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湖南靖港古镇导游词

2022-02-01 来源:易榕旅网

  穿越靖港——明月湘江·乌舡子·青楼

  对于望城靖港,我心仪已久。那方水土,我从未踏足。风云起落,人来人往。岁月无痕,岁月有痕。靖港古镇停泊在现代的阳光风雨之中。

  假日,挥别长沙城,朝向靖港,寻找历史的足痕、心灵的闲适。友人说:靖港古镇已经开街,我们都是迟到者。我答:目光的飘拂,没有时空。

  靖港为何曰“靖”?据清顺治年间《长沙县志》记载:“唐李靖驻兵于此,军令严整,秋毫无犯,百姓德之,名其水曰靖港,以志不忘。”芦江的原名倒不响亮。靖港是有着上千年水运历史的港湾和商埠,起于水,兴于水,也衰于水。当陆上动力交通工具代替水面的的舟楫后,靖港古镇慢慢冷清了。不少人望水兴叹,感慨岁月的无情,但靖港的深厚历史沉淀了下来。其实,靖港不曾遗失,不曾离去。它只是静穆地停留在那里,等待着重新“发现”。

  “发现之旅”是这样的激动人心。20xx年9月,靖港被国家住房和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后,望城县委、县政府按照“滨江新城区、省会副中心”的发展定位,加快对靖港古镇的总体保护性开发,终于在今年国庆前夕开街,向新中国60华诞献上一份厚礼。今天的靖港,整旧如旧,一大批观光景点、休闲茶肆、美食广场、娱乐之坊恰似一串串明珠点亮游人的眼睛。人们惊呼“看到了明月湘江,看到了小家碧玉,看到了青花瓷坛”。靖港古镇又恢复了百年风韵。

  静静地穿越靖港,麻石铺就的街道犹如历史的脉络。靖港再次倾吐那些曾被淡忘的故事。

  湘军统帅曾国藩与太平军在此激战,湘军水师全军覆没。曾国藩颜面尽失,竟两次投水自尽,被部属救起。曾国藩文化公园内陈列的书稿和器物则为佐证。“靖港水战”成为曾国藩人生的转折点。“靖港”名扬天下。

  在半边街上,有栋“一担柴”式灰墙红瓦的老平房,曾是当年中共湖南省委机关办公旧址。为着坚强的信仰,为着神圣的目标,前辈们曾在这里日夜操劳,直至奋斗牺牲。故人不在,故居在,我们深深怀念之。

  湘籍著名作家周立波曾写下名篇《湘江一夜》,描绘的是八路军南下支队夜渡湘江的情景。那场战争发生在靖港对面江心岛的洪家洲上。作为随军作家,周立波亲身感受到那种英勇、那种悲壮。

  靖港见证着这一切。让历史告诫今人,要百倍珍惜如今幸福、祥和的时光。“日有千人作揖,夜有万盏明灯”。靖港曾经是无数商家、船家生活与精神上的港湾与驿站。“船到沩江口,顺风也不走”,靖港码头上停泊的“乌舡子”每日达千条。漂泊流浪的人们,对于靖港的“依赖”可见一斑。此情此景不再,但“复古”后的靖港魅力依然。

  麻石街两边林立的木板铺面、彩色的旗幡、轻声的吆喝、水边的杨柳……我们就是靖港流连忘返的游客,曾经熟悉的事物历历在目,尘封的记忆被唤醒。俗称“乌舡子”的小船,炉火正红、叮叮当当的铁匠铺,堆满刨花木屑的木匠作坊,还有豆腐店、甜酒铺、手工杆秤铺、牙医铺,甚至包括昔日的青楼宏泰房。好一幅上个世纪40年代前的小镇风情图!平实、平和的小人物,在水一方。这就是天然、自在的生活。这就是原生态。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们不能当一群靖港人,享受这样天衣无缝的生活。但我们经历过了,领悟过了。心灵的一隅,曾经是那样的浮躁,在此洗涤,不虚此行。靖港就在长沙的身边,与繁华的城市只有“一墙之隔”。它的古朴,它的厚重,它的飘逸,它的柔情,就在我们的身边。

  靖港依然是一个心灵的驿站,一处精神的港湾。靖港很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