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泾河魂22——唐风遗韵 礼泉县
2024-08-13
来源:易榕旅网
从乾县沿312囯道南行15公里来到了礼泉县,这两个紧邻的县区同是因唐代帝陵而声名远播。乾县是因世界唯一的两朝皇帝、一对夫妻合葬陵乾陵而得名,礼泉则是因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唐太宗昭陵而闻名于世。
礼泉县与乾县同属关中平原与渭北黄土高原交汇地带,东邻泾阳,西邻乾县,南与兴平、咸阳相连,北与淳化、永寿接壤,总面积1018平方公里,人口46万。泾河干流沿东北流过,成为礼泉与淳化、泾阳的天然分界;泾河支流泔河自乾县境内而下,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部。礼泉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部台塬和北部丘陵沟壑两大地貌面积各半。独特的地理地形使这里北部山区土层深厚,昼夜温差大,是各类果品的优生区。 从礼泉境内发掘的10多处古村落遗址、遗物鉴定,远在公元前5000年,在“仰韶文化”及其后的“龙山文化”明期,这里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夏商时期属雍州,周为京畿之地,战国时,秦在此置谷口,谷口的命名是因为其地处九嵕山东、仲山西,又在泾水出山的峡谷口,此处气温寒凉,故又称“寒门谷口”。 这一地带是临泾河与泾阳县交界的地方,泾河在历史上的许多水利设施,便在这一带。至东汉时,谷口县并入池阳县,当时的县域包括今天的泾阳、三原、乾县的部分地区,县治曾一度改迁泾阳境内。南北朝时又更名为宁夷县,直至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名为醴泉县,此为“礼泉”县名之始。据说,是因其境内有泉,味甘如醴,泉边又建有醴泉宫,因而改名为醴泉县。“醴”在字典中有两种解释:一为甜酒,一为甜美的泉水。因其与泉同取名,想来这里应该是其后者之意吧。今天礼泉境内的富锶型优质矿泉水储量丰富,也有力的印证了自古以来“天降甘露,地出醴泉”之赞誉。1964年,因“醴”字繁复,经国务院批准改“醴泉县”为“礼泉县”。字改音却未改,“礼泉”之名,迄今已1400多年了。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一批优秀的人才,礼泉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戊戌变法猛士、以诗书画三绝闻名的文化名士宋伯鲁;爱国华侨靳宝善、著名外交家符浩,在距礼泉县城东25公里的薄太后村,寺内有一唐建砖塔,因寺名而叫香积寺塔,但其为更多人所知的名字却是“薄太后塔”。来到这里看到立于寺门外的“薄太后塔”石碑,我便揣测着问这个薄太后是否就是西汉的那位薄太后,因为在有限的历史知识中,好像就只有这位了,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据说香积寺塔是汉文帝刘恒为母亲所建。薄太后原名薄姬,吴国人。汉高祖刘邦妃子。薄姬一入宫便遭到吕后嫉妒和陷害,高祖刘邦不得已,便将薄姬密送到这里避难。刘邦生前所幸妃子几乎均遭毒手,薄姬远避于此,反成幸事。传说文帝刘恒即是薄姬避难时生于此地,善于织务的薄姬在此教民务棉、纺织,而且教子有方,诗书礼仪均可为楷模,远近闻名。薄太后生病,村民们争先在田野里采药送来,六七岁的刘恒为母熬药后还亲尝药热冷,这便是历史上所说的“文帝尝汤”。受母亲的影响,继承皇位之后的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坚持以农为本,鼓励耕种,使曾经饱受战乱之苦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文帝即位后,封母薄姬为“皇太后”,多次请母还宫,但薄太后因终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坎坷,对宫中争斗深感厌烦,加之久居乡野感觉当地民风淳朴,百姓忠诚,便决定永住民间,并把居所周围“三村五社”的村民认作“娘家亲戚”。文帝无奈,只好在太后居地建起了一座高高的木塔。每每思念母后,便于皇城高处极目北望,见塔如见亲娘。因此该塔又叫文帝“望母塔”。为纪念这位誉满民间的“皇太后”,该村改名为“薄太后村”。至今“望母塔”三字仍赫然书于该塔北门之上。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战火兵灾的损坏,当年的木塔早已毁损。唐代大兴佛教,为了弘扬孝仪,唐文宗皇帝太和八年,在汉望母塔旧址上依照旧塔形状重建了砖塔,我们今天看到的望母塔便是。因此当地又流传着“汉塔唐建”的说法。算来此塔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塔身全部用青砖砌筑,砖缝可以看出是用了特质的黄胶泥。平面正方形,塔高约30米,共七层。第一层到第四层相错开拱形券门,五层以上则四面开券门,塔顶为四角攒尖顶,造型雄伟、秀丽别致,确与沿途所见的塔风格不同。此塔虽经历千年风雨侵蚀及各类地质灾害,却依然坚固挺拔,塔身无破损。经同意,我们进入了塔内,到顶层后有一个相对比较大的空间。从四面拱门看去,咸北公路若“玉带落地”,墨绿色的果树,碧波涌动。因其名曰“望母塔”,我刻意由塔南望汉皇城所在位置,飘缈间远处建筑隐约可见。遥想当年汉文帝刘恒与薄太后以此塔慰藉母子相思之苦。感其孝仪之心时,心中又有一丝凄苦之意。熟知那段历史之人,定知当年这对母子决非今日那些作秀造势之人而出此举吧。从泾川、宁县、长武、彬县等县区一路随着唐太宗李世民的足迹寻踏而来。从其为秦王时的浅水塬战场,登基称帝后修建的昭仁寺、大佛寺这些遗迹中,我们似乎都能触摸到历史天空中这位英才帝王的雄霸之气。位于礼泉的昭陵,则是这位大唐开国之君的长眠之地。即使在死后,这位盛唐大帝仍要创造无人可及的另一种不同寻常。那就是他的陵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而他也是开创帝王“依山为陵”制度第一人。许是自己为李姓的缘故,心中对这位太宗皇帝自多了几分崇敬,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唯太宗李世民与女皇武则天为我所最为尊崇。在这短短两天之内我有幸先后瞻拜二位帝陵。许是天知人愿,去往昭陵的时候也是天晴气爽,同行之人调侃说这是诚心所致吧。由礼泉县城出发沿关中环线一路向东行驶,约摸20公里左右,从袁家村取道向北朝昭陵所在的九嵕山进发。泾河流域自上而下分别有六盘山、关山、子午岭等山系与泾河相伴,进入关中平原与渭北高原交叉地带的永寿、乾县、礼泉及淳化、泾阳、三原一带又先后有永寿页梁、乾县梁山,从礼泉始自西向东依次排列的九嵕山、仲山、嵯峨山又与泾水一路同行。昭陵所在的九嵕山是一座突兀而起东西横亘的山脉,海拔高达1188米,因为其主峰周围均分布着九道山梁,将主峰高高拱举,古代把小的山梁称为嵕,因此得名九嵕山。九嵕山从不同角度看形状各不相同。每次从福银高速经过,我都会禁不住寻找昭陵所在的九嵕山和乾陵所在的梁山,沿路东望,九嵕山在群山中挺拔奇绝。“唐家创业扫群雄,马上得之为太宗。”李世民虽是唐代第二代皇帝,但实际上却是大唐的开国之君。历史上对他的定位是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他在位期间知人善用,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徵等诤臣;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等政策;在大力平定外患的同时又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使得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因其统治大唐帝国期间,年号为“贞观”,因而被誉为“贞观之治”。其时,出现了以杜如晦、房玄龄、吕向为代表的十八学士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正是在这些名臣良将的协佐下,唐太宗对内安民抚旧,对外开疆拓土又重视与少数民族的团结,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无与伦比的盛世时期。这也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是大唐盛世的开始,也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贞观十年(636年),堪称“帝王良佐,后宫楷模”的唐太宗皇后长孙氏病故。其临终对唐太宗叮嘱后事说:“今死,不可厚贵。且葬者,藏也,欲人知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唐太宗按照长孙皇后遗言,在其死后把她临时安厝在九嵕山新凿的石窟内,名昭陵。并决定把昭陵也作为自己的归宿之地,等他驾崩后与皇后合葬。于是在昭陵凿地宫,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其实“依山为陵”之说在前代已有,如汉文帝的霸陵,就是“依山为陵,不复起坟”的。但是真正将“依山为陵”形成一种制度诏令子孙永遵此法的始于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撰文刻记的碑上写着:“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由此可见,唐太宗依山为陵,一则确为节俭,二来也有利用山岳雄伟形势防盗的目的。毕竟,在身后因陵墓被盗致使自己亡魂不宁之事是谁也不愿的事情。节俭的目的仅仅是太宗的美好愿望而已,再怎么节俭,帝王的陵寝也是不能马虎了事的。昭陵自贞观十年首葬长孙皇后开始,到贞观二十三年埋葬唐太宗,营建工程历时13年。虽然唐太宗以山为陵的陵墓有防盗作用,但却还是难逃后世利欲熏心之人的黑手。五代时期的军阀温韬似乎专与唐陵做对,关中唐十八陵除乾陵外,其余十七陵均遭其盗掘。盗掘昭陵记载有“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仅此一句,便可想象这个“山下宫殿”内部寝殿的宏丽情景。自温韬后再无相关盗掘昭陵的记载。昭陵当时的地面建筑营造工程是著名美术家阎立德、阎立本设计的。其规模和布局都有独特的风格。宋敏求《长安志图》记载:“以九嵕山山峰下的寝宫为中心,四周回绕墙垣,四隅建立楼阁。北为宣武门,南为朱雀门,周围12里。”可见其富丽堂皇和工程繁难的程度。山下祭坛东西置有六匹石刻骏马浮雕像,这就是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曾有诗云:“秦王铁骑取天下,六骏功高画亦优。”这是唐太宗亲自选定并诏令雕刻的,六骏是他为统一割据局面,巩固唐王朝新建政权,南征北伐驰骋疆场所骑过的六匹战马。分别名为“飒露紫”、“拳毛騧”、“青骓”、“什伐赤”、“特勒骠”、“白蹄乌”。“昭陵六骏”刻于贞观十年,其中三匹做奔驰状,三匹为站立状,其鞍、鞯、鐙、缰绳等,都逼真再现了唐代战马的装饰。据说“昭陵六骏”石刻是依据当时绘画大师阎立本的手稿雕刻而成。石雕各高2.5米,横宽3米,皆为青石浮雕。姿态神情各异,线条简洁有力,威武雄健,造型栩栩如生,展现了我国唐代雕刻艺术的成就。可惜的是,1914年“飒露紫”、“拳毛騧”二骏被盗运至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骏收藏陈列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内,现在山脚下所列的六骏雕像都是仿品。历经1300多年的风雨沧桑,昭陵的地面建筑早已破坏无几了。现仅存正南面山下的朱雀门、南大殿,北面祭坛、司马门,东西庑房,西南面下宫(俗称“皇城”)遗址。廊房两侧有为方便人们参观,用有机玻璃隔着的排水道遗址。透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1300多年前唐时的排水设施。九嵕山属石灰岩质,长期遭受风雨剥蚀和山洪冲刷,不仅山岭建筑无存,就连原有的山势形体也改变了不少。从远处看,九嵕山如九龙拱顶,而近看其山势又呈马鞍形。有人附会说唐太宗乃马上得天下之雄主,因而将其陵建成了马鞍形。再换角度看,山形又酷似笔架,当地俗称此为“笔架山”,因此又有人说,唐太宗乃文治武功双全之帝王,此笔架山是太宗吟诗挥毫所致。种种传说意会只能说明后世之人对唐太宗李世民的尊崇和敬仰之意。登临九嵕山顶,立即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王者之气。正南面和东西两侧山峦起伏,沟壑纵横,衬托出陵山主峰的孤耸回绝,气势雄伟。滔滔泾水逶迤其后,浩浩渭河萦绕其前,更显其神气非凡。山上奇石参差,苍鹰在峰谷翱翔。站于峰顶,耳边风声呼啸而过,俯望南大殿太宗巨型雕像,似能体会和感受到其王者之豪气。然而即使如此,昭陵仍未逃被掘盗的命运。我也不由心生感慨:昨日乾陵朝女皇,今晨昭陵拜太宗;千年陵冢今安在,帝王腐骨何处寻。昭陵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唐太宗在营建昭陵时,即立下“功臣密戚”及“德业佑时”者陪陵的制度。迄今为止,已发现陵园有187座陪葬墓,占地达30万亩。唐太宗灵寝位于陵园最北端,居高临下。昭陵陪葬墓主要有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温彦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李靖、尉迟敬德、李勣、长乐公主、韦贵妃等,还有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等15人之墓。陪葬墓中以魏征、李靖、李勣等墓别具一格。魏征墓是唐太宗亲自撰书墓碑;李靖墓起冢像阴山、积石山,旌表他对突厥、吐谷浑的用兵战功;李勣(即徐懋功,因战功赫赫,被赐姓李)墓起冢象阴山、铁山、乌德勒山,旌表他对突厥、薛延陀、高句丽的用兵战功。其墓碑通高6.65米,造型丰伟,昭陵巨碑就在其右,唐高宗李治御撰御书。这三座墓葬规格宏大,足以说明墓主人与唐王朝的特殊关系。众多陪葬墓衬托了陵园的宏伟气势,同时也反映了唐太宗与君臣之间“义深舟楫”的关系。他生前没有滥杀功臣,死后还要“君臣魂共聚”,这种做法在历代帝王中实属罕见。在唐太宗众多的陪葬墓中,有一个人的墓地颇具争议,那就是有大唐开国第一功臣之称的长孙无忌。按理说,他和太宗自小就关系极好,是太宗的亲戚、大舅兄,追随秦王李世民南征北讨,出谋献策,屡建奇功。李世民称帝后,能文善武的长孙无忌被拜为相,又进封齐国公,李世民曾将长孙无忌与管仲等三贤相比,足见其在唐王朝的重要地位和卓越功绩。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近臣,按唐太宗的意愿是肯定要赐葬的。但是由于长孙无忌在高宗继位辅政期间反对高宗废王立武,终被武则天等诬以谋反罪而削官去爵,贬至黔州(即今天的四川省武陵县一带),不久即被许敬宗所派之人逼令自缢而死。在永寿时,当被告知县境内页梁深处有长孙无忌墓时心中就比较诧异。历史上长孙无忌被贬放四川是众所周知的,其死后墓葬究竟何处却从未深究。在永寿邂逅荒凉的长孙无忌墓后,我专门查询了相关资料,有记载的长孙无忌墓共有三处,一处是长孙无忌当年流放的四川武陵县江口镇,另两处便是陕西的昭陵和永寿县永寿村。据记载,四川的长孙无忌墓确为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被逼缢后其葬身之处。但在其死后15年,即上元元年(674年),长孙无忌谋反案被昭雪平反,“追复官爵”,并迁葬于昭陵陪葬太宗,四川武陵县的初葬之地留作衣冠冢。至于永寿县的长孙无忌墓,我个人揣测其也应是衣冠冢。因为其所在之地村人皆姓长孙,想来应是当年长孙无忌遭贬后其后人及族人均遭株连一并流放四川,平反后其迁葬昭陵陪葬,族人也一并返回关中,但因遭此大难后,族人恐以后再有变故,便寻了永寿页梁处的这一个村子定居。此处离昭陵不远,但若族人要祭奠先人又不是很方便,于是便于村中起了长孙无忌的衣冠冢,方便后世子孙祭拜。真相究竟如何,千百年来记述不一。无论怎样,长孙无忌一代良臣终被后人感念,也算是对其曾遭诬受陷的一丝安慰吧。从唐贞观十年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陆续有很多皇亲国戚和文武重臣陪葬昭陵,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上世纪70年代,并建成了占地面积53亩的昭陵博物馆。昭陵博物馆位于整个昭陵陵园的中心位置的李勣墓前。李勣,是一位颇具传奇的人物。李勣原名徐世勣,就是影视剧及民间评书中常说到的徐茂公。因其忠勇功高,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名李世勣,后因回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名为李勣。这位唐初名臣,曾大破东突厥和高句丽,与李靖齐名并称,后被封为英国公,为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服务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用。即使在武则天时期,他也谨慎从事,明哲保身,死后安葬于昭陵之西,并获唐高宗御撰御书的墓碑。按说,与长孙无忌相比,李勣这也算是善终善葬了。但谁料在其死后15年,却惨遭“斫棺焚尸”,且掘其墓者还是一位帝王,那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这就得从李勣孙子徐敬业身上找原由了,唐高宗李治死后武则天临朝称制,朝廷内外反对和抵制者不在少数,跟着爷爷南征北战的徐敬业虽世袭英国公爵位,但其厌武之心不绝。嗣圣元年(684年),是皇位更替最频繁的一年。这一年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先后被武则天送上皇位又废,武则天于同年临朝称制。虽然武则天是公元690年称帝的,但其完全操控朝廷实质始于公元684年。徐敬业起兵反武,同时由骆宾王起草了《讨武藩檄》,即著名的《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徐敬业的起兵激怒了武则天,她不仅派兵迅速平定了徐敬业的谋反队伍,更是毫不犹豫地剥夺了其一切官爵。收回李渊赐给的“李”姓,包括他父亲、祖父的爵位也一并抹得干干净净,扒李勣墓就发生在这个时候。《新唐书•徐敬业传》有这样的文字:“武后遣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并三十万往击之,削其祖父官爵,毁冢藏,除属藉。”也许正是因为有了掘李勣墓的教训,武则天为防自己身后也遭受与其同样的命运,因而将乾陵的防盗工程做得极为严密。也正因此,才创造了其与高宗李治合葬墓在关中唐十八陵中独保其身的奇迹吧。武则天此举,还有诸如仿吕后之法将皇后、萧淑妃做成人彘,杀戮包括亲生儿女在内的李姓宗亲等毒辣之举,被后世笔伐口诛。在当时的男权社会,身为女性的武则天为巩固其统治地位,确实做出了许多颠覆性的、非道德的,可称为狠毒之举的事情。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帝,她的从政理念还是比较宏大的。曾经为唐太宗才人的武则天,对唐太宗是心怀崇拜,因而在其执政期间,武则天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然而作为一名女性她毕竟无法与马上得天下的唐太宗相比,因此她只能以权术纵横庙堂深宫,以严苛律法制约不法,于当时的社会而言,她的这些做法对老百姓和社稷稳定还是比较有利的。翻看中国历史,哪个朝代的君王没有狠毒的杀戮残忍之举?只不过这些事情发生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是那些传统卫道士们所不容许的,因而在其身后历代的评价中常是贬多于褒的。历史毕竟是公平的,瑕不掩瑜,武则天毕竟以自己超凡的魄力以及治世之才而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成就了一世伟业,这还是值得后世称颂的,至少她比大唐后来的历代皇帝都出色。了解了这些,我们再回头看昭陵博物馆。昭陵博物馆现有陈列室四座,分为昭陵精品展陈列室、唐墓壁画陈列室及两座碑石陈列室(即昭陵碑林)。四座陈列室共集中展示了昭陵陵园近40座陪葬墓出土的精品文物400余件。在昭陵文物精华展厅,陈列着昭陵祭坛遗址沙盘和部分陪葬墓出土的大批珍贵文物,既有瓷器和红陶,也有昭陵独有的彩绘釉陶和绚丽多彩的唐三彩。其中张士贵墓出土的贴金彩绘文武官俑被定为国宝级文物。两座碑石陈列室展示了的许多墓碑和墓志,保存了大量有关唐代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史料,也展示了初唐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如果说这些文物的鉴赏需要有一定的功底,那么唐墓壁画陈列室展出的大量壁画则最直观,观赏性最强。这些壁画中有婀娜多姿的侍女、翩翩起舞的乐伎、有着男装的女官、神态各异的给使、有军队出征场面、有巡游出行的仪仗队伍、有外国使节来朝的盛况、还有贵夫人乘牛车出行的场面。这些都是唐代政治、外交、文化和军事活动的视觉再现,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置身于此,静心凝神,恍若能与画中人心神相通。大唐盛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少有的“开放型”社会。它创造出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最文明、最开放的国度,唐朝的女性因此别具风采。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下男尊女卑的道德礼教观深深烙在世代中国人头脑中,也牢牢束缚着女性,唐代则史无前例地打破了这些旧的传统观念。盛唐时期有登基号令天下的则天女皇帝;有设立幕府、干政决狱的女显贵,太平公主当为其首;有挥翰作诗的女才子,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在唐代被颠覆。唐代是女诗人辈出的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薛涛、鱼玄机、上官婉儿、李季兰等,其中不乏才艺与美貌兼具着者,比起今天所谓的“美女作家”有过之无不及。遗憾的是,自唐之后女权随之没落,大部分作品销声匿迹,甚至很多人连名字都没留下来。壁画中还有女子着“胡服骑射”的场景。唐代女性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喜运动的,穿上胡服戎装或女扮男装,矫健英武地跃马扬鞭,这在反映唐代题材的影视剧中很常见。杜甫在《滚江头》中“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齿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就形象地描绘了唐代女子骑射的飒爽英姿。当时女子还可以参加打马球、射猎等活动。今天中国女足远胜于男足,许是唐时好善蹴鞠之故吧。细究唐代女性社会地位的空前提高是与南北朝时期遗留的文化及唐朝统治者的特殊血统有很大关系的。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鲜卑人,在南北朝时期建立了强大的北魏,并采取了长期的民族融合策略。在鲜卑汉化的同时许多贵族也被鲜卑化了,其后建立隋的杨氏家族和建立唐的李氏家族都是鲜卑化的汉人,唐前三代皇帝所娶皇后都是鲜卑贵族,因而唐王朝贵族本就有着很浓的鲜卑血统。同时,由于长期与“五胡”杂居交往,加之唐朝鼎盛时期大量外国人来华居住,整个社会都在一定程度上被同化了。北方的“胡人”一向有男女平等的文化因子,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女性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带有“胡风”的唐朝社会把女性置于很高的地位就不足为奇了。可惜的是,也许是唐朝女性的地位显尊,甚至出现了号令男性的女皇,严重刺激了封建礼教下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的男人们。自唐之后,男人们对妇女地位的压制和思想的禁锢变本加厉,因而唐代对女性的尊重和开放变成了其后历代女性的向往和幻想。即使在两性开放平等的今天,女性对唐代社会的推崇和向往依然不减,在幻想与现实的游离间离开了昭陵博物馆。礼泉境内还有一座唐帝陵,那就是唐肃宗李亨的建陵。唐肃宗李亨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子,他授意部下逼杨贵妃在马嵬坡自缢后,在灵武登基逼玄宗退位的皇帝。对于那段历史众说纷纭,但在我的意识中固执的认为他便是杨玉环之死的凶手之一。这位皇帝在位期间也并无太多建树,不过据说建陵保存的石刻倒是唐帝陵中保存最多、最完好,且雕工最细腻的。我们驱车来到县城东北15公里处的建陵的所在地武将山。在向导的指引下,我们在一片果园里找到了建陵的华表。由华表处抬头北望,自此至陵前该是当年的神道所在,神道东西两边的石刻被一条深沟隔开,应该是千年水冲所致。我们站在当年的神道东侧,隐隐能看到沟对面那些或露头或露半身于土里的石雕。沿华表所在之处由南向北而寻,大约每隔30米,便有一石刻,依次为华表、冀马,、鸵鸟、石马、石人,这些石刻是外八字形自南向北排列着。相较早期唐陵,建陵的石刻体型略小,虽然雕刻细致但其礼制已不及初唐盛世时陵墓建制。我们在果树园中由下向上寻找着这些千年前石刻的踪迹,当年的神道已被人们修筑成一层层的梯田,这些或半身或全身而露的石俑们充当了“稻草人”的角色。当我把这些石俑的照片上传网络后,竟然由唐人看护!”来到礼泉还有一个地方是不能错过的,那就是礼泉县烟霞镇的袁家村。袁家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红遍全省,享誉全国。到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十多年,因种种原因袁家村一度沉寂并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但近年来却又焕然一新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关中印象体验地袁家村”,再次被人们津津乐道,如尘封的老酒出坛,醇香依然。走进袁家村民俗、民风体验一条街,仿佛回到了另一个时代。这条小街长约一里左右,青石板铺就的街面非常整洁,自村后引入的清澈的小溪沿街边流淌。上世纪我们司空见惯但今天已难找寻的一些物品,如木制的大车、钉满铁钉的车轮、手摇的纺车、畜力石磨等,在这里完好的展示着,犹如进入了农耕历史的展厅。与甘肃各县农耕文化展示所不同的是,这里的传统农具及用具不只是展示品。街上分布着磨坊、面坊、油坊、醋坊、酒坊、豆腐坊之类的店铺、驴拉着磨碾研的辣面、现做的白嫩的豆花、醇香的粮食醋、传统工艺的香油作坊……总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集市上所有的,这里几乎一应俱全,现做现卖让人有种回到那个时代的久违的亲切感。袁家村农家乐规模大而且管理模式统一,每家都有自己的拿手菜和独特风格。游客到此几乎都要点上一桌地道的关中特色小吃,据主人介绍,这里的菜品大多都是农家自己种养的,以确保绿色环保,味道纯正。用餐之后,还可以在主人家的客房休息,尽享田园之乐。袁家村已开始从传统农业跨入了现代农业的新阶段,其以集团公司的经营方式,带领全村集体发展乡村旅游。既集中保留和传承了已尽消失的传统工艺老作坊,又在农村产业化发展体制改革方面做着有效的尝试,目前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胜地。比较幸运的是,在礼泉我们有幸欣赏到了流行于乾、礼、兴平、咸阳一带,并被乾县申报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弦板腔皮影表演。表演者都是已经年过花甲的老人,老人们欣然应允做一场表演。秋末的晚上已经能感觉到逼人的寒气了,晚上我们到达演出地时负责组织的老人家里灯火通明,像过节一样。村里的老少妇孺也都陆续赶来,老人边搭“亮子”边向我介绍。弦板腔皮影戏最早被称为“四人忙”,当时在关中流传着“一辆大车四个人,绳子四条椽四根”的民谣。四个人分为两部分,在纱帘“亮子”前操作挑动皮影兼演唱的叫前手,后面“三人”叫后手,后手三人负责器乐演奏,也都是一人兼数职。后来随着发展又有了五手、六手等,加入了板胡、二胡、笛子等多种乐器,与陇东地区环县皮影相比,弦板腔最大的特征是音乐豪迈奔放,慷慨激昂,具有关中群众传统的乐观气质和明快开朗的性格风度,表现英雄豪杰一类的武打戏最为适宜。当晚表演的便是三国中的一场武戏,不仅唱腔激昂,最吸引人的是前手精彩的表演,一个人将群雄激战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记忆中所看的皮影大都以文戏为主,人物多处于静态,主要以唱段为主,而在这里我才真正领略了皮影表演者的精湛功底。随着锣鼓家伙的节奏加快,亮子上的战场上也是紧张起来,紧张时台下观众屏息静观,仿若置身这场紧张的战斗中,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演出结束后,老人们言谈中透出遗憾和担心,现在他们演出团队的平均年龄将近七十岁了,后继无人,传统绝活无人传承。我心中也有深深的遗憾和忧虑,不过在乾县时,虽没看到实地表演,但从他们提供的资料看,他们对弦板腔的传承保护措施十分得力,但愿那些不仅仅是在纸上谈兵吧。文化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的礼泉,工农业发展势头也很迅猛。礼泉农业以果品为主,苹果是礼泉的主导产业,全县70万亩果品中,苹果占到50万亩,酥梨10万亩。桃、葡萄、石榴、李子这些据说为唐时的进贡御果等杂果有10万亩,是全国最大的优质苹果基地和中央财政支持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农业、工业、旅游业同时稳步快速的发展,成为了礼泉社会经济腾飞的快翼。我们期待礼泉能在以发展大唐贞观文化旅游与关中民俗体验基地的推动下,把礼泉更为深厚的历史底蕴展现在世人面前。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