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23.带刺的朋友人教(部编版)

2024-07-16 来源:易榕旅网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23.带刺的朋友人教(部编版)

篇一

教学目标

1. 会认“枣、 馋、 缓、 讶、 测、 监、 恍、 悟、 逐、 扎、 聪” 11 个生字; 会写“刺、

枣、 颗、 忽、 乎、 暗、 伸、 匆、 沟、 聪、 偷、 追、 腰” 13 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

3. 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4. 学会介绍刺猬, 体会如何用具体的事例来反映动物独特的本事。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的事例。

资 料 库

课前搜集: 有关宗介华的资料(生平、 故事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环节

(一) 新课导入

导入语: 同学们, 现在是秋天, 是瓜果成熟的季节。 瞧, 图上画着什么呀?

(出示秋枣图, 学生说图意, 师引导学生用上动词“挂满”, 数量词“一颗颗”,来体会红枣儿的大和多。)

(二) 板书课文题目

过渡语: 枣儿长得可真好! 想不想摘些来尝一尝? 这不, 咱们这位带刺的朋

友就迫不及待, 抢先行动了。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带刺的朋友》, 让我们一

起来认识认识这位朋友。

(三) 资料分享

1. 宗介华的生平; 2. 宗介华的故事。

二、 先学环节

(一) 出示自学清单一

任务: 读通课文, 学习生字

读一读: 借助课文中的拼音大声朗读三遍课文, 做到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标一标: 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新词, 把你认为容易读错的、 难写的词语每个

读写两遍。

新词如下: 刺猬、 枣树、 一颗颗、 忽然、 圆乎乎、 暗暗、 伸出、 匆匆、 水沟、 偷

枣、 追到、 弯腰

容易读错的:

难写的:

写一写: 给每个生字组两个词语(写在生字表下面), 并选择一个生字进行拓展(形近字、 名言、 诗句等)

我选择的生字是

我给它找的形近字是

我能给它们分别组词:

我看到这个字想到了:

温馨提示: 自学完成后, 小组组长检查“自学清单一” 中的任务并做好评价记录。

想一想: 默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题目是《带刺的朋友》, 作者写了小刺猬的 事。

(二) 组内交流

交流内容:

1. 朗读课文。

2. 读会认字, 提示哪些字容易读错。

3. 给会写字组词、 拓展; 提示哪些字容易写错。

4. 初步感知课文。

(三) 全班展示

按照自学清单, 请四个小组展示自学情况。

分别展示: “读一读”“标一标”“写一写”“想一想”

三、 后教环节

精彩预设与点拨

预设 1 会认字

枣: 声母是 z, 不是 zh;

监: 是三拼音节, 读一声;

点拨: 联系生活, 学习“馋”“扎”“聪”。

预设 2 会写字

1. 观察生字结构:

(1)“暗、 伸、 沟、 聪、 偷、 腰” 都属于“左窄右宽”;

(2)“枣” 不要忘记最后的两点;

(3)“颗” 最后一笔是点。

2. 教师重点指导、 示范: 刺、 追。

预设 3

对于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灵活纠正指导。

四、 检测环节

自学检测反馈

过渡语: 孩子们, 老师看到你们自学得都很认真, 相信你们的自学效果也肯

定不错。 请小组内先自测一下!

1. 用“√ ” 选择正确的读音或生字。

监测(jiān jiàn) 聪明(cōng sōng)

惊(讶 呀) 猜(测 恻)

2. 看拼音写词语。

cì wei hóng zǎo yì kē hū rán

yuán hūhū hēi àn shēn chū

jí cōng cōng shuǐ gōu

tōu zǒu zhuī gǎn wān yāo

3. 照样子, 写词语。

晃来晃去

一颗颗

五、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 自学了生字, 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学生能梳理自己的收获或反思自己的不足。

篇二

文本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只机灵可爱的小刺猬偷枣的故事, 其间穿插着作者的所思所想, 情趣盎然。 课文以“带刺的朋友” 为题, 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又点出了作者与写作对象的关系。 整篇文章语言生动, 洋溢着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教学设计时, 要引导学生紧扣“聪明的小东西, 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这一中心句进行: 先把握整体, 梳理主要事件; 再围绕偷枣、 运枣的内容, 品味细节, 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 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 在诵读和品味中激发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培养主动观察大自然中动物生活习性的意识; 最后,入情入境, 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在表达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将知识内化吸收。

教学目标:

1. 认识“枣、 馋” 等 10 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扎” , 会写“刺、 枣” 等 12

个生字, 会写“红枣、 摆动” 等 26 个词语。

2. 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 体会语言的生动。

3. 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 为开头, 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4. 初步体会“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 等不同称呼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通过品味语言, 真切感受刺猬偷枣的本领大, 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感受

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

2. 朗读课文, 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内容, 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富有情味的词语和描写环境、 行为的句子, 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带来的语言效果, 懂得发挥想象, 入情入境地体会。

课时安排: 2 课时

1. 认识“枣、 馋” 等 10 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扎” , 会写“刺、 枣” 等 12个生字, 会写“红枣、 摆动” 等 26 个词语。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 引导学生采用多样、 灵活的方法识记生字词。

2. 引导学生根据初读的收获, 了解哪些是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 哪些是描写作者的内心活动。

一、 激情导入, 揭示课题

1. 出示两则谜语, 让学生猜一猜。

2. 学生说出谜底后, 出示小刺猬的图片, 让学生介绍相关资料。

刺猬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主要生活于山林、 草丛、 平原、 农田中, 也到城郊农村菜园中活动。 刺猬的适应性很强, 对环境要求不高, 昼伏夜出。 它会爬树,还会游泳。 它是大型的食虫动物, 主食昆虫和蠕虫, 有时也吃瓜果。

3. 教师过渡, 出示课题。

过渡: 刺猬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小动物, 许多人喜欢它。 它最大的特点是浑身长满了刺, 因此有人称它为带刺的朋友。(出示课题) 这位带刺的朋友怎么样呢?

在它身上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今天, 我们就跟着宗介华先生一起到课文中去瞧瞧吧!

4. 简单介绍作者宗介华。

二、 初读课文, 检测预习

1. 出示要求, 学生自读课文。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顺句子。

(2) 标出段落序号。

(3) 圈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与同桌交流识记字词的方法。

(4) 课文写了刺猬朋友的一件什么事?

2. 检查自学情况, 学习字词。

(1) 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 指名认读, 教师相机点拨要点。

(2) 指导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页: 颗(颗粒) ——额(名额) ——项(项目) ——顶(山顶) ——须(胡须) ——顿(顿时)

◆量词归类:

颗: 一颗枣 一颗花生 一颗种子 一颗珠子 一颗星星 一颗红心 一颗石子

(3) 引导学生运用图片、 近义词、 演示动作、 联系上下文、 查找工具书等方法, 理解词语。 教师点拨重点词语, 并引导学生运用拓展。

眼馋: 看见自己喜爱的事物极想得到。

监视: 从旁严密注视、 观察。

诡秘: (行动、 态度等) 隐秘不易捉摸。

兴许: 也许; 或许。

钦佩: 敬重佩服。 驱使: 推动。

斑斑驳驳: 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 花花搭搭的。

恍然大悟: 顿时醒悟过来。

三、 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 思考: 课文写了刺猬朋友的一件什么事?

3. 出示“带刺的朋友小档案” , 填空归纳。

姓名: 刺猬 事件: 偷枣 特点: 本事高明

(1) 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 用简单的词句概括填写。

(2) 根据这些信息, 运用“六要素” 法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 本文讲述了一个秋天的夜晚, 刺猬在“我” 家后院偷枣的故事, 表现了刺猬偷枣本领的高明。

4. 小组合作, 给课文划分层次, 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 并归纳出每一层次写了什么。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 : 写秋天的枣树上挂满了红枣。

第二部分(第 2~11 自然段) : 写小刺猬偷枣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 12 自然段) : 写刺猬消失得无影无踪。

5. 引导学生根据初读的收获, 了解哪些是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 哪些是描写作者的内心活动。

过渡: 课文只写了刺猬偷枣的事情吗? 还写了什么? (作者的观察。 ) 对!

作者不但写了自己看到的刺猬偷枣的经过, 还写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我们在第五单元学习观察事物的时候, 就学到了这种方法, 知道了观察事物的时候, 还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想法。 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 找一找, 哪些是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哪些是作者的内心活动。 用不同的符号在空白处做标记。

6.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点拨, 重点指导朗读。

明确: 以下都是穿插在观察刺猬偷枣过程中的作者的所思所想。

(1) 我非常惊讶……(读出惊讶的感觉)

(2) “是猫, 还是别的什么? ” 我暗暗地猜测着。 (读出好奇的语气)

(3) ……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读出猜测的语气)

(4) 我恍然大悟: 这不是刺猬吗? (读出恍然大悟的语气)

(5) 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读出有趣、 猜测的语气)

(6) 我暗暗钦佩: 聪明的小东西, 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读出赞叹、喜欢的语气)

(7) 可是, 它住在什么地方呢? 离这儿远不远? 窝里还有没有伙伴? (读出疑问、 意犹未尽的语气, 体现作者对刺猬的浓厚兴趣)

四、 抓住重点, 指导书写

1. 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 观察字形、 结构及笔画, 看看哪些字容易写错。

(1) 观察形声字, 巩固对形声字构字特点的认识。

明确: 如“伸” , 形旁“亻 ” 表义, 表示和人的动作有关; 声旁“申” 表音,表示读音。 另外, “忽、 伸、 沟、 聪” , 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识记。

(2) 说一说: 整体结构上要注意什么?

明确: “暗、 伸、 沟、 聪、 偷、 腰” 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要写得左窄右宽。

“颗” 也是左右结构, 但要写得左右同宽。 “刺” 要写得左宽右窄。 “枣、 忽”是上下结构的字。 “乎、 匆” 是独体字。 “追” 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3) 比一比: 易混淆字的写法。

[刺 枣] “刺” 左边部分第 3 笔是横折钩, 左边部分最后一笔是点。 “枣”上边部分第 3 笔是横折没有钩, 撇、 捺伸展, 盖住下边的两点。

[忽 匆] “忽” 上边部分没有点。 “匆” 不要漏写最后一点。

(4) 看一看: 关键笔画的写法。

◆书写指导:

[颗] 左边的“果” 为避让右边的“页” , 将捺改成点。 “页” 的竖、 横折组成的框要窄、 长, 竖撇伸入框内, 留出空隙, 出框后穿插至左边“果” 最后一笔的下方。

[追] 先写里面, 再写外面。 走之的横折折撇从横中线起笔, 笔画要短, 最后一捺向右边平拖出去, 托住上边部分。

(5) 写一写: 老师示范书写, 学生练习书写。

(6) 对一对: 和课本对照一遍, 写得不好看的地方, 在下一遍书写中及时纠正。

3. 学生书写练习, 教师巡视, 纠正坐姿、 握笔姿势、 书写错误等。

4.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 美观的字, 相互借鉴。

五、 小结回顾, 作业设计

1. 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 点评表扬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生字, 也知道了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初步的朗读, 我们也知道了作者所说的“带刺的朋友” 是一只小刺猬。 但是读完课文我们发现, 作者在文中并没有交代自己和刺猬的朋友关系, 因为他是偷偷地观察的, 对不对? 那我们又是通过哪些内容体会到他对小刺猬朋友一般的感情的呢? 大家课后可以再读一读文章内容, 想一想, 体会一下“朋友” 的意思。 今天这堂课, 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

2.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边读边标注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做摘抄。

3.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 品味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 体会语言的生动。

2. 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 为开头, 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3. 初步体会“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 等不同称呼中蕴含的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 真切地感受刺猬偷枣的本领大, 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

一、 温故知新, 导入新课

1. 听写词语, 教师小结指导。

2. 用一个短语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 谁+干什么。 (刺猬偷枣。 )

3. 教师过渡, 导入新课。

过渡: 作者生动地描述了刺猬偷枣的过程, 其间还穿插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赞美了刺猬偷枣技术的高明, 流露出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这一节课我们继续

学习课文, 进一步来认识这位带刺的朋友。

二、 研读课文, 重点探究

(一) 了解红枣, 感悟“诱人” 。

1. 出示红枣的图片, 指名朗读第 1 自然段, 师生评价朗读情况。

2. 出示句子, 鼓励学生比较朗读, 主动交流。 你更喜欢哪个句子? 为什么?

晃来晃去, 看着就让人眼馋。

明确: (1) 前一个句子简明扼要, 第二个句子描写更具体, 更生动形象。

(2) 第二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既写出了红枣的数量多、 色彩艳, 又写出了红枣香气诱人, 为下文写刺猬偷枣做了铺垫。

3. 指名读。 男女生比赛读, 齐读。

过渡: 这么诱人的枣子, 无论谁看见了都会垂涎欲滴。 谁能把这种馋人的感觉读出来呢?

(二) 探究偷枣, 感悟“聪明” 。

过渡: 同学们读得可真好, 老师听着你们琅琅的读书声, 仿佛闻到了阵阵枣香。 正因为这些枣那样诱人, 才引来了一个小家伙, 那就是刺猬, 它偷枣儿来啦!

1. 出示自读提示, 引导学生浏览课文第 2~11 自然段。

(1) 哪一句话对刺猬偷枣做出了评价? 请用横线画出来, 并在旁边写一写

你读出了什么。

(2) 找找描写刺猬偷枣的动作的词, 在词语下面画上小圆圈。

2. 指名学生汇报画出的句子, 集体交流。

(1) 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刺猬偷枣的本事很高明, 作者对刺猬佩服不已。 )

(2) 什么叫“高明” ? (技艺高超。 )

3. 小组合作学习: 默读课文, 按照顺序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句子。

过渡: 小刺猬究竟是怎样偷枣的呢? 为什么说刺猬偷枣的本事很高明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按照顺序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句子, 读一读。

4. 小组派代表交流句子, 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刺猬偷枣的过程。

爬……

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 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 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归拢到一起, 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 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

(1) 圈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语。 (爬、 摇晃、 掉、 归拢、 打、 扎、 驮、 跑。 )

(2) 出示刺猬偷枣全过程的插图。 你能借助这些动词, 大致梳理出刺猬偷枣的过程吗?

明确: 爬上树→摇晃树枝→从树上掉下来→把红枣归拢, 打滚扎在背上→驮着红枣跑了。

5. 细读全文, 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出刺猬本事“高明” 的语句, 教师相机指导。

(1) 刺猬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哪位同学读一读第 2 自然段第一句。 (指名朗读)

(2) 读这句话的时候, 你有什么感受? (多么美好的夜晚! ) 哪些词语让你感到了“美好” ? (“新月 斜挂” “朦胧” “斑斑驳驳” 等。 ) 你见过新月 吗?

是什么样儿的? (像一条弯弯的眉毛, 月 光不太明亮。 ) 对, 所以是“朦胧的月光” , 四周看得并不清晰。 “斑斑驳驳” 写出了月 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地面上的样子。 这真是个朦胧的、 安静的夜晚啊!

(3) 小刺猬在这样一个夜晚出来偷枣, 表明了什么? (它可真会选择时机呀! )

小结: 是呀! 这么一个月 光朦胧、 不易被人察觉的夜晚, 可真是偷枣的大好时机呢! 小刺猬真是高明!

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1) “兴许” 是什么意思? (表示猜测。 ) 去掉这个词再读一读句子, 有何不同? (去掉以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肯定了。 ) 想想看, 作者为什么不能肯定刺猬是在用力摇晃呢? (天黑, 看不清。 ) 对呀! 因为这是一个新月 斜挂、 月 光朦胧的夜晚。 由此可见作者在表达上是多么注意前后呼应呀!

(2) 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测刺猬是在摇晃树枝的呢? (看到挂满红枣的枝杈慢慢弯下来。 又听到树枝哗哗作响, 看到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 听到、 看到, 所以用“兴许是在用力摇晃” , 可见作者的用词多么严谨。

(3) 如果你是这只小刺猬, 你在摇晃树枝的时候, 会想些什么? (我得用点劲儿, 摇下来的红枣越多越好呢! /我得小心点儿啊, 可不能被人发现了! )

(4) 想象刺猬用力摇晃树枝的情景, 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小刺猬。 (有趣、 可爱、 聪明、 机灵??)

摔得还挺重呢!

(1)刺猬为什么要直接从树上掉下来? 而不是像之前那样慢慢地爬呢?(可能是不小心摔下来了, 也有可能是要节约时间, 掉下来比较省时、 省事。 )

(2) 看来这只小刺猬还懂得怎么节省工夫, 真聪明! 喜欢刺猬的同学一起来读这句话。

儿。 你猜怎么着, 归拢的那堆红枣, 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 立刻, 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 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 它驮着满背的红枣, 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 急火火地跑去了……

(1) 试着用“首先??然后??最后??” 说一说刺猬运枣的过程。 (它首先爬来爬去地把红枣归拢到一起, 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 把红枣全都扎在背上, 最后驮着红枣逃跑了。 )

(2) 你觉得刺猬运枣的过程高明在哪里? (“匆匆地爬来爬去” , “逐个归拢” 红枣, 抓紧时间, 提高效率。 “打了一个滚儿” , 把红枣扎在背上, 方法巧妙, 动作麻利。 “驮着” 满背的红枣“急火火地跑去了” , 不贪不恋, 迅速逃离, 身手敏捷。 )

(3) “长” 字为什么打引号? (这是刺猬背上扎满红枣以后, 身形发生的变化, 并不是刺猬真的长大了一圈。 作者用生动诙谐的语言, 塑造出了朦胧月 色下一只驮着满背红枣的小刺猬的可爱形象。 )

小结: 先是把红枣摇下来, 再把红枣全扎在背上, 最后快速逃跑。 瞧瞧, 又会选时机, 又讲究方法, 又迅速敏捷, 偷到了就跑, “战术” 灵活, 多么聪明伶俐! 难怪作者会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 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带着钦佩、喜欢的感情再读一读第 10 自然段。

(三) 关注心理, 体会情感。

过渡: 上节课我们还找出了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一些语句, 感受了小刺猬高明的偷枣本事后,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1. 出示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语句, 体会作者的情感。

(1) 从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 (惊讶、 猜测、 恍然大悟、暗暗钦佩。 )

(2) 指名学生朗读句子, 读出感情。

明确: 对不同的情感, 朗读的语调要有所不同。 句末带问号的句子, 语调上扬, 表示好奇、 疑惑; 句末带感叹号的句子, 语调下降, 表示感叹、 赞叹。 最后一自然段连用 3 个问句, 一连串的疑问, 充分体现了“我” 对刺猬浓厚的兴趣。

(3) 出示填空, 体会刺猬偷枣过程中“我” 的心情变化。

①刚刚发现刺猬时, “我” 感到很 , 心里暗暗 是什么东西; (好奇/ 惊讶, 猜测)

②看到那个东西 地爬到树上摇晃树枝,“我”觉得它还挺机灵;(诡秘)

③等它从树上掉下来, “我” , 认出来那是一只刺猬; (恍然大悟)

④等观察了刺猬扎枣、 驮枣逃跑的过程, “我” 心生 , 对小刺猬的聪明和它本事的高明 不已; (钦佩, 赞叹)

⑤连续用 3 个问句, 表明“我” 心里更 了, 对这只小刺猬有了无比浓厚的兴趣。 (好奇)

2. 找出文中作者对刺猬的所有称呼, 再读一读相关的语句,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渡: 作者的情感变化不但反映在心理活动中, 也反映在对刺猬称呼的变化上。 找一找, 作者对小刺猬有哪些称呼? 把这些句子读一读。

(1) 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应的称呼和语句。一声掉了下来。

(2) 联系生活经验, 体会各种称呼中蕴含的情感。

明确: 称呼“一个圆乎乎的东西” “那个东西” 时, 比较平淡, 不带情感,只是有点疑惑、 好奇, 因为作者此时刚刚发现刺猬, 尚不清楚是什么事物; 等作者观察了一阵子,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时称“那个家伙” 就显得比较亲近, 带着戏谑的口吻; “小东西” 一般是亲昵、 宠爱的称呼, 显得格外亲近, 因为这时候作者已经弄明白了这是一只小刺猬, 而且感受了它高明的偷枣技术, 心生喜爱、钦佩之情, 所以再一次变换了称呼。

小结: 称呼的变化, 是随着作者对刺猬的观察越来越多、 了解越来越深而发生的。 越来越亲近的称呼, 表现了作者对刺猬逐步加深的感情。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 积累表达, 学有所获

过渡: 小刺猬偷枣时那一连串机灵、 聪明的举动被躲在一旁的作者看得一清二楚, 难怪他会由衷地发出感慨: 聪明的小东西, 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现在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小刺猬是怎么偷枣的吧!

1. 出示刺猬偷枣全过程的插图。 引导学生回忆过程。

明确: 爬上树→摇晃树枝→从树上掉下来→把红枣归拢, 打滚扎在背上→驮着红枣跑了。

2. 用 上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连词“ 先??又??然后??接着??最后??” 说一说。 记得用上描写刺猬偷枣时动作的动词。

3. 试着再用上“缓慢” “哗哗作响” “噼里啪啦” “噗的一声” “匆匆” “急火火” 等语句, 丰富自己的表达。

4. 指名学生示范复述, 教师根据复述情况进行点拨纠正。

5. 先同桌互练, 再小组轮流练习复述, 最后推选代表在全班复述。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把事情的经过复述得最为精彩、 生动。

四、 拓展阅读, 赏析名篇

过渡: 这篇课文选自宗介华的散文《带刺的朋友》 , 原文除了写刺猬偷枣,还写了小刺猬一家的很多故事。 老师把这篇散文打印了出来, 大家可以在课后好好读一读, 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 看看你们对小刺猬有了哪些新的印象。

1. 下发《带刺的朋友》 阅读材料, 出示阅读提示。

(1) 除了写刺猬偷枣以外, 作者还写了关于刺猬的哪些有趣的故事?

(2) 刺猬还有哪些有趣的本领或生活习性?

(3) 你最喜欢哪个故事? 你想对刺猬说点儿什么吗?

2. 小组活动, 组织读书会或板报展览, 交流读后感受。

【阅读材料】

带刺的朋友 宗介华

(一) (见课文)

(二)

夜幕悄悄地降落下来, 大地被笼罩在铅色一样的暗纱里了。我偷偷地躲在树丛的背后。

过了好长时间, 还没见到刺猬的影子, 我忐忑不安起来。 昨天晚上刚刚偷了枣儿, 窝里一定还有吃的。 兴许不来了……不, 爸爸说过, 刺猬的食量可大呢,一天一夜, 它准会饿坏了。 那么, 一旦它发现墙根儿处都撒了沙子, 会不会感到奇怪, 猜到了我的心理: 噢, 想顺着沙子上的脚印找窝呀, 我才不去了呢……不,不会的, 昨天晚上偷枣儿并没被人看见, 今天晚上还得去, 红枣儿多甜呀……

我静静地蹲在那里, 替刺猬问着、 答着。 不知过了多少时间, 皎洁的月 光又把庭院洒满了。 啊, 时候已经不早了。 我的心慢慢凉下来, 断定小刺猬发现了沙子, 是不会再来的了。

突然, 我眼前一亮, 奇妙的现象终于出现了。 小东西钻出水沟眼儿, 顺着墙根, 直向枣树底下跑来。 临上树, 它伸出头, 四下看了看。

我偷偷扔过去一粒小石子。 石子落在地上, 发出“啪” 的声响。 小刺猬闻声,愣了半天, 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变化, 又壮起胆子, 再次准备上树了。 我又扔过去一粒小石子。 这回, 小刺猬兴许预感到了不祥的征兆, 转过头, 赶忙向水沟眼儿跑去。

我心里暗暗高兴: 跑吧, 跑吧, 带我去找你的家吧……

我赶忙绕过墙头, 来到水沟眼儿的跟前, 打开手电筒一照, 哈哈, 薄薄的沙面上, 留下两行清晰的小脚印。 那脚印顺着墙根, 一直向前延伸。

我家北屋旁边, 有个草棚子。 平时, 里边堆着杂草和一些不常用的东西, 只有我家芦花母鸡, 爱到那里的草窝上去下蛋, 除了妈妈去拣蛋, 是很少有人去的。从刺猬的脚印来看, 我断定它就住在那里边。

我在草棚里慢慢地搜寻着。 墙角草堆里, 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 仔细一瞧,两只大刺猬, 团成大刺球, 紧紧挤在一起哩。 它们一动也不动, 背上长长的硬刺根根竖起来, 时刻准备刺向来犯的敌人。 在两只大刺猬的腹部, 蠕动着四个白乎乎的小刺球。 呀, 这不是小刺猬吗? 怪不得大刺猬那样匆忙地去寻食, 原来是为了这四个可爱的小宝宝……

“嗡” 地一下, 我的脑袋仿佛涨大了好几圈, 心里感到一阵内疚。 刺猬妈妈夜里出去找吃的, 我倒把它吓了回来。 没有吃的, 小家伙还不饿? 再说, 听爸爸讲, 刺猬一旦发现有人打探到了它的住处, 它们就要搬家了。 眼下, 携儿带女的,搬到哪去呢? 安个家多不容易呀。 望着它们身边铺着的碧绿的树叶子、 鲜嫩的青草, 以及从房背阴处扯来的一撮撮绿茸茸的苔藓, 我仿佛看到了它们安家的艰辛。

猛地, 手指尖触到鼓囊囊的衣兜。 对, 带来的礼物还没拿出来呢。 我忙把衣兜里的红枣儿——这是我从树上一个一个挑着摘的——大把大把地掏出来, 轻轻地放在它们的身边。

直到离开草棚, 我的心还在怦怦地跳: 刺猬呀, 吃了我送的红枣儿, 你们还会搬家吗?

(三)

第二天晚上, 月 亮在云缝里缓缓地游着, 时隐时现, 像是在捉迷藏。

我吃完饭, 刚到草棚前, 几个圆乎乎的东西, 正从草棚里滚出来。 啊, 刺猬一家子出来散步了! 我一撩竹帘, 蹦出门外。 刺猬们惊慌了, 掉过头来就要往回跑。 我想起手里拿着吃的, 赶忙扔过去。 兴许它们猜到我就是供应它们食品的人吧, 大刺猬不动了, 孩子们不跑了, 都埋头吃起东西来。

这时我才发现, 小刺猬很乖巧, 总是跟在爸爸妈妈的身后, 怵怵胆胆地吃吃停停。 大刺猬倒像不认生, 噘着小嘴, 瞪着小眼, 亲昵地看着孩子, 像是说: 孩子们, 大胆些, 他是不会伤害我们的。

爸爸走出屋来乘凉, 见我身边围着几只刺猬, 先是一愣, 随后坐在我的身边,脸上泛起满意的笑。

突然, 身边传来“汪汪” 的叫声, 原来是我家的大黑狗来了。

我刚站起身, 大黑狗已经向那几只刺猬扑去, 刺猬可真鬼头, 一个个把身子紧紧地缩成一团, 洒满月 光的庭院里, 如同长着六个“仙人球” 似的。 大黑狗很快掉过头去, “昂昂” 地哀叫着溜走了。

爸爸笑着说: “俗话说: 狗啃刺猬——没处下嘴。 你瞧, 大老黑的嘴被刺猬扎破了吧。 ” 可不是, 等我追上大黑狗一看, 大黑狗嘴上正滴着血哩。

“刺猬身上的刺, 是很好的护身法宝。 ” 爸爸接着说, “甭说猫、 狗, 就是老虎, 都拿它没有办法呀。 ”

“真有意思, 刺猬的本事太大了。 ” 我高兴得直拍手, 回头看看, 这些刺猬又在悠闲自 得地吃着我送的东西哩。

(四)

金黄色的大地变得空旷起来。 粮食入了仓, 秸秆上了垛, 日 夜繁忙的场院早已消停了, 秋风勾着寒头, 啊, 初冬来临了。

尽管我每天备了上好的佳餐, 但“客人” 好久没有登门。 是搬家了, 是被别人捉走了, 还是……我的心又收紧了。

一天下午, 我终于耐不住性子, 决心去探个究竟。

进了草棚, 我径直奔向刺猬居住的地方, 可是, 窝里空空的, 除了残存的杂草和粪便外, 一只刺猬也没有。

猛地, 从草垛根处, 我寻到了那两只大刺猬, 可是, 我再也看不到它们那张俏皮的小嘴、 那双深情的小眼睛。 出现在眼前的, 是两个蜷曲一团的大刺球。 我轻轻拨动了一下, 刺球立刻翻了个, 白茸茸的细毛朝了天……

我的心怦怦地急促跳动, 难道在皎洁的月 光下诡秘地偷枣、 后来又与我混熟了的好朋友, 就这样默默地离开了人世?

不知怎么的, 爸爸知道了这件事。 他笑着告诉我: “刺猬没有死, 它们是在冬眠哩。 ”

我疑惑地眨眨眼睛, 看着爸爸, 多想从他的眼神里捕捉出有关刺猬的美好信息呀。

“冬天来了, 天气冷了, ” 爸爸解释说, “像青蛙、 乌龟、 蝙蝠、 刺猬这些动物, 为了躲过寒冷的冬天, 就钻入地下, 或藏在避风的洞里睡上几个月 。 这时候, 它们的血液循环和呼吸都特别慢。 ” 我仍瞪着不解的眼睛望着爸爸。

“书上说, 动物冬眠, 有全冬眠和半冬眠, 上边说的那些动物, 就是全冬眠,秋天吃得饱饱的, 肥肥的, 整个冬天就不吃也不动了。 像獾、 野兔、 松鼠, 睡一段, 饿了又去找食吃, 吃了还去睡。 它们呀, 都不像蝙蝠那样睡得扎实。 ” 爸爸抽了口烟, 接着说, “夏天, 你要是把蝙蝠放在水里, 几分钟就会淹死的, 可是它冬眠的时候, 你就是把它在水里泡几个小时, 也没事儿。 ”

“刺猬呢? ” 我仍在关心我的朋友。

“刺猬, 你不是见到了, 冬眠的时候, 就像死了一样, 你怎么摆弄它, 它也不醒。 有时候, 它还会打几声呼噜呢。 你说, 它睡得有多香。 ”

晚上, 刮起了凛冽的寒风。 脱掉服装的树枝, 随风抖动。 我家草棚的破门窗,也被吹得呜呜作响。 突然, 我想起躲在草棚里避寒的刺猬一家, 它们一定也很冷吧? 我赶忙向妈妈要来些糨糊, 又找了一些纸, 把草棚的门窗糊了个严严实实。

墙根草堆里, 传来了刺猬“呼噜呼噜” 的鼾声。 啊! 真的, 它们睡得多香呀。

“睡吧, 睡吧, 好朋友, 你们甜甜地睡吧。 ” 望着刺猬居住的地方, 我默默地祝愿着。

(五)

惊蛰过后, 万物复苏, 大地渐渐泛起了嫩绿的波纹。 听爸爸说, 冬眠的动物,就要“出蛰” 了。 高兴得我赶忙打开草棚的门窗, 做好迎接朋友的准备。

一天晚上, 圆圆的月 盘旋在空中。 我吃完饭, 独自 坐在院里, 眼巴巴地望着草棚门口出神。 突然, 那里有什么东西在慢慢蠕动。 我以为是幻觉, 忙眨眨眼,又仔细地望去。

那几个东西, 如同球一样, 滚出门口, 滚向大院……

啊, 带刺的朋友, 你们终于出来了!

我忙把积攒了一冬的红枣、 花生、 瓜子, 抓了几把, 撒在它们的面前。 刺猬们伸出小嘴、 眨着小眼睛, 兴许认出了我, 谁也不跑。 它们高高兴兴地吃起来了 。

不知什么时候, 爸爸也坐在了我的身旁。 他指着体质有些瘦削的刺猬, 对我说: “它们的食量挺大, 光靠你喂, 是满足不了的。 应该让它们自 己去找食儿,消灭害虫啊。 ”我高兴地点了点头。

望着刺猬们那种跃跃欲试的样子, 我好像看到了繁星闪烁的夜晚, 在田地间、坡岗上、 场院里, 正活动着一支捕捉田鼠、 昆虫的大军。 那里边, 还有和我相识的六个带刺的朋友哩!

五、 摘抄积累, 作业设计

1. 摘抄积累文中表达生动的句子。 (字迹端正, 抄写正确, 不多字漏字, 逐词抄写。 )

2.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本文是一篇学生很感兴趣的课文。 现如今, 大多数孩子很难在生活中见到刺猬这种小动物, 对它的了解多是源于书本、 影视。 因此, 当作者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刺猬偷枣” 的过程时, 学生很容易产生“代入感” , 充分表现出了他们内心对这种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因此, 我重点抓住了刺猬偷枣的过程, 以及文章字里行间体现出的对刺猬的“喜爱” 之情组织教学, 让学生在“读—找—议—再读” 的过程中, 充分体验了“我” 的内心情感变化。 应该说, 学生基本走进了文本, 理解了文本, 从而在复述“刺猬偷枣” 这个过程的时候, 充满了真情实感,教学任务完成的质量也非常高。 稍显困难的地方在于, 学生的生活经验毕竟还是不足, 在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刺猬称呼的变化时, 这方面他们尚不能完全体会到作者心理的微妙变化, 还需要好好引导。

篇三

教材分析:本文是作家宗介华写的一篇散文, 文章讲述了一只机灵可爱的小刺猬偷枣的故事, 其间穿插着作者的所思所想, 情趣盎然。 课文以“带刺的朋友” 为题,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又点出了作者与写作对象的关系。 整篇文章都洋溢着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文章配以插图, 更具形象性和直观性, 旨在让学生借助图片了解文章内容,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全文语言生动、 明快, 条理清楚, 用词准确,把刺猬的机灵、 敏捷写得淋漓尽致。 本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 积累喜欢的语句”, 教学时主要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后思考题, 围绕语文要素进行有效融合。

教学目标:

1. 认识“枣、 馋” 等 10 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扎”, 会写“刺、 枣” 等 13 个字,

会写“红枣、 摆动” 等 26 个词语。

2. 正确、 流利的朗读课文, 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 体会课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1. 认识“枣、 馋” 等 10 个生字。

2. 正确、 流利的朗读课文, 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准备:

学生: 预习课文,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教师: 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本教学为第一课时)

一. 追根溯源, 揭示课题

1. 出示象形字: “刺”、“枣”

①演示“刺” 的变化过程:

②播放小视频: “枣” 的变化过程

2. 教学生字: “枣”、“刺”

①出示生字, 引导观察, 相机指导重要笔画

②教师范写, 学生边观察边书空

2. 揭示课题, 读题

3. 师简笔画出示刺猬图

【设计意图: “刺” 和“枣” 是本课需重点指导的容易混淆的一组生字。 通过演示字形的变化过程和理解字义来识记生字, 为的是以趣味性的识字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浓厚时, 教学生字, 学生易于接受且印象深刻。】

二. 整体感知, 理清脉络:

1. 学生根据自读要求读课文,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检查预习, 指名分读, 相机正音

3. 明确小刺猬偷枣的本事: 高明

【设计意图: 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预习, 本环节先通过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通过指名分读课文, 检查预习情况, 有助于发现问题, 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把课文读正确。 学生在听、 读的过程中也大概了解了课文内容, 这也是三年级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

三、 读读议议, 体验感悟: 学习“刺猬偷枣”

1. 默读课文, 围绕高明感受生动语言(同桌交流)

2. 指名交流, 相机教学

预设:

1. 我刚走到后院的枣树旁边, 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 正缓慢地往树上爬……

★“缓慢”:

3. 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 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 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诡秘”、(爬):

3. 后来, 那个东西停住了脚, 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 树枝哗哗作响, 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摇晃”、“哗哗”、“噼里啪啦”、(摇晃)

4. 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

★“噗”、(掉)

5. 它匆匆地爬来爬去, 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 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

★“爬来爬去”、“归拢”、“打了一个滚儿”、(打滚)

6. 你猜怎么着, 归拢的那堆红枣, 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

★(归拢、 扎)

7. 立刻, 它的身子“长” 大了一圈。 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 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 急火火地跑去了……

★“急火火”、(跑)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教学旨在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来感受小刺猬偷枣的机灵、敏捷、 高明, 感受作者用词准确和生动的语言。 教师相机指导, 通过结合课文插图,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 借助想象等手段, 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谈体会, 学生将有所悟有所得。】

四. 巩固新知, 课堂总结

1. 再次读文, 理清刺猬偷枣的过程。

2. 指名按小刺猬偷枣的顺序排动作, 引导简单复述偷枣的过程。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学生再次读文, 理清刺猬偷枣的过程,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简单的复述, 相信刺猬偷枣的这部分内容已经深入人心, 小刺猬机灵可爱的形象已经深深留在了学生的心中。】

五. 布置作业, 拓展运用

1. 练写生字“刺”、“枣”

2. 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小刺猬偷枣的过程说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 1. 课堂上教学的生字需要学生及时巩固练习, 达到教学目 的。 2.为下一节课学生自己复述偷枣的过程和体会作者对小刺猬的情感做铺垫。】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