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现代社区共同体建设中的困境和问题研究

2023-11-20 来源:易榕旅网
现代社区共同体建设中的困境和问题研究

作者:孙雷雷,周庆翔

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7年第3期

孙雷雷,周庆翔

(中共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委党校,山东 潍坊 261200)

摘 要:单位制解体后,社区共同体建设面临严峻挑战。社区共同体目标不明确,“行政化”现象突出,社区的“碎片化”“空心化”问题日益严峻,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归属感、认同感淡化,社区公共精神日益衰落,风险社会与居民生活的个体化的冲突日益尖锐,是目前社区共同体面临主要问题。因此,重塑社区共同体,创新社区治理模式相当必要。

关键词:社区共同体;单位制;公共精神

中图分类号:C912.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7)07-0175-02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社会经历了快速转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制”也在较短的时间里解体,由此释放出来大量的社会成员流入社区,直接面对社会和市场。因此,如何创新社区管理模式,致力于打造社区共同体,实现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价值服务理念,解决社区的公共问题,就成为社区发展的关键。但在社区管理创新过程中,社区共同体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一、社区共同体的目标不明确,“行政化”现象突出

社区作为最基础的社会组织实体,应实行社区居民自治,这是社区共同体的本质和社区建设追求的主要目标。但从目前的社区建设实践看,旧的行政管理体制仍然继续发挥作用,社会管理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社会治理的理念还没有建立起来。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大包大揽”,几乎包揽了居民生老病死的一切事务及社会管理的一切职能。习惯于充当万能的婆婆,事无巨细,包罗万象,对社区各项工作仍采取指令性做法,甚至把社区当作政府的一个下级部门,对社区派任务、下指标。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二、社区的“碎片化”“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

单位制下的个人、家庭的庇护网被打破,经济社会风险在加大。无助的个体被推向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个体在缺乏社会支持、社会保护和组织关怀的情况下,变得迷茫、困惑。面对市场经济,人们更看重物质利益,金钱成为人们联系的主要纽带,人们的群体意识、归属意识明显降低,导致社会失范,秩序遭到破坏,尤其是社区公共精神出现“大分裂”。对社区中的居民来说,社区已不再是一个充满安全感、凝聚力、归属感和情感的共同体,也不可能为每一位居民提供各项保护和保障,社区仅仅是一个居住场所,人们在同一社区却形同陌路,互不关心,对社区公共事务更缺乏积极性和奉献精神,社区的“碎片化”问题导致社区共同体只是名义上的共同体。

三、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归属感、认同感淡化

社区归属感是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的心理。社区建设要以重铸社区归属感为目标,培育社区成员的认同意识和参与意识,是衡量社区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影响居民社区归属感的主要原因有五大方面:一是政府在多大程度上为居民提供生活、安全、福利、服务方面的保障,服务越细致,质量越高,居民归属感就越强,反之就越弱。二是居民对社区生活条件的满意度,特别是对社区内的基础设施、环境的满意度直接决定其对社区的归属感。三是社区居民是否有相同的品位和文化追求。一般而言,相同经历的社会群体的社区归属感明显高于杂居社区的居民归属感。同样经历和社会地位的相当性,导致这部分群体有近似的价值观,自然也使他们有更密切的联系,从而增强社区归属感。这也是大多数居民在购买房屋时对与何种群体共同居住特别关注的原因。四是居民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研究发现,居民在社区的同事、朋友和亲戚越多,其社区归属感也就越强。五是社区活动的丰富程度和是否有志愿精神的热心人也对社区归属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社区的凝聚力需要通过文化活动搭建起沟通协调的桥梁,才能形成人们的认同感,同时有没有一批热心肠的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志愿者的参与,直接决定大家的归属感。

社区文化的滞后及联系桥梁纽带的缺乏,加上杂居和对社区信息的不明确性,导致彼此缺乏认同和了解,市场经济的利益格局发生变化,货币成为人们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导致彼此的冷漠,最终使社区居民丧失认同感、依赖感和归属感,社区缺乏凝聚力。另外,一部分社区工作者由于工作方法简单和粗暴,不能做到以人为本,工作中缺乏开拓创新意识,不能根据变化的形势要求调整工作思路,习惯于条条框框,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导致工作难以满足居民的需要。这样,在哪些层面和何种程度上去加强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社区成员对社区的

认同感,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相互关怀的意识,就成为重塑社区共同体不得不认真解决的问题。

四、社区公共精神日益衰落

社区共同体建设其根本特征之一就是社区的公共精神,体现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相互扶持、互相关爱的温馨情怀。在单位制中这种公共精神能够得到较好的体现,大家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有着共同的目标和追求,既相互分工又密切合作,单位这一共同体把大家连接起来,单位也为个体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密切的。但市场经济打破人们之间的这种和谐,每个个体成为了自由而不确定的主体。面对激烈的竞争,人们变得封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缺乏了信任和温暖,人们更愿意选择回到温暖的家庭回避风险和找到心灵的安慰。单位制打破后,原来承担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体的综合性功能开始转移到社区之中,而在社区公共领域表现为碎片化和分离化,个人之间彼此互不交往,缺乏了解,关系冷漠。由于中国缺乏西方意义上的福利制度保障,个体就滞留于社会转型的空隙处,既没有了安全的保障,也还没有寻找到新的可以依赖的社会网络载体,社区不被大家认同,共同体只是形式上的,自然作为社区共同体灵魂的公共精神也就难以形成。同时,在私人领域,家庭也开始分化,不再承担经济和社会功能。因而,作为 “个体化的个人”,急需要来自政府的社会保障、社会支持和社会服务,急需打造个人、社会组织、志愿者及政府组成的社区共同体,履行单位制衰落后的公共精神职能。

五、风险社会与居民生活的个体化

社区共同体建设还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风险社会和居民生活个体化的冲突。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个体面对“分裂的社会”拥有更多的自由,单位共同体的约束被自由化的个体行为取代,人们有了更加宽广的空间和自由,然而这些自由具有很大的不确性,充满无限的市场风险,甚至人们的生存空间都面临风险。另一方面,个体化意味着既有社会形式的解体,包括人们的情感归属、价值观、公共精神、家庭观念、邻里之间的关系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们由于由于缺失了生活共同体易造成心理扭曲,传统美德在弱化。由于交往增多的需要,每个人对全体的义务名义上在增加,但市场经济下经济人的属性使个体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在降低,人与人之间的爱护虽然名义上广泛了,但实质上变得日益稀薄,每个人只顾自己,变得自私,并与人疏远,最后完全陷入内心的孤寂中,失去人的社会属性,从而加大了人们交往的风险。个人凭借自身微弱力量难以面对复杂而充满风险的世

界。因此,我们需要借助社区建设,架起个人和政府、个人和组织之间的桥梁,打造政府、组织和个体的紧密共同体,弥合个体化带来的凝聚力分散的空隙,将分散个体有效地嵌入社区共同体之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