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秋勤
来源:《职业·下旬刊》 2010年第12期
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纽约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 于1974 年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如护士、教师等)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影响
1.职业倦怠的表现
教师的职业倦怠在心理或行为上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情感耗竭;第二,人格解体;第三,个人成就降低。在生理上,教师的职业倦怠则表现出一系列生理耗竭的状态,如精力缺乏、容易疲劳、身体虚弱、对疾病抵抗力减弱、经常感冒或有各种生理上的小毛病,甚至出现偏头痛、紧张性头痛、胃肠不适、失眠等身心疾病。
2.职业倦怠的影响
对教师而言,会导致生理、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极度疲劳,并容易诱发其他心理问题和生理疾病,激化人际矛盾,降低生活质量;对教学而言,教师对教学工作产生厌倦、无可奈何的情绪,教学上无心投入、敷衍了事、创造性降低。
二、 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特殊原因
1.社会期望与收入状况不协调
在民办高校里,教师们所要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复杂多样。他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师,还要担当领导者、表率者、心理咨询师、学生的知己和朋友等角色。面对这些过高的期望值,教师不但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教书育人,同时还要面对来自家长、社会的诸多要求以及现实环境的种种限制。然而,民办学校需要自筹资金维持学校运转,没有国家的财政补贴, 民办教师的收入与公办教师相距甚远。
2.工作超负荷,缺乏专业研究
具有本科学历的年轻教师,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但由于工作负担较重,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停留在原有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水平上,只是应付过于繁重的教学任务,无力承担教师知识更新的任务。他们缺乏对民办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法的研究,即使有接受培训的愿望,也很难抽出时间。
3.角色模糊或冲突
社会角色冲突是引发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高校教师由“灵魂工程师”变成了一个“打工者” 的角色;二是科研和教学的冲突;三是“传统的知识分子良心”和“面对市场经济物质诱惑”的冲突,是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难解之结。4.教师归属感不强
民办高校的用人机制往往实行全员聘任制,人事不纳入现有国家的管理体系,其教师的业务培训、社会活动、劳动福利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不到与公立高校教师同等的待遇。因此,民办高校很难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
三、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1.教师层面,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1)坚持职业信念和理想。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困难和矛盾都会逐步得到解决。所以,教师要在职业工作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热情,防止悲观、疑惑心理的产生。
(2)准确的角色定位。民办高校教师应明白,民办高校的发展与公办高校的民营化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的发展中,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教师的角色区分会逐步淡化与模糊。所以,民办高校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加强身体锻炼,善于忙里偷闲,改变行为认知,变压力为动力。
2.学校层面,要优化教师成长空间
(1)减少教师压力。教师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需要发展,需要创造,需要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然而,很多重复的、不必要的工作,往往将老师折磨得筋疲力尽。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看待教师的日常工作,给教师减压,让他们轻装前行。
(2)创设和谐人际环境。民办高校的管理人员应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 实施员工帮助计划,积极主动地关心教师生活,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生活困难,协调好教师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多与他们交流沟通。
(3)创建学习型组织。建立学习型组织,强化教师的学习理念,帮助教师获得专业成长,从而使教师获得事业成功的幸福。
3.在社会层面上,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解决民办高校教师职业过劳是一项系统工程,全社会都应给予关心支持。要不断改善大环境,建立对民办高校教师的合理的角色期待,给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完善人才流动机制,通过双向选择可到公办高校任教,促进教师在民办与公办高校之间的双向流动,形成竞争,优化教师队伍。民办高校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应依法享有与公办高校教师同等权利,鼓励支持民办高校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活动。作为教育政策法规的制订者,应充分了解民办高校教师在新时期里所面临的压力源以及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在制定相关法规时,要切实维护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使教师真正感受到自己被社会所尊重。
只有认识到职业倦怠的严重性,采取有效的措施,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症才有望得到预防和缓解。健康的民办高校教师将会为社会培养积极、乐观、坚韧不拔的人才,为社会注入健康、新鲜的血液,推动社会飞速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