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坐进前往那里的火车,看着一路不同的景观从眼前掠过。尤其是发现车窗玻璃可以放下来向外拍照时,才觉得此行一定不虚。
少女峰是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脉断层部分的最高峰,是瑞士的著名山峰,被称为“欧洲之巅”,于1811年才首次由Meyer兄弟征服。火车从一千多米海拔一直开到三千多米海拔,上山下山虽是经过不同的路线,但都要换三次车。一路是不同的高度、不同的气温、不同的植被、不同的景观。依稀记得中学物理课本里的数据,中国铁路建设的爬坡度标准是千分之四,也就是1000米最多只爬4米的坡。但这里的铁路最陡处达到25%,已经是自动扶梯的水平。经导游“博导”提醒才注意到,两条铁轨之间还有一条带齿轮的铁轨,这才是火车能上山下山的秘密。当初人们刚发明铁路时也曾设计了带齿的铁轨,因为担心摩擦力不足火车开不动,后来发现是多此一举,这里或许是硕果仅存的地方。或许是由于气候不同,瑞士的空气通透度略逊于北美,远处总是罩着一丝薄薄的雾。这并不影响观光,因为处理照片时很难去掉它。远处的山脊和原野呈现着浓郁的褐色,感觉像是挪威的苔原。查了一下,这里属于阿尔卑斯山的苔原气候地带,一望无际的苔原是其典型特征之一。树木基本绝迹,遍布苔藓和地衣。我不知道这座山峰的名字,但一开始就被它的秀美吸引,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焦距、不同曝光模式拍了许多。它宛如一张典型的高加索人的脸,鼻梁高耸、面部平直。尤其是环绕其上的薄云,让它看起来如同头披白纱的公主。这座山峰则是另一风格,峻峭的岩石山上散布着常年积雪。深色的山脊并没有让积雪完全融化,拉近距离能看到那些积雪其实已经是深厚的冰。同样,零度以下的气温也并没有让水汽完全凝结,就连最冷的山顶上,照样有厚得天昏地暗的雾。在路上就发现一处山梁上有个人工建筑像斯芬克斯,或许这正是少女峰山顶观景台的命名由来。在这里,我相信我拍到了远处阿雷奇冰川最美的画面。宛如一条冰的大河,在群山之间蜿蜒而去。云笼雾绕,气势磅礴。俯瞰脚下的众生,在大自然的伟岸面前,个人渺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人类虽已改变了世界,却更需重归谦卑。正如《创世纪》上所説,“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於尘土”。冰上的游乐场,欧洲之巅、群山之侧、白雪之上。阿尔卑斯震撼体验项目入口,硕大的水晶球加上无可挑剔的灯光和配色让人惊叹。水晶球外是慕名而来的游客,水晶球内是瑞士人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梦想和渴望。这里本该是条无聊的自动扶梯,但经过精心的灯光和投影以及音效,成了简单介绍整个隧道开凿过程的博物馆,不得不佩服他们的精打细算,也令人为这一至今仍为世界奇迹的工程创举而惊叹。1896年,瑞士工业巨头阿道夫·古耶塞勒(AdolfGuyer-Zeller)在远足时突发奇想,希望穿越岩石建造一条通向少女峰山顶的齿轨铁路,认识到了旅游业潜力的人们纷纷认可和支持他。历时16年,这条奇迹般的铁路于1912年正式开通。那一年,炎黄子孙在遥远的东方建立起第一个共和国,每年的十月十日是它的纪念日。冰宫,其实是一条在冰河中开凿出来的冰中隧道,也是一项工程奇迹。四壁皆冰,走在上面必须小心翼翼。其中不少冰雕景观,连米奇也封在冰里。相机上的海拔表显示高度超过3300米,加上连续的奔走,让人呼吸有点急促、心跳更是加快。测了一下,脉搏从原来的56到了86,虽足以承受但总是与平常有所不同。下山,不一样的路、不一样的风景,一样的平静、一样的祥和。在他们想出这个开发旅游业的主意之前,这里或许不过是荒山秃岭。一百多年前的开发,让这里成为游客云集之地。2001年,少女峰所在的阿莱奇冰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为世界自然遗产,这一地区更是锦上添花。在宁静的山谷中,人们过着平静的生活。物质的辉煌只是表象,真正的辉煌是辉煌背后的制度设计,它能让所有资源最大化地得到开发利用。鲜有没用的资源,多有没用的智商。一项伟业最宝贵的并不是众志成城的努力,而是无影无形的思想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改变了人的观念。首提倡议的阿道夫·古耶塞勒本人并未亲见铁路的开通,他于1899年死于肺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