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文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自然也如此。
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一种是正衬,一种是反衬。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试想登上天姥山的半山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山山峰必然高入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又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山之高,但面对天姥山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足见“天姥连天向天横”。反衬的著名例子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目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映衬(衬托、烘托)有色彩相衬: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亮”得格外夺目惊心。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人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言罗敷之美;“未免被人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色误国。有动静相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此外还有大小、多少、冷暖、远近、高低、
明暗等等方面的映衬,在阅读赏析时也应注意。
衬托的意思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和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也可以是相反的事物间进行对比。
烘托是在写作时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就是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同样的道理也用在音乐的编曲上。目的就是要突出主题。
映衬和衬托的意思有相似之处,它们可以称为近意词。 烘托和映衬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不是很大,细分还是有的。
“映衬”,又称“衬托”,是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放在一起比照,让它们之间相互对比衬托,或相得益彰。而“烘托”是“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也称“烘云托月”。一般是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显示或暗示所写的对象。
这样看来: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 注意:
1反衬和对比不尽相同,前者侧重作比较的一方,后者表现的是作比较的两方。
2正衬通常就叫做衬托,衬托指甲事物对乙事物的表现作用,烘托主要指事物对环境、环境对主题、环境对人物性格的表现作用。
3映衬可以是相互的,而烘托一般指单方面的。
衬托前面已经介绍。不论哪种衬托,强调的都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落脚在一个“衬”,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如前面举过的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把“人面桃花相映红”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种相对的情景进行对照,表达内心的怅然落寞。通过这两种同“质”的事物的对照,用去年今日的欢愉来衬托凸显出今年今日的感伤。
烘托前面也已经作了介绍,它强调的是对一种事物从侧面着意进行描述或铺排,来使该事物形象更突出。落脚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而强调侧面地对该事物进行“烘”。如前面所举的
孟浩然《早寒有怀》,前两联描写景物,渲染出一种意境氛围;后两联抒发自己那种思乡的愁绪和前途渺茫的愁苦。虽然意境格调和心情有一种内在的相似性,但两者不是同“质”的相近或相对的事物,不存在通过对照凸显一方的关系,所以不是衬托。寒冷凄飒的意境氛围,对于作者的心绪情感而言就好像一种外在的侧面修饰装点,这种意境氛围就散发着作者心中的忧思和迷茫,虽然看似写景,但实是在从侧面从外沿描写作者情感。所以景物描写意境渲染对于作者的情感表达是一种烘托。
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衬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的钻研精神。这是“正衬”。
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体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碧野《天山景物记》)
该例以作者骑马进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突出森林成长茂密、林子阴暗,这是“反衬”。
常言道:“红花虽好,也要靠绿叶扶持。”这句话很能说明衬托的道理。写文章亦如此,运用衬托这一技巧,会把所描写的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而衬托在其体运用中,主要又有两种类型。
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
例如:
①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故乡》)
这段文字描写了故乡荒凉、冷落、窒息的景象,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这里是以景衬情。
②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孙犁《荷花淀》)
该例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这里是以景衬人。
以动衬静,即通过具体的声音或行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幽静的自然环境或恬静的内心世界。
①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碧野《天山景物记》)
该例用骑马穿行林间能听到蹄溅起的水声,来衬托天山.
XX年高考要特别小心“事件+评价”这种形式(XX-04-22 21:32:49)
我们先来回顾XX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目:
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作该城市的符号。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
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
对此,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XX年北京卷)
透过形式,这个作文题核心的命题思路是“事件+评价”。此篇的“事件”是个抽象并且具有涵盖力的概念——“北京的符号”。材料第一句话的作用就是提出并界定“事件”。下面通过例举的形式对“事件”(北京的符号)进行分角度分层次的“解说”。“故宫”、“四合院”是典型的建筑;“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艺术作品;“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标志着北京的新发展。材料中的“……”,命题者希望通过以上这些举例解说,进一步开启考生思路;希望通过有限的例举,展示其无限的丰富。材料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一句,亦可视为进一步的“解说”,命题者希望引导考生想像,让考生“开创”北京未来的符号。
我们再来关注一下XX年北京卷的高考作文命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全文不少于800字。(XX年北京卷)
这一年核心的命题思路模式依旧是“事件+评价”。此篇的“事件”是一句唐诗,是“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有人说”是在分角度分层次对“事件”(唐诗)进行解说。材料中的“……”命题者依然是希望通过以上这些举例解说,进一步开启考生思路;希望通过有限的例举,展示其无限的丰富。
那我们再看XX年命题:
课堂上,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随后,他拿出一个装满石块的玻璃广口瓶,放在讲台上,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答:“满了!”“真的?”老师从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子,慢慢倒进去,填满石块的间隙,“满了吗?”学生们若有所思。老师又拿来一壶水倒了进去,直到水面与瓶口持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老师问道。课堂活跃起来。
一个学生说:“很多事情看起来到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
一个学生说:“顺序很重要。先放这桶沙子,有此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
一个学生说:“对,得先放石块。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安排。”
一个学生说:“也不一定,先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么?” ……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XX年北京卷)
这一年核心的命题思路模式依旧是“事件+评价”。此篇的“事件”是“填充广口瓶”。“一个学生说”是在分角度分层次对“事件”(填充广口瓶)进行解说。材料中的“……”命题者依然是希望通过以上这些举例解说,进一步开启考生思路;希望通过有限的例举,展示其无限的丰富。
近3年的核心命题思路竟是如此一致,看来这确实是一种成功考查模式。
那么,XX年呢?!
XX年北京卷是否依然会暗合于此种模式,不好说。但现在我们可以说,即便出来了,我们也知道如何应对了。
近几年北京卷非常重视思维系统性、丰富性、周严性的考查。自前些年“话题”作文的充分开放之后,为矫其弊,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省市卷,全部都加强了命题的“限定”,增强了对考生思维力度的考查。北京卷自然亦在其中。北京卷通过实践,创设的这种“事件+
评价”的命题思路体现在高考选拨功能上,是非常成功并且有效的。通过材料,加强了作文的限定性,有效地防止了一部分考生的“宿构”,作文审题立意的难度加大了;同时又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命题中通过对“事件”分角度分层次的“解说”,又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性。并且此种提供绝不“封顶”,命题中的“……”绝非可有可无,它代表着命题者对考生发挥个性的热情鼓励与满心期待。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便可胸有成竹把握北京卷了。面对XX年高考作文,在写作时最重要的一点是:充分利用例举,降低写作难度;充分调动积累,创设自我特色。充分利用例举,降低写作难度,在写作中是为了求“稳”。高考是选拔性的大考,犹如用兵,兵者,事关成败,岂可不慎,不稳!充分调动积累,创设自我特色,是为了求“异”,在考场上,群雄逐鹿,各逞其能,不出奇兵,焉能取得全胜。求“稳”之后又能求“异”,你便是今年高考作文中的成功者。
衷心希望XX年考生在求“稳”求“异”的和谐把握中,夺取辉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