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2023-09-18 来源:易榕旅网
“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作者:黄小芳

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3期

黄小芳

(湖南科技大学 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基地,湖南 湘潭 411201)

摘要:“硕师计划”其目的是为农村学校培养补充一批研究生层次的高素质专业化骨干教师,吸引高学历人才从事基础教育,改善农村师资匮乏的困境,促进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问题,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政策执行偏离问题以及履行协议后人才流动导致农村学校能否从中受益等问题。为此,政府应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同时,各部门、各环节应协调统一,以保证该计划顺利实施。

关键词:农村教育硕士;政策实施;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3)03-0043-03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项目(11K025);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2012年度创新项目(S120054)

作者简介:黄小芳(1986-),女,陕西汉中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农村教师作为农村教育改革的主力军,担负着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的重任。然而现阶段我国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学历层次偏低、综合素质不高、专业化水平导较差等问题,使得农村教育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教育。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决定从 2004 年起开始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以下简称“硕师计划”)。

一“硕师计划”政策要点

“硕师计划”是将推荐免试的选拔方式和定向委培的培养模式相结合的一种在职研究生专项培养计划。该计划通过和“特岗计划”相结合,以推荐免试攻读教育硕士等政策为导向,鼓励和吸引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服务于农村教育事业,是为农村造就大批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创新农村教师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该计划的实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村学校师资匮乏的困境,提高了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历层次,而且开辟了农村教师培养和补充的新渠道。同时,通过政策优惠,吸引优秀毕业生服务于农村这一举措,又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严峻的就业形势,拓宽了大学生就业渠道。

“硕师计划”政策自实施以来,共经历了“1+1+3”模式、“3+1+1”模式和10年调整后的“3+1”模式。其共同点都是经推荐免试到指定的高校取得教育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的毕业生,先到签约的国家和省级贫困县(包括实施“特岗计划”的设岗县)及以下农村学校任教,边工作、边学习,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寒暑假集中面授等方式学习研究生基础课程。再到培养高校脱产集中1年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并撰写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通过论文答辩后,由培养学校授予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从2010年“硕师计划”政策实施的四个方面调整来看,这一计划呈现出以下特点:(1)参与面逐渐扩大,服务范围由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

扩大到所有县镇及以下农村学校,由中西部21个省份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2)推荐程序与培养机制日趋合理,在工作时间安排和程序上都严格按照上级下达的指标推荐免试名额、报名推荐、复试录取和培训派遣等程序进行,尽量做到客观公正。(3)待遇和保障措施日趋完善,“硕师计划”研究生在学期间免缴学费,培养经费由培养学校在教育部下达的研究生招生国家计划内安排,住宿等费用按照在校研究生缴费办法执行。

二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期短,农村学校能否从中受益

教育部出台“硕师计划”的目的和宗旨是为农村学校培养、补充一批研究生层次的高素质专业化骨干教师,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结构的改善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从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来看,农硕生服务期最长为5年,而正式任教的时间不超过4年,他们还要边工作边学习,这种流水线式的培养方式,给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性带来了极大的考验,也不能为农村学校带来大量持续性的优质教师。另外,从学生个人参与选拔的动机看,除一部分志愿服务于农村教育事业者外,也有很大一部分动因如下:就业压力、所学专业发展前景不乐观、教师职业相对稳定、英语难通过统招研究生考试等。该计划的实施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人生的一块“跳板”,缓和了其在毕业时遇到的各种压力和迷茫状态。加之长期以来,受城乡文化经济差异、待遇落差,农村思想观念落后、信息封闭,个人发展空间狭窄等因素影响,“硕师”往往不想留在农村地区,一有机会就会涌向城市,使得农硕生在服务期满后,难在工作单位继续服务下去。农村教师队伍一直处于流动之中,那么农村学校实际上成了教师实习的基地,“硕师计划”就会成为“城市教育师资的摇篮”,这不仅给该政策的有效实施带来很大的难度,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该政策的目的和价值。所以,这一问题是目前人们最关心的,也已成为影响“硕师计划”政策实施绩效的关键问题。

(二)在校学习时间短,研究生质量不能确保

1.从推荐环节来看,农硕生的选拔过程较为简单:自愿报名后学校进行推荐,没有经历正规的考试;报名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推荐过程不严格、不明确;有些地区有的岗位报名人数与所需人数几乎持平,很少有人被淘汰。甚至有的硕师是非师范类毕业生,对于教育的基本理论、学科教学法、教学实践技能等都比较匮乏,由于受服务单位物质条件和环境设施的限制,现代化远程教育难以实现。这样来看,农硕生在任教期间基本上还是本科生而不是研究生的水平,还不具备基本的教育研究能力,而且大都是应届毕业生,几乎没有教学经验,所以教学质量很难保证。

2.从培养环节来看,培养高校在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管理上应考虑到农村教育硕士其服务面向的特殊性。除了开设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专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热点专题、学科教学知识和教学法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公共课程之外,还需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开设农村教育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感教育、职业理想教育专题等。农村教育硕士的论文也与学术型学位论文有着很大的不同,既要有对教育教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理论研究,还要有对教育教学实践的体验、感悟等,尤其是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的研究。这些都是提高农村教育硕士教学实践能力、基本研究能力、教师专业化的需要,这决定了“双师型”导师合作才是农硕生理想的论文指导模式。然而,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扩招,许多大学在物质条件的配备上落后于扩招的规模,师资力量的不足只能使“双师”型导师的配备成为泡影,甚至很多高校为节约培养成本,将硕师与学术型研究生放在一起培养管理,在课程设置上无法根据硕师的专业学位特点和服务的特殊性开设特色课程,因此,现行的硕师培养质量难以满足服务面向和专业学位的需要。

(三)“硕师计划”政策执行的偏离

1.经费及相关待遇难保障

首先,服务期内的费用问题。因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有限,国家拨款经费不足,致使政策规定的各项待遇并不一定能按计划执行,很难全面落实。比如,提出了对于符合《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暂行办法》条件要求的“硕师计划”研究生,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但是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及配套措施,很难按计划实行。政策中只是提到对于经费不能按计划落实的地区,将降低该计划及相关的师资队伍建设扶持计划。这对于一些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实际约束力。其次,在服务期满后,愿意继续服务农村的硕师,没有明确规定其工资待遇问题。政策中提到:三年服务期满后与当地教育部门续签聘用合同的硕师,其脱产学习一年的相关待遇,按照在职教师脱产学习的规定执行。但对于具体由哪个部门来负责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农村教育硕士志愿服务农村的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

2.政策执行过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一届教育硕士从选聘到服务期满的周期近六年,而且该计划涉及推荐高校的推荐环节、培养学校的选拔培养环节、服务学校对硕师的选聘考核环节等。环节之多、周期之长决定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比如,自愿参加选拔的毕业生不一定能通过单位的每项考核;考核通过者未必能参加与用人单位的互聘环节;参加互聘的未必能选择满意的服务单位而成功签约;完成签约的并非能按时报到上岗或顺利完成服务期,等等。项目实施中涉及到的每一个单位都必须提早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由于以上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不仅不能使项目按计划完成,而且造成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以西安工程大学为例,2006年度共推荐12名应届本科生参加,但是经过各个环节后最终落实并到岗的仅5名;2007年度共推荐77人,但最后成功签约的仅11人,签约率不足15%。

三完善政策的几点建议

(一)政策导向:以留住人才为旨归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想办法留住优秀教师是关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教师作为有较深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相比之下其需求层次较高。所以,政府应开展调研工作,了解教师的真正需求,努力探究如何才能引进来,留得住人才。如果说当初的优惠政策是吸引他们服务农村的动因,那么现在更要对其给予更多的关注,着实为其解决困难。深入到他们所处的工作单位,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环境,用亲人般的温暖感动他们;还应该努力创造机会培养、锻炼他们,为其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有所作为,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农村学校一般工作条件比较差、环境艰苦、信息闭塞,观念保守等。要改善这些条件最首要的就是解决资金匮乏的问题。

首先,国家应在资金上对农村学校给予一定的支持。比如:在专项资金中划拨一部分经费用来提高硕师的待遇和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对服务期满后继续留任的硕师,要在工资、待遇等方面实行必要的倾斜,在提高其岗位津贴标准的同时应落实好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另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制定教师科研津贴、职称评定等优惠政策,建立和城市教师相应的激励机制,吸引硕师继续留任。其次,优化硕师的工作条件。改善硕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让他们受尊重、有发展、愿意留,应从工作环境的改善和发展平台的建设两方面入手。最后让硕师产生归属感,激励硕师自我实现。学校应该形成一种合作共进的氛围,多创造机会促进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师生间的情感深化,减少工作的压力,激励硕师建立教师职业认同感以及服务农村教育事业的成就感。真正做到情感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

(二)规范选拔和培养环节:确保研究生质量为核心

在“硕师计划”研究生的选拔和任用的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上级部门规定的程序进行,在有志于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前提下,尽量提高选聘的标准和要求,实行择优录取的原则,尽量避免录取非师范生;录取之后,应做好硕师的岗前培训和辅导工作,以确保硕师能胜任教学工作,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的宗旨是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素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培养的人才既具备一定的教育研究水平,又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所以对硕师的培养须体现三大特色:课程设置既要体现共性,又有其特殊性;论文撰写要突出职业性,既体现学术性更要解决实践问题;培养学校在管理方式上的特殊性等。在课程设置上除了教育基本理论类、学科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实践技能外,还有关于学科教学法、教学管理类、教学技术类等课程,总之,体现课程设置的特色性和实践性。论文的写作既要有对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的研究,更要有对教学实践的体验、感悟等,特别是对在农村教学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的研究,这都离不开“双师”型导师的合作指导。在培养管理模式上也应和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成绩的考核和评定标准及方式、培养经费和待遇等方面都应分开管理,区别对待。

(三)各部门、各环节协调统一:以提高政策执行的计划性为保障

“硕师计划”涉及的部门多、单位多、环节多,因此,做好各部门、各环节的协调工作就成为落实该政策的关键。首先各部门、各单位应提高认识、积极配合,从国家政策导向出发,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配合好其他单位和部门的工作,确保政策按计划进行,尽量避免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各环节的脱节现象。比如:在教育部下达的计划名额前提下,农村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确定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推荐高校根据农村学校的具体要求,选拔符合要求的愿意从事农村教育的优秀的人才,这样不但可以保证硕师的质量,还避免了某些硕师签约了而不履行义务的情况。其次,为了确保硕师的工资和相关的待遇经费能及时发放,各级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如:中央预先将硕师的工资按预先报名的人数拨付给各省,各省在硕师到岗之后,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人数发放工资,之后再由各省将本省的人数上报中央财政,这样既减少了中间环节可能出现的拖欠工资等不良现象,也能使刚上岗的硕师及早拿到第一笔工资,提高工作的积极性。最后,地方在“硕师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离和变异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监督缺位和不力有关。所以建议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硕师计划”执行的监督和处罚细则,对违背政策原则的责任人进行追究,特别是制定出优惠政策及相关待遇保障的具体实行办法,确保既能够引进人,又能够留住人。

参考文献:

[1] 冯涛,成爱武.高素质师资培养与新农村和谐教育环境的构建——“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 [J].探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2] 为农村造就更多高素质骨干教师——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2010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实施答记者问[J].中国农村教育,2009(11).

[3] 王云兰.“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思考[J].江西教育研究,2006(11).

[4] 肖子良,陈蓓蓓.关于构建具有特色农村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探讨[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6).

(责任编校 晏小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