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蛇串疮中医诊疗方案

2020-02-13 来源:易榕旅网


蛇串疮中医诊疗方案(总9

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蛇串疮中医诊疗规范

一、定义

蛇串疮是一种以成簇水疱沿身体单侧呈带状分布,排列宛如蛇形,疼痛剧烈,痛如火燎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因皮损状如蛇行,故名蛇串疮;因每多缠腰而发,故又称缠腰火丹;本病又称之为火带疮、蛇丹、蜘蛛疮等。相当于西医带状疱疹。清·《外科大成·缠腰火丹》称此症“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 二、诊断

以成簇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伴刺痛为临床特征。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春秋季节,以成年患者居多,发病初期皮损为带状红色斑丘疹,继而出现栗米至黄豆大小簇集成群的小疱,累累如串珠,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疱群之间间隔正常皮肤,疱液初澄明,数日后疱液混浊化脓,或部分破裂,重者有出血点,血疱或坏死,轻者无皮损,仅有刺痛感,或稍潮红,无典型的小疱。皮损好发于腰肋部、胸部或头面部,多发于一侧,常单侧沿皮神经分布,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发于头面部者中,尤以发于眼部和耳部者病情较重,疼痛剧烈。发病前患者有感觉过敏,灼热刺痛,伴全身不适,疼痛有时伴随皮疹同时出现,有的疼痛发生在1-3天后或更长时间才出现皮疹。一般先有轻度发热

、倦怠、食欲不振,以及患部皮肤灼热感或神经痛等前驱症状,但亦有无前驱症状即发疹者。经l一3天后,患部发生不规则的红斑,继而出现多数和成簇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水疱往往成批发生,簇间隔以正常皮肤。疱液透明,5—7天后转为浑浊,或部分破溃、糜烂和渗液,最后干燥结痂,再经数日,痂皮脱落而愈。少数患者,不发出典型水疱,仅仅出现红斑、丘疹,或大疱,或血疱,或坏死;岩瘤患者或年老体弱者可在局部发疹后数日内,全身发生类似于水痘样皮疹,常伴高热,可并发肺、脑损害,病情严重,可致死亡。一般在发疹的局部,常伴有署核肿痛。

皮疹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不超过正中线,但有时在患部对侧,亦可出现少数皮疹。皮损好发于腰肋、胸部、头面、颈部,亦可见于四肢、阴部及眼、鼻、口等处。

疼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疼痛的程度可因年蛉、发病部位、损害轻重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儿童患者没有疼痛或疼痛轻微,年龄愈大疼痛愈重;头面部较其他部位疼痛剧烈;皮疹为出血或坏死者,往往疼痛严重。部分老年患者在皮疹完全消退后,仍遗留神经疼痛,持续数月之久。

本病若发生在眼部,可有角膜水疱、溃疡,愈后可因疤痕而影响视力,严重者可引起失明、脑炎,甚至死亡。若发生在耳部,可有外耳道或鼓膜疱疹、患侧面瘫及轻重不等的耳鸣、耳聋等症状。此外,少数患者还可有运动麻痹、脑炎等。

病程在儿童及青年人,一般2—3周,老年人约3—4周。愈后很少复发。

必要时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感染性疾病、胸部X片、心电图、超声。可选择的检查项目:电解质、血脂、免疫球蛋白、抗核抗体系列、CT、MRI检查,消化道钡餐或内窥镜检查、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三、中医综合治疗: (一)中药治疗

1.肝经郁热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伴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辨证分析: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外炎肌肤,故皮损鲜红,疱壁紧张;气滞湿热郁阻,则灼热刺痛;肝为刚脏,肝经郁热,肝胆火盛则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均为热盛之象。

治法:清肝火解热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等。若发于面部,加菊花以乎肝解毒,引药上行;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以通腑泻下;疼痛剧烈者,加川楝于、延胡索以疏肝理气止痛。

2.脾虚湿蕴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疼痛略轻。伴食少腹胀,门不渴,大便时溏;舌质淡,若白或门腻,咏沉绥或滑。

辨证分析:饮食不节,脾虚湿蕴,湿阻气机;蕴滞肌肤,故见皮肤起丘疱疹或水疱:湿盛于热则皮疹色较淡,疮壁松弛,疼痛略轻;脾失

健运则食少腹胀.便溏;口不渴、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均为湿盛之象。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3.气滞血瘀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黯,苔白,脉弦细。 辨证分析:湿热毒邪虽退,但气血凝滞未解,不通则痛,故皮疹消退疼痛不止;舌质黯、苔白、脉弦细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治法:理气活血,重镇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制香附、延胡索、莪术、珍珠母、生牡蛎、磁石等。若夜寐不安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年老体虚者,加黄芪、党参以益气抗邪。 (二)特色治疗方法

火针点刺:用火针或一寸毫针在酒精登上烧红,对准病灶局部速刺,以刺入疱下基底部皮肤为度,不留针,一般根据皮损面积大小用火针均匀点刺达80%左右。

围刺:选用105-2寸毫针,从疱疹边缘沿皮下透刺,针尖刺向成块疱疹中心,针数、深度视皮疹面积而定,留针45-60分钟,留针期间,主要部位接电子脉冲仪,用连续波。

刺血拔罐法:起针时摇大针孔,并于针孔及疱疹处用适当玻璃罐拔吸3-5分钟,每罐出血量约2-4毫升

远道刺络法:于病损同侧,取无名指末节,指指关节掌侧纹缝端尺侧缘,点刺出血5-10滴,每日一次

碘伏消炎:用医用2%碘伏于治疗前后,休息期间每隔2小时,均匀涂擦疱疹皮损处,至结痂干燥。 (三)外治法

(一)初起用玉露膏外敷;或外搽双柏散、三黄洗剂、清凉乳剂(麻油加饱和石灰水上清液充分搅拌成乳状)外涂;或鲜马齿苋、玉簪叶捣烂外敷。

(二)水疱破后,用四黄膏或青黛膏外涂;有坏死者,用九一丹换药。

(三)若水疱不破,可用三棱针或消毒针头挑破,使疱液流出,以减轻疼痛。 四、难点分析

本病初期症状多为剧烈难忍的疼痛,疱疹出现有一定的潜伏期。发于上胸部肋间神经者,常常容易误诊为心绞痛。发于颜面部、面神经、三叉神经者,遗留有部分色素沉着,发于四肢者,预后尚可。但是,伴发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变者,治疗难度较大,不易愈合,后遗症多,年龄较大者亦如此。火针治疗,还有个体差异和痛阈值的区别,部分患者耐受度较低,影响治疗效果。

其他疾病,当对症治疗无效后或疱疹出现后才予以明确诊断。故多有后遗神经痛,从而增加治疗难度。因此早诊断、早治疗才能减少神经痛的后遗症状,提高治愈率。 五、疗效标准及评价:

治愈:疱疹结痂干燥,无再发疱疹,基本无神经疼痛 好转:疱疹50%结痂,新疱疹继续出现,神经痛存在

无效:疱疹结痂小于20%,病势未得到有效控制,病损神经疼痛明显。

2013年年我科共治疗蛇串疮100例,现对该病作如下评价与分析: 蛇串疮是一种以成簇水疱沿身体单侧呈带状分布,排列宛如蛇形,疼痛剧烈,痛如火燎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因皮损状如蛇行,故名蛇串疮;因每多缠腰而发,故又称缠腰火丹。多发在春秋季,以成年患者居多,发病初期皮损为带状红色斑丘疹,继而出现栗米至黄豆大小簇集成群的小疱,累累如串珠,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疱群之间间隔正常皮肤,疱液初澄明,数日后疱液混浊化脓,或部分破裂,重者有出血点,血疱或坏死,轻者无皮损,仅有刺痛感,或稍潮红,无典型的小疱。皮损好发于腰肋部、胸部或头面部,多发于一侧,常单侧沿皮神经分布,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发于头面部者中,尤以发于眼部和耳部者病情较重,疼痛剧烈。发病前患者有感觉过敏,灼热刺痛,伴全身不适,疼痛有时伴随皮疹同时出现,有的疼痛发生在1-3天后或更长时间才出现皮疹。住院时间3-7天,平均住院天数7天。

治疗方法以火针点刺、围刺、刺血拔罐、远道刺络法、中药内服等保守治疗为主。治愈71例,好转29例。治愈时间平均7天,无复发,无后遗症,好转的3例,均为高龄和糖尿病患者,疗程为3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