的展示。 例如,在“阿基米德定律实验”展开之前,笔者首先 应用历史史料设计实验情境,介绍“曹冲称象”这一有趣 的史料,并引导学生根据“曹冲称象”揭示船的吃水深度 一排水量一船与石头的重量关系之间的联系,从而为阿基 米德定律实验的展开奠定了情境基础。 二、应用学生的“前科学概念”设置情境 教育心理学指出: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前科学概 念是他们学习自然科学的一种内部条件,制约着他们的学 习效果。”其实,初中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凭借对自然现 象的观察,已经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日常 概念,为学习物理提供了心理上的准备。这种“概念”, 我们称之为“前科学概念”。这些“前科学概念”,有的 是正确的,有的是不完备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激活经验,有效运用“前科学概 念”处理物理实验中的种种信息。 仍以阿基米德原理为例。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曾试图 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 “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这是阿基米德原理的本质所在。生1:浮在水上的物体受 到阻力,沉在水下的物体不受浮力。生2:体积越大的物 体受到的浮力越大。生3:空心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实心 物体受到的浮力小。生4:密度小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 密度大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可见,学生都认为浮力的 大小与受力物体的一些属性有关。然而,他们很难猜想到 浮力的大小与排开的液体有关。于是,笔者引导学生通过 实验,让学生自我否定原有的种种不确切的猜想。从而, 产生正确的结论: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密度和体积有 关。 在实验教学中,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实验创设一 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比中判断正确与错误,这既是 对错误的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又是对新的科学概念的一 种定位与确认。学生在经历了错误的猜想后,经过科学的 实验,作出了自我否定,构建了新的意义世界。这时,教 师在实验教学中起到的是为学生捩航转向的作用。 三、通过揭示实验和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来设计实验 情境 随着实验教学的深入,学生不仅需要富有趣味的史料 和“前科学概念”的某些启示,更需要揭示科学体系之间 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正是实验的必不可少的认知基础。 新的实验既为知识体系增添了新的素材,同时也为学生的 认知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 例如,物理教材中的“电磁感应”一节。这里,通过 六个电磁感应现象的演示实验总结出感生电流产生的条件 是“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在具体教学过程 中,笔者在演示“磁铁不动、线框运动,有感生电流产 生”之后,启发学生运用运动学中的“相对运动”的知识 来思考,推理第二个演示实验。事实证明,大多数学生能 从第一个演示实验推理出“线框不动、磁铁运动,同样有 感生电流产生”的结论。有了这一基础,笔者再进行演示 实验,验证其正确性。接着,笔者让学生思考第三个实 验:磁铁与线圈一起运动,有没有感生电流产生?学生的 思维由于受到第二个实验的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会逐 渐加强。用同样的方法来处理后面的实验,学生的思维自 然进入到联想阶段,最终得出如下结论:只要闭合电路的 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生电流产生。 这种以揭示实验和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来设计实验情 景的方法,既显示了认知上的层递性,又激活了学生的联 想思维,为后续性实验打下了思想基础。 四、运用“问题”设计实验情境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居多。其教学目 的,除验证物理定律以加深理解之外,主要是为了深化认 识以及运用物理概念。深化认识的心理动因源于“矛 盾”。因而,在演示实验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地提出疑 新.爆室设计窒一…………、一 ,一——~ ~ ・ 教学设计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u n i f 教学设计 重庆珊瑚中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 标》)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的重要依据,我们的教学 戴秀蓉 4.①本课的教学重点:用指示代词介绍自己的家庭成 员。②本课的教学难点:对于these\those的使用,在交际 中容易出错;词汇量大,学生记忆困难。 三、学情认知 应在《课标》.的引导下进行;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中介 与范例,对教材,教师应树立“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的正确观念;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 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资源是开展一切教学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首先要关 注学生,要在充分认知学情的基础上进行,七年级的学生 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学习基础:初一学生在小学阶段虽然已经认读过家 庭成员的称谓,但过去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大部分 学生都难以达成《课标》规定的二级标准,中小学英语教 学未能很好地衔接起来,学生英语学习的起点较低。 2.学生特点: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对英语充 满着好奇,学习兴趣浓厚,喜欢参与课堂活动,表现欲望 非常强烈。 四、资源运用 活动的有力支撑。笔者通过对《课标》的解读、教材的分 析、学情的认知和资源的运用来设计教学过程,以达到在 教学过程中渗透教法、指导学法的目的。 一、《课标》解读 《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其教学理念是:强调语言应用,培养实践能 力,发展学习策略。 对七年级学生而言,《课标》要求本单元达到三级目 标,即学生要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熟悉与家庭密切 相关的话题,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交际。 二、教材分析 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运用网络资源有着明显的优 势,它传递教学信息快,课堂容量大,容易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在这方面,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 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它有助于帮助教师创设情景,进 行交际;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资源弥补教材的不足。 五、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主要有以下四步: 教材内容:新目标英语七年级Unit 3 This is my sister,sectionB。教学目标依据《课标》而设定: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训 练,帮助他们达到使用项目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完成一系列的任务活 动,充分体现“用中学,学了用”(Learning by Using. Learning for Using)的语言教学原则。 Step 1.Preparing for using(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为新 课学习奠定基础)。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为我们提供的“唱 一3.情感态度价值观: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亲情 观念。 唱”资源,让学生跟着美妙、动听的音乐进入英语学习 氛围,在轻松愉悦中开始英语学习。 问,让学生在矛盾思维的碰撞中,明确探究的目标,以及 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是设计物理实验情境的又一方法。当 然,这些问题的设计,应该围绕实验目的进行,从而促使 学生的思维从疑问开始,在联想与想像中深入,在实验的 具体验证过程中形成对于某一概念的正确认识。 验,让学生观察并回答液体密度不同时弹簧秤示数有何不 同?在其他相关实验中,也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并通过 实验过程加以验证。例如,空气有没有重量?能否称出空 气的重量呢?磁铁能够吸引铁块,铁块也能吸引磁铁吗? 这些问题源于生活实际,但又往往被人们所熟视无睹,或 者与常规经验相悖,这就为展开的实验蒙上一层“疑 云”。通过实验,消除思维上的疑点,实现“云开雾散” 的教学效应。这正是设计问题情境的目的所在。 例如,初中物理的“浮力”教学。关于“浮力”,学 生的生活观察或经验积累常常不能完整地说明浮力的本 质,有时却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如前所述,大部分学生 误以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 的深度有关……在实验教学中,笔者独辟蹊径,又设计了 如下实验:①用弹簧秤分别挂起体积相同的铁块或铝块浸 入水中,要求学生观察弹簧秤示数,并提出问题“这说明 了什么?”②用弹簧秤挂着铁块徐徐浸入水中,让学生观 察弹簧秤示数的变化?③换用煤油或酒精重做上面的实 实验心理学认为,创设实验情境与实验教学效果之间 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只有当 学生的思维被教师所设计的实验情境所吸引,实验情境与 物理实验才会产生“共振”效应。这种“共振”效应使学 生的“前科学概念”发生质的变化,只有在这个时候。学 生的认知与认识才会溢光流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