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谈判经典案例

2020-05-04 来源:易榕旅网

  战国时期,由于苏秦采用了合纵抗强的谈判谋略屡屡取得成功,使燕、赵、齐、楚、韩、魏,六个弱小的国家合为一个具有强大军事实力的联合体,共同抵抗强大的秦国时间20xx年之久。

  公元前320xx年,苏秦先到燕国,劝说燕文公与近在百里的赵国联合,以防千里之外的强秦。在苏秦的劝导下,双方达成共识,燕文公接受了苏秦的建议,于是封他为武安君,授以相印,送兵车百乘,让苏秦到各国去实施合纵抗强的策略,抑制秦国的侵略。

  苏秦来到赵国,同赵肃侯进行谈判。向他提出,秦国不敢进攻赵国,是因为害怕韩魏两国袭击其后方。如果秦秦国先打败韩魏再举兵攻赵,那么赵国就难以抵抗了。苏秦接着又向赵肃侯指出,六国之地5倍于秦国,六国之兵十倍于秦国,如果能够联合起来,同心协力,必定能够打败秦国。因此他希望赵王邀请韩、魏、齐、燕、楚等六国国君进行谈判,共商六国联合抗秦大业,这样秦国就不敢对六国中的任何一国进攻了。听了苏秦的话,赵王大喜对他大力嘉奖、然后,苏秦又秦赵王之命,前往其他各国进行谈判。

  针对国家实力中等的各国,苏秦在谈判中指出;齐国与秦国不可能共同存在,就像两虎相争不能并存一样的道理。齐国强则秦国弱,秦国强则齐国弱,秦齐两国注定要交锋。既然如此,齐国应该召集其他小国,结成联盟。共同抵抗强大的秦国。这样一来,无论秦国多么强大也远远抵不过六国联合的力量。如果,齐国与秦国交好,就要向秦国奉送土地和财富,如果同五国联合,反而会得到五国的赞赏并且可以从中受益。权衡利弊之后,齐国当然应该同五国联盟,共同抵抗秦国。

  对付合纵抗强的谈判策略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连横击弱法。连横击弱指的是在谈判过程中,针对谈判对手的合纵抗强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其目的是要通过分化合纵联盟。拉拢合纵成员以消弱合纵联盟的抵抗力量,各个击破,最后达到把全部弱小力量打破,从而实现其全部谈判目标的目的。

  为了迫使六国屈服于秦国,挫败苏秦的合纵之策,张仪极力倡导并成功地运用了连横击弱的策略,最终使秦国独霸天下。

  公元前320xx年,作为秦国相国的张仪首先游说并贿赂齐、楚两国的相国,晓以利害,使齐楚两国脱离合纵联盟,投奔秦国,孤立韩魏。在同齐国的谈判中,张仪向齐国指出,齐国不尽早合秦国联盟,与秦国和好,秦国一旦和邻国的韩魏率先联合,就可以以三个方向对齐国发动进攻,加上韩魏两国早就想得到齐国的土地,随时都在窥视着齐国,伺机动手。而只要齐国先和秦国联盟,他们就不敢对齐国下手了。与此同时,张仪还进一步指出,弱小的齐国和强大的秦国作战,不会存在任何取胜的可能性,即使侥幸得胜,也将付出惨重的代价,那时如果,韩魏两国一起进攻,齐国就只有灭亡了。

  在同楚国的谈判中,张仪向楚王指出,楚王曾经同秦国多次交战。但每次都被秦国打的大败,损失惨重。但是,如果楚国能够从合纵同盟中退出,与秦国合好,秦国出兵攻占卫和阳晋两个地方,封锁要害,楚国再鼎力攻打宋国,进而再向东挺进,那么泗水之上的十二诸侯,就全部归属楚王所有了。

  说服力齐楚两国之后,张仪又赶到魏国,劝说魏国也屈服于秦国,好让其他国家一起效仿。但是秦魏两国的谈判由于魏王采用了强硬的态度,拒绝秦国的要求而破裂。张仪于是密令秦国向魏发起进攻。直到公元前320xx年,魏、韩、赵、燕四国联合齐楚一并向秦国发起进攻。但是由于齐国和楚国被秦国拉拢,导致出师不利。四国军队在函谷关遭到秦军的反击,损失惨重。秦军又乘胜兵代韩,大败韩军,斩首八万,威震各国。

  在这种情况下,张仪又乘机找到魏王进行谈判,劝导魏王向秦国妥协。张仪向魏王威胁说,六国合纵联盟根本不能成功,亲兄弟同父母尚且因争夺财产而相互残杀,六国怎么可能靠苏秦的几句话就长久联合起来的呢。如果魏国不向秦国屈服,一旦秦军出兵,魏国就危在旦夕。由于魏王年幼无知,面对联军的惨败,韩军的覆灭之势,经不住张仪的威吓,便背弃了合纵联盟。此后,张仪继续游说六国推行连横击弱的策略,离间六国合纵之约,威逼六国争相割地贿赂秦国。由于各国纷纷向秦国示好请和,苏秦苦心经营起来的合纵抗强策略被完全瓦解,六国中无论是实力最强大的秦国,还是相对弱小的韩、魏等国,都没有足够的实力与秦国抗衡。而秦国对六国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不时索取金银珠宝,或土地牛羊等,使得六国的实力一天天微弱下去,最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抵挡得住秦国大军的进攻,终于被秦国逐个吞并。张仪的连横击弱法帮助秦国最终统一了全国。

  为了对合纵抗强联盟分化互解,张仪所代表的秦国不惜采用欺骗、拉拢、贿赂、威吓甚至边打边谈的手段,追使六个实力弱小的国家合纵联盟逐渐解体,投靠了秦国。因此,分化瓦解,各个击破是连横击弱的核心战术,如果不能够成功瓦解解合纵联盟,任凭秦国再强大的力量,也无法击破六国联合起来的力量,战国七雄局面就会继续,维持下去,也就没有后来的秦国统一天下了。

  3、触詟说服赵太后。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不断。公元前265年,赵太后刚刚统治赵国不久,就遭到了秦国的猛烈进攻。被迫无奈,赵国只有向齐国求救。齐国国王尽管答应出兵相救,但是要求必须以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赵太后非常疼爱自己的小儿子,所以严词拒绝,并且发出命令,不准任何人再去劝谏。一天,左师触詟求见太后,太后知道他又是来劝说她用长安君做人质的,所以非常不高兴。触詟步履艰难地进入宫内,走到太后跟前,对太后说:“老臣的脚有些毛病,行动不便,因此好久没能够来见您。我担心太后的身体不舒适,今天特地来看望。怎么样?您的饭量还行吧?”太后回答说:“我每天只能吃粥过活。”触詟又说:“我进来食欲也不太好,但我每天坚持散步,饭量才有所增加,身体也渐好。”听到触詟闭口不提人质的事情,赵太后的怒气和戒备心也就渐渐地消失了,两位老人便亲切地攀谈起来。

  聊了一会儿,触詟又对太后说:“我有个小儿子,最不成才,可是我偏偏最疼爱这个小儿子,恳求太后允许他到宫里当一名卫士。”太后赶紧问道:“他几岁了”。触詟回答说:“今年15岁。年纪虽然不大,可我想趁我还活着时托付给您。”太后听到触詟这些爱怜小儿子的话,似乎找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对触詟说:“真想不到,您们男人也爱怜小儿子呀!”触詟说:“恐怕比你们女人还要更胜一筹呢!”太后不服气地说:“不会吧,还是女人更爱孩子”。

  君臣二人谈到这里,触詟见时机已到,于是将话题慢慢地转到劝太后以小儿子做人质,以挽救赵国的命运这个主要话题上去。他对太后说:“老臣以为您爱小儿子爱得还不够啊,远不如您爱女儿那样深。”太后并没有同意左师的看法。左师又继续解释说:“父母爱孩子,必须为孩子作长远的打算。想当初,您送女儿嫁到燕国去的时候,虽然她为她的远离而伤心,您抱着她痛苦,但是又祷祝她不要返回来,希望她的子子孙孙相继在燕国当国王。您为她想得这么长远,这才是真正的爱啊。”然后触詟又接着往下说:“您如今尽管赐给长安君好多土地、珠宝,如果不使他有功于赵国,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又将依靠谁呢?所以说,您对长安君并不是真正的爱护啊。”

  左师触詟的一席话,至情至理,说得太后心服口服。太后心想,我现在可以给小儿子很多的土地和财富,但是这些并不是他自己挣来的、等我以后不在了,他对赵国没有任何功劳,那时可就真的会有麻烦了。想到这里,赵太后立即吩咐给长安君准备车马礼物、送他到齐国作人质,催促齐国马上出兵帮助赵国解围。齐国国王看到长安君果然作为人质来到自己这里,于是马上派兵援赵,两国共同联手击退了秦国的兵马,赵国的危难终于得以解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