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盛康镇中心小学 张晓琳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与同学合作读好文中的对话。(1—6自然段,9--16自然段)
2、在阅读中体会课文中表达的“中华不振”,感受落后就挨打的道理。
3、联系全文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
在阅读中体会文中表达“中华不振”,感受落后就挨打的道理。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上课之前,我想和同学们谈一谈真心话,什么真心话呢?
(你每天早早起床,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坚持到校学习是为了什么?)
大家说的都很好,每个同学都有自己不同的目的,有的···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像你们这样大的时候他也树立了自己读书的目标,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2、齐读课题(师板书,崛,并解释中华、崛起的意思,解释课题的意思)
二、新课呈现
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你想知道些什么?
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板书问好?)
2、同学们都读得非常认真,读得这么认真,那相信课文里生字词也难不到你们。我们一起来看看。先自己读一读。
3、点生读,解释帝国主义、租界的意思。(课件)
4、字词大家掌握得非常好,相信在理解课文的时候一定是如虎添翼,那你们知道了为什么周恩来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吗?(点生回答)
板书“中华不振”
你从哪儿能看出来中华不振呢?课文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中华不振呢?
5、点生读课文,其他同学把相关句子画下来。
6、生回答问题: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
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谁说“中华不振”? 周恩来理解吗?
三、引生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体会周恩来不解“中华不振”。
1、生自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体会伯父的心情。
2、男女分解色度对话。
3、齐读第6自然段。
3、周恩来和伯父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从哪感受到的?
(紧扣“打破沙锅问到底”和第6自然段体会周恩来好问,爱动脑。紧抓伯父说的话,体会伯父当时心情。)
4、重点研读以下两处:
A出示:“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①自由读——指名读。
②伯父心情复杂,请你用一个词形容此时此刻伯父的心情?
可能会说:
——“担心”——担心什么?——请把伯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
——“无奈”——为什么?——请把伯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
——“愤怒”——怎么愤怒?-——用愤怒的心情读。
——“沉重”——为什么?——读出沉重
……
重点指导读出无奈的感情:
在中国的土地上却有着外国租界地,读——
在中国的土地上却没处说理去,读——
师:那是为什么呀?
生:中华不振。
过渡:是的,因为不理解,所以周恩来背着伯父和同学闯进了外国租界地,他亲眼看到了什么?“那我们就去看看租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三、深入7---8自然段,感悟中华不振,理解周恩来立志原因。
重点品析:
A、这一带果真和别处不大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抓“大不相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感悟中华不振。)
小结:在中国的土地上,有那么一片繁华的地方,但却不是我们中国的,而是外国人的租界地。租界地以外的中国会是怎样的情景呢?(指名)
是呀,一百年前的中国多落后呀!中华不振呀!
B、只见人群中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抓“衣衫褴褛、哭诉-----得意扬扬” 感悟中华不振。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小结:因为中华落后,百姓生活潦倒,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处处受欺辱。为什么这个洋人轧死了人还敢得意洋洋呢?他心里在想什么?(谁敢拿我怎么样?)这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呀!
师:“发生了什么事呢?衣衫褴褛的妇女为何而哭诉?
在我们的印象中出了事故出了车祸要找谁呀?找谁帮我们解决呢?”
C、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抓:不但不解。。。。。反而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感受中华不振。)
句子导读: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遇到坏人要找谁呀?找谁帮助我们呢?”
可是巡警帮助那个可怜的妇女了吗?
这是怎样的社会啊?连中国的巡警局也不给中国人撑腰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请再读本句—(生1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读——(生2)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读——(生3)
这位妇女的亲人如果也是你的亲人,读——(生4)
小结:看到这不公平场面,你心情如何?(预测:气愤,愤怒)
把这样的心情用声音读出来吧。
(3)学生感情读句子。给予评价。
3、同学们,我听到了你们对这位妇女的同情,听出了你们的愤怒。那么围观的中国人心情怎样?生读句子,感悟中华不振。
4、课件出示句子,点生读,
师: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了吗 ?——学生齐答:没有!
师(向着全体同学,痛心疾首地):你们说,这到底是为什么 (教师手指板书.)一齐说――
生齐答:中华不振啊!!!
同学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指名说。
“老师深深地理解大家此刻的感受,也许光用语言来形容你们的愤怒与冲动显得太苍白无力了!那就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吧!用上你们的感情和你们的表情!
过渡:因为中华不振,才有不公正一幕,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不只是这一件,两件―― 请同学们看这一则材料:
补充课外资料,深入感悟中华不振。
资料:(一)“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典型历史资料(课件)
(二)出示了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定的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北京条约》等历史资料及图片。
5、听到这,你想说什么?(预测:非常气愤 ,生气)
过渡:看,这就是租借,没有公道的租界。周恩来亲眼目睹租界的一切,真正的体会到了中华不振。(板书:体会中华不振)
8、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学9----16自然段,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坚定决心。
1、过渡:在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与同学们回答的有什么不同?
2、学生汇报。
4、激情朗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体会周恩来的坚定决心。
小结: 这9个字是他一生的诺言,这9个字更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啊!
5、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过渡: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留学回来后,周恩来和毛泽东带领中国工农红军南征北战,解放了全中国,成为中国的第一个总理。他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赢得全世界的尊重。我们中国在几代国家主席的英明领导下,现在我们中国蒸蒸日上。在逢勃发展时代里,你为什么而学习?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在逢勃发展的时代里,你-----------------------而学习?
2、推荐课外书:《周总理的故事》《飞机遇险的时候》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听 中华不振 疑惑不解
见 妇女受欺侮 体会中华不振 爱国忧民
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远大志向
篇二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公开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注意多音字“挣”“喝”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周恩来有更多的认识。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师介绍周恩来的简介。
2、导入课题,解题。
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 通过昨天的预习,谁能为我们说说课题的意思呢? 带着我们的理解,清晰而坚定地再读读课题吧——
1、初读课文,读准词语,读通句子。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
2、检查词语,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老师检查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请大家完成关于课文主要内容的填空。
3、聚焦“中华不振”。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说明了原因。请把它找出来? 对!你们都有一双慧眼,都找出来了,是“中华不振”,这个词正好与“中华崛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请齐读这个词。
让我们走进百年前的中国,来看看当时的中国到底是怎样的不振。
观看完短片,你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呢?请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个词
1、默读课文,初步感受“中华不振”。
那么课文中又有哪些具体词句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些词句划下来。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同学们,课文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 预设: “没事不要到这里来玩,这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 没处说理呀!”
师:你能从伯父的话语中感受到中华不振。你们知道“租界”是什么意思吗?
师:此时此刻,伯父的内心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父此时的心情吗?
师:指导学生带着体会读好这句话。“周恩来一直想着伯父的话,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块地方,中国人却不能去,他偏要进去看个究竟。”
师:请你们这个小组的同学齐读这句话。 “
在租界地里,他目睹了中国同胞受欺辱的情景,心情非常沉重。” 师:读了这段话,你的心情怎么样? 师:指导学生读出愤怒之情。
4、补充材料。
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我们怎么能够不伤心,不愤怒?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发生这样处处受欺辱的事情太平常了。
看了这些事例你又想说点什么呢?是啊,洋人当时就是这么欺人太甚!同学们,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洋人竟然敢这么猖狂,这么蛮不讲理,欺人太甚!这是为什么啊!因为—— 看着外国人在我们中国领土上的一桩桩事情。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翻江倒海的难过。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地沉思,他都在想些什么呢?生交流 周恩来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哪! 于是,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 你们愿意做小周恩来吗?那么,现在你们就是小周恩来,我们合作的读读5、6、7段吧!
课文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再来说说周恩来为什么而读书?
多媒体显示:周恩来不是为而读书,不是为而读书,不是为而读书,也不是为而读书,而是为而读书。因为在少年时他就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欺辱,就要。 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读: 他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可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可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篇三
1、学会本课 生字、新词,能够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简单了解课文涉及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感受中国历史上这段屈辱的历史。
3、感受周恩来从小立志的高尚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中华不振”的含意,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出示周恩来像
同学们,你们认识画面上的这位伟人吗? 师简介周恩来。
我们以前学过的《难忘的泼水节》,还有我们以后会碰到的《一夜的工作》等,写的都是周总理的故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讲的也是周恩来的故事。这件事发生在少年周恩来的身上,那年他十二岁。
2、十二岁这一年,对于周恩来的一生来说,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
1946年9月,当时已经年近50的周恩来,在南京会见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李勃曼时曾经提到自己12岁那年发生的事: 出示:“12岁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周恩来”
3、12岁那年,在周恩来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使之成为了他一生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点呢?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周恩来12岁那年的一个生活片段,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出示课题,齐读 1、自读课文五分钟。
要求: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碰到新词语,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
c,思考,12岁那年,周恩来究竟碰到了什么事,使他的思想和生活就此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2、检查自学情况:
A、这一课中有些词语比较难读,你能读准吗? 列强 租界 巡警 惩处 肇事 踊跃 欺凌 抱负 耀武扬威 衣衫褴褛 得意扬扬 铿锵有力
B、你联系上下文学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引导:
a,抱负——找找近义词 b,铿锵有力——说话很响亮,有气势 师解释:帝国主义列强,租界
3、交流:就是在这列强控制的租界里,少年周恩来。 碰到了什么事,改变了他一生的生活和思想?
1、默读课文第7、8自然段,从哪些词句中,你读出了这一次租界之行带给少年周恩来的震动?
2、交流,重点把握:
A、“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指导:在这一句话中有一个不起眼的词语,但是正是这个不起眼的词语,如果细细体会,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你能非常敏锐地找到这个词语吗?
想象:这一带与别处究竟有怎样的不同?你能想象出租界外的情景吗?你能想象出在这灯红酒绿、热闹非凡之外的另一番景象吗?
说话:想想同胞的饥寒交迫,再看看这里——;想想万里国土上民生凋敝,万户萧疏,这里却是——;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中国人在这片土地上已经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而满大街傲然行走的是那些——。在不少租界内,甚至挂出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告示,堂堂中国人,竟然被视作猪狗。浩荡中华,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的中华,就这样变成了外国人的乐园、中国人的地狱。看到此情此景,你的心中冒出了哪个词?这就是少年周恩来心中受到的震动。
齐读这一句。
B、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a、细细读这一段话,最震动你的是哪个词?
b、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
得意扬扬:在这一段文字里最刺眼的就是这个“得意扬扬”。要知道,他的车轧死的是一个人啊。透过这个洋人得意的神情,你能猜测出他心里在想什么吗?
指望:“指望”是什么意思?能换成“希望”吗?为什么?
不但不……反而……:天理何在!
谁又敢怎么样呢?:从这一句里你读出了人们的什么感情?是啊,中国人的血性到哪里去了?紧握的拳头为什么不能狠狠砸向敌人?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c、是啊,这一段话字字句句都在震动着我们的心,而目睹这一切的少年周恩来,他内心受到的震动更是可想而知。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段,感受这刺痛人心的“中华不振”。
3、“中华不振”啊。同学们,此时此刻,这“中华不振”在少年周恩来的心中,还仅仅是四个字吗?不是啊。每次想到“中华不振”,我们的眼前冒出来的是——我们的耳边传来的是——这就是中华不振!
1、中华不振,中华不振。面对这不振的中华,面对这耀武扬威于中华大地的帝国主义列强,面对这颤抖呻吟在侵略者铁蹄下的中华同胞,你在想些什么?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2、少年周恩来也在沉思,他在思考着中华的出路,在思考着自己作为中华儿女所应担负的责任。他长时间的、深入的思考最后浓缩为一句震撼四座的话、一句久久回响于历史时空的话——。
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呢?请同学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