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

2023-07-03 来源:易榕旅网

  有人说,“相爱的艺术是相同的,失去爱的人儿各有各的失误。”爱是一门艺术吗?让我们听听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对爱的理解。

  艾里希·弗洛姆,德裔美籍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他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是家中的独子。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执教于高校。1980年,八十岁生日前五天病逝于瑞士家中。

  弗洛姆的思想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十分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他承认人的生物性,但更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本质是由文化的或社会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决定的。人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具有孤独感,这是人在社会中达到个性化的必然结果。为了医治病态社会,他提出通过改善人的心理,解决有关人们的劳动组织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建立一个友爱、互助、没有孤独感的理想社会。除了《爱的艺术》,他还创作了《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著作。

  《爱的艺术》是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在这本书中,弗洛姆提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个性,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性人格倾向,那么一切爱的尝试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自制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在第一章中,弗洛姆明确提出,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但是大多数人认为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人们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有三种原因: 一是只研究怎么被人爱;二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三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

  第二章是关于爱的理论,也是全书中花费最多笔墨来阐述的一个部分。弗洛姆首先谈了爱的要素。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而这只有通过真爱才有可能实现。真爱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在这一章里,弗洛姆还谈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父爱的积极一面也同样十分重要。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

  从爱的对象上,弗洛姆将爱分为兄弟的爱(博爱)、母爱、性爱、自爱和对上帝之爱。对这几种类型的爱,他都有独到的认识。比如在论述自爱时,他将自爱与自私做了剖析和区分。自爱是爱他人的基础,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这就是说,看你有没有能力关怀人、尊重人,有无责任心和是否了解人。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能力爱。 自私者不是过于自爱,而是缺少自爱;他实际上恨自己。

  在第三章里,他分析了当代西方社会的爱及其瓦解。现代人对自己、对同代人和对大自然产生了异化。爱情成了一笔好买卖,爱情上的基本要求是“结伴”、“组合”思想。西方社会中爱情衰亡的两种“正常”形式是:把爱情看作是性满足的产物,或把爱情看作是结伴思想和防止孤独的避风港。

  最后一章,是关于爱的实践。当然,弗洛姆自己也强调:爱,乃是纯个人的体验,无论何人,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亲身体验。但他给出了一些基本的原则:即律己、专一、耐心、信仰及锻炼信心和勇气。

  这本书虽然简短,但非常富有启发性,使我常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它给我最大的启发是,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成熟的爱是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虽然爱情中包含着克服分离和孤独感的渴望,但只有双方首先是有独立意识和独处能力的个体,才能使爱情长久地滋润彼此的生命。爱情中的磕磕绊绊,多是由于一方或者双方个性上的不成熟。

  之前,我也和很多人抱着同样的想法,以为爱是遇见了对的人,就自然而然能学会的能力。在这本书里,作者说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爱是可以学习也需要学习的。它就像音乐、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是可以通过知识和努力加以学习的,这便是爱的智慧。

  而且,爱绝不应狭隘。好的爱情是会使双方的世界都更加敞亮的,是会使彼此都更会爱人的。就像作者所说,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应该也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这段话我看了几遍,很有同感。这本书值得反复地读,我觉得,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读起来会有不同的感触,而且随着自己人生经历的增加,这种感触会越来越深刻。

  最后,我想探讨的话题是:在爱情中,如何平衡“给予”和“接受”之间的关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