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育见习总结

2022-08-19 来源:易榕旅网

  20xx年x月x日至15日,文学院20xx级本科生30人经由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排,由王立民老师、孙世洋老师带队前往长春市养正高级中学参加了本科阶段教学任务必修的“教育见习”,为期五天,本学生积极按时参加,从头至尾顺利完成了本次到教育一线进行实践学习的学习活动。由于是第一次,很多感受都是特别新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之后,确实感觉受益匪浅,并为今后的学习和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了经验和教训。总体来说,本次见习是一次难得的“取经”活动,下面学生分项对本次见习总一个总结。

  一、所见所闻:

  所谓所见所闻,就是大概说明一下本次见习的一些客观情况。5月x日清晨,由养正高级中学校车把我们带到了长春市铁北更北的“养正高级中学”。学校校舍一律是暗红色,中规中矩,校长更是满脸笑意的迎接了文学院和数统学院的七十三名师生。大家都很快乐的听完了养正高中学校领导对养正高中的大体情况、听课安排和注意事项的介绍,然后就开始了第一天的见习学习。我们听的课程按照养正高中的安排,全是高一高二年级的课,事实上从早上到下午课结束,一天有好多节课可以听,我们都积极寻找机会,东奔西跑,并主动和教师沟通交流,小到一节习题课、再到修改作文、再到一节必修必讲课,除非客观原因决不放弃。 第一天听了三节课。第一节是高二六班李万春老师的《消息:带着露珠的新闻》一课。老师的讲课思路很好,板书漂亮大方,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也很好。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但基本还算活跃。第二节是张小杰老师的《短文三篇》,这是高一阶段的选修教材上的选修内容,老师的导语(人生而如夏花灿烂,死如冬草郁闷)设计的不错,整节课也有板有眼的进行了下来,而且板书设计的很合理,从结构到内容,都很好的和授课内容结合在了一起。第三节课是下午听的,授课内容依然是《短文三篇》,授课教师是养正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刘春艳老师,她给人最大的印象除了知识渊博、教学方法合理得体实用之外就是教态和蔼可亲。我以前很难想像一个中年教师能从始至终微笑着把一节课讲下来,而且能让写生有所悟、有所得。

  第二天由于种种原因,只听了两节课。剩余时间和同学合作批改了高一三班的作文,主题是“谈责任”,具体情况后文在“所感”一项里详谈,这里主要介绍听课情况!第一位是个很俊秀的男老师郭迎凯,讲了柳永的《雨霖铃》词,有不错的语文修养的,课讲得很流利,规划很合理。从复习巩固所学内容到从诗歌意象入手分析诗词意境,再到知人论世,我们听课同学无不佩服。另一个是张季女老师,仍然讲选修的《短文三篇》,她没有连贯的宣讲,却总是和学生们微笑着,以讨论问题的方式进行选修内容的讲授,有学生突然站起来说“高等学府里学到的不是智慧,只是知识。”老师说那你现场采访一下后面三位来自“高等学府”的见习老师吧!那学生转过身来很认真地对着我们重复了一遍问题。我说:“知识是智慧的一部分。”同学们愉快地鼓掌、大笑。突然觉得自己做中学生时很失败,很少在课堂上欢声笑语!韶华不为少年留,后悔却是空白一片。

  第三天早上批改作文,下午见习学校举行纪念汶川地震活动临时放假,所以提前返校。

  第四天听课两节。第一节仍然是郭迎凯老师的课,讲授的是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从乌台诗案讲起,知人论世,我私底下认为这是讲苏轼作品的最好最成功的授课方法,此处不多谈。第二节是耿精国老师讲的是柳永词《望海潮》,他举止大方,用语幽默,尤其电脑突然断电他不用任何凭借把课程顺利讲解下去,更是令人感叹,作为一个好老师自身的修养时时刻刻都要“与时俱进”。

  第五天听课两节,郭迎凯老师所讲授的苏轼词《定风波》和王桂兰老师的“图文转换”习题课。由于前一天刚读完苏轼词《定风波》,意境上大体是了解的,但是老师却做了额外的延伸,由自然风雨想及人生风雨,由一人对待风雨态度而及千万人对待风雨之态度,纵横比较,新意迭出,收益良多。第二节课让我懂得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性。

  以上大概就是本次见习期间的主要内容,共听课十多节,批改作文两次。

  二、所感所得:

  见习期间除了较为客观的观赏学习以外,在每次听课的时候都会有一些偶尔从心间从思维里一闪而出的感触和收获,这里本人以“所感所得”为题,进行相关总结。

  首先是批改作文时产生的一些想法。通过批改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作文发现,如今的中学生,尤其是发达城镇的中学生,其知识面是相当广博的,思维的灵活程度比之20xx年前的我们一代,其厉害程度要高得多,但是广博就不一定会用,而且也不一定就会用的专业。比如说写责任的作文,有学生举三国演义里刘备的例子说刘备是对大汉皇帝负责。那么比如刘备前有天险、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誓死也不丢掉黎民百姓自己去逃命,这为什么就不能是对黎民百姓负责呢?所以我认为教师在作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对当前中学生的写作及其阅读应用的能力加以强化性的引导暗示,而不能任凭学生自由发挥,毕竟我们要面对的是规范化的社会、规范化的高考,不是任性而为。更有一点就是作为城镇的学生,他们的字竟然写得那么难看,以至于连平时最喜欢写“草书”的我竟然看不懂,这实在是缺憾。另外关于作文评价的问题,首先老师应该以鼓励的心态去审视学生的习作,给予精当细微的批改,让学生觉得老师很在乎他们。尽管事无巨细是很累的事情,但是能坚持者方能战胜困境,最终走出迷雾,因为你坚持了然后学生们也渐渐在改进、进步,总有一天他们的成绩会提高,问题越来越少,那个时侯老师不是自然而然变得轻松了么,变得更厉害了么;假如你草草改过一篇习作,草菅人命似的一笑而过,你永远都会是很累的,学生的问题永远不会减少,你永远都会是那么郁闷。如此恶性循环、如陷泥沼终将不能自拔!故而还是勤恳的好。

  其次是课堂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的问题。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在有的班级,课堂气氛简直就是“一片死寂”,即使有互动环节,只是很机械的进行罢了。而在有的班集体则是“异常的活跃”,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是前排的还是后排的,是看似学习差的还是好的,都踊跃配合老师,和老师一起探讨学习。具体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两点应该是和这一点必然有关的。一就是老师平时的授课能力和针对学生的情商,二就是学生本身素质的差异。我想作为一个老师,而尤其是一个担当“德育、智育”双重任务的语文老师,无论如何都应该在态度上首先要把学生当做朋友,尽一切努力去和学生进行合作性教学。话虽然是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依然是任重道远,这更加提醒了我们,教师不好当要加强学习和锻炼。

  第三就是如何开展一堂有价值的课的一些基本方法。最核心的方法就是设法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引导并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而不是只有老师讲,没有学生响应。那么每节课老师都应该首先把一些客观知识先教给学生,让他们去理解去积累。然后还有一半的时间教师应该提设几个比较好的、对理解课程和学习有帮助的“问题”来和学生互动、完成教学内容。用问题展开教学,是不错的思路。

  第四是关于如何提高学生听课兴趣的问题。如果一个老师仅仅讲了课本上的内容,那么他不是成功的“教者”,因为如果学生事先预习了课本内容的话,教师在讲同样的内容的话就是“无味”的重复,学生不感兴趣,则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很好。而如果老师能够既把课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又能阐发出新意的话,这样的教学更符合“素质教育”的本质理念,更符合“教育”二字的内涵。

  以上就是本次教育见习过程中自己有意无意的一些想法,自以为还是比较恰当的,算是自己的一些收获!

  三、所思所悟

  下面从中学语文教法方面谈谈自己本次见习的一些感悟和认同的模式等问题。在养正高中,几乎所有的老师在一节课的开头都会以“语文基础知识的回忆、识记、疑难点的提示强调”为主,然后才开始进行讲解式的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对于古诗词的教学,郭迎凯老师先是回顾词基本常识、回忆学过的一些词作的名篇及要讲解的词人的一些词作,还有相关背景、历史知识等,当然不是乱讲,而是有步骤的很自然的进行,就好像是在做着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那样。在基本问题解决了之后,开始讲解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阐发,最后收束。再比如语文特级教师刘春艳老师的课堂,她的学生每人都有一个课堂笔记,而且笔记是要定期上交并当作作业评分批改的,笔记上都记一些疑难字词、容易忘记或者混淆的语文知识等,然后才是课文的讲解,而且讲解过程中并不是一味的灌输,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为主。

  所以通过以上举例,结合本次见习,本人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好的老师不是一味的进行阐释教学,或者是一味的进行客观知识的介绍、把学生变成收音机、储存器,他们是将“人类精神的阐释和感悟”、“知识的理解和积累”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学生有所悟有所得,这样的和谐统一正好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中那个很微妙的词语“中和”。当然这不是一个哲学问题,笔者始终固执地认为这是一个态度与方法还有教者“境界”的问题。“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目前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要做好这一点是简单的又是不简单的。往往有些人或者能力平平一味死讲死解,全盘式的灌输,枯燥无味;或者恃才清高,动辄就是人生哲理,宇宙玄机,看似高雅,缥缥缈缈,实则只是不切实际的高谈阔论而已,犹如两晋的王衍“清谈误国”那样,最终就会“虚谈误人子弟”!既有具体的所学,又有高层次的领悟感知,这才是和谐之道。

  一句话,对于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的观点我是深表支持的,通过这次见习我更加确信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以后定当践行之。再有多媒体的使用、具体教学操作的技巧与方法等也实在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语文是杂家的学科,是一门集思广益、遍纳百川的学问,所以只要觉得对语文教育有用的方式方法都可以采用,所谓教学有法、至法无法,合理利用一切人类艺术(比如说音乐艺术、绘画艺术、书法艺术、舞蹈艺术等等)即可。

  最后对养正高中的老师和同学以及辛苦带队前去的三位本校老师、数学学院的三十名同学和文学院同去见习的朋友同学们说声谢谢,正是因为有了你们,此次见习变得更加难忘、变得更加有意义有收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