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模块质量检测

2022-06-21 来源:易榕旅网
模块质量检测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1.改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曲不朽旋律。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和认识正确的是( ) ①改革就是要彻底革除旧的、传统的一切东西 ②改革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③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 ④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与艰巨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解析:改革属于和风细雨式的,“彻底革除”更多地属于革命的范畴,故①不正确。 答案:B

2.平民的境况是极其艰苦的,借了财主的债若还不清,财主就在借债者的土地上竖起债务碑石。借债者为财主做工,收成的六分之五给财主,自己只有六分之一。如果收成不够缴纳利息,财主便有权在一年后把欠债的平民及其妻、子变卖为奴。这种状况盛行于( )

A.公元前6世纪初之前的雅典 B.梭伦改革后的雅典

C.克里斯提尼统治时期的雅典 D.伯里克利时期的雅典

解析:材料反映的史实是债务奴隶制。此制度在梭伦改革中被废除,故其盛行应该在梭伦改革前。

答案:A

3.《管子·乘马》载:“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对该材料的理解与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现象与管仲改革赋税制度有关 B.该现象的发生根源是铁器牛耕的使用 C.该现象导致私田越来越多 D.该现象推动封建制度在齐国确立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人民的积极劳作,这在井田制占主导的时期是很难出现的。故该时期属于井田制逐渐瓦解的阶段,这一时期应该属于春秋后期,封建制度逐渐确立是在战国时

期。

答案:D

4.“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C.思想文化繁荣

B.争霸战争频繁 D.社会动荡变革

解析:诗句的含义是井田制逐渐瓦解,分封制逐渐崩溃,它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答案:D

5.针对商鞅变法,大夫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该主张实质上是( )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 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解析:“法古无过,循礼无邪”是关键词,表明了杜挚反对变法的态度。 答案:D

6.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北魏开凿的,但是下面两尊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 C.汉化政策的影响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

解析:两尊佛像,前者体现的是游牧民族的特有面貌特征,而后者则是明显受到了汉文化的熏陶。

答案:C

7.“立三长,则谍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采取这个措施的是( ) A.商鞅变法

B.李悝变法 D.王安石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三长即三长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实行的地方管理措施,其主要的职责就是

控制编户农民,保证赋税收入。

答案:C

8.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是因为( ) A.推行均田制 B.实行三长制

C.实行俸禄制度,整顿吏治 D.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解析:材料中的观点,赞扬孝文帝时代相对清明的政治统治,很显然与整顿吏治是紧密相连的。

答案:C

9.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解析:北宋政府认为,纵然兼并,土地也是属于国家的,只要国家需要,按照土地来进行赋税的征收就没问题。

答案:D

10.“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稌,龙骨长乾挂梁梠。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蹋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对王安石的这首诗,理解准确的是( )

A.过分夸张,与实际效果完全不同 B.真实描写,歌颂改革成果

C.描绘了唐朝的盛世景象,反映了王安石的改革理想 D.有些夸张,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的成效

解析:王安石变法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其最终失败,很多新法后来都被废除。 答案:D

11.《警世通言》第四卷《拗相公饮恨半山堂》中叙述道:“自王安石做了相公,立新法。老妾二十年孀妇,子媳俱无,止与一婢同处。妇女二口,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材料表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是( )

A.急于求成 B.用人不当 D.措施不当

C.保守派力量强大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募役法实行后,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征收免役钱,导致了一些人的不满。

答案:D

12.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认为: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其中“第二次是以宗教”的征服,其宗教统治自14世纪开始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并逐渐失去了其往日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其中与此有关的事件有( )

①文艺复兴 ②新航路开辟 ③宗教改革 ④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①③

解析:宗教征服世界的时候,王权肯定无法对抗神权,故④错误,而新航路开辟是在15、16世纪,排除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则在高举人文主义大旗的同时,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表示了明确的反对。

答案:D

13.拿破仑站在已经卧了几千年的巨大狮身人面像前对他的远征军说:“士兵们,4000年的历史在蔑视你们!”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当时埃及马木路克势力强大,连年争权夺利使局势动荡、国力衰弱 B.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乘虚而入,加紧对埃及殖民扩张 C.拿破仑是想激励法国士兵占领埃及的作战勇气 D.拿破仑认为埃及文明久远、国力强盛

解析:很显然,拿破仑是在鼓舞自己士兵的斗志,这与埃及文明并无直接关系。 答案:D

14.亚历山大二世在结束克里木战争后坦言:“现存的农奴制不可能一成不变。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废除要好得多。”他为“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所作的准备包括( )

①借助舆论力量化解来自封建主的改革阻力 ②成立农民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 ③组织讨论改革草案并拟定改革法令 ④19世纪颁布法令,让农民付赎金获得土地和自由

A.①③④ C.②③④

B.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题干所问是为废除农奴制所作的“准备”,而④是法令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答案:B

15.明治天皇曾说:“本人在1869年后则毫不犹豫地改造或废除了一些传统的规章制度,以支持那些能使国家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现代力量的规章制度。”材料中后一个“规章制度”包括( )

①废藩置县 ②“文明开化” ③取消武士特权 ④君主立宪政体 A.①②④ C.①③

B.②③④ D.②④

解析:①在古代即有类似制度,③只是废除旧制度。②④却是引进西方的思想、政治文明为日本发展来服务。

答案:D

16.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做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材料体现了西方文化与日本本土文化同时并存在的基本状况,仔细阅读材料即可看出。

答案:C

17.康有为在《与朱一新论学书》中说:“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以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康有为作此论断的主要意图( )

A.阐明中西伦理的共通性 D.论证变法的合理性 C.强调儒家道德的重要性 D.说明启蒙思想的普遍性

解析:康有为的观点认为,按照西方法律,西方人同样重视伦理道德,中西相同。 答案:A

18.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

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解析:“头颅六个”“菜市街”等关键词,表明该诗句说的是“戊戌六君子”在戊戌政变后被杀的历史事件。

答案:D

二、非选择题(第19题12分,第20题10分,第21题14分,第22题8分,第23题10分,第24题10分,共64分)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楚悼王素闻(吴)起贤,(吴起)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材料二: (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令行于民期年(一年)……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赵)灵王北略中山之地……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自往请之:“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 则何以守之哉?……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

——《资治通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方面有何相同之处?(2分)原因何在?(2分) (2)材料二的目的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达到?(4分)

(3)材料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内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吴起改革、商鞅变法和赵武灵王的改革。要注意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1)削弱奴隶主贵族势力,提高军队战斗力。因为在战国激烈兼并的战争环境中,政权与军队有特别重要的关系。

(2)目的:富国强兵。途径:用什伍制、连坐法建立严密的基层组织;用大力赏罚的办法发展农业生产;以军功为基础,授爵赐田,削弱旧贵族势力。

(3)胡服骑射。因为赵国地处北方,受以骑射见长的游牧民族威胁大,赵国首要的是解除北方的威胁。

20.(2012·山东高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回答: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6分)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4分)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第(1)问侧重于两次改革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难点在于孝文帝改革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鲜卑族文化与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第(2)问侧重于考查两次改革的形式和历史作用,注意商鞅变法侧重从政治角度,孝文帝改革侧重从文化角度作答。

答案:(1)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县制等。(举一例说明即可)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2)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材料二:王安石既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变,是方今所急也。”

——《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

——《廿史札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前“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变”主要有哪三方面措施? (3分)其中为减少“人民疾苦”,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3分)这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3分)

(3)结合史实评述材料3中的观点。(3分)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评价。第(1)问依据材料1设问,考查变法的背景,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考查变法的内容,应根据题目要求选取与减轻“人民疾苦”目的相关的措施,成效也要根据前面回答的措施分析;第(3)问先要明确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然后分层评论,并以史实说明,即题目所要求的“述”。

答案:(1)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费开支,造成“三冗”现象。土地兼并、高利贷和沉重赋役的盘剥,造成北宋人民生活困苦,许多人成为流民。

(2)富国、强兵、取士三大措施。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任答三点即可)成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3)材料3完全否定王安石变法,并认为北宋灭亡也是因王安石变法,是错误的。新法并非只是“害天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并非“引用奸邪”,只是用人不当。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等《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和方式有何相同点? (2分)

(2)改革要除旧布新,就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上述两个改革都遇到这个难题,请结合改革者在改革前和实施当中的措施谈谈,他们是如何处理这个难题的?(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依据教材回答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有关知识。第(1)问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俄、日两国改革的目的和方式的共同点。第(2)问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俄、日改革中遇到了什么样的阻力,再结合改革措施分析俄、日改革者如何冲破阻力,取得了改革的成功。

答案:(1)目的:维护皇权。方式:自上而下的改革。

(2)日本:改革前,通过“武装倒幕”将旧制度及其特权者铲除;改革过程中,通过废藩置县、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宣布“四民平等”等方式巩固“武装倒幕”成果。俄国:改革前,沙皇借舆论的力量化解贵族地主的阻力;改革中,让农民通过交纳赎金的方式获得自由,以安抚旧势力的不满情绪。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中国近代关于日本的漫画

材料2: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日本长期扮演着一个急需全中国人认清其本质的角色。

依中国人不同的需要,日本以不同的面目出现:要么是一种丧心病狂,打中国主意的、凶险的、变态的生物,要么就是一个齐备了一切优点、专门让中国人汗颜并发愤图强的榜样。就像同一个人,在书店里一边满是批判此人罪恶的书,另一边却是各种成功学书籍的主角,日本就是这么奇怪的存在。

——黄章晋《体温日本》

(1)根据材料1,分析“日本艺术”特色从18世纪过渡到20世纪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采取的“发愤图强”活动的历史背景。(4分)

解析: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同时考查中国戊戌变法的背景,并且将两次改革进行简单的比较。第(1)问主要是要看懂图片的含义;第(2)问主要结合时代背景来进行分析。

答案:(1)19世纪,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从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具备扩张实力;领主所有制之下,农民贫困,国内市场扩大受到限制;极端民族主义利用军国主义传统刺激对外扩张;藩阀以天皇名义长期垄断政权,进行专制统治;实行愚民政策,灌输天皇崇拜思想。

(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王朝统治日益腐朽;西学的传播,维新思想日趋成熟。

24.(2011·泰安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以来,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出现了世界性的改革浪潮。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和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先后发生,这些改革有大体相同的背景,却有着不同的结果,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概括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

(2)简要分析这三次改革的相同历史背景。(2分)这三次改革在促进各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有何共同作用?(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文明影响下的改革。第(1)问主要是识记内容;第(2)问要注意结合19世纪以来工业文明的形成和扩展的大背景来进行分析。

答案:(1)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机器工业,保护民族工业发展;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完备的行政机构,整顿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推行军事改革,壮大步兵力量,大力发展海军。

(2)相同背景:都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挑战;国内封建统治都出现了危机,社会矛盾激化。共同作用:三次改革都推动了本国近代化进程;都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