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追寻泾河魂21——丝路明珠 乾县

2024-08-14 来源:易榕旅网

从永寿县城出发,沿312国道向东南行驶15公里就进入了乾县地界。在车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乾县的地标性建筑——美丽雄伟的乾陵了。
自永寿进入乾县地界再行驶10公里就来到了乾县县城。与永寿一样,乾县也是处于渭北关中平原与渭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其北部属丘陵沟壑区,南部为黄土高原,县城所在地属带状平原,但这里已平坦了许多。显然,自此已逐渐进入了平原地区。

咸阳地区长武、彬县、旬邑、淳化、永寿等北部五个县区中,除了长武、永寿两县县城在原区外,其余三县县城都在川道中。泾河上游的宁夏、甘肃等县区县城在川道者也占到了80%以上。自乾县开始,泾河流域再无川道置县的县区了。
乾县北与永寿县接壤,南连兴平市、武功县,西接扶风县、麟游县,东邻礼泉县。全县总面积1002.7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乾县境内有泔河、漠谷河和漆水三条大的河流,皆自永寿境内而下。泔河在县境东北部,距县城7.6公里,当地人俗称为“东河”。泔河从乾县阳峪乡凤凰台北入县境,蜿蜒于东南至灵源乡西王村北出境入礼泉界,汇入泾河,是境内最大河流。漠谷河,古代叫沮水,又叫夹道水,位于县境中部偏西,当地人又称“西河”,与“东河”相对应。它一路流向西南,入武功县界后并入从乾县西陲而过的漆水后汇入渭河。据记载,上世纪50年代在乾县境内曾出土鸵鸟蛋化石和古剑齿象化石。这一发现说明距今200万年前,这里的自然环境和甘肃陇东地区是相似的。其后1958年、1980年、1988年三次考古发掘及文物普查中发现了81处新石器时代古村落遗址,多在河流两岸的台地上、河流转弯或两水交汇之处。可以看出,先民既傍水生活,却又要避免水灾之祸,因此便涉水择地而居。

乾县古时属有邰(即当时后稷的封地)农业发展较快,那一时期这里人们的活动区域已逐渐从依水而居向远离河流的台原发展。到了商、周时期,农业生产又有所发展。尤其是在周太王因避戎狄之侵,从豳州越梁山涉居岐山之后,乾地为岐周属地。经太王的经营,文王、武王的开拓,乾地已成为周的农牧业基地之一。东周时又属秦地,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袭用秦之前地名“好畤”始置好畤县。“畤”是帝王祭祀天地五帝的祭坛,由此可见早在战国秦时,这里便是帝王所相中的风水宝地。北魏时改好畤为漠西县,隋时改为上宜县,唐又置好畤,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唐高宗葬于县北之梁山,谓“乾陵”,遂更县名为“奉天”,以奉祀乾陵并将县治从好畤移至今天县城所在地。唐德宗建中四年(784年),升奉天为赤县,由京都直辖。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以奉天县置乾州,其后屡有更迭,到民国二年(1913年)改乾州为乾县。从乾县的历史沿革不难看出,自置好畤县开始至乾陵建于此之间,这里都是历代京畿要地。秦的两大宫殿甘泉宫、梁山宫遗址便是最有力的佐证。说到甘泉宫,我脑子里想到了淳化的汉甘泉宫,难道汉武帝的甘泉宫遗址所在地也有了争议吗?乾县的朋友解释说,淳化的汉甘泉宫无争议,乾县的甘泉宫是秦始皇修建的。据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仅都城咸阳周围二百里范围之内,就有宫殿270处之多,甘泉宫就在其中。关于甘泉宫还有一个故事。秦始皇嬴政的母亲皇太后赵姬与宦官嫪毐通奸并生育了子女,嬴政发现后震怒,将嫪毐处死,将其与太后所生孩子摔死,又将太后发至秦故都雍城,永不复见。为此朝臣上谏,但均被始皇驳回,并下旨不许再谏此事。但上谏者仍是不绝,有一朝臣以死相谏,直言嬴政此举为不孝,太后虽有过,但始皇已将其余人等一一处治,身为人子,不尽子之孝道,何以为天下人之楷模。时间长了,始皇也有了悔意。当年嬴政在赵国为人质时,母子相依为命,毕竟母子情深。但身为天子,一言既出又怎能收回,况且当初将太后逐回故都时曾说过此生不复再见,除非下到黄泉。历来皇上身边的人是最能揣摩圣意的,见始皇有意赦免太后,便想办法在距雍城(今天的宝鸡凤翔一带)和都城咸阳均不是很远的好畤择地建起了甘泉宫,引当地泉水穿宫而过,以合始皇当年黄泉相见之意。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九年,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秦王朝短命,所修宫殿要么被毁,要么被后世皇家沿用,秦甘泉宫因离都城咸阳较远而未毁坏。被汉朝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作为巡游、避暑、狩猎沐浴的行宫。乾地甘泉宫虽是秦建却为汉用,因而当地有汉宫流泉之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宫殿颓倾,甘泉干涸,如今也只剩瓦砾残片了。另一处宫殿则是梁山宫,从县城出发去乾陵的途中,在一片麦田中间有一覆斗形的夯台,被告知这便是当年秦梁山宫的遗址。带着狐疑我们穿过麦田来到夯台上,这座夯台土基东西底边长37.5米,南北底边长25米,高5米。

关于梁山宫也有一个典故,在央视的大型电视剧《秦始皇》中有这样一段情节:丞相的车队从梁山宫经过,始皇看到其车仗规模过于庞大,便说了一句“太过奢华,比朕的威风还大”,言语间流露不满。第二天,丞相立即减少了车骑,始皇发现后大怒,认为身边的人泄露了秘密。在当时,皇帝的行踪言论等是不允许随意泄漏的,且始皇妄图追求长生不老,术士进言说,不让人知道自己所住的宫殿,这样才能得到不死之药,才能成仙。这一泄密,让始皇很不高兴,震怒之下的始皇,下令将当时在身边的人,无论男女一律处死。始皇的行迹自此更加隐秘,而这也为其死后,赵高、李思密不发丧并修改诏书致秦速亡埋下了伏笔。可见天下诸事都如双刃剑,度若把握不好,不利反成其弊!我们在夯台及其周围巡视一圈,竟也见到了几块残损的绳纹瓦,可惜恢宏的宫殿已不复存在,只有远处梁山上的乾陵傲然俯视着这里的一片残迹。中国有句顺口溜“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陕西黄土埋皇上”。在20多万平方公里的三秦大地上,遗存了59座帝王陵墓,其中唐帝陵就有18座之多,乾陵则是这十八陵中最西边的一座。是我们沿泾河走来的第一座帝王陵墓,也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个性的一座帝王陵墓。

很久之前,每当途经此地,便会望着这座被誉为“睡美人”的陵墓生发出许多臆想。那时教科书和所听的故事中,这座陵墓的女主人多被冠以狠毒、阴险等贬义词。每每至此,脑海便会出现一个恶毒老妇的形象,丝毫看不出来这座陵墓的美姿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面的扩大,以及史学家们逐渐客观地评价。一代女皇武则天在人们脑海中已是妩媚、刚毅、坚韧的女性形象了。连日来的采风活动都是雨雾相伴,行至乾县时天基本放晴了,去乾陵的前一夜我心中暗暗祈祷明天一定要是个好天气。果然天遂人愿,第二天天晴气爽。巍巍女皇陵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更显得气势宏伟、婀娜多姿。这座陵墓号称“天下第一皇陵”,是因为其拥有了太多“唯一”的头衔。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埋葬于此;一对夫妇,两朝皇帝,合葬一室,这在全世界也是极其罕见的,这是第二个唯一;第三个唯一就是乾陵是目前18座唐代帝陵中唯一没有被盗过的陵墓。

这位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女性创造了太多的奇迹。在其后1200多年之中,对乾陵虎视眈眈者数不胜数,其中有名有姓的“大盗”就有17名之多。然而时至今日,乾陵依然安然无恙,以自己虽已残破但却坚不可摧的身躯保护着陵墓中的二位主人。秦皇陵被保护性挖掘、汉武帝茂陵早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也被扫荡了、康熙大帝及其后世君王的尸骨都凑不齐了,这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帝王君主死后不能自保,唯女皇则天大帝如生前护佑夫君的大唐帝国般保佑着夫君与自己的陵墓未遭盗扰,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而其中也自有其原因所在。首先得说说乾陵所在的梁山,听到“梁山”二字,立即让人想到《水浒传》中的水泊梁山,那是在山东。据统计,全国取名梁山的山峰有九处之多,分别分布在山东、山西、安徽、福建、陕西、四川等地。其中陕西就有三处,分别在韩城县、南郑县和乾县。而这些“梁山”当中,把自然山峰作为天子最终归宿地并因此闻名的,就只有乾县境内的这座梁山了。关于梁山的来历,乾县民间流传着一个说法。据说当年这里全部为松柏林所覆盖,周太王因避戎狄之祸,带领周人自豳迁岐,从此而过,还曾在山上休息,觉得此山清凉爽快,便起名凉山。后来树木毁坏,凉山变成了一道秃梁,人们便取“凉”的谐音为梁山了。传说是否可信且不论,我国的文献中最早关于梁山的记载是《孟子·梁惠王》一书,载曰“太王去豳,逾梁山。”可见梁山确实是一座古老且有名的山峰。

梁山的地理位置也极为特殊,位于当时的都城长安西北方向80公里处,是当时的畿内,其所在位置又是八卦之乾位。按《易经·说传》说:“乾,天也。”古代帝王以天子自居,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礼仪制度等方面,无一不是,而作为历史上唯一女皇的武则天在这方面则更甚。梁山山巅一分为三,形成三角鼎立之势。这种独特的自然地形,唯乾州境内梁山所独有。独特的地形和山势足以显示皇权高于一切和高大凌空、不可一世的气势。而在陵墓建成若干年后,不知是谁第一个发现了乾陵美丽的一面。那就是从远处眺望乾陵,会惊奇发现,这座陵恰似一位睡美人,悠闲而静穆地仰躺于天地之间,高耸的北峰是她微微抬起的头,笔直的神道是她的玉颈,苍翠的松柏是她秀美的头发,南二峰是她挺拔的双乳,延伸的峰峦是她舒展的双腿。让人不由惊叹这座依自然山势而建的陵墓,是巧合还是大自然神奇的造化,抑或是人力所为,留给世人无限遐想。大多数人只看到武则天选择梁山为陵是因其从“风水”角度来考虑的,它南临渭水,北有泾水,东有泔水,西有漠水,四水环绕梁山乃风水宝地。据说当年李淳风、袁天纲两位风水大师从不同地点出发同时选中此地,又有在这里建陵有利于女主之说,这些传说可信又不可信还不全面。

其实,武则天是一位善于学习又勤奋工作的女人,是一位很有才干的女政治家。因而在其选择陵地时绝不会仅仅是为延其龙脉、死后享受这么简单。在唐代,长安通往西北的大道有两条。一条沿渭河经今天的兴平、武功、扶风、凤翔、陇县到达甘肃的秦安而西去;另一条经礼泉、乾县、永寿、彬县、长武到达甘肃平凉,即今天的312国道西兰路走向。当时梁山是长安通往西北的必经之地,梁山是东西通衢的咽喉,处于西北方向,而此地恰恰是敌人进攻的方向之一。秦汉时如此,唐时更是如此,尤其是自此向西北通向庆阳,而庆阳以北便是地形绵延的沙漠,西北来的敌人最易由这里南进威胁长安安全,因而武则天将陵墓选在了这个关中要冲之地,让其与长安城遥相呼应。因为在那时,帝王陵墓的守护卫队其规模也是比较庞大的,守卫陵墓就等于守卫长安西北门户,守住了西北门户实际上也就守住了京师长安。只此,一代女皇的远见卓识实足令历代男性帝王汗颜了。在乾陵现存地面的珍贵文物中,最吸引人眼球的便是千年褒贬不一的无字碑和充满神秘色彩的六十一蕃臣石像了。在乾陵司马道西侧,朱雀门外西阙楼前,有一通高6.3米,每边宽1.86米的石碑,这是唐高祖李治的“述圣记碑”。此碑堪称乾陵一绝,因为其碑文是武则天撰写、中宗李显笔书的记述高宗皇帝生平事迹与文治武功的文章,这可以说集三位皇帝之气于一身的石碑。高宗李治虽非历史传记中那般懦弱无能,其当政之初勤于政务,加之长孙无忌等大臣的尽力辅佐,使得太宗的贞观盛世得以延续,也不失为一代有为君主。但不幸的是其后半生被有着雄才伟略的妻子无可遮拦的光芒耀映得暗淡无光。生前如此,死后亦如此,他的述圣碑虽然集三位皇帝之精华于一身,也抵不过与其遥相呼应,坐落在司马道东侧的那通无字碑的无限风光。

无字碑是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琢而成的,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99.8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身雕刻的龙、马、雄狮及花草纹饰十分精美。无字碑最初是没有刻字的,现在碑上的字是宋以后的游人刻上去的。据统计,从宋到明共有39人刻了42节文字,内容大多是历代官宦乾陵的记游文字和历代文人的吊古抒怀诗句。看来国人自古就有游览题字之嗜好,只是相比之下,古人留字是显其诗赋风采,抒其心怀。而今人则多是以“某某到此一游”为好,岂不知留下的是“恶名”,使本来的风雅之事演变成了恶俗陋习。无字碑上所刻题记记中,有一段反映金代修复乾陵的文字,大字为少数民族文,小字为注释汉字。起初人们误以为这段少数民族文字是金代的女真文。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在内蒙古巴林右旗附近发现了辽代兴宗、道法帝后的契丹文字哀册,其与碑上文字同属一种,是早于女真文的契丹文,无字碑上的那段文字正是公元1134年用当时的契丹文刻写的。契丹文创制于920年,到1184年后,金章宗诏罢契丹字,全面推行新创的女真文。契丹文仅使用了200多年,女真文的创建受契丹字的影响,二者有相似之处,所以之前将碑上的契丹文误认为女真文。随着女真文的推行,契丹字几乎绝迹。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仅保存有5个契丹字,因为这段契丹文字的碑刻,又使无字碑有了更大价值。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金国乃是少数民族所创,在其统治中原时能修复乾陵,足可见陵主人之影响及在后世各民族心目中的位置。关于无字碑缘何不刻一字徒留空碑,众说不一。比较权威性的说法有三种:一是武则天临终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二是武则天认为自己“德高望重,无言可书”;三是中宗李显难定称谓“故而不书”。我个人比较支持第一种说法,我们来回顾一下一代女皇为后世褒贬不一的传奇人生。

武则天以一个女子之身由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到高宗李治的昭仪再到皇后、皇太后,进而做了大周的皇帝,从辅政、监政到亲政,实际统治了中国近半个世纪。虽然武则天以自己独有的敢为天下先的胆略和魄力,用超常的智慧、过人的才华和善于驾驭复杂局势的特殊本领使大唐抑或大周上下政局稳定,经济较快发展,文化日渐繁荣,国力日益强盛,百姓安居乐业。但却始终未能得到那些世袭的望门贵族及文武大臣们内心的臣服和拥戴。因为,由一个女人来统治帝国,这在处于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大唐,是那些封建意识和传统观念极强的官吏们甚至黎民百姓都难以容忍的。但却又无人可以改变这一现实,因而在其统治期间权利角逐的事端时有发生,这就迫使她在对治国方略运筹帷幄的同时,一方面开创了“以文取士的科举制度”来选用辅政要臣的制度,使庶民中的众多英才跻身政坛,打破了过去的世勋制,为自己笼络了一批可用之才。另一方面,不惜任用酷吏,大兴告密之风,对李姓诸王和武姓族人及王公大臣中的反叛者或大开杀戒或贬谪流放,对那些不臣服之人以有力的还击。致使其当政期间流传着“牦鸡司晨”、“秽亵皇宫”的绯语谤言,包括她一直重用并宠信的那帮文治武功的近臣,也都一直把希望寄托在李显、李旦继承皇位恢复大唐王朝上。晚年的武则天其实已经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召回李显立为太子。然而就在她还没来得及返朝之际,神龙九年(公元705年)正月,已经迫不及待的李唐旧臣、宰相张谏之等密谋,以恢复李唐为号召发动了逼宫,拥中宗即位,将武则天移居上阳宫。同年十一月,武则天病逝于上阳宫,“遗制附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为李唐鞠躬尽瘁经营了近半个世纪天下的武则天,在丈夫高宗李治沉睡22年之后,才筋疲力尽地以一个妻子、一个女人的身份重新躺在了丈夫身边。

作为一个有着雄才伟略、远见卓识的女政治家,武则天清醒地认识到。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制度下,一个女人无论本领再大,无论做出了如何惊天动地的事业,都难以得到社会的肯定和历史的公正评价,因而其身后不述圣记只留一巍巍无字碑,是非功过但凭后世评说,这该得有多么宽广的胸怀才能如此啊!不管后世评说如何,武则天生前的政绩和其死后所创造的奇迹,让每一个人不得不折服。从武则天躺进乾陵的那一刻,梁山就没消停过。乾陵丰厚的宝藏吸引着职业盗墓者、封疆大吏、土匪、军阀、甚至农民起义军,铁锹、锄头、火药、甚至大炮都曾经在梁山的躯体上留下过凿痕,梁山两侧40多米深的“黄巢沟”至今仍清晰可见。

连凿包括唐太宗昭陵在内17座唐皇陵的五代时耀州节度使温韬,三次上梁山均遭风雨大作,人马一撤,天即转晴,如此邪乎的事让温韬断了挖乾陵的念头;民国时期国民党将军孙连仲,学着孙殿英炸清十三陵的样子,试图炸开乾陵。谁知炸药炸开墓道三层竖立石条准备进入时,忽然冒出一股浓烟盘旋而上成为龙卷风,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七个首当其冲的士兵立即吐血而亡,孙不敢再挖了,撤军作罢;到新中国成立,村民无意间发现墓道,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妥善处理,暂不发掘,使得乾陵的二位主人至今仍安眠于此。武则天是一个善于用时间打败一切的人,她用18年的时间当上了皇后,用35年的时间当上了皇帝,死后又用1200年时间打败了人间的盗墓贼。证明了自己乾陵的坚固和魅力的不朽,这该是一个让多少人又敬又怕,又爱又恨的女人啊!

六十一蕃臣石像,也称六十一王宾像,在乾陵朱雀门两侧,按队形整齐分列着。东29尊,西32尊。雕像和真人大小相似,穿着紧袖袍,腰束宽带,足蹬皮靴,双手拢袖做抱笏状。这六十一石人群体雕像乍看起来个个身穿官袍,腰束玉带,十分相似。但走近石像群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服装和配饰上各有差异,而这些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官衔。今天这六十一尊石像仅有两尊完好,这两尊头部完好的石像,面部深目高鼻,一尊头梳小辫,一尊是卷发八字胡,其体貌特征明显不是本土人士。

我们知道,历史上周、秦、汉、唐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的4个王朝,而长达300年的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最强大的高度文明的国家,也是我国各民族统一的封建王朝最兴盛的时期,在国际上的地位十分显赫,其同世界上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互相往来。每年都有大批外国使节和少数民族首领来往于当时的首都长安,还有数以万计的外国人和少数民族来唐朝经商、留学和侨居。这些情况从乾陵陪葬墓出土的各类壁画、雕塑、彩俑等文物中都得到了充分证明。唐朝建国30余年后是高宗和武则天执政,这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同唐朝建立了外交关系。据专家考证,这六十一石人雕像绝大部分都是唐王朝属下的各族官员,或是宿居京师的诸属国国王、王子,其中大多是大唐朝廷的大将军、卫将军,同时受命兼任唐边疆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这些石人背部都刻有名字,现在大部分已不清楚了,但据可以看清的字迹考证,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这些石像是唐王朝当时国力强大、文化发达的见证。人们最想知道的是,这些石人像头部是怎么被毁的。关于这些,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但是各种推测猜想不断。有的说千百年来,石人石马已变神成妖,黄昏后常毁坏庄稼,吞食牛羊,当地群众气愤至极,将石人头部打掉;有的说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来到乾陵,看到他们国家的使者和首领为中国皇帝守陵,觉得有失尊严,所以打掉头部,让人无法辨认;还有说毁于“破四旧”中。传说终归是传说,不可考,但由此也不难看出,这些石像的损坏与丢失都与人为有意或无意毁坏有关。

乾陵的魅力不仅在其主人,还有那一座座精美的石雕和文化信息量丰富的陪葬墓出土文物。

乾陵陪葬墓共有17座,包括2个太子,4个公主,3个王子,8个文武大臣,其中章怀太子墓占地26000平方米。章怀太子是唐高宗与武则天所生第二个儿子李贤,因兄长太子李弘病死而被立为太子,其才思敏捷,处事得当。因召集当时著名学者注释《后汉书》,注解中出现影射母后临朝与外戚专权的文字而受到武则天猜疑,最终获罪废为庶人充军四川巴州,并写下著名的《黄台瓜辞》,其情悲切凄惶之极。“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尚自可,四摘抱蔓归。”乾陵陪葬墓中,除九位大臣是武则天赐陪葬乾陵之外,其余多是中宗李显追赐陪葬于此的。不知这些生前互为宿怨的君臣、母子等人黄泉下相见又该作何感想。

永泰公主墓,是乾陵博物馆所在,最具价值的便是墓道两侧的壁画。这些壁画不仅是价值极高的艺术品更是研究当时人们生活、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情况的珍贵史料。1962年6月,时任中央美院教授、中国画系主任的叶浅予先生面对这些千年前的唐人墨迹,叹为奇迹,并写了一首诗,极能体现壁画之神韵:公主长眠宫女在,壁上着意塑粉黛;口角眉间似有情,是喜是忧费疑猜。长安人家掌上珠,一入宫门去无来;赢得诗人多少墨,写向深宫幽处哀。画工自有生花笔,不学文章枉弄才;妙得容颜刻芳华,曲尽风姿写仪态。寂寂庭下婷婷立,楚楚神态激人爱;妙手到此功已毕,留得余思功高哀。这首诗不由引起人们对大唐文化神韵的深思与遐想,我们也在深思与遐想中暂别了乾陵。

在乾县境内还有隋末代皇帝恭帝杨侑的墓,杨侑被唐李渊而废并赐今天乾县大杨乡为其食奉之地,大杨乡还有杨侑墓塚可寻。唐僖宗李俨的靖陵也在乾县境内,只是这两座陵墓,一个是隋废帝一个是唐朝末期皇帝,其陵墓又岂能与号称“天下第一帝陵”的乾陵同日而语。

乾陵的建成,也改变了这方土地的命运。自乾陵建成后,中宗李显将乾县县治由以前的好畤迁至今天的县城所在,并取奉祀乾陵之意,取名奉天县,建筑了龟形城。龟形城是由唐代兴盛的,在中唐时龟作为图腾替代了之前的虎符,龟城文化是乾县的又一亮点。2006年8月乾陵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项目。

在从乾陵返回县城途中,我们看到沿路的商铺建筑等都建成了仿唐风格,建筑上配以中国红的仿唐宫灯,已初显大唐之风。特别是晚上,灯火通明之时,夜晚将现代建筑及设施等一一隐去,只留宫灯映照下的仿唐古街,确有如临大唐盛世之感。在乾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那就是“先食乾州味,再游女皇陵”,可见乾县小吃知名度之高。其中乾州四宝最为驰名:挂面、锅盔、馇酥、豆腐脑。

挂面,用精粉手工制作,细长匀称,洁白筋光,调以酸汤,汤上飘香菜、鸡蛋饼花、韭菜碎末,喷香而味长,且用小碗盛用,俗称“一口香”。

说到锅盔,咸阳地区比较有名的锅盔有长武锅盔、乾县锅盔、武功锅盔。长武锅盔传为唐太宗浅水塬大战时士兵所创;武功锅盔以厚而大闻名,俗称“睁眼锅盔”;乾县锅盔因其位于乾陵,多为人所识,最为著名。相传当时修筑乾陵时,士卒用头盔烙馍,历千余年,几经改造即成今天“乾州锅盔”。锅盔用精粉做成直径约25厘米,厚2厘米的面饼,用擀面杖压成花纹,形似菊花,碳头上烘下烤,外表黄白相间,内瓤起层,外层酥脆,久放不霉。

馇酥用马油和面,制成约三寸的圆饼,加冰糖、青红丝、绵白糖,入油锅煎炸,即隆起成薄泡状,香酥脆甜,为甜食妙品。

乾县四宝中的豆腐脑最受欢迎,外地人途经乾县,总要停下来吃一碗乾县豆腐脑。乾县豆腐脑用黄豆磨制而成,因这里的水质良好,点化成的豆腐脑细白柔韧,鲜嫩可口,搅而不散,加上其调料考究,咸辣酸香,再就着手工馒头吃,现在想起味香似乎已在口中回旋。除了乾州四宝之外,乾县的酱辣子、豆面糊糊等也是有名的中华小吃。这些乾地衍生的特色小吃背后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留待读者亲临其地,细细品味吧!作为丝路重镇,乾地民俗文化也很有特色,剪纸、布艺等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民间手工艺品我们在乾陵旅游纪念品经销店就领略其风采了。值得一提的是乾县的民间打击乐艺术活动“蛟龙转鼓”,乐队一般有六锣、七鼓、十四铙,另有两人吹长号,一人指挥,一共30人。乐器以饰有蛟龙图案的大鼓为主,其具体打法分坐鼓、转鼓两种。坐鼓演奏,鼓在前排,锣插其间,铙在后排,号排两边;转鼓演奏,鼓摆梅花形,铙、锣、号成弓形站在后排。“蛟龙转鼓”音调高亢粗犷,节奏激烈紧张,振奋人心,展现出乾地人激昂豪放的气概。“蛟龙转鼓”最初是先到庙宇寺院拜神,主要以敬关帝、菩萨为主,然后再是土地、龙王、娘娘神庙等,以祈求神灵保佑,表达了群众渴望免除自然灾害,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这种鲜明的祭祀性特点,吸引着广大群众参加。由此不难看出它与群众的民俗心理活动互相依附和缘衍关系,是当地人民思想信仰和传统习惯的集中反映。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蛟龙转鼓是经过重新挖掘、整理和加工的更富民族艺术气息。乾县“蛟龙转鼓”同另一民俗艺术“弦板腔”同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予以保护性发扬传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乾县地灵必有人杰。乾县唐时赵隐一家四代,有三宰辅,五进士,六御史,名著唐史。近代有被誉为“东方莎翁”的范紫东,其代表作有《三滴血》《软玉屏》《翰墨缘》等秦腔剧作,一生编剧70余本,其剧作在中国戏剧史、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篇章。陕西文坛“五虎上将”之一的杨争光,也是乾县籍人士。

作为古丝路重镇的乾县,不仅有着深厚的多元化文化积淀,商流贸易也十分活跃。在丝绸之路所经当时的陆陌、阳庄镇等地商贾云集,生意兴隆,曾是客商歇脚交易的主要驿站集市。建国后乾县的三眼桥梓口化纤市场也曾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化纤布集散地。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乾县现代农业、工业、第三产业都相应有了跨越式发展。我们相信,不远的将来,乾县这颗“丝路明珠”会更加璀璨夺目!

显示全文
Copyright © 201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