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世纪初期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转变:1、代表人物:圣西门 法国思想家,代表作《论实业体系》,倡导实业制度;傅立叶 法国思想家,代表作《新世界》,倡导和谐制度;欧文 英国代表作《新社会观》、《人类思想实践中的革命》,倡导共产主义试验。2、代表思想: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和谐社会;欧文的“劳动公社”
二、东欧国家变色(变成资本主义)的原因是什么? 客观原因:(1)地理、历史原因:矛盾集中地带,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2)苏联因素:A、苏联把自己的社会主义模式强加给东欧国家,是他们不能按照本国的实际进行社会主义建设;B、苏联出于自己的利益,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牢牢控制住东欧各国;C、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给东欧国家“松绑”,为剧变创造了重要的外部条件。(3)西方的因素A、西方经济发展的吸引力;B、西方的自由和民主有一定的吸引力;C、西方国家借助其经济优势,以贸易、科技为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他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方向转变。
主观原因:1、经济发展缓慢是东欧各国内部发生危机的主要原因;2、民主法制受到严重破坏,党和政府严重脱离群众;3、民族矛盾尖锐。
三、巴黎公社:1871年3月18日,法国巴黎的无产阶级举行了武装起义,推翻了法国资产阶级统治政府,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但仅存71天,失败了,这是第一次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巴黎公社的伟大实践成为发展和完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源泉。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总结巴黎公社的实践经验,得出了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原理,如:无产阶级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就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专政,而这一专政的首要条件是要有一支无产阶级的军队等。
社会主义: 1、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一门学科、一种理论学说,通常称科学社会主义亦即科学共产主义,在这里,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是同义语。2、作为一种革命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共产主义运动,都是指那种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为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实践活动。 3、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科学社会主义: 1、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人类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学说。2、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同义;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1、论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将胜利的规律。 2、提出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和历史使命。3、指出无产阶级的阶级纲领。4、制定无产阶级斗争的策略原则。5、提出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口号。
1
四、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列宁的两大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维埃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1、实行余粮征集制2、企业收归国有3、平均分配极其有限物资。
战时共产主义的评价1、从目前解密的资料看,列宁没有以往史学评价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2、“战时共产主义”只是体现着当时人们对共产主义的一种朦胧概念和狂热追求,而战争和经济异常困难,又普遍地激发了人们的这种观念,并使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变得异常高涨和狂热。3、过去认为这是布哈琳等“左倾”影响的产物,实质上,政权权力掌握在列宁等人手上,这是列宁的思想的现实化。
2、新经济政策:
实施原因:1、余粮征集制并不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而是用军事化手段强行分配农业剩余的一种措施。2、余粮征集是在流通领域的政策,目的是防止粮食进入市场和城市,形成农民与国家的垄断与反垄断斗争。3、余粮大部分用于战争,小部分用于城市。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1、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2、颁布租让法令,推行工业中的租让和出租,扩大产品交换,准予私商活动。
新经济政策的效果:1)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农户的牲畜拥有量明显改善,粮食总产量增加,商品粮的比例也不断增加,各类农户收入增加。2)工商业的新政策使得城乡之间的贸易量增大, 工厂开工率迅速上升,工业产量增大。3)缓解了原来紧张的工农矛盾。 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1)它充分肯定了商业和贸易的重要性,是发展小农经济,进而发展整个农业的必要手段;2)它揭示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不仅不能直接过渡,还需要多重过渡;3)只能用农民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解决与农民结合问题,合作社制度是可以肯定的;4)社会主义大工业的资金来源要依靠农业发展,商业贸易也是重要的来源;5)任何经济政策的检验手段是经济效率。
五、斯大林、苏联模式:
1、经济——高度集中的经济建设模式:1单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工业全民(国有):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除了社会主义国家以外,不可能有别的机构来执行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功能,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所有制实质上就是全民所有制。 农业集体:集体农庄:用强制手段把农民赶进公社;2计划经济:计划由中央到地方层层下达:年、季、月、旬、日;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是行政隶属关系;3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路线客观原因:苏联的安全,投资30%;1936年,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家;政治——高度集权的政治建设模式 2、民主集中制:(1)国家权力集中于个人——集权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党领导苏维埃←俄共布全国代表 (部长会议)大会(常委会)←政治局←书记处←总书记;在1941年以后,斯大林集党的总书记、人民委员会主席(政府)、国防委员会主席于一身,独掌党政军大权。 (2)社会权力集中于国家——极权,社会:物质生产领域;自治性;每个人都有维护自己权利的权力;国家:权力领域;强制性
六、苏联解体的三大矛盾: 1、“左”的路线和过于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同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民主与自由的矛盾;2、党政官僚特权集团同人民大众的矛盾;3、大俄罗斯主义势力同各族人民的矛盾。 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体制问题---邓小平的评论:“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2
斯大林模式长期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1)领导核心:改革需要苏共充当改革的核心力量,但苏共由于多年的官僚主义、腐化和内部的意见分歧又难以起到这种作用。 (2)方向: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坚持传统。“左”的教条主义对改革构成了很大的思想阻力。(3)与旧体制有切身利害关系的党内外保守势力(主要是官僚特权集团)对改革的抵制。(4)人民中长期积累的对苏共和社会主义的信仰危机,也使苏联的改革面临着复杂的因素,广大群众欢迎改革,但一旦改革不能给他们带来看得见的实际效果,人们很容易对苏共更加失去信心。 苏联模式的评价:
(1)积极意义:a、经济上:符合当时的国情和世情,“灭亡”、小生产,推动苏联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而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必须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而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就必须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和管理体制; 推动了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接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考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消灭了失业,摆脱了贫困,实际收入增长。b、政治上:国家政权的稳定
(2)存在的问题:经济上:单一的所有制形式阻碍生产力发展;高度计划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重视重工业影响民众生活政治上:人与政权异化、信任危机,国家极权导致的国家权力的无处不在,机构膨胀: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功绩:(1)使苏联在短时期内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农业集体化,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2)使苏联发展成为了强大的国家,为打败德国法西斯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3)为其它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榜样和支持。 (4) 为资本主义的改良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5)大大增强了苏联的国际地位(两个超级大国之一),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局限性:(1)经济结构不合理,比例严重失调。(2)单一的所有制形式,不适应经济落后的国家生产力水平低并且发展不平衡的状况。(3)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4)忽视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作用,使经济建设缺乏活力。(5)中央集权、党政不分,民主不充分,法制不健全,导致党和国家机关严重的官僚主义、家长制。(6)科技文化领域,统得过多,管得过死,不利于发展。(7)社会主义模式的神圣化、绝对化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自我发展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和转向埋下祸根。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本特征:
高度集权,具体体现:1、经济方面: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A、强调优先而又高速发展重工业;B、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而国家所有制紧紧控制集体所有制;C、严格限制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范围。D、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管理。2、政治方面:A、党政不分,以党代政;B、各种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央,中央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专权;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健全。D、领导干部终身制、干部特权。3、文化方面:1)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2)对思想文化实行严格控制。3)缺乏宽松环境,舆论高度一律,思想观点分歧和学术上争论往往被上升为政治斗争。4)盛行个人崇拜,把领袖奉右圣明。5)教条主义和注释风严重,社会科学往往限于讲解和注释。
1什么是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
3
2为什么改革开放是中国第二次革命?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来说,我们过去所进行的革命,都是为了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所以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改革同过去的革命在性质和目的上都是相同的,在这种意义上说,改革也是革命。
把改革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同我国的第一次革命相对而言的。我国的第一次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次革命的结果是,改变了旧社会的基本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社会体制,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第一次革命的实质是社会基本制度的变革,改变旧社会的基本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 在基本制度的变革完成以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体制与生产力的矛盾日益突出起来了,它逐步地由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力量转变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改变原来的社会体制,进行社会体制的改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次革命。所以,第二次革命是完成社会基本制度革命以后,进一步完成社会体制变革的这样一种革命。
邓小平关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科学论断,揭示了改革的目的和性质,反映了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革命的理论,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苏联解体的教训 论述:
苏共之所以垮台,并导致苏联解体,是一个由渐变到突变的发展过程,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内因是主要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现实是主要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主观是主要的;有经济的,也有政治的,政治是主要的。总之,是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和作用的结果,归根结底是苏共自身出了问题。
一、苏共没有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及其领导人:俄共人士认为,苏共不能正确对待党的历史和过去的领导人,是苏共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所作的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 也否定了党的历史,否定了列宁主义;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全盘否定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二、苏共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党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列主义,失去了正确理论的指导,失去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造成党内外思想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从赫鲁晓夫开始,到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鼓吹“民主化”、“公开性”,实际上是以野蛮的、强盗的方式破坏社会主义。三、苏共没有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没有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实惠:苏共领导层未能及时应对时代的挑战,没有拿出适应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变化、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办法,也没有拿出好的改革方案,路子没有走对。
四、苏共没有始终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把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好。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出台了不允许在企业、农村、学校等基层单位建立党组织的法律,结果造成党失去了在群众中开展活动的基础。苏共民主集中制坚持得不好,缺乏民主,是导致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苏共没有把党的干部队伍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好,使领导权落入反苏亲美分子手中:苏共没有解决好领导层的新老交替问题,党的干部队伍特别是党的核心领导层出了问题,是苏共垮台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4
苏联解体的教训(简答):苏东剧变给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苏共执政74年最终垮台,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缓慢,引发群众不满、党内缺乏民主,权力高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党内官僚主义严重,党的作风被严重败坏。党心不齐,民心生乱,民众的不满情绪最终被反对派利用,终于导致政权沦落,铸成了历史大错。苏东剧变给我们党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一个执政的共产党如果失去党心、民心,就会失去执政地位。
如何加强党的领导: 从俄共同志总结的苏共亡党的教训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必须增强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1.必须正确评价党的历史和党的领袖的历史地位。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再次强调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看待历史,2.必须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永远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3.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把经济搞上去,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的实惠。4.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途径,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5.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怎样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身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一)指导思想:1、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胡锦涛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
总之,加快推进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直接关系到人民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结合中共成立90周年,如何推进党的建设?
1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建设的首位。新时期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就要确定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前进目标,将思想建设建设放在首位。这就是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全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用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党员和干部,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决贯彻党的政治路线,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2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加强党的建设,根本的是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他是党的根本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运用。
3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力量增长的主要源泉,是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5
基础,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团结和带领群众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战斗堡垒。
4大力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领导干部应有的素质有: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勇于务实创新、密切联系群众、带头廉洁奉公、有胜任工作的理论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政治上的坚定性和良好的思想作风和道德品质。 5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党风是关系到党的生存死亡的问题,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6正确制定和贯彻党的纲领和路线
政治建设是根本,他决定党在政治上的成熟程度。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并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思想建设是基础,组织建设时保证,作风建设是关键,政治建设是根本。他们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以忽视和削弱。一个方面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方面,每个方面的内容都是很丰富的。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政治建设有机地联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使各方面相互配套、相互促进。
结合中共成立90周年,谈谈党的建设的必要性 针对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面对新时期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繁重艰巨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推进党的建设显得义不容辞。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命运、党和国家的前途。只有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社会主义在中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外部力量是难以攻垮共产党的。如不切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就有可能垮在自己的手里。所以,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抓好党的建设极端重要。
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意义
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