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说《春桃》分析

2022-07-25 来源:易榕旅网


《春桃》分析

一 作者与小说概要

许地山(1893—1941),原名许赞坤,福建龙溪人。文学研究会成员。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散文集《空山灵雨》等。 《春桃》写于1934年,是作者的后期的一篇短篇小说。 小说写了主人公春桃在一次战乱后的遭遇。在与结婚才一天的丈夫失散了四五年之后,她与另一个相依为命的同难者建立起了真正的感情,但就在这时她的前夫出现了,而且已失去了双腿,沦为乞丐。他们在这难解的矛盾面前,几经波折,终于建立起了新的关系。在这里有矛盾,而没有争夺;有悲剧,而没有相残。促使他们结合在一起的是在共同的悲惨命运面前的相互体谅和依存。 作者通过对这些情况的细致的刻划,谴责了战乱频仍的旧社会,展示了劳动人民美好的心灵、宽广的胸怀、善良的品质,从而也使作品显出了亮色。 作品取材新颖、情节独特,小说的结尾出人意表,语言也富有表现力,但稍嫌生涩。

二 思想主旨

小说的思想主旨:这篇小说于畸形的生活关系中,主要塑造

了一个生活意志坚强,敢于冲破世俗观念,具有高尚情操和美好心灵的劳动妇女形象;从而对妇女的人格问题作了探索,指出妇女应从劳动中建立起独立的生活地位,挣脱一切精神枷锁,才能取得独立的人格,恢复人的尊严和价值。

(进步)比起“五四”时期那些只写妇女在恋爱婚姻上单纯追求个性解放的作品,这篇小说无疑更前进了一步,更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局限)但从妇女解放的要求来看,这个主旨仍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恩格斯曾指出:妇女必须参加社会的解放,“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家庭、私有制度和国家的起源》)在旧的社会制度没有被推翻前,广大妇女是不可能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生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春桃取得的生活地位,只不过是特殊环境下个别的暂时的现象而已,并没有从根本上求得妇女真正的彻底解放。 三 现实主义特色 许地山后期小说改变了早期小说的浪漫倾向,走上了切实的现实主义道路,代表作为《春桃》《铁鱼的鳃》。作者对下层劳动者的真实描写以及对自尊自强的劳动女性的塑造,显示了作品以现实主义为特色。

其实许地山早期(20年代以“落华生”为笔名)的创作风格类似浪漫主义,存在一种浪漫、飘渺的宗教归属感,这时的作

品,如《命命鸟》、《缀网劳蛛》等皆受此风影响,内容与当时政治环境有相当差距,认为人生向宗教皈依才是摆脱苦难的唯一出路,这也是“五四”落潮期一大批迷茫的知识分子的客观反映。

但是从《春桃》开始,许地山的作品开始转向于关心民众生活,反映底层劳动人民的真善美,并且认为这种“真善美”才是解决社会人际矛盾的重要途径,这就是一种思想的进步,这种转变说明了中国广大的知识分子是不会甘心成为政治的旁观者的,不会丢下劳动群众疾苦而独立存在的,他们最终成为民生的发言人,许地山的转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此后他创作的《桃金娘》等小说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四 宗教观照下的女性爱情和人生 爱情叙事主题是文学中永恒不变的主题,但这部作品里,爱情主题被演绎得超过了世俗的感情,以人间情爱关照人生,以宗教精神关照世间疾苦,给文本的叙事主题增添了新的意义。 作家笔下春桃的人生苦难中满是荒诞的意味,新婚那天和丈夫分别背井离乡开始逃难,在逆境之中,她的婚姻模糊不定,于是一个普通的底层妇女开始所谓的“没有归属”,但是,这部小说反应了作者的价值观与女性观,他认为女性首要的是人的自然性,这是作者进行的中国化创新。

春桃与向高重逢,是乱世与困顿的生活状态中的爱情,但是春桃毕竟是一个生长在伦理道德最为严酷的国家的普通女性,一

张龙凤贴足以让她认为自己只能有一个丈夫,不得随便改嫁,当她在路边偶遇向高的时候,矛盾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春桃冷静地对待了这个必须要抉择的境况。

这一切体现的作者潜在的宗教之爱,收留向高,三人同住,两个男人都难以接受同住的解决方法,但是作者在灌注宗教之爱的同时,也对中国自古以来社会伦理的扭曲作了深思。这是作品的可贵之处,作者的宗教情感也使得的这个女性形象有了闪光之处。 这是超越世俗的爱情观念,和中国的传统美德相关的同时,可以看出作者的本意是体现宗教意识。中国的美德是建立在纲常道德的基础之上,体现美德的前提是合乎纲常道德,一女不事二夫,所以不收留向高是必然的中国式结局,作者并非如此设计,而是让春桃收留了前夫,需要勇气的大义大爱,恰恰是作者宗教精神的最好例证,在宗教意识的舞动下,使得作品具有了生命和爱的光辉意义。 五 人物形象 (一) 春桃

春桃的形象塑造得生动感人。她朴实、宽厚、富有勇气,无论对以前的丈夫还是后来的爱人,她的出发点都不是封建的婚姻观念,也不是怜悯,而是出自内心的正直、善良和对同一命运的人相濡以沫的关怀,以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的命运,体现出积极

进取的人生态度。虽然这一人物带有些微理想色彩,但作者却不是牵强地把这些外加于人物,而是通过现实矛盾的自然进展加以展示,细节均真实可信。对春桃感情生活的描写,尤其生动。

1 性格特点

A 既重情谊,而又态度豁达

春桃态度豁达。如,在面对两个男人,一个女人之间关系的问题,在名分上,在感情上,都不好处理。春桃却泰然处之,表示“谁的媳妇我都不是。” 春桃重情重义。如,春桃走在街头,又意外地遇见了沦为乞丐的丈夫李茂。春桃并不嫌弃他,立即雇车领他回家去。 B 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春桃面对两个男人,则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她既能容纳两个男人,又不属于两个男人。无论两个男人如何互让或写红帖子进行买卖,她都断然否定:“我不能由你们派”,“你们都别想着咱们是丈夫和媳妇”;并将红帖子撕得粉碎,将名分关系完全踩在脚下。 文中强烈地表明她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不容夫权的支配,不受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

C 坚强泼辣却也温柔善良

她初时说的“谁底媳妇,我都不是”,在于保持她独立的人

格和生活地位;后来对于李茂,这个已经两脚残废的前夫,她是重义的,虽然初时并不承认原来的名分,但后来当李茂退还过去结婚的龙凤帖时,她不由感动地说:“茂哥,我不能要这个,你收回去罢。……。今天看你走不动,不能干大活,我就不要你,我还能算人吗?”这不但表现了她于李茂有义,而且也很有情。

2 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 在一夫一妻制的社会中,两男一女同居,毕竟是不正常的,甚至会给人以淫乱之感。但我们应该看到,这种畸形的生活关系,是残酷的社会现实造成的,作者并没有肯定和颂扬这种反常的生活关系,而是持严肃的态度,从它揭示出春桃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心灵。 3 春桃强烈的独立和自尊意识的原因 从社会背景看,那是“九一八”前后,华北“不闹兵便闹贼,不闹贼便闹日本”,北京的古物也正在往南迁。 从个人遭遇看,春桃经历了突袭的兵灾,仓皇的逃难,夫妻的离散,只身逃到北京,一直挣扎着谋生。 如果说存在决定意识的话,春桃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现实和个人遭遇所形成的特殊环境里,正是生活锻炼了她坚强的意志,唤醒了她人格独立的意识。

她没有文化,不象鲁迅小说《伤逝》中的新女性子君那样,

从“五四”新文化思潮汲取精神力量,勇敢地冲出封建家庭,要求个性解放,要求恋爱婚姻自由。她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靠自己的劳动,才取得独立的生活地位,才意识到妇女也应有作为人的地位和人的价值;既然兵灾战乱已毁掉她的娘家和夫家,岂能再回到夫权统治下做驯服的奴隶?因而她的生活意志越坚强人格独立的意识也就越清醒,冲决传统道德习俗的勇气也就越倍增。 (二) 刘向高和李茂 劳动人民友爱互让的可贵精神 由于名分上不好处理,爱情上难于并容,两个男人在面对二男一女的问题上都采取了行动 历尽苦难的李茂,不惜上吊,了此残生;刘向高几年来与春桃相濡以沫,总算过上了温馨的生活,也勇于割爱,决然出走。他们的目的都在成全对方。 虽然李茂终被春桃解救了,刘向高为情所系,也终于回来了,没有直接造成悲剧;但他们的行动,在那黑暗动乱的社会里,毕竟表现了劳动人民友爱互让的可贵精神。

○艺术手法篇○ 一 艺术特点

1 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

丈夫从麻木到觉醒,其心理过程细微曲折,丝丝入扣。 如写春桃的丈夫突然出现,她被迫在两个男人之间徘徊。丈夫自杀、情人出走,令春桃十分苦恼。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她终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她说:我谁的媳妇也不是,我是我自己的。这充分展示了她的矛盾心理过程。

2 貌似平淡客观的叙述中,透露着作家对劳动人民悲惨境遇的同情。 二 行文结构 从结构看,这篇小说对人物的悲欢离合,只截取二男一女相聚的生活横断面来写。 这大体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春桃与刘向高同居,过着愉快的生活;第二部分写李茂加入同居生活后,两男一女之间力求解决名分上感情上的尴尬关系。而对人物的身世经历,或作间接介绍,或由人物自述,都巧妙地穿插在正面的情节发展中。 如写刘向高一再对春桃叫着“媳妇”,春桃说,“你再这样叫,我可要恼了。”向高说,“看来,你还想着那李茂。”提到李茂,春桃即作辩解:“我想他?一夜夫妻,分散了四五年没信。可不是白想?”春桃这样说。……她继续方才的话说:“我想他一定跟胡子走了,也许早被人打死了。得啦,别提他啦。”就在春桃的辩解中间(我们用省略号省去原文之处),作者用第三人称的间

接叙述方式——“她曾对向高说过她出阁那天底情形”,交代了她与李茂刚新婚即遭兵灾及仓皇逃难的经过。这样穿插,十分自然,又为以后李茂的出现作出了预示。

再如李茂与春桃重逢时,诉说他逃难离散后的苦难经历,则采用第一人称的直接叙述方式,交代他被胡子绑去,如何夺枪打死胡子逃走;投入边防军三年,因枪法准确,在一次打鞭比赛中,如何受到团长猜疑,几乎被枪毙;后来参加义勇军,与敌人战斗负伤,如何转到后方医院,被锯掉双腿;残废以后,流落街头,乞讨度日。这些复杂的经历由李茂自述,更为生动,更能体现其倔强性格,而无冗长之感。 又如,对春桃、刘向高其人,及他们如何相遇,共同谋生的情形,则采用补充描叙的方式交代,插入春桃捡纸回家的生活情节中,写了五段文字,似乎说开去了,可是用“言归正传”一语,又回到正面情节的继续开展。这些手法多样的插写,不但丰富了正面情节的生活内容,显示出故事的完整性,而且由于这些插写与情节发展环环相扣,更增强了结构的严密性。 三 人物描写手法

对人物的描写,这篇小说也采用了多种手法。

1 主要是通过对话 和 生活细节来刻画人物的性格,显示人物的生活地位。

A 对话

如春桃从外面干活回家,一听到向高叫她“媳妇”,就立即否认:“什么意思?你想媳妇想疯啦?别叫我媳妇,我说。”向高应付巡警查户口,又在一张红帖子上填上他们是夫妻关系,春桃更不承认,她说,“咱们没拜过天地,没喝过交杯酒,不算两口子。”并且把红帖子烧掉。 如上面所分析,这些都表现春桃具有人格独立的意识和不受夫权束缚的坚强性格。而所以具有这种意识和性格,又是和她取得生活的主导地位分不开的。 B 细节 向高处处等候她、尊重她这固然表现了向高对她的昵爱,但同时也显示了春桃居于生活的主导地位,因为捡纸的事业是她创立的,穷困、流落的向高是她收容的。向高出于昵爱,摘了一朵晚香玉插在春桃的发髻上,春桃又立即取下,说:“别糟蹋我的晚香玉。晚上戴花,又不是窑姐儿。”这个细节也表现了春桃不做爱的玩具,要保持独立人格的自尊心。 2 小说还用烘托、象征、比拟的手法,借环境和晚香玉、广告画来描写春桃。

A 环境和晚香玉

尽管春桃处于与两用人才个男人相处的尴尬关系中,却具有

不为尘埃污染的高洁灵魂。如对那个破败小院的描写:“妇人住的是塌剩下的两间厢房。院子一大部分是瓦砾。在她的门前种着一棚黄瓜,几行玉米。窗下还有十几棵晚香玉。”

再联系起后面写到春桃与向高晚上坐在瓜棚下闲谈时,“晚香玉也渐次散出香气来,压住四周围底臭味。”便从破败污秽的环境烘托出象征春桃的晚香玉的高洁、幽香。 B 春桃不但灵魂高洁,姿容也很秀丽,小说在写屋里设置时,借广告画作了比拟:“墙上一边贴着八仙打麻雀的谐画,一边是烟公司‘还是他好’的广告画。春桃的模样,若脱去破帽子,不用说到瑞蚨祥或别的上海成衣店,只到天桥搜罗一身落伍的旗袍穿上,坐在任何草地,也与‘还是他好’里那摩登女差不上下。

因此,向高常对春桃说贴的是她的小照。”这样写,便能使人发生联想,获得如实的美感。 四 环境氛围 在环境氛围上,这篇小说并未着意描绘,只沿情节发展稍作点染,却使我们感受到了当时北京一种古朴的风习和情味。 1 小说一开始,便呈现了:夏天的黄昏,街灯已亮,“胡同口那卖酸梅汤的还象唱梨花鼓的姑娘耍着他的铜碗”;继而是贫苦劳动者春桃赁居的破败院落。然后直接间接提到的有故宫、东华门、瑞蚨祥、天桥、什刹海……。

这些场所,都构成了饱经历史沧桑的故都风貌,引人遐思。 故都当时虽保持着一片安宁静谧,可是故宫的古物已在赶着装箱南迁,库里许多烂纸一口袋一口袋往外扔。这对于捡烂纸为生的劳苦人民,却是难得的机遇。春桃等人可以从烂纸堆中寻得名人书札、帝王表章,寄希望于意外的收获;但他们之间的畸形关系,又存在着矛盾和苦恼。 2 夜深,“院子都静了,只剩下晚香玉底香还在空中游荡。”这篇末轻淡的一笔,寄寓着故都幽邈的情韵,象征着劳动人民高洁的灵魂,颇为意味深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