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虎山长城历史简介

2024-08-14 来源:易榕旅网

虎山长城的历史悠久,长城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而虎山长城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意义,

历史简介

虎山是突起于鸭绿江与爱河交汇处的一座孤山,在明代称马耳山,清代称虎耳山,到了近代称为虎山。虎山整个山体形如蹲虎,而两座形状相似、海拔相近的主峰恰似虎头上的双耳,所以又称“虎耳双峰”,曾列为安东八景之一。虎山因山势陡峭阻断东西交通,南控鸭绿江水路,所以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虎山长城,兴建于明成化五年,也就是公元1469年,是明长城九镇中的辽东镇遗址,由当时的辽东副总兵韩斌督建。它被考古发掘后,将明长城九镇连接到了一起,使明长城从山海关向辽东延长了两千多公里,成为明长城最东端的起点。虎山长城遗址属于土石长城,后来借鉴蓟镇明长城建筑特色,修复为砖石长城,雄关、隘口、敌台、烟墩联成一体。它临江峭立,在丘陵中蜿蜒向北。山顶敌楼是虎山长城的制高点,海拔146.3米。沿长城拾级而上,登高远望,沃野茫茫,云起秋江。

现在人们所看到的虎山长城,是在原有的遗址上进行的复建,长城的走势、敌楼的位置均与历史相吻合。虎山长城现已修复1250延长米,主要包括长城墙体、墙台、敌台、马面、烽火台等,这些设施构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防御体系。

由于历史的原因,虎山长城长时间湮没无闻。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辽宁省文物考古调查,在虎山两侧发现了连绵不断的长城墙体和墙基。经专家委员会论证、国家文物局批准,最终正式确认明万里长城东端起点在辽宁丹东鸭绿江畔的虎山。正如《明史》记载的那样:“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

为了保护万里长城东端起点的这一重要遗迹,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创造精神,根据对万里长城“全面保护、重点维修”的原则,1991年10月,已故中国长城学会常务理事、研究员朱希元先生亲率设计人员自北京来虎山遗址草拟修复设计方案。1992年2月,丹东市政府再次邀请国家、省考古、古建筑、风景园林专家,召开“明长城东端起点修复设计论证会”,通过了“虎山长城修复设计方案”。

2009年4月18日,经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历时两年多的明长城资源调查,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使人们有史以来首次掌握了明长城的确切长度。长城作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已享誉海内外,虎山长城作为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已成为长城旅游的新热点。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