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1

2021-01-03 来源:易榕旅网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温室效应 大气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以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因而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这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作“花房效应”或者“温室效应”。

露点 湿空气等压降温达到饱和的温度就是露点温度Td,简称露点。

信风环流圈(Hadley环流圈,低环流圈):空气在热带受热上升到空中向高纬输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气流向东偏转,出现高空西风,然后空气在副热带纬度下沉分两支,一支流向赤道, 在低纬地区形成闭合环流,即信风环流圈。

中纬环流圈(Ferrel环流圈,):从高空到地面盛行偏西风,地面附近具有指向低纬的风速分量,上层具有指向高纬的风速分量,分别与副热带高压带下沉气流和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相结合,构成一个环流圈。

极地环流圈 (高纬环流圈): 副热带高压带流向极地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以中纬地区形成偏西风。当到极地低压带时,与由极地高压过来的偏东气流在60°纬度附近相遇形成极峰。暖流空气沿极峰向极地方向上滑,形成偏西气流,最后在极地冷却下沉,补偿地面流失的空气质量,于是在纬度60°附近和极地之间构成闭合环流圈,即形成极地环流圈。

焚风:气候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迎风坡气流上升冷却,当空气温度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并在迎风坡降落。气流越过山谷后顺坡下滑,绝热增温,以致背风坡气温比迎风

1

坡气温高,从而形成干热的风,即焚风。

海陆风: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在基本气流微弱时,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

山谷风:由于山谷与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山坡吹向山谷称山风。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1、气旋:气旋是由锋面上或不同密度空气分界面上发生波动形成的,占有三度空间、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旋涡。

2、反气旋:占有三度空间的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的大型空气涡旋。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旋转。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为逆时针方向转动。

3、构造土:又称几何形土,是冻土地面松散物质冻裂和冻融分选形成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沉积构造和各种微地貌。

4、地球水循环:地球上的水从地表或地下蒸发,凝结成云,降水到径流,积累到土中或水域,再次蒸发,进行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5、水量平衡:是水循环的数量表示。是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从总体上说收支平衡。从本质上说,水量平衡是质量守恒原理在水循环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地球上水循环能够持续不断进行下去的前提。

2

6、雪线:在某个海拔高度上,全年的降雪量恰好消融蒸发殆尽,这样的高度地带称为雪线。(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限。雪线上降雪量等于消融量,所以雪线也就是降雪和消融的零恒线)

7、潮流: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周期性的运动,就是潮流。

8、淋融土:在土层125cm内具有粘粒含量明显高于上覆土层的粘化层(此层见有粘粒胶膜,并且粘粒积聚超过上层的15-20%,视粘粒含量而定)。

9、灰土:灰土是具有铁螯合淋溶作用、土壤至60㎝范围内具有灰化蹭的土壤,相当于土壤发生化学分类的灰化土、漂灰土。

10、铁铝土:表土至1.5m范围内有极端风化(高度富铁铝化)作用形成的铁铝层的土壤。

11、二元结构:细粒悬移质即河漫滩冲积物如粉沙、黏土和亚黏土覆盖于粗粒推移质即河床相冲积物之上所形成的结构叫做二元结构。

12、风化壳:地壳表层岩石经风化作用而依然残留在原地覆盖与母岩表面的次生矿物及可溶性物质就叫做风化壳。

13、雅丹地貌: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

3

14、丹霞地貌: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

15、城市热岛效应:指城市温度高于郊野温度的现象。由于城市地区水泥、沥青等所构成的下垫面导热率高,加之空气污染物多, 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大量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又因建筑物密集,不利于热量扩散,形成高温中心,并由此向外围递减。

16.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以生产者植物为起点,一些生物有机体通过食物的关系彼此联结而形成的一个能量与物质流通的系列即为食物链。

17.食物网:各个食物链彼此交织、错综联结形成复杂的能量与物质流通的网络,即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主要指食物网。

18.营养级的定义: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称做一个营养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的营养水平等级。

19.林德曼效率:在次级生产过程中,后一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大约只有前一营养级的10%,这就是“百分之十定律”或林德曼效率。

20.生态平衡:给以足够长的时间和外界环境与能量供应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总是按照一定规律向着物种组成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的方向发展,直到达到成熟稳定的状态,叫做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4

21、演替顶级: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若没有重大外界因素的干扰破坏,通过进展演替,最后会发展成为与当地环境条件保持协调、种类组成与结构相对稳定的群落,这种演替到所谓最终阶段的群落,称做演替顶级。.

22、生物群落:是指若干个生物种群有规律的形成一个完整而有序的生物体系群落是生物经过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间相互适应而形成的比种群更复杂更高一级的生命组建层次。

23、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或生物群体所在空间内一切事物和要素的总和。

24、生态因子:环境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其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叫做生态因子。

25、种群:在物种分布区里形成的大小不等的个体群,生态学家把占据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叫做种群。

填空

1、按照分子组成,大气分为两层,即为均质层和非均质层。

2、经大气消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两部分:一是直接辐射,二是经大气散射后到达地面的部分,称为散射辐射。

3、大气降温过程有下面四种:绝对冷却,辐射冷却,平流冷却,混合冷却。

4、根具不同的成因,雾可以分为辐射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五种。

5

5、根据降水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气流上升特点,可分为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气旋雨),台风雨四种。

6、降水的空间分布受纬度,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地形等多种因素制约。

7、却球可划分为四个降水带赤道多云带,南北纬15°~30°少雨带,中纬多雨带,高纬少雨带。

8、空气的水平运动是由所受的力决定的。作用于空气的力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空气作曲线运动时还受到惯性离心力的作用。

9、气团按其热力性质可分为冷气团,暖气团。

10、根据锋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的替代情况,风可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

11、气候是随时间,地区的变化而形成差异,因此气候的形成因子是:太阳辐射因子——大气运动最根本的能源;地面因子——大气直接热源和水源;大气环流因子——双重性质影响气候。

12、根据海与大洋分离的情况和其他地理标志,可以把海分为内海(地中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13、潮流分为半日潮流、混合潮流、和全日潮流,按成因,洋流可以分为摩擦流根据流动海水温度的高低,还可以把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

6

14、一条河流常常可以根据其地理-地质特征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段。

15、沼泽形成过程基本上有两种可能:水体沼泽化和陆地沼泽化。

16、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17、成冰作用的三种基本类型:重结晶、渗侵和重冻结成冰。

18、土壤水分主要分为吸湿水、毛管水和重力水等类型。

19、分类依据的具体指标是可以直接感知和定量测定的土壤属性,土壤类型主要根据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划分。

20、根据湖水的矿化程度,把湖泊分为淡水湖和咸水湖。

21、根据形态特征的差异,三角洲分为鸟足状三角洲,尖头状三角洲,扇形三角洲,多岛型三角洲。

22、喀斯特地貌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23、冻土按其处于冻结状态的时间长短分为季节冻土、多年冻土。

24、根据形态特征差异,三角洲分为鸟足状三角洲、尖头状三角洲、扇形三角洲、多岛型三角洲。

25、生物分类系统中采用的等级单位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等。

7

26、生物界划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27、从大分子有机物质(蛋白质、核酸等)开始,经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圈形成为一个多层次的序列。

28、群落的结构类型: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生态结构

29、在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替代的过程叫演替,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1.按群落所在地的基质状况(物理状况)分为两类,在原生裸地上首先出现先锋植物群落以后相继产生一系列群落的替代过程叫原生演替;在次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称为次生演替。2.群落演替按其发展方向不同分为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裸露地面的群落经过一系列发展变化,总趋势朝向符合当地主要生态环境条件(如气候、土壤等)的演替过程叫做进展演替(顺行演替);群落由于受到干扰破坏而驱使演替过程倒退即为逆行演替。

30、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1、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萨瓦纳)、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咱四川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泰加林)、温带草原、荒漠、冻原。

32、水域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流水生态系统、静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33、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3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分为就地保护、迁地保户、离体保护等措施。

8

35、为使自然区划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地域分异的客观实际,必须进行区划方法论研究,其中包括为正确解决区分与划界问题而确立区划原则。目前经常采用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区域共轭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等。

问答/简答/论述

1. 径流可划分为几个特征阶段,这些阶段的特点?

(1)停蓄阶段:在此阶段会出现填洼现象,对于径流形成而言,停蓄阶段是一个耗损过程;但是,从增加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和减少水土流失来说,这个阶段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漫流阶段: 降水进行到植物截留和填洼都已达到饱和,降水量超过下渗量时,地表便开始出现沿天然坡向流动的细小水流,即坡面漫流。坡面漫流逐渐扩大范围,并分别流向不同的河槽里,叫漫流阶段。

(3)河槽集流阶段:大部分河水流出河口外,只有小部分渗过河谷堆积物补给地下水,待洪水消退后,地下水又反过来补给河流,在降水停止后还将继续很长时间。

2. 各种补给的特点。

(1)降水补给:降水是全球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补给来源。降水量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江水集中于夏秋两季。

(2)融水补给: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及其变化与流域的积雪量和气温变化有关。春季气温回升时,常因积雪融会而形成春汛,春汛出现的时间较为稳定,变化也较有规律。

9

高山冰川融水补给时间略迟,常和雨水一起形成夏季洪峰。

(3)地下水补给:地下水是河流较经常的水源,地下水补给具有稳定和均匀两大特点。

(4)湖泊与沼泽水补给:湖泊、沼泽水补给量的大小和变化,取决于湖泊与沼泽对水量的调节作用。一般说来,湖泊沼泽补给的河流水量变化缓慢而且稳定。

(5)人工补给:从水量多的河流、湖泊中,把睡引入水量缺乏的河流,想河流中排放废水等,都属于人工补给范围

3、 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的关系

(1)生物小循环是叠加在地质大循环的较小时间尺度的次级物质循环;

(2)地质大循环的总趋势是陆地物质的流失,造成土壤养分的分散,而生物小循环的总趋势是使流失中的物质集中在地表。

4、土壤的分布规律(未有,参照书本)

(1)水平分布规律

(2)垂直分布规律

5、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形成的条件是?

泥石流是指山区介于挟沙水流与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不包括挟沙水流与滑

10

坡在内;形成条件1.固体松散物储备丰富2.坡面坡度与河谷纵比降较大,以重力作用为主3可从高强度降水或冰雪融水获得足够的水源供给。

6、地貌的成因?

(1)构造运动影响,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巨大起伏是形成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

(2)气候影响,大多数地貌外动力受气候控制,气候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外动力性质、强度发生差异最终导致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

(3)岩性影响,岩石的矿物成分等差异在抗风化和抗外力剥蚀能力有很大差别,形成的地貌往往不同。

(4)生物因素。

(5)人类活动影响,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地貌过程,二是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7、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例如导致山地阳坡与阴坡温度不相同.

(2)改变降水量的分布格局,山地屏障作用是降水集中发生于迎风坡,背风坡往往形成雨影区。

11

(3)对生物界的影响,地貌的复杂变化将最终导致生境复杂化从而致使生物多样性。

(4)对地域分异的影响,地貌变化既干扰和破坏全大陆尺度的地带性分异。

(5)对土地类型分化的作用,地貌形态的任何变化都将导致整个土地类型的变化。

8、河流阶地的类型及每种类型的特点?

河流阶地可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侵蚀阶地多发育在山区河谷中,由基岩构成其阶地面为长期侵蚀而成的切平构造面;堆积阶地多分布于河流中下游,由冲积物组成后期下切深度未达到冲积层底部;基座阶地形成条件与堆积阶地差不多,区别在于后期下切深度超过冲积层进入基岩。

9、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1)母质因素影响,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其机械组成、矿物组成及其化学性质都直接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和方向及自然肥力。

(2)气候因素影响,气候因素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而水热状况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

(3)生物因素影响,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是土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最活跃因素。

(4)地形因素影响,表现在地形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影响土壤与环境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12

(5)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发育的时间是很重要的成土因素,土壤的形成是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加强。

10、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具有数量和密度

种群具有年龄结构和性别比

种群具有个体的水平分布格局

种群具有出生率和死亡率

种群增长是种群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种群具有多种多样的种内关系,个体间相互关系复杂

11、我国的自然区划及其特征:

我国的综合自然区划有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青藏高原区海拔平均在3000米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8摄氏度以下,即以此和季风、旱区分开。干旱区除某些山区外,年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下,以此和季风区分界。中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征

东部季风区

地形地势:海拔较低,三大平原、二大高原、低山丘陵和盆地

气候:季风气候显著,降水多,集中在5~10月

13

植被:森林,部分为森林草原

土壤:林下发育,淋溶性强

水文:外流河,多大江大河,雨水补给

人类活动:广泛而深入,主要农耕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地形地势:海拔较高,差别显著

气候:大陆性强,降水少,温差大,多大风天气

植被:荒漠,部分为草原

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盐分高

水文:多内流河,短小,雨水、融雪水补给

人类活动:影响小,水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青藏高寒区

地形地势:海拔高,有世界高大山地

14

气候:高寒,风大,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日温差大

植被:荒漠、草原和高山草甸

土壤:土层浅薄,多冻土

水文:内流河,大河源头,湖泊众多,多为咸水湖

人类活动:影响微弱,原始自然完整,畜牧业为主

12,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一:纬度地带性,即南北差异:由于我国南北差异很大,分布在几个不同的温度带,温度差异悬殊。不同的温度影响了土壤母质的分化,土壤的形式转化,造成了,土壤的地带性差异。 二:经度地带性,即东西差异:由于我国东西跨度巨大,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与离太平洋的距离差距不同,将水量差异明显。 三:垂直地带性,即海拔差异:这条线不同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同一座山的南北坡存在差异,不过总体趋势差不多。随山体海拔高度的升高,热量递减,土壤类型相应地出现垂直分带和有规律的更替的特性。 总体趋势是越是往下,越趋于我国东南方向,越是往上,越是趋于西北。 第四,不是所有的土壤都有地带性规律,规律只属于大部分土壤。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