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追寻泾河魂01--山水之城泾源县

2024-08-13 来源:易榕旅网

泾河养育了千千万万的泾河儿女,泾河孕育了千姿百态的泾河文化。作为泾河的子孙,由于对泾河文化的茫然与无知,让我心底一直叠压着“寻找泾河源”的愿望,这梦想好些年都挥之不去,总想有一天去探访她的前世今生,触摸她千万年来生生不息的脉动。


2010年9月开始,采风团一行五人历时三个月,从初秋到初冬,行程一万四千多公里,走遍了泾河流域县区的山山水水,收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



从泾川到泾源,一路与雨为伴。自泾川开始,越往前走雨越大,好在如今的路况都好,但心里还是有些焦虑。我们此行是关于泾河,和水有关,我们出发之日又下雨,这是好兆头啊!这也许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显现方式吧,所谓的好兆头,应该是人的一种心理暗示,给在困境中的人一份信心和力量,也正是中国传统的“福祸相倚”理论的延伸吧。天黑夜雨中,我们从六盘镇离开312国道,按照路边的指示牌,向南前行,通往泾源的路上车辆稀少,车窗外一片漆黑,只有在转弯时才能在车灯的弱光下看到路边湿漉漉的葱绿的草丛。在黑暗中行驶40分钟后,终于到达了泾源县城。


在泾源的第一个早晨,第一件事情就是迫不及待地打开窗子,雨还在下,但已经明显小多了。让我惊喜的是,眼前竟是如此秀美的一座山城!



泾源县城地处川道间,四周被群山环抱,远处逶迤的群山一片墨绿,城外的田地一块块整齐地排列着,一条河穿行田间,农田尽头的山宛若一台巨型织布机,而那一列列生长着各色庄稼的田地恰似一幅幅织成的锦缎铺在川道里,一派江南水乡风光!真不敢相信自己置身于西北宁夏的一个小县城。


我们迫不及待想领略这座山城更多的魅力。


泾源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南端,东西南分别与甘肃平凉、华亭、庄浪为邻,北与宁夏固原、隆德相依。


六盘山下,泾河源头。这是书上关于泾源的简约记述。然而,文字间谁又能读出眼前的这份清逸和秀美,瞬间让我对这次活动的信心更足了!



泾源县城所在地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香水镇,穿香水峡,出山后的冲积开阔地便是香水镇。泾源县城虽然不大,但玲珑毓秀,如小家碧玉,几条主要街道干净整洁,树荫浓密,位于县城东面的文化广场既有回乡风情又有现代气息,车行在街道上,不时有岐山哨子面、西安羊肉泡等招牌从眼前掠过。街市上摆摊的男人们头上都戴着白色的回族圆帽,女子则裹着黑、白、绿等不同颜色的头巾。同车的于副主席向我们介绍说,泾源县总人口有12.6万,其中回族占72%,是宁夏回族人口比例比较高的县份之一。泾源县11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7.9万亩,林地41.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8.5%。


我们的第一站是距县城20公里的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一路走着,总有不知名的大小河流相伴,这引起了我们的好奇,“那是泾河吗?”,于副主席告诉我们,在泾源,泾河水系有新民河、东峡河、老龙潭泾河干流,二龙河、还有盛义河、香水河、羊槽河、暖水河等8个大的支流。泾源县地处六盘山腹地,因六盘山良好的植被涵养,泾源县各处大小溪流三百多条,这些纵横分布的大小支流都从不同方向汇入了泾河。我不禁感慨先前听说的泾源“百泉汇流”确实不假!


当车子停在六盘山森林公园门口时,我们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映入眼帘的完全是一副浓墨重彩的中国山水画!深绿色的山峰高低错落,连绵延伸,云雾在山间缠绕,清澈见底的河水在身边汩汩流淌着。不论从那个角度去看,满眼都是云雾缠绕的绿色山峰。时值晚秋,山上茂盛的植被色彩各异,一片片深绿中点缀着各种不知名的树木红、黄、橙的叶子。


这里山高不亚于秦岭,但其植被较秦岭更茂密,极目远眺,层峦叠嶂,遍地绿草茵茵,涓涓细流竞相涌出,两侧悬崖绝壁对峙夹拥。


进山不久,到了凉殿峡。



凉殿峡又叫凉天峡,是六盘山腹地群山中悬崖绝壁夹持的一道长10公里的峡谷。谷底溪水潺潺,山腰云雾袅袅,雨水浸润的群山愈发显得苍绿。环顾四周,幽雅清静的深山峡谷让人心爽神怡,置身于此,一切世俗的烦恼都会在此刻烟消云散。在峡谷中被称为“点将台”的宽阔台地上,有仿建的古代哨楼,以及古建筑的基石、桥墩、马槽、拴马桩、石磨等。看了介绍才知道,这里曾经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避暑行宫,他在西征西夏时病逝于此,元世祖忽必烈也曾经在此屯兵避暑。如今这里已经成了观光避暑的旅游胜地。登上哨楼,极目四周这些古代军队安营扎寨的遗物,遥想这里昔日曾经的辉煌与喧闹,抚今怀古,无限感慨。


身在森林公园中,真是步步观美景,处处有惊喜。


过了凉殿峡继续沿山谷前行,不到五公里又是一处著名景区——小南川。小南川是一条长6公里的深山峡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小南川千姿百态的水石风韵。


河水是小南川最好的导游,徒步沿河逆流而上,幽幽峡谷时宽时窄,时而壁立千仞,时而巨石挡道,似无前路。行至石前却又发现在石水之间有仅容一人通过之幽径,低头俯视,水在石上流,树在水中生,似虬龙盘枝,涧深水疾,流水飞瀑迎面而来,清水碧波时而飞落深涧,时而在石间回旋翻滚。飞瀑形态各异,如练、似绢、若扇,经受千年流水冲击的千姿百态的石头依卧水中,妙趣横生,引人遐想。


小南川峡谷内湿润温和,清泉石上流,绿苔石上生,绿茸茸的苔藓覆盖着奇异的怪石,甚至连树干枯枝也披上了绿苔。满山的华山松、白桦、山杨、椴、栎等树木相间相生,层层叠叠。谷底溪水涌流,山上树木苍翠,山因树而美,树因水而秀。沿着弯弯曲曲的幽径前行,脚下落叶如毡,头上枝叶似盖,陶醉其间,心境摇曳。


不由感叹:人人都说九寨美,相比之下这里豪不逊色,堪称小九寨。于副主席不无自豪地说:我们这里就有小九寨的美称啊!


不知不觉中两个小时过去,我们走出小南川。在小南川沟口,有一根巨型古木,是2002年被大水冲露出土的,经鉴定,这是一根树龄150年,入土时间距今约7000年的巨型云杉古木。其木质坚硬,色泽泛红,现在依然纹理清晰,在大西北实属罕见。看到这个,我便能想通为什么这里的山水既有北国之雄又兼南国之秀了。古木的出土,证明这个区域在史前期原始森林生长繁茂,虽历经地球一次次的地质运动,地貌和自然气候变化翻天覆地,但仍留存了这一片俊秀隽美之地,这不能不说是大自然对泾源的特殊馈赠。


占地386公顷的六盘山生态植物园里,设置有24个园区,培植植物83科219属436种,形成了能够体现中国西部花卉文化、中草药文化、森林生态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集生态旅游、科研教学、植物保护等需求的主题特色景观区。


泾源县境内国家级六盘山自然保护区拥有众多的珍稀动、植物和昆虫,是人们从事科研、考察的理想天地。


我们走进一家整洁的四合院,这里房屋的建筑风格和陕西关中相似,坐北向南的五间平房,红瓦白墙,窗明几净,彩砖铺就的仅容一辆车通过的院中小路,两边是对称的两块菜地,萝卜、辣椒、西红柿整齐地排列在菜园里。菜园周围的小野菊、格桑花艳艳地开着,点缀着这个整洁的农家小院。正房的客厅里贴着麦加圣图和阿拉伯文对联。


热情的主人是一对30多岁的青年夫妇,还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和一男一女两个六七岁的孩子,男主人的着装和汉民没什么区别,女主人戴蓝色圆撮口帽子、包着粉色的头巾,老人戴着平顶小白帽,蓄着山羊胡。在主人夫妇为我们准备午餐的时候,我和老人攀谈起来,听说我们来自陕西,老人异常高兴,说他们祖上也是陕西人,老家在陕西渭南,来这里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在与我们交谈中,他们也是一口地道的陕西方言,这让我们全然没有了来到异乡的感觉,老人不时略显急切地询问陕西的情况,言谈中隐隐流露出对故土的向往和留恋。后来我们去老龙潭景区时,也有一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说自己的老家是陕西渭南,到他已经是第五代了,但他们从没回过陕西,别的不再多说。我心中甚是疑惑,问政协的同志,他们也只说泾源的回民都是陕西迁来的,别的不愿详谈,我们不便再追问。


后来在翻阅资料时才明白了其中原委。泾源在商周至秦代,较长时间为北方少数民族游牧之地,历来是游牧民族与中原政权交战的前沿,是重要的攻防关口。至宋乾德二年(964年),承袭华亭县地设置安化县,是泾源县建县之始,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安化县为化平县,后并入华亭县又划出设化平直隶厅等。1950年,清代以前,也就是以前的化平县并没有回民,清同治元年(1862年),陕甘爆发了大规模的回民起义,持续10年之久。1871年,清廷镇压回民起义后,令陕甘总督左宗棠进行“善后安抚回民”,左宗棠选择了隆德、固原、平凉、华亭四州县交界的化平川也就是今天的泾源县设置化平川直隶厅,前后两批将1.1万陕西回民安插于此,顽强坚韧的回族人民不惧艰险,自力更生,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书写了光辉灿烂的历史。至今的泾源回民依然说着祖辈们口传下来的陕西方言,泾源还流传着一句歇后语:泾源的回回——根在陕西。


由于历史渊源和宗教信仰的原因,性情豪爽、乐观自信的泾源回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自己衣、食、住、行等方面特有的习俗。


当天,我们就品尝了一顿以回族传统菜肴为主的丰盛午餐。除了蒸土鸡、蒸野兔、玉米、荞面等杂粮小吃,还有苦苦菜、苜蓿菜、蕨菜、刺五加等六盘山的野菜,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以洋芋为主的风味小吃。洋芋碎末、洋芋懒糕、洋芋鱼儿、洋芋丸子,简直就是洋芋的盛宴!特别是洋芋丸子,如果不是主人介绍,我还真尝不出那丸子是用洋芋做成的。洋芋是泾源重要的农作物,产量颇大,而粮食生产相对薄弱,农民的生活水平比较低,洋芋是生活的主打品,所以聪慧的泾源人能把洋芋做出如此多的花样来。


我们邀请老人一起用餐,他婉言谢绝了,同行的人告诉我们,现在正值回族斋月,在封斋的这一个月里,每天日出之前,日落之后才能进食,其余时间不能用餐,甚至连水都不能喝。我们知道回族与汉族有许多习俗的不同,只尽量不触及他们的忌讳就是了。



午饭后,我们终于要去此行最向往的因魏征梦斩泾河龙而闻名、俗称“泾河脑”的泾河正源——老龙潭。


在泾源,关于老龙潭的民间传说故事几乎人人皆知。《西游记》第十回“老龙王拙计犯天条魏丞相遗书托冥吏”,说的就是泾河老龙潭发生的故事。传说唐贞观年间,连年大旱,颗粒无收。宰相魏徵扮作老农微服私访到了老龙潭,信手卜卦,得知玉皇大帝已降旨八河总督泾河老龙次日子夜布雨,便在干裂的地里种瓜点豆。变作凡人的泾河老龙见状很是惊奇,魏徵实言相告,龙王此时并不知降旨布雨之事,便与魏徵打赌以争输赢。泾河龙王回宫后果然接到玉皇大帝的圣旨,为了不输给魏徵,擅自将一天一夜的和风细雨改为三天三夜狂风暴雨,直下的洪水泛滥成灾。一天,魏徵与唐太宗李世民对弈时突然熟睡,原来此时玉皇大帝召见魏徵,命其监斩触犯天条的泾河龙王,梦中魏徵将泾河老龙斩首。


一百多年后的唐贞元年间,老龙潭又演绎出“柳毅传书”的千古佳话。泾河老龙王被斩后,其子继位,洞庭龙王按照玉皇大帝的旨意将独生女嫁给泾河小龙王,但泾河小龙王性情残暴、喜新厌旧,将龙女流放到泾河滩上牧羊。进京赶考落第的湖南书生柳毅,到泾阳寻访好友途经此地奇遇龙女,遂帮龙女传书洞庭,龙女的三叔父钱塘龙王率兵三千将其救回,后龙女变为凡女,与柳毅结为夫妻。至今,老龙潭附近的悬崖下还有“龙女洞”。


除此之外,相传那位家喻户晓的活佛济公,曾在新民乡张家台石窟修行;穆桂英挂帅镇守三关时,曾在今黄花乡境内“两峰如柱”的秋千架身着战袍荡过秋千。这些民间流传千百年的故事也从另一方面透出了泾源历史文化的悠远。从泾河源镇向南10公里就来到了深藏与崇山峻岭之中的老龙潭。进入一个雕梁画栋的仿古山门之后,映入眼帘的便是老龙潭形似琵琶的头潭。琵琶琴身部分水色呈深绿色,蓝天白云及两岸的青山绿树倒映潭中,相映增色。琴颈便是山涧,山势狭窄,越往里越窄,最窄处仅三四米。沿着头潭左岸拾阶而上,悬崖石壁上随处可见游人题刻,崖壁上的石龛供奉着李世民、柳毅神君的牌位。上坡后较为平缓的路旁竖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清代水利学士兼中卫县令胡纪谟呈送给乾隆皇帝的《泾水真源记》其诗文曰:


无数泉飞大小珠,老龙潭底贮冰壶。

汪洋千里无尘渣,不到高陵不受污。



这首诗成了泾渭分明、泾清渭浊的有力佐证。从石碑处往下,便是老龙潭的二潭,二潭由两个葫芦形水潭组成,大凡有潭之地,必深涧悬崖,从高处俯视潭底,两侧的石岩峭壁从中间划开,犹如龙门,潭水自上而下冲流而出,绿波银浪翻滚,冲入谷底,流向头潭。钻过人工开凿仅容一人而过的隧洞,就来到了三潭,如今的三潭出已经筑起了一道大坝,从葫芦形的二潭往上,三潭在大坝阻挡下顿然开阔,一座人工天桥与大坝平行,站在天桥上向二潭望去,峡谷中断臂悬崖,苍松倒挂,流水飞瀑风吼雷鸣。



转身再看三潭,峡谷中两岸山峰对峙,高耸入云,两岸山峰红褐色和土灰色相间,分层相叠,整齐有序,十分壮观,分明一派“高峡出平湖”的绝美景象。沿三潭左岸狭窄的石阶向前约一公里,到了四潭,俯视50平方米左右的椭圆形潭内,潭水深蓝,在太阳照耀下似山中的一块宝石闪耀。



潭周围20多米高的山崖上长满树木藤蔓,潭水进口约一米宽,溪水从上直泻而下,出口像个闸门,水在出口打着旋儿,溢出的流入三潭。



游人大多行至四潭便不再往峡谷内去了,我沿岸边一条若有若无的羊肠小道独自前行,拐过一个小山嘴后,峡谷中已经看不到宽阔的水面了,只见一股清泉自山间流出,在谷底的绿草山花间缓缓流淌,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泾河源头马尾巴梁吧。听泾源随行的朋友说,像这样隐于崇山峻岭之中又极有特色的景区还有很多,香水河的发源地野荷谷、羊槽河的发源地胭脂峡都是如此。


泾源县的地名美丽雅致。泾河支流香水河、胭脂河、暖水河,引人无限遐想。米缸山、圣女川、凉殿峡、老龙潭……单看这些名字就使人心驰神往。


在惊叹和陶醉中度过了泾源之旅的第一天。第二天一大早,登上县城东南的卧龙山。卧龙山是泾源县城平地崛起的一座山,与其他山互不相连,海拔1958米,相对高度120米,山顶是泾源县城的制高点。


站在山顶举目四望,整个泾源县城尽收眼底,群峰叠翠包围中的山城,宁静而秀美。


早饭后,我们前往泾源县王洛宾文化园参观,路上泾源县文广旅游局副局长金福成介绍说,王洛宾文化园是泾源县在打造旅游产业整体格局中挖掘开发建设的文化产业园。我心中诧异的是,王洛宾这位世界闻名的中国西部歌王和泾源县又会有怎样的渊源呢?参观了文化园才疑惑顿消。


1938年,王洛宾与罗珊、萧军等人参加了丁玲组织的战地服务团,一路西行来到了六盘山下的泾源县,因为遭遇连阴雨,王洛宾一行便住宿在一家大车店。在这个大车店,王洛宾遇到了改变它一生命运的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就是大车店的老板娘“五朵梅”,“五朵梅”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花儿”唱得特别好,留宿的王洛宾无意间听到了“五朵梅”唱的《眼泪花儿把心淹了》,立刻被那纯朴、率直、满含深情的旋律所震撼,他又邀请“五朵梅”唱了很多首不同风格的花儿,记下了曲谱,成了第一个为花儿记谱的人。这次意外的邂逅,改变了王洛宾当初在抗战胜利后去法国深造的想法,他挥笔写下了“最好的音乐就在自己的国土上”这句话。从此他把一生献给了大西北,虽然一生颠沛流离,苦难相随却矢志不移,一直徜徉在绚烂多彩的西部民族音乐的世界里,创作了700多首歌曲。



可以说是泾河源头的“五朵梅”留下了一代歌王,是“六盘山花儿”成就了一代歌王。今天,又是歌王使得“六盘山花儿”重新绽放其独有的魅力与风采。


文化园也让我们对泾源民间乐器有了大致的印象,有一种用黄泥土制成,中空,有数个音孔,形似陕西古乐器“埙”的“泥哇呜”;还有回族姑娘用口弹奏的用竹片削呈的口琴,俗称“咪啦子”。另外,除了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花儿”之外,“泾源回族踏脚舞”也独具魅力,“踏脚”既是回族原始武术,又是回族原始舞蹈,亦武亦舞,刚柔兼备,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回族文化和较强的原始舞蹈艺术魅力,现已被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试点项目。



来到泾源县,还有一个不能不去的地方,那就是六盘山革命纪念馆。六盘山古名陇山、鹿盘山,主峰又称美高山,它峰高川多,山道盘旋,自古就是中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在近代革命史上,更因其是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由此奔向陕北而闻名。六盘山长征纪念馆于2005年9月18日落成,沿盘山路到达占地一万平方米的纪念广场,由三面红军军旗组成的高12米、长16米的纪念广场墙壁上,镌刻着江泽民题写的“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八个大字。门口的两组群雕生动再现了当年回族人民喜迎红军和红军翻越六盘山的壮观场面。越过军旗墙,拾阶而上,进入2159平方米的纪念馆,馆内由“红军不怕远征难”、“红旗漫卷西风”、“三军过后尽开颜”、“不到长城非好汉”四部分组成。前三部分用红军长征时期的照片、长征行军路线图、红军长征途中使用的武器和生活用品等实物以及蜡像展台等组成,生动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三次经过六盘山地区的历史。


六盘山顶部平台,矗立着高26米的纪念碑,东西两侧分别嵌着毛泽东著名的诗篇《七律·长征》和《清平乐·六盘山》手写稿,红旗做墙、红军军服色为主色调的纪念馆镶嵌在六盘山巍峨的青山之中,头顶蓝天白云,显得肃穆庄重,恢宏壮观。



在泾源的两天,紧张而匆忙,我们无法再细细品味它更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只能粗略记下一路的所见所闻,即便如此,泾源,这个泾河文化之旅寻源之梦开始的地方,已经深烙于我的脑海。同在六盘山下的彭阳县是我们的下一站,它又会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呢?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