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语文_雾在哪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023-09-11 来源:易榕旅网


《雾在哪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于、论、岸”等8个生字,会认“雾、淘、顽”等1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想象雾淘气的样子,读好雾的语言。

3、感受雾的神奇,知道有雾时是怎么样的情景;愿意留心观察自然、观察生活。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美观地书写“于、论、岸、屋、切、久、散、步”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能想象雾淘气的样子,读好雾的语言,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有雾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感受气象之美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组美丽的图片想和大家分享,一起看:(出示图)

春风拂面 阳光灿烂 电闪雷鸣 鹅毛大雪 细雨如丝

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是啊,他们都是大自然中神奇的天气现象,正是因为他们随着季节不断交替轮回,才有了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美丽世界。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雾”,也是一种天气现象。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他的脚步去看一看——雾在哪里。(板书)

齐读课题。老师加个魔法标点“?”,再来读。

二、识记生词,理解字义

1、 请大家拿出预习单,本课的生词你都会读了吗?(出示生词)先自己读一遍。谁来读给大家听。里面有个很容易读错的字你也读对了,很了不起,大家看这个字:“露”,它是一个多音字,这节课中读lù,它还有一个读音,谁知道?是的,lòu,泄露。

2、 请大家看这组词:淘气-顽皮,你发现了什么?是的,它们是一对近义词。

再看这组:变暗-海岸,对,它们是同音字。看,这是海岸的岸。你见过岸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图片)谁来指一指海岸在哪里?海边的陆地就叫“海岸”,那江边的陆地叫-江岸,河边的陆地-河岸,湖边的陆地-湖岸,这样,“岸”字记住了吗?

三、抓关键语句,品味“淘气、顽皮”

1、看到同学们学的这么认真,雾孩子很高兴,你看,他来啦!(出示动图),想和他交

朋友吗?那就翻开课本,认真读课文,想一想:

雾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他想把什么藏起来?用“——”标出。

2、学生汇报。雾是个淘气又顽皮的孩子。(老师把他写到黑板上)

那他想把什么藏起来呢?(大海、天空连同太阳、海岸连同城市、自己)

3、雾要把这么多东西藏起来,他可真淘气啊,他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说这几句话呢?

同学们,就是这样,我们把对雾孩子的性格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课文读好了,就证明你也读懂了。一起来试试。(齐读)

老师引读:你听,雾孩子要捉迷藏啦!他说……又说……还说……甚至说……

4、 雾藏起了一切,那这个世界究竟变成什么样子了呢?想不想去看看?(出示雾的图片)

雾来到大海上,船只和远方都不见了;他飞到空中,遮住了太阳和天空;他来到海边,笼罩了海岸和城市,他漫步到山野,藏起了树林、湖水、小路、村庄……雾是如此变幻无穷、神秘莫测,宋朝诗人葛长庚曾在诗中这样写道——晓雾忽无还忽有,春山如近复如遥。

5、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呀!我们的课文中又是怎么描述这种变化的呢?请自读课文的3——9自然段:

(1)当雾把大海、天空连同太阳、海岸、自己藏起来以后,周围的景物都有什么变化呢?对照表格,用波浪线画出相关句子。

(2)小组内讨论,每人说一处地方的景色,小组内一起判断对错。

学生逐条汇报,大家一起判断对错。

6、同学们真会读书,把一张张美丽的画面又还原成了文字。这文字呀,也有它表达上的独特之美。看这两个句子:

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

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

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对,两句中的这些词语是重复的,我们把它摘出来,像这样的词语我们叫它“关联词”,用上它,句子会更加紧凑、连贯。我们来试一试。出示森林、小区、学校的图片。

你看,雾来到了森林里,他把什么藏起来了?你能用上关联词语说一说吗?

同学们说的都不错,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老师期待在你们的写话本上看到这些词的身影。

7、此时,雾玩累了,再也没有什么可藏得了,他只好把自己藏了起来。同学们看,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一下?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幅画面,红色的句子送给你们,我来读蓝色的部分。

四、 补充文本,拓展迁移

多淘气的雾孩子呀!在大自然中,其实还有许多神奇的现象,请大家拿出阅读延伸单,这篇文章写得又是谁呢?自己读读文章,完成后面的练习。

小雪花

小雪花飘呀飘呀,飘落在枝头,好像梨花开放了;飘落到田野,好像给麦苗盖上了棉被。

小雪花飘呀飘呀,枝头的梨花越开越多,麦苗的棉被越盖越厚,小树和麦苗都睡着了,他们正做着快乐的梦。

1、用“ ”画出小雪花飘落到哪里?分别是什么样子?

2、想象一下,小雪花还会飘落到哪里?

小雪花飘呀飘呀,飘落到 ,好像 。

五、总结全文,推荐阅读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淘气顽皮的雾孩子和可爱的小雪花,在我们的主题阅读丛书中还有好几篇关于天气的故事,希望大家课下去读一读,对美丽的大自然有更多的认识。

《雾在哪里》学情分析

《雾在哪里》是一篇科普类短文,因此要加强课堂教学设计的趣味性和课堂组织教学的激励措施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低年级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又比较短,如何提高兴趣,让学生主任参与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从两个个方面来分析学情:

一、学生具备一定的识字基础

经过一年的培养与训练,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速度较快。二年级学生有意注意还未成熟,因而形象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形式十分必要。此外,随着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增强,孩子们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学,喜欢大家倾听他们的见解和发现,喜欢和他人交流学习成果。在识字教学中可以先让孩子自学生字,自读课文。在读文中复现、巩固,课堂上老师再加以重点识记、拓展。

二、学生的阅读体验富有独特性

学生的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而本文的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描写不同地方的雾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然现象的奇妙。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采用多层朗读感悟法,让学生先读出自己的理解,再抓住“淘气、顽皮”加深理解,升华朗读。在读中悟义,读中悟理,读中悟情,在演中巩固所学。

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这样的设计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温故知新

1、 我会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 淘气(táo tāo) 黑暗(yīn àn) 顽皮(wán yuàn) ...

3、 街道(jīe gāi) 桥梁(niáng liáng)甚至(shèn sèn) ...

分析:该题的准确率达到98%。从检测的结果不难看出,大部分孩子的听课质量还是挺高的,其中部分孩子把“梁”的读音选错了,可能是受方言习惯的影响,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定会注意到这个问题,让孩子说标准普通话。

学以致用

2、读句子,选填同音字。(只填序号)

①岸 ②暗

(1)河( )上的草长的很茂盛。

(2)太阳下山了,周围渐渐( )下来。

(3)我国的海( )线很长。

分析:这道题的准确率达到百分之百,同音字的区分教学比较成功。

3、读句子,写出带点词的反义词。

(1)他是个又淘气又顽皮的孩子。( ) ..

(2)霎时,四周变暗了。 ( ) .

(3)雾呢?不知道消失到哪里去了。( ) ..

分析:这道题的有部分孩子出错,只有86%的正确率。究其原因,是词汇量的掌握不足,只能大体知道本词的意思,但是找反义词时就不知道该用哪个词了。以后要增强词语的积累。

勇攀高峰

4、句子模仿秀,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1)霎时,四周变暗了,无论是填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 ......

(2)雾是个又淘气又顽皮的孩子。 ..

分析: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会用带点的关联词造句的,错误主要出现在句子中的错别字和拼音的拼写错误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注重学生旧知识的温故和运用,让生字不断在学习过程中复现,以达到巩固如新的效果。这一点任重而道远。

5、课内阅读

“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于是,他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了起来。霎时,四周变暗了,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

(1)“霎时”表示时间很短暂,我还能写这样的词语:( )

(2)雾把天空连同太阳都藏起来以后是什么样的?用横线画出来。

(3)雾还会把什么藏起来?仿写句子。

雾把 藏起来了,无论是 ,还是 ,都看不见了。

分析:这一题的检测结果甚是令人欣喜!准确率达到了近92%,虽然孩子们的答案不统一,但意思完全正确。

《雾在哪里》教材分析

《雾在哪里》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集科学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小短文。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描写不同地方的雾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然现象的奇妙。全文将\"雾\"化身为淘气的孩子,赋予它语言,让学生感受大雾笼罩是怎样一种景象,从而培养学生注意留心周围事物,热爱自然,用语言来表达自然界中的奥秘的兴趣。

全文共十段,重点讲述了雾把大海、天空、城市等景物依次藏起,呈现出大雾笼罩下世界一片朦胧的奇妙景象。作者赋予雾以孩子的语言,把大雾笼罩称作“雾藏起了世界”,

把云开雾散称作“雾藏起了自己”, 段与段之间句式相似,使用了很多重复的词语,比如:“连同”“一切”“无论是……还是……都……”等等,这些句子让文章的语言连贯、紧凑,教学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仿照课文句式想象说话,让学生开展语言思维训练。

纵观全文,整篇文章围绕“雾是一个淘气、顽皮的孩子”一句展开,用“雾”的自言自语引导阅读,让孩子们走进一幅幅云雾缭绕的美丽画面。其中,把握住“雾”的性格特点,读好它说的每一句话是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了解相关科学常识。知道有雾时是什么样的情景,感受课文赋予读者的无限想象空间,养成愿意留心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本文,我根据文章结构特点,品读方法各有不同:第一层,结合“雾”淘气、顽皮的特点,指导读好雾说过的四句话。每个人对文章人物的解读、感受是不一样的,因此重点鼓励学生读出自己对语句的理解;第二层是把握文章行文时的用词特点,仿照课文说几句话。用一些图片来辅助孩子,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活学活用学到的知识。在读文中感受,在表达中练习,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雾在哪里》评测练习

温故知新

4、 我会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5、 淘气(táo tāo) 黑暗(yīn àn) 顽皮(wán yuàn) ...

6、 街道(jīe gāi) 桥梁(niáng liáng)甚至(shèn sèn) ...

学以致用

2、读句子,选填同音字。(只填序号)

①岸 ②暗

(1)河( )上的草长的很茂盛。

(2)太阳下山了,周围渐渐( )下来。

(3)我国的海( )线很长。

3、读句子,写出带点词的反义词。

(1)他是个又淘气又顽皮的孩子。( ) ..

(2)霎时,四周变暗了。 ( ) .

(3)雾呢?不知道消失到哪里去了。( ) ..

勇攀高峰

4、句子模仿秀,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1)霎时,四周变暗了,无论是填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 ......

(2)雾是个又淘气又顽皮的孩子。 ..

5、课内阅读

“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于是,他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了起来。霎时,四周变暗了,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

(1)“霎时”表示时间很短暂,我还能写这样的词语:( )( )(2)雾把天空连同太阳都藏起来以后是什么样的?用横线画出来。

(3)雾还会把什么藏起来?仿写句子。

雾把 藏起来了,无论是 ,还是 ,都看不见了。

《雾在哪里》教学反思

《雾在哪里》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集科学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小短文。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描写不同地方的雾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然现象的奇妙。全文将\"雾\"化身为淘气的孩子,赋予它语言,让学生感受大雾笼罩是怎样一种景象,从而培养学生注意留心周围事物,热爱自然,用语言来表达自然界中的奥秘的兴趣。

我在上《雾在哪里》一课时,许多方面的训练都追求“实而有效”,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施教下来,效果不错。

一、识字教学力求扎扎实实

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是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设计了课前预习单,首先让孩子们个体自学,自主识字。自学的目标也是分层进行:一是自由读文,读准字音。二是课堂上检查认读,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三是让学生抓住生字的音、义特点,有重点的识字。比如这节课我重点设计了多音字“露”的认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有用字理识字法引导孩子学习“岸”字,通过观看直观画面,了解字义,然后用“湖岸”“河岸”“江岸”“对岸”进行发散,深化理解,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的目标。

二、朗读训练力求扎扎实实

语文学习“以读为本”“读中体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读”更是重要,这对于理解语言、感受人物情感的能力培养,逐渐掌握朗读的技巧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课中,我把“雾”说的五句话作为朗读的重点,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雾”的淘气,充分利用个别学生示范读来感染其他学生,再读时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淘气”的特点。另外,课文读透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也就到位了,学生能够在熟读基础上理解,与文本间的交流更为密切。

三、语言训练力求扎扎实实

本文的语言文字比较有特色,段与段之间句式相似,使用了很多重复的词语,比如:“连同”“一切”“无论是……还是……都……”等等,这些句子让文章的语言连贯、紧凑,

教学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仿照课文句式想象说话,当雾来到森林里,它会把什么藏起来?来到小区里又会把什么藏起来?来到学校里呢?……在孩子们遇到困难时,适时地出示图片作辅助,帮助孩子展开想象,开展语言思维训练。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将自己学到的词语活学活用、学以致用,提高了语言训练的实效性。这样的训练,将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并将课文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培养了语感。而根据图片仿照课文,展开想像练习说话,也是语言训练的重要环节,因为有图片,学生有话可说,因为前面有句式训练的铺垫,学生语言表达也很流畅,连能力较弱的学生也有了说的积极性。课堂不再是少数学生的课堂,学生们学得更积极、主动了。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缺憾,有一部分学生朗读不是很到位。这篇课文中“雾”所说的话缺少动作和情绪词的提示,有的孩子就把握不好,读的比较平淡,还有“雾”把一切都藏起来以后的情景的朗读都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多加指导。

《雾在哪里》课标分析

《雾在哪里》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集科学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小短文。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描写不同地方的雾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然现象的奇妙。

文章在遣词造句上极富特点,很适合学生积累、运用。把握住课文的这个特点,我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以及“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将“得法课内,得益课外”作为本节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仿照课文句式想象说话,让学生开展语言思维训练,将课堂上学到的加以运用,凸显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我又把握住“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分层指导学生朗读“雾”说的话。每个人对文章人物的解读、感受是不一样的,因此重点鼓励学生读出自己对语句的理解,朗读指导不作硬性的要求,不搞朗读一刀切,不进行技巧的要求和渗透,力求每个孩子都能通过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那个“雾孩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我在学完课文后又进行了阅读材料的补充,让孩子继续阅读《小雪花》,用刚才学到的提炼有效信息,读出自己独特体会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感受文章语言的优美、诗意,并尝试续写,也来当当小诗人。如此一来,学、用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了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