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俭示康》阅读答案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昔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p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节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B、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C、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D、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忝,字义为辱,有愧于,常用作谦辞,意思是自己名列在内,使同人有辱。文中“二十忝科名”是指二十岁那年忝列在进士科名之中。
B、闻喜宴,文中指朝廷宴请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者的宴席,不同朝代宴会方式、地点有不同。同年,是科举时代同榜考中之人的互称。
C、李文靖、张文节均为北宋名相,文靖、文节分别是两人的谥号。古人死后,后人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叫谥号。
D、享,原指向神灵祖先进献食物,后泛指贡献;又引申为拥有、享受或宴享。文中“公叔文子享卫灵公”的“享”意为前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光朴实无华,低调生活。闻喜宴上考虑君恩不可违才戴上花;平生饮食节俭适度,承袭着清廉家风。
B、今人以节俭互相讥议的'风气令司马光深感不安,他认为像公叔文子和寇莱公那样追求奢靡实在是不可取的。
C、文中提到了李文靖公、张文节及春秋时期的季文子等人的事迹,他们都是戒奢以俭的典范,深受作者敬服。
D、文题《训俭示康》中“康”指司马光之子司马康,司马光写此文,目的就是提醒儿子以史为鉴、崇尚节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4分)
(2)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4分)
14、张文节当宰相时,生活享受同以前当河阳节度判官时一样,他为何这样做?(3分)
答案
10、A 正确断句为: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1、D 文中指引申义。
12、D 写作本文的目的是“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13、(1)也不敢穿脏破的衣服来显示与众不同而求取好名声,只是顺从我的本性做事罢了。
(“服垢弊”“干”“但”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2)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人们就会争先责怪他,认为他鄙陋吝啬。所以不跟着习俗随风倒的人就少了。(“然”“非”“靡”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14、①由俭入奢易,由奢入简难。
②自己的俸禄不能长期享有,自己的健康不能长期保持,自己不能永远荫庇子孙,
③家人一旦习惯于奢侈生活很难改变,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昔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p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节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B.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C.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D.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忝,字义为辱,有愧于,常用作谦辞,意思是自己名列在内,使同人有辱。文中“二十忝科名”是指二十岁那年忝列在进士科名之中。
B.闻喜宴,文中指朝廷宴请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者的宴席,不同朝代宴会方式、地点有不同。同年,是科举时代同榜考中之人的互称。
C.李文靖、张文节均为北宋名相,文靖、文节分别是两人的谥号。古人死后,后人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叫谥号。
D.享,原指向神灵祖先进献食物,后泛指贡献;又引申为拥有、享受或宴享。文中“公叔文子享卫灵公”的“享”意为前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朴实无华,低调生活。闻喜宴上考虑君恩不可违才戴上花;平生饮食节俭适度,承袭着清廉家风。
B.今人以节俭互相讥议的风气令司马光深感不安,他认为像公叔文子和寇莱公那样追求奢靡实在是不可取的。
C.文中提到了李文靖公、张文节及春秋时期的季文子等人的事迹,他们都是戒奢以俭的典范,深受作者敬服。
D.文题《训俭示康》中“康”指司马光之子司马康,司马光写此文,目的就是提醒儿子以史为鉴、崇尚节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4分)
(2)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4分)
14.张文节当宰相时,生活享受同以前当河阳节度判官时一样,他为何这样做?(3分)
答案
10.A 正确断句为: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1.D 文中指引申义。
12.D 写作本文的目的是“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13.(1)也不敢穿脏破的衣服来显示与众不同而求取好名声,只是顺从我的本性做事罢了。
(“服垢弊”“干”“但”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2)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人们就会争先责怪他,认为他鄙陋吝啬。所以不跟着习俗随风倒的人就少了。(“然”“非”“靡”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14. ①由俭入奢易,由奢入简难
②自己的俸禄不能长期享有,自己的健康不能长期保持,自己不能永远荫庇子孙
③家人一旦习惯于奢侈生活很难改变
【参考译文】
我本来出身在卑微之家,世世代代以清廉的家风相互承袭。二十岁忝中科举,闻喜宴上独有我不戴花。同年中举的人说:“皇帝的恩赐不能违抗。”于是才在头上插一枝花。一辈子对于衣服取其足以御寒就行了,对于食物取其足以充饥就行了,(但)也不敢故意穿脏破的衣服以显示与众不同而求得好名声,只是顺从我的本性(做事)罢了。
一般的人都以奢侈浪费为荣,我心里唯独以节俭朴素为美,人们都讥笑我固执鄙陋,我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好。回答他们说:“孔子说:‘与其骄纵不逊,宁可简陋寒酸’,又说:‘因为节约而犯过失的很少’,又说:‘有志于探求真理而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羞耻的人,是不值得跟他谈论的’,古人把节俭看作美德,当今的人却因节俭而相讥议,哎,真奇怪啊!”
近年来的风气尤为奢侈浪费,当差的大多穿士人衣服,农民穿丝织品做的鞋。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父亲担任群牧司判官,有客人来未尝不备办酒食,有时行三杯酒,或者行五杯酒,最多不超过七杯酒。酒是从市场上买的,水果只限于梨子、枣子、板栗、柿子之类,菜肴只限于干肉、肉酱、菜汤,餐具用瓷器、漆器。当时士大夫家里都是这样,人们并不会有什么非议。聚会虽多,但只是礼节上殷勤,用来作招待的东西虽少,但情谊深。近来士大夫家,酒假如不是按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水果、菜肴假如不是远方的珍品特产,食物假如不是多个品种,餐具假如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约会宾客好友,常常是经过了几个月的经办聚集,然后才敢发信邀请。如果不这样做,人们就会争相责怪他,认为他鄙陋吝啬。所以不跟着习俗随风倒的人就少了。
又听说从前李文靖公担任宰相时,在封丘门内修建住房,厅堂前仅仅能够让一匹马转过身。有人说地方太狭窄,李文靖公笑着说:“住房要传给子孙,这里作为宰相办事的厅堂确实狭窄了些,但作为太祝祭祀和奉礼司仪的厅堂已经很宽了。”张文节担任宰相时,自己生活享受如同从前当河阳节度判官时一样,亲近的人有的劝告他说:“您现在领取的俸禄不少,可是自己生活享受像这样俭省,您虽然自己知道确实是清廉节俭,外人有很多对您有像公孙弘盖布被子搞欺诈的讥评。您应该稍微随从一般人的习惯做法才是。”张文节叹息说:“我现在的俸禄,即使全家穿绸挂缎、膏梁鱼肉,怕什么不能做到?然而人之常情,由节俭进入奢侈很容易,由奢侈进入节俭就困难了。像我现在这么高的俸禄难道能够一直拥有?身躯难道能够一直活着?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死去,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奢侈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导致无存身之地。哪如无论我做官还是罢官、活着还是死去,家里的生活情况都永久如同一天不变呢?”唉!大贤者的深谋远虑,哪是才能平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过去季文子辅佐鲁文公、宣公、襄公三君王时,他的小妾不穿绸衣,马不喂小米,当时
有名望的人认为他忠于公室。公叔文子在家中宴请卫灵公,史p推知他必然会遭到祸患,到了他儿子公叔戌时,果然因家中豪富而获罪,以致逃亡在外。近代寇莱公豪华奢侈堪称第一,子孙习染他的这种家风,现在大多穷困了。其他因为节俭而树立名声,因为奢侈而自取灭亡的人还很多,不能一一列举,姑且举出几个人来教导你。你不仅仅自身应当实行节俭,还应当用它来教导你的子孙,使他们了解前辈的作风习俗。
宋代 司马光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译文
我本来出身在卑微之家,世世代代以清廉的家风相互承袭。我生性不喜欢奢华浪费。从幼儿时起,长辈把金银饰品和华丽的服装加在我身上,总是感到羞愧而把它们抛弃掉。二十岁忝中科举,闻喜宴上独有我不戴花。同年中举的人说:“皇帝的恩赐不能违抗。”于是才在头上插一枝花。一辈子对于衣服取其足以御寒就行了,对于食物取其足以充饥就行了,但也不敢故意穿脏破的衣服以显示与众不同而求得好名声,只是顺从我的本性做事罢了。一般的人都以奢侈浪费为荣,我心里唯独以节俭朴素为美,人们都讥笑我固执鄙陋,我不认为这没什么不好。回答他们说:“孔子在说:‘与其骄纵不逊,宁可简陋寒酸,又说:‘因为节约而犯过失的很少’,又说:‘有志于探求真理而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羞耻的读书人,是不值得跟他谈论的’,古人把节俭看作美德,当今的人却因节俭而相讥议,哎,真奇怪啊!”
近年来的风气尤为奢侈浪费,跑腿的大多穿士人衣服,农民穿丝织品做的鞋。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父亲担任群牧司判官,有客人来未尝不备办酒食,有时行三杯酒,或者行五杯酒,最多不超过七杯酒。酒是从市场上买的,水果只限于梨子、枣子、板栗、柿子之类,菜肴只限于干肉、肉酱、菜汤,餐具用瓷器、漆器。当时士大夫家里都是这样,人们并不会有什么非议。聚会虽多,但只是礼节上殷勤,用来作招待的东西虽少,但情谊深。近来士大夫家,酒假如不是按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水果、菜肴假如不是远方的珍品特产,食物假如不是多个品种、餐具假如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约会宾客好友,常常是经过了几个月的经办聚集,然后才敢发信邀请。如果这样做,人们就会争先责怪他,认为他鄙陋吝啬。所以不跟着习俗随风倒的人就少了。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有权势的人即使不能禁止,能忍心助长这种风气吗?
又听说从前李文靖公担任宰相时,在封丘门内修建住房,厅堂前仅仅能够让一匹马转过身。有人说地方太狭窄,李文靖公笑着说:“住房要传给子孙,这里作为宰相办事的厅堂确实狭窄了些,但作为太祝祭祀和奉礼司仪的厅堂已经很宽了。”参政鲁公担任谏官时,真宗派人紧急召见他,是在酒店里找到他的。入朝后,真宗问他从哪里来的,他据实回答。皇上说:“你担任清要显贵的谏官,为什么在酒馆里喝酒?”鲁公回答说:“臣家里贫寒,客人来了没有餐具、菜肴、水果,所以就着酒馆请客人喝酒。”皇上因为鲁公没有隐瞒,更加敬重他。张文节担任宰相时,自己生活享受如同从前当河阳节度判官时一样,亲近的人有的劝告他说:“您现在领取的俸禄不少,可是自己生活享受像这样俭省,您虽然自己知道确实是清廉节俭,外人有很多对您有张文节像公孙弘盖布被搞欺诈的讥评。您应该稍微随从一般人的习惯做法才是。”张文节叹息说:“我现在的俸禄,即使全家穿绸挂缎、膏梁鱼肉,怕什么不能做到?然而人之常情,由节俭进入奢侈很容易,由奢侈进入节俭就困难了。像我现在这么高的俸禄难道能够一直拥有?身躯难道能够一直活着?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死去,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奢侈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导致无存身之地。哪如无论我做官还是罢官、活着还是死去,家里的生活情况都永久如同一天不变呢?”唉!大贤者的深谋远虑,哪是才能平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御孙说:“节俭,是最大的品德;奢侈,是最大的恶行。”共,就是同,是说有德行的人都是从节俭做起的。因为,如果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被外物役使,可以走正直的路。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费用,避免犯罪,使家室富裕,所以说:“节俭,是各种好的品德共有的特点。”如果奢侈就多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贪恋爱慕富贵,不循正道而行,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挥霍,败坏家庭,丧失生命,因此,做官的人如果奢侈必然贪污受贿,平民百姓如果奢侈必然盗窃别人的钱财。所以说:“奢侈,是最大的恶行。”
过去正考父用饘粥来维持生活,孟僖子因此推知他的后代必出显达的人。季文子辅佐鲁文公、宣公、襄公三君王时,他的小妾不穿绸衣,马不喂小米,当时有名望的人认为他忠于公室。管仲使用的器具上都精雕细刻着多种花纹,戴的帽子上缀着红红的帽带,住的房屋里,连斗拱上都刻绘着山岳图形,连梁上短柱都用精美的图案装饰着。孔子看不起他,认为他不是一个大才。公叔文子在家中宴请卫灵公,史鰌推知他必然会遭到祸患,到了他儿子公叔戌时,果然因家中豪富而获罪,以致逃亡在外。何曾一天饮食要花去一万铜钱,到了他的孙子这一代就因为骄奢而家产荡尽。石崇以奢侈靡费的生活向人夸耀,最终因此而死于刑场。近代寇莱公豪华奢侈堪称第一,但因他的功劳业绩大,人们没有批评他,子孙习染他的这种家风,现在大多穷困了。其他因为节俭而树立名声,因为奢侈而自取灭亡的人还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上面姑且举出几个人来教导你。你不仅仅自身应当实行节俭,还应当用它来教导你的子孙,使他们了解前辈的作风习俗。
注释
1、训俭示康:阐释节俭(对于“立名”的重要意义)给康看。训,训释、解释。
2、寒家:指门第低微,余资少。
3、清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清正廉洁的家风。
4、华靡:生活豪华奢侈。
5、乳儿:幼儿。
6、长者:长辈。
7、羞赧:害羞。
8、忝科名:名列进士的科名。
9、同年:同榜登科的人。
10、簪:插、戴。
11、充腹:吃饱。
12、垢弊:肮脏破烂的衣服。
13、矫俗干名:故意用不同流俗的姿态来猎取名誉。
14、顺吾性:顺从我的天性。
15、俭素:节俭朴素。
16、固陋:浅陋。
17、病:缺点。
18、与其不逊也宁固:与其骄纵不逊,宁可简陋寒酸。不逊,骄傲。
19、约:节俭。
20、鲜:少。
21、志于道:有志于追求道。
22、未足:不值得。
23、议:议论
24、诟病:讥议、批评。
25、异:奇怪。
26、近岁:指宋神宗元丰年间。
27、走卒:当差的。
28、丝履:丝织的鞋。
29、天圣:宋仁宗年号(1023~1032)。
30、群牧:主管国家马匹的机构。
31、置酒:摆酒席。
32、皆然:都这样。
33、非:认为不对。
34、会:聚会。
35、礼勤:礼意殷勤。
36、物薄:食物简单。
37、内法:内宫酿酒之法。
38、远方珍异:来自远方的奇珍异果。
39、品:种类。
40、营聚:张罗、准备。
41、发书:发出请柬。
42、苟或:如果有人。
43、鄙吝:吝啬。
44、随俗靡:跟风随俗。靡,倾、倒。
45、颓弊:败坏。
46、居位者:有权势的人。
47、忍:忍心。
48、厅事:办公或接待宾客的厅堂。
49、旋马:马转身。
50、隘:狭窄。
51、诚:确实。
52、太祝奉礼:太常寺的两个官职,主管祭祀。常由功臣子孙担任。
53、得于酒家:在酒馆找到。
54、所来:从何处来。
55、以实对:把实情说出。
56、卿:皇帝对大臣的称呼。
57、清望官:尊贵而有名望的清官。
58、酒肆:酒馆。
59、就:借着。
60、觞之:请人喝酒。
61、无隐:坦言,不隐瞒。
62、盖:更加。
63、自奉养:自己生活享受。
64、掌书记:唐朝官名,相当于宋代判官,故以此代称。
65、所亲:“所”字加动词构成所字结构,这里相当于名词性短语,意为“所亲近的人”。
66、清约:清廉节约。
67、从众:和众人一样。
68、锦衣玉食:即“衣锦衣,食玉食”,穿高贵的服装,吃珍贵的食品。
69、顾:但。
70、顿:马上。
71、失所:无存身之地。
72、庸人:凡人,平常人。
73、共:通“洪”,大。
74、寡欲:欲望很少。
75、不役于物:不受外物的牵扯、制约。
76、直道而行:行正直之道,指任何事情都敢于诚实不欺地去做。
77、小人:指普通百姓。
78、谨身节用:约束自己,节约用度。
79、远、丰: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使……丰。
80、枉道:不按正道行事。
81、速祸:招致祸患。速,招。
82、多求:多方搜求。
83、妄用:浪费。
84、居官:做官时。
85、贿:贪赃受贿。
86、居乡:不做官时。
87、其后:他的后代。
88、达人:显达的人。
89、以为忠:认为他忠于公室。
90、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91、纮:帽带
92、山节:刻有山形的斗拱。
93、藻棁:用美丽图案装饰的梁上短柱。棁,梁上的'短柱。
94、享:宴请。
95、及祸:遭到祸患。
96、得罪:惹上罪名。
97、出亡:逃亡别国。
98、骄溢:骄横豪奢。
99、倾家:丧失全部家产。
100、夸人:炫耀。
101、卒:终于。
102、东市:刑场。
103、冠:领先。
104、习:染上。
105、立名:树立名声。
106、遍数:全部列举
107、非徒:不仅。
108、身:自身。
109、服行:实行。
创作背景
司马光生活的年代,社会风俗习惯日益变得奢侈腐化,人们竞相讲排场、比阔气,奢侈之风盛行。为使子孙后代避免蒙受那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侵蚀,司马光特意为儿子司马康撰写了《训俭示康》家训,以教育儿子及后代继承发扬俭朴家风,永不奢侈腐化。
鉴赏
第一段说明作者自己年轻时就不喜欢华靡,崇尚节俭;虽受世人讥笑,自己却不以为病。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先交代了自己的家世,说明勤俭持家是他们家一贯的作风,这就为结尾教训儿孙应当厉行节约,以保持优良家风作好了铺垫。接着列举三个事例说明自己不喜欢奢靡的性格与作风;一是从幼儿时起,就不喜欢穿着金银华美之服;二是考中进士,参加闻喜宴时,独不戴花,经同年规劝,乃簪一花;三是平生布衣蔬食,但求蔽寒果腹,在遭到别人的讥笑时,也不以此为缺陷。文章是写给儿辈看的,在文中列举自己的生平事迹,现身说法,亲切动人。
第二段慨叹近年风俗侈靡,与宋朝初年大不相同,然后说居高位的人不应随波逐流。作者开始就列举风俗奢靡的具体表现:一是衣着日尚华丽;二是饮食趋向精细丰腴,以宋初士大夫家宴客情况与近年士大夫家宴客情况来对比说明。衣食固已如此,其余自可想见。列举两点以赅其余,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最后以一个反诘句,对居高位者随波逐流的做法,委婉地进行了批评。
第三段举出宋朝初年李、鲁、张三人崇尚节俭的言行加以表扬,赞叹大贤的深谋远虑,非庸人所能及。作者在指出近年风俗侈靡以后,又举出宋初大贤的节俭事例来反衬近年与宋初风俗习惯的不同。宰相李沆居第厅事前仅容旋马,他并不以为太隘,反而认为这里作为太祝祭祀和奉礼司仪的地方已经很宽了。参政鲁宗道,由于家贫无肴果,只好宴客于酒家。张知自从当了宰相以后,生活享受仍和在河阳作节度判官时一样。这这三个人都身居高位而能励行节约,保持勤俭作风。这样的深谋远虑,深为作者叹服。
第四段引用御孙的话加以解说,从道理上阐明俭和侈必致的后果。上述以近年风俗的侈靡与宋初大贤的节俭对比,从正反两面来突出近年风俗侈靡的程度。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引用了春秋时鲁国大夫御孙的话,指出节俭是有德之人所共同具有的行为。人们生活俭朴了那么私心杂念也就少了。人们生活奢侈了,私心杂念也就多了。所以,他们做官时就必然受贿,在乡间为民时,就必然盗窃他人的财物。这就从道理上阐明了节俭和奢侈必然导致的后果。俭和侈的利害关系,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五段再以正反两面的事实为证,连举六个古人和当代人的事迹,说明俭能立名,侈必自败。最后以训词收束全篇。
文章先叙述自己素来以节俭朴素为美德,对别人的讥笑不以为然,并说自己并非故作不同流俗而沽名钓誉,乃顺应自己的性情;又追忆天圣年间士大夫往来宴聚普遍尚俭的旧事,慨叹近日愈趋侈靡的风气;接着以本朝有识之士的俭朴美德为例,说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再引述古人的遗训,分析“俭”与“侈”的得失利弊;最后以古人俭、奢的历史事实,阐明俭能列名得福,奢必招祸自败,勉励子孙行俭戒奢,保持家风。所论虽是为子孙后代保全身家性命着想,但于后世颇具教益。全文平实自然,明白如话,广征博引,说理透彻。虽是告诫后人,却不板着严肃面孔正面训诫,而是以老人回首往事、今昔对比的亲切语调信笔写来,未经心组织而自然成理。
训俭示康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借鉴古人崇尚节俭的训诫,培养勤奋俭朴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习惯。
(二)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古汉语知识及书中注释,疏通课文字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分析课文,把握观点,理清层次,分析主要的论证方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的内容和中心是什么?
分析:本文是一篇父亲对儿子的训诫。文章的中心是一个字――“俭”。作者要求儿子要崇尚节俭,不追求奢靡。
文章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讲述俭为美德的道理,引用名言,并举了包含作者自身在内的大量事例;另一方面是论述奢侈的弊端,也引用名言、列举事例,在这一方面还含有批判当世奢靡之风的内容。由此决定了文中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以事实说话,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二)本文的思路和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从思路上说,文章开头由清白家风说到自己以俭素为美,然后引圣人之训,表明批判“今人”奢靡之风的态度,为第一层;然后从自己的父亲、儿子的祖父在世时的朴素作风与当世颓弊风俗对比,以此训子,为第二层;接下来举本朝几位高官崇尚节俭的行与言阐述居高位者须崇俭以教子孙的.道理,为第三层;由此专从道理上阐明俭之利、侈之弊,为第四层;最后举古今七例证明上一层的论点,并要求儿子将此训传于子孙,与全文开头的世代清白家风相承呼应,条理顺畅;议论由浅入深,步步推进,结构谨严。
文中记叙为议论提供依据,抒情为议论标明层次,三者结合,熔于一炉,使文章有着极高的感染力。
(三)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分析:文章通过清白家风、自身俭素、孔子名言三层铺垫,于第一层末了举出古人崇俭与今人尚侈相对照,表明了自身崇俭鄙侈的态度,中心论点便寄寓其中。此外,本文标题也点明了全文的中心――“俭”。
(四)文章列举了大量事例,为什么读起来不觉累赘?
分析:本文大量举例,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从不同角度来论述观点。从范围上说,有自身,有长辈;有同仁,有前朝;有古有今,有优有劣,同是达人君子又有崇俭、贵侈之分,角度不一。从论证方面来看,有正例有反例,自家事迹用作正面范例,李文靖公等三例用以说明居高位大贤之深谋远虑,最后七例是说明以俭立名、以侈败家的后果问题;就事迹而言,李文靖为居室问题,鲁参政为饮食问题,张文节则是待遇不因升官而提高,各有侧重,其余同类事迹莫不如此;就叙述而言,有详有略,有言有行还有言行并举。故而繁而不赘,博而不杂,令人读来津津有味。
(五)下面的几个难句怎样理解?
分析:
1.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固:固执。陋:鄙陋。以:把(这个)。以后省略“之”,代上文的以“俭素为美”。病:缺陷。应:回答。之:他们,指上文嘲笑自己的人。称:说。逊:谦逊。固:固陋。以:因为。失:犯过失。之:助词,舒缓音节,无实义。者:相当于“……的情况”。矣:句末助词,表陈述,可不译。志:立志。于:介词,表引进对象,可译为“在……方面”。道:大道,真理。而:连词,表转折。耻:以……为耻,认为是羞耻。者: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可不译,“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是“士”的定语。未:不。足:值得。与:跟(他)。“与”后省略“之”,代上文的“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之士”。议:谈论,交流、探讨。以俭为美德:把节俭看成美德。以:因为。相:副词,表一方对另一方的关系。
译:别人都讥笑我固执,不通达,我不以(此)为缺陷,回答他们说:“孔子说:‘与其骄纵,不如固执不通达。’又说:‘因为俭约而犯过失,(那是)很少的。’又说:‘有志于探求真理,却把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看成是羞耻的读书人,是不值得跟(他)在一起交流、探讨的。’古人把节俭作为美德,现在的人却因为节俭而讥议对方,嘿,真奇怪呀!”
2.公今受俸不少,而自俸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俸:俸禄。而:却。自俸:供给自己日常用度。若:像。虽:虽然。颇:很。讥:批评。译:您现在领取的俸禄不少,可是自己生活享受却这样(节俭),你虽然自己知道(自己)(确实)是清廉节约,但是外人对你有不少批评,说您如同公孙弘盖布被子那样矫情作伪。
(六)文中的几个重点字词(服、营、衣)怎样理解?
分析:
“服”:“金银华美之服”,衣服,名词;“不敢服垢弊”:穿,动词;“身当服行”:履行,动词;“强国请服”:服从,动词。
“营”:“常数月营聚”,营谋,动词;“如有营”:经营,动词;“皆出营立观”:军营,名词;“卖炭得钱何所营”:谋求,动词。
“衣取蔽寒”:“衣”,名作动,穿衣;“食取充腹”,“食”,名作动,吃饭;“今人乃以俭相诟病”:“病”,意动用法,认为是缺点;“人不相非也”:“非”,意动词,“以(之)为非”,认为不对;“就酒家觞之”:名作动,请人喝酒;“益重之”:形作动,尊重,器重;“远罪丰家”:“远”、“丰”,使动词,使(罪)远(离),使(家)丰(裕);“妾不衣帛”:“衣”(y@・),名作动,穿;“马不食粟”:“食”(s@),动词,喂养。
(七)各段有哪些关键语句?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第1段是“吾性不喜华靡”,“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第2段有“近岁风俗尤为侈靡”,“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第3段有“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第四段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第5段有“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
这些语句既统摄各自然段的段意,串联事例,又彼此呼应,从各个方面突出全文的总论点:要节俭。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自读。
1.自读内容:阅读“自读提示”,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写作特点,明确学习本文的知识重点。阅读课文及注释,疏通词句。
2.自读方法:学生自读,教师答疑。
3.自读要求:基本上能讲解词句,翻译全文;知道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怎样论证的,能理清.写作的思路、分析文章的层次,为讨论作准备。
4.阅读思考。
(1)本文以“训俭”为中心,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全文共5段,请归纳各段段意。
[1] [2] [3] 下一页
训俭示康教案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训俭示康》阅读题及答案
参政鲁公①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从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②,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③。”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④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⑤。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奉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注)①参政鲁公:参知政事(副宰相)鲁宗道。②清望官:清廉有名望的官职。③觞(sh6ng)之:备酒招待客人。觞,酒杯,这里用为动词,意为进酒劝饮。④张文节:张知白,宋真宗、仁宗时的宰相,谥文节。⑤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自定的生活标准像原来任河阳掌书记的时候。⑥公孙布被之讥:汉代的公孙弘为人阴险,把俸禄都用来养宾客,自己很俭省,用的被子是用布制的。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真宗遣使急召之。使:
(2)既入,问其所从来,以实对。既: 实: 对:
(3)故就酒家觞之。故: 就:
(4)上以无隐,益重之。上: 以: 益:
(5)所亲或规之。所亲: 或:
(6)公宜少从众。宜: 少: 从:
(7)举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举: 患:
(8)不能顿俭,必致失所。顿: 致: 失所:
(9)岂庸人所及哉! 及:
2.找出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用法与例句一致的,分别填入例句后的.括号内。
例1: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
例2: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 )
A 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B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C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D 游人虽未盛,然……亦时时有。
E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F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G 风力虽尚劲,徒步则汗出浃背。
3.这段话共15句,用“∣”表示大层次,用“‖”表示小层次,在下图中画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这段话的论点是( )。
A 家人不能顿俭,必致失所 B 公宜少从众
C 由俭人奢易,由奢入俭难 D 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5.这段话用了几个论据?属什么类型的论据?摘录文中关键词语概括论据(各不超过七个字)。
答案
1.①使者②已经,实际(实情),回答③所以,靠近④皇上,认为,更加⑤亲近的人,有时⑥应该,少数,跟从⑦全,愁⑧习惯,导致,没有存生之道⑨达到
2.BDG,ACEF 3. ⑴ ⑵ ⑶ ⑷ ⑸ //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⑿ ⒀ / ⒁ ⒂ 4.C 5.事例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借鉴古人崇尚节俭的训诫,培养勤奋俭朴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习惯。
(二)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古汉语知识及书中注释,疏通课文字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分析课文,把握观点,理清层次,分析主要的论证方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的内容和中心是什么?
分析:本文是一篇父亲对儿子的训诫。文章的中心是一个字——“俭”。作者要求儿子要崇尚节俭,不追求奢靡。
文章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讲述俭为美德的道理,引用名言,并举了包含作者自身在内的大量事例;另一方面是论述奢侈的弊端,也引用名言、列举事例,在这一方面还含有批判当世奢靡之风的内容。由此决定了文中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以事实说话,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二)本文的思路和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从思路上说,文章开头由清白家风说到自己以俭素为美,然后引圣人之训,表明批判“今人”奢靡之风的态度,为第一层;然后从自己的父亲、儿子的祖父在世时的朴素作风与当世颓弊风俗对比,以此训子,为第二层;接下来举本朝几位高官崇尚节俭的行与言阐述居高位者须崇俭以教子孙的.道理,为第三层;由此专从道理上阐明俭之利、侈之弊,为第四层;最后举古今七例证明上一层的论点,并要求儿子将此训传于子孙,与全文开头的世代清白家风相承呼应,条理顺畅;议论由浅入深,步步推进,结构谨严。
文中记叙为议论提供依据,抒情为议论标明层次,三者结合,熔于一炉,使文章有着极高的感染力。
(三)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分析:文章通过清白家风、自身俭素、孔子名言三层铺垫,于第一层末了举出古人崇俭与今人尚侈相对照,表明了自身崇俭鄙侈的态度,中心论点便寄寓其中。此外,本文标题也点明了全文的中心——“俭”。
(四)文章列举了大量事例,为什么读起来不觉累赘?
分析:本文大量举例,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从不同角度来论述观点。从范围上说,有自身,有长辈;有同仁,有前朝;有古有今,有优有劣,同是达人君子又有崇俭、贵侈之分,角度不一。从论证方面来看,有正例有反例,自家事迹用作正面范例,李文靖公等三例用以说明居高位大贤之深谋远虑,最后七例是说明以俭立名、以侈败家的后果问题;就事迹而言,李文靖为居室问题,鲁参政为饮食问题,张文节则是待遇不因升官而提高,各有侧重,其余同类事迹莫不如此;就叙述而言,有详有略,有言有行还有言行并举。故而繁而不赘,博而不杂,令人读来津津有味。
(五)下面的几个难句怎样理解?
分析:
1.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固:固执。陋:鄙陋。以:把(这个)。以后省略“之”,代上文的以“俭素为美”。病:缺陷。应:回答。之:他们,指上文嘲笑自己的人。称:说。逊:谦逊。固:固陋。以:因为。失:犯过失。之:助词,舒缓音节,无实义。者:相当于“……的情况”。矣:句末助词,表陈述,可不译。志:立志。于:介词,表引进对象,可译为“在……方面”。道:大道,真理。而:连词,表转折。耻:以……为耻,认为是羞耻。者: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可不译,“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是“士”的定语。未:不。足:值得。与:跟(他)。“与”后省略“之”,代上文的“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之士”。议:谈论,交流、探讨。以俭为美德:把节俭看成美德。以:因为。相:副词,表一方对另一方的关系。
译:别人都讥笑我固执,不通达,我不以(此)为缺陷,回答他们说:“孔子说:‘与其骄纵,不如固执不通达。’又说:‘因为俭约而犯过失,(那是)很少的。’又说:‘有志于探求真理,却把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看成是羞耻的读书人,是不值得跟(他)在一起交流、探讨的。’古人把节俭作为美德,现在的人却因为节俭而讥议对方,嘿,真奇怪呀!”
2.公今受俸不少,而自俸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俸:俸禄。而:却。自俸:供给自己日常用度。若:像。虽:虽然。颇:很。讥:批评。译:您现在领取的俸禄不少,可是自己生活享受却这样(节俭),你虽然自己知道(自己)(确实)是清廉节约,但是外人对你有不少批评,说您如同公孙弘盖布被子那样矫情作伪。
(六)文中的几个重点字词(服、营、衣)怎样理解?
分析:
“服”:“金银华美之服”,衣服,名词;“不敢服垢弊”:穿,动词;“身当服行”:履行,动词;“强国请服”:服从,动词。
“营”:“常数月营聚”,营谋,动词;“如有营”:经营,动词;“皆出营立观”:军营,名词;“卖炭得钱何所营”:谋求,动词。
“衣取蔽寒”:“衣”,名作动,穿衣;“食取充腹”,“食”,名作动,吃饭;“今人乃以俭相诟病”:“病”,意动用法,认为是缺点;“人不相非也”:“非”,意动词,“以(之)为非”,认为不对;“就酒家觞之”:名作动,请人喝酒;“益重之”:形作动,尊重,器重;“远罪丰家”:“远”、“丰”,使动词,使(罪)远(离),使(家)丰(裕);“妾不衣帛”:“衣”,名作动,穿;“马不食粟”:“食”,动词,喂养。
(七)各段有哪些关键语句?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第1段是“吾性不喜华靡”,“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第2段有“近岁风俗尤为侈靡”,“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第3段有“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第四段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第5段有“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
这些语句既统摄各自然段的段意,串联事例,又彼此呼应,从各个方面突出全文的总论点:要节俭。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自读。
1.自读内容:阅读“自读提示”,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写作特点,明确学习本文的知识重点。阅读课文及注释,疏通词句。
2.自读方法:学生自读,教师答疑。
3.自读要求:基本上能讲解词句,翻译全文;知道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怎样论证的,能理清写作的思路、分析文章的层次,为讨论作准备。
4.阅读思考。
(1)本文以“训俭”为中心,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全文共5段,请归纳各段段意。
(3)找出文中一些关键语句,并领会含义。
(4)作者在论证观点时运用了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在论证中有什么作用?
(二)课堂讨论。
1.讨论内容:关于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方面的问题,以自读检测练习中的阅读思考为主,再根据课本的“自读提示”、课后练习题作些补充。
2.讨论方法:在学生自读预习的基础上做课堂发言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并做小结。
3.讨论目的要求:把握文章的观点,领会理解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分析写作方法。
4.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文中所讲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主要观点:“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文章列举大量事实,批评了当时社会上讲究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谆谆教导子孙后代要崇尚节俭朴素的良好习俗,深刻分析了奢侈与节俭的问题,使我们认识到节俭是人的美德,从而在生活和工作上严于律己,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造成以俭素为荣、以奢靡为耻的社会风尚。
(2)文章开头一段提出论点,为什么不单刀直入,而是从自己的几件事例写起?这一段引用了孔子的三句话有什么作用?
开头讲述自己的身世经历中的几件事,突出了自己的“以俭素为美”、不喜奢靡的特点,再摆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写就起到现身说法的作用,使晚辈读来感到亲切,容易接受。同时,也与当时“众人皆以奢靡为荣”的习俗形成鲜明对比,使论点更加突出。
引用孔子的三句话,既揭示了作者“以俭素为美”的思想基础,又是对论点的证明,说明“以俭素为美”才是正统的道德观,是传统的美德。
(3)2~5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对论点进行论证的?
文章开头一段提出论点,后面几段展开论述。
第2段,司马光回忆父亲当年招待客人的情况,并且指出:“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用意是和“近日士大夫家”招待客人的情况作对比,说明问题的严重性:“近岁风俗尤为侈靡”。第3段举了几个好的例子,赞扬了崇尚节俭朴素的美德。2、3两段,一正一反,对比鲜明,发人深省。第4段,引御孙的话,从道理上论证俭和侈的本质不同。这一段是在前面几段以列举事例为主的基础上,对论点作深入分析,使人从理性上受到启迪。第5段,举例论述。“俭”和“侈”的两种不同结果,有根有据,令人深思。
(4)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列举了大量事例,为什么读起来不觉累赘?
例子虽多,却不觉累赘,原因是:①这些例子各有各的意义、作用,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观点;②恰当地安排了详述、略述,采取了不同的写法和用词。
第1段以自己为例,引出论点,现身说法。第2段以父亲为例,突出“风俗颓弊”的严重程度。这两个例子是从家风的角度,以长辈的身份,从正面教育后代子孙。第3段的例子,是同朝代、同官职的人和事,同是注重节俭的典范,从正面论证,使人受到教育。3个例子又不雷同:李文靖的例子说的是居住问题,参政鲁公的例子说的是饮食问题,张文节的例子说的是要有深谋远虑,地位变了,节俭之风不能改变。第7段有7个例子,正考父和季父子是正面的例子,后面5个是反面的例子。后5例都说明不节俭必自败的道理,但具体情况又不一样:石崇丧生,是当代就败;管仲受讥,是死后败了名声;公孙文子、何曾是祸及子孙;寇准虽因功业大,别人不好指责他的过失,却也殃及后人,“今多穷困”。这样举例就不累赘,而是看到不同的事例受到不同的教育,有新鲜感。
叙述事例有详有略,根据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作者自身和父亲的例子,李文靖、鲁宗道、张文节的例子写得详细,其他例子写得简略。写法、措词也不相同。这样叙述事例,也不累赘。
(5)文中有哪些关键语句?怎样理解其含义?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近岁风俗尤为侈靡”,“磋乎,风俗颓靡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理解其含义,可以结合各段内容。
训俭示康教案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借鉴古人崇尚节俭的训诫,培养勤奋俭朴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习惯。
(二)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古汉语知识及书中注释,疏通课文字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分析课文,把握观点,理清层次,分析主要的论证方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的内容和中心是什么?
分析:本文是一篇父亲对儿子的训诫。文章的中心是一个字――“俭”。作者要求儿子要崇尚节俭,不追求奢靡。
文章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讲述俭为美德的道理,引用名言,并举了包含作者自身在内的大量事例;另一方面是论述奢侈的弊端,也引用名言、列举事例,在这一方面还含有批判当世奢靡之风的内容。由此决定了文中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以事实说话,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二)本文的思路和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从思路上说,文章开头由清白家风说到自己以俭素为美,然后引圣人之训,表明批判“今人”奢靡之风的态度,为第一层;然后从自己的父亲、儿子的祖父在世时的朴素作风与当世颓弊风俗对比,以此训子,为第二层;接下来举本朝几位高官崇尚节俭的行与言阐述居高位者须崇俭以教子孙的道理,为第三层;由此专从道理上阐明俭之利、侈之弊,为第四层;最后举古今七例证明上一层的论点,并要求儿子将此训传于子孙,与全文开头的'世代清白家风相承呼应,条理顺畅;议论由浅入深,步步推进,结构谨严。
文中记叙为议论提供依据,抒情为议论标明层次,三者结合,熔于一炉,使文章有着极高的感染力。
(三)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分析:文章通过清白家风、自身俭素、孔子名言三层铺垫,于第一层末了举出古人崇俭与今人尚侈相对照,表明了自身崇俭鄙侈的态度,中心论点便寄寓其中。此外,本文标题也点明了全文的中心――“俭”。
(四)文章列举了大量事例,为什么读起来不觉累赘?
分析:本文大量举例,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从不同角度来论述观点。从范围上说,有自身,有长辈;有同仁,有前朝;有古有今,有优有劣,同是达人君子又有崇俭、贵侈之分,角度不一。从论证方面来看,有正例有反例,自家事迹用作正面范例,李文靖公等三例用以说明居高位大贤之深谋远虑,最后七例是说明以俭立名、以侈败家的后果问题;就事迹而言,李文靖为居室问题,鲁参政为饮食问题,张文节则是待遇不因升官而提高,各有侧重,其余同类事迹莫不如此;就叙述而言,有详有略,有言有行还有言行并举。故而繁而不赘,博而不杂,令人读来津津有味。
(五)下面的几个难句怎样理解?
分析:
1.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固:固执。陋:鄙陋。以:把(这个)。以后省略“之”,代上文的以“俭素为美”。病:缺陷。应:回答。之:他们,指上文嘲笑自己的人。称:说。逊:谦逊。固:固陋。以:因为。失:犯过失。之:助词,舒缓音节,无实义。者:相当于“……的情况”。矣:句末助词,表陈述,可不译。志:立志。于:介词,表引进对象,可译为“在……方面”。道:大道,真理。而:连词,表转折。耻:以……为耻,认为是羞耻。者: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可不译,“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是“士”的定语。未:不。足:值得。与:跟(他)。“与”后省略“之”,代上文的“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之士”。议:谈论,交流、探讨。以俭为美德:把节俭看成美德。以:因为。相:副词,表一方对另一方的关系。
译:别人都讥笑我固执,不通达,我不以(此)为缺陷,回答他们说:“孔子说:‘与其骄纵,不如固执不通达。’又说:‘因为俭约而犯过失,(那是)很少的。’又说:‘有志于探求真理,却把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看成是羞耻的读书人,是不值得跟(他)在一起交流、探讨的。’古人把节俭作为美德,现在的人却因为节俭而讥议对方,嘿,真奇怪呀!”
2.公今受俸不少,而自俸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俸:俸禄。而:却。自俸:供给自己日常用度。若:像。虽:虽然。颇:很。讥:批评。译:您现在领取的俸禄不少,可是自己生活享受却这样(节俭),你虽然自己知道(自己)(确实)是清廉节约,但是外人对你有不少批评,说您如同公孙弘盖布被子那样矫情作伪。
(六)文中的几个重点字词(服、营、衣)怎样理解?
分析:
“服”:“金银华美之服”,衣服,名词;“不敢服垢弊”:穿,动词;“身当服行”:履行,动词;“强国请服”:服从,动词。
“营”:“常数月营聚”,营谋,动词;“如有营”:经营,动词;“皆出营立观”:军营,名词;“卖炭得钱何所营”:谋求,动词。
“衣取蔽寒”:“衣”,名作动,穿衣;“食取充腹”,“食”,名作动,吃饭;“今人乃以俭相诟病”:“病”,意动用法,认为是缺点;“人不相非也”:“非”,意动词,“以(之)为非”,认为不对;“就酒家觞之”:名作动,请人喝酒;“益重之”:形作动,尊重,器重;“远罪丰家”:“远”、“丰”,使动词,使(罪)远(离),使(家)丰(裕);“妾不衣帛”:“衣”(y@・),名作动,穿;“马不食粟”:“食”(s@),动词,喂养。
(七)各段有哪些关键语句?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一靡一,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一靡一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一靡一,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一靡一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敝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陽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 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 ,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qiu1)知其及祸﹔及戌(xū),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一靡一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我本来出身在卑微之家,世世代代以清廉的家风相互承袭。我生性不喜欢奢华浪费。从幼儿时起,长辈把金银饰品和华丽的服装加在我身上,总是感到羞愧而把它们抛弃掉。二十岁忝中科举,闻喜宴上独有我不戴花。同年中举的人说:“皇帝的恩赐不能违抗。”于是才在头上插一枝花。一辈子对于衣服取其足以御寒就行了,对于食物取其足以充饥就行了,但也不敢故意穿脏破的衣服以显示与众不同而求得好名声,只是顺从我的本性做事罢了。一般的人都以奢侈浪费为荣,我心里唯独以节俭朴素为美,人们都讥笑我固执鄙陋,我不认为这没什么不好。回答他们说:“孔子在说:‘与其骄纵不逊,宁可简陋寒酸,又说:‘因为节约而犯过失的很少’,又说:‘有志于探求真理而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羞耻的读书人,是不值得跟他谈论的’,古人把节俭看作美德,当今的人却因节俭而相讥议,菜肴只限于干肉、肉酱、菜汤!”
近年来的风气尤为奢侈浪费,跑腿的大多穿士人衣服,农民穿丝织品做的鞋。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父亲担任群牧司判官,有客人来未尝不备办酒食,有时行三杯酒,或者行五杯酒,最多不超过七杯酒。酒是从市场上买的,水果只限于梨子、枣子、板栗、柿子之类,菜肴只限于干肉、肉酱、菜汤,餐具用瓷器、漆器。当时士大夫家里都是这样,人们并不会有什么非议。聚会虽多,但只是礼节上殷勤,用来作招待的东西虽少,但情谊深。近来士大夫家,酒假如不是按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水果、菜肴假如不是远方的珍品特产,食物假如不是多个品种、餐具假如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约会宾客好友,常常是经过了几个月的'经办聚集,然后才敢发信邀请。如果这样做,人们就会争先责怪他,认为他鄙陋吝啬。所以不跟着习俗随风倒的人就少了。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有权势的人即使不能禁止,能忍心助长这种风气吗?
又听说从前李文靖公担任宰相时,在封丘门内修建住房,厅堂前仅仅能够让一匹马转过身。有人说地方太狭窄,李文靖公笑着说:“住房要传给子孙,这里作为宰相办事的厅堂确实狭窄了些,但作为太祝祭祀和奉礼司仪的厅堂已经很宽了。”参政鲁公担任谏官时,真宗派人紧急召见他,是在酒店里找到他的。入朝后,真宗问他从哪里来的,他据实回答。皇上说:“你担任清要显贵的谏官,为什么在酒馆里喝酒?”鲁公回答说:“臣家里贫寒,客人来了没有餐具、菜肴、水果,所以就着酒馆请客人喝酒。”皇上因为鲁公没有隐瞒,更加敬重他。张文节担任宰相时,自己生活享受如同从前当河阳节度判官时一样,亲近的人有的劝告他说:“您现在领取的俸禄不少,可是自己生活享受像这样俭省,您虽然自己知道确实是清廉节俭,外人有很多对您有张文节像公孙弘盖布被搞欺诈的讥评。您应该稍微随从一般人的习惯做法才是。”张文节叹息说:“我现在的俸禄,即使全家穿绸挂缎、膏梁鱼肉,怕什么不能做到?然而人之常情,由节俭进入奢侈很容易,由奢侈进入节俭就困难了。像我现在这么高的俸禄难道能够一直拥有?身躯难道能够一直活着?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死去,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奢侈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导致无存身之地。哪如无论我做官还是罢官、活着还是死去,家里的生活情况都永久如同一天不变呢?”唉!大贤者的深谋远虑,哪是才能平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御孙说:“节俭,是最大的品德;奢侈,是最大的恶行。”共,就是同,是说有德行的人都是从节俭做起的。因为,如果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被外物役使,可以走正直的路。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费用,避免犯罪,使家室富裕,所以说:“节俭,是各种好的品德共有的特点。”如果奢侈就多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贪恋爱慕富贵,不循正道而行,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挥霍,败坏家庭,丧失生命,因此,做官的人如果奢侈必然贪污受贿,平民百姓如果奢侈必然盗窃别人的钱财。所以说:“奢侈,是最大的恶行。”
过去正考父用饘粥来维持生活,孟僖子因此推知他的后代必出显达的人。季文子辅佐鲁文公、宣公、襄公三君王时,他的小妾不穿绸衣,马不喂小米,当时有名望的人认为他忠于公室。管仲使用的器具上都精雕细刻着多种花纹,戴的帽子上缀着红红的帽带,住的房屋里,连斗拱上都刻绘着山岳图形,连梁上短柱都用精美的图案装饰着。孔子看不起他,认为他不是一个大才。公叔文子在家中宴请卫灵公,史鰌推知他必然会遭到祸患,到了他儿子公叔戌时,果然因家中豪富而获罪,以致逃亡在外。何曾一天饮食要花去一万铜钱,到了他的孙子这一代就因为骄奢而家产荡尽。石崇以奢侈靡费的生活向人夸耀,最终因此而死于刑场。近代寇莱公豪华奢侈堪称第一,但因他的功劳业绩大,人们没有批评他,子孙习染他的这种家风,现在大多穷困了。其他因为节俭而树立名声,因为奢侈而自取灭亡的人还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上面姑且举出几个人来教导你。你不仅仅自身应当实行节俭,还应当用它来教导你的子孙,使他们了解前辈的作风习俗。
司马光《训俭示康》原文翻译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敝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 ,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qiu1)知其及祸﹔及戌(xū),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注释】
华靡:豪华奢侈。
金银:饰有金银(的衣服)。
赧(nǎn):因害羞而脸红。
同年:同榜登科的人,彼此称“同年”
乃簪一花:于是勉为插戴一枝花。簪,这里作动词用。
司马光《训俭示康》的原文与译文
【原文】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一靡一,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一靡一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一靡一,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一靡一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敝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陽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 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 ,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qiu1)知其及祸﹔及戌(xū),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一靡一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注释】
1.华一靡一:豪华奢侈。
2.金银:饰有金银(的衣服)。
3.赧(nǎn):因害羞而脸红。
4.同年:同榜登科的人,彼此称“同年”。
5.乃簪一花:于是勉为插戴一枝花。簪,这里作动词用。
6.服垢弊以矫俗干名: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以有意违背世俗常情来求得名誉。服,穿。垢,脏。弊,破。矫俗,违背世俗的常情。干名,求名誉。
7.俭素:节俭朴素。
8.嗤吾固陋:讥笑我固执而不通达。
9.病:缺点,缺陷。
10.与其不逊也宁固:语出《论语·述而》: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意思是说,奢侈就显得骄傲,节俭就显得固陋。与其骄傲,无宁固陋。
11.以约失之者鲜矣:语出《论语·里仁》。意思是说,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那是很少的。约,俭约。鲜,少。
1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语出《论语·里仁》。意思是说,读书人有志于真理,却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生活不如人)为羞耻,这种人是不值得跟他谈论的。
13.相诟病:相讥议,认为是缺点。
14.嘻,异者:嘻,真奇怪呀!嘻,叹词。异,怪。
15.近岁:指宋神宗元丰年间。
16.蹑丝履:穿丝质的鞋子。蹑,踩,这里作“足穿”解释。
17.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天圣,宋仁宗的年号(公元1023年至1032年)。先公,司马光称他死去的父亲司马池。群牧,即群牧司,宋朝主管国家公用马匹的机构。判官是群牧使(群牧司的最高长官)属下的官员。
18.置酒:摆设酒席。
19.行:行酒。主人斟酒给客人一次为一行。
20.酒酤于市:酒是在市上买的。酤,同“沽”,买。
21.肴止于脯、醢(hǎi)、菜羹:肴,下酒的菜。脯,干肉。醢,肉酱。羹,汤。
22.非:讥评,认为不对;责难。
23.内法:宫内酿酒的秘法。内,指宫内。
24.珍异:珍贵奇异之品,即所谓“山珍海错”。
25.器皿:盘、盂一类盛饮食的器一具。
26.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往往先用几个月的时间准备珍贵的食品,然后才敢发请柬。营聚,准备,张罗。发书,发出请柬。
27.人争非之,以为鄙吝:人们都认为他不对,说他鄙吝。鄙,没见过世面。吝。舍不得花钱。
28.随俗一靡一:跟着习俗顺风倒。一靡一,倾倒;倒下。
29.颓弊:败坏。
30.居位者:指职位高有权势的人。
31.忍助之乎:忍心助长这种恶风气吗?
32.李文靖公:即李沆,字太初,洛州肥乡(今河北省肥乡县)人。宋真宗时官至宰相,死后谥号文靖。
33.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在封丘门内建造住宅。治,建筑。居第,住宅。封丘门,北宋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的城门。
34.厅事前仅容旋马:厅事,处理公事或接待宾客的厅堂。仅容旋马,仅仅能够让一匹马转个身。
35.隘:狭窄。
36.太祝、奉礼:即太祝和奉礼郎,这是太常寺的两个官,主管祭祀,往往用功臣的子孙担任。
37.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宗道,字贯之,亳(音博)州谯(今安徽省亳州)人。宋仁宗时拜参知政事(副宰相)。为谏官,作谏官的时候。下面所讲的得于酒家这件事,是在他作谕德(负责教育太子的官)时,而司马光误记为他作右正言(谏官)时了。
38.上:皇上,指宋真宗。
39.清望官:清高有名望的宫。唐、宋时的中央高级官员,常备顾问。因此等官职多由进士出身有文学成就的人担任,故名。
40.故就酒家觞之:所以就着酒馆招待他。觞,酒杯,这里作动词用,是请人喝酒的意思。
41.无隐:没有隐瞒实情。
42.张文节:即张知白,字用晦,沧州清池(在今河北省沧州市东南)人。宋真宗时为河陽(今河南省洛陽市)节度判官。宋仁宗初年为宰相。死后谥号文节。
43.自奉养如为河陽掌书记时:自己的生活享受跟在河陽作节度判官时一样。掌书记,唐朝官名,相当宋朝的判官,都是主管批公文的官。古人作文,常用前代的官名称当代的官。
44.所亲:亲近的人。
45.清约:清廉节俭。
46.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外面却有些人讥评你,说你如同公孙弘盖布被那样矫情作伪。公孙弘,汉武帝时为丞相,封平津侯。《汉书·公孙弘传》:汲黯曰: “弘位在三公,奉(同“俸”)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
47.少从众:稍微附和一下众人行一事。
48.一旦异于今日:(如果)有一天(我被罢官或者病死了),情况和现在不一样。
49.必致失所: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至于)饥寒无依。
50.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在身亡常如一日乎:何如我这样不论做不做官、在不在世,家中生活情况都照常一样呢?
51.大贤:据上文所述李、鲁、张三人。
52.御孙曰:以下引自《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御孙,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
53.不役于物:不为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牵制。
54.直道而行:行正直之道。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一个人既然无所贪慕,那么任何事情都敢于诚实不欺地去作。
55.谨身节用:约束自己,节约用途。语出《孝经·庶人章》: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56.远罪丰家:避免犯罪,丰裕家室。
57.枉道速祸:不循正道而行,招致祸患。枉,屈。速,招。
58.多求妄用:多方搜求,任意挥霍。
59.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所以作官必然贪赃受贿,在乡间必然盗窃他人财物。这两句话,上句承接君子,下旬承接小人。
61.衣(y&igra一ve;):穿。
62.镂:(l&ogra一ve;u)簋:(guǐ):刻有花纹的簋。文中指使用刻有花纹的簋。下文“朱紘”、“山节藻棁”用法同。镂,刻。簋,盛食物的器一具。
63.朱紘(hóng):红色*的帽带。
64.山节:可有山岳的斗栱(gǒng)。节,柱子上的斗栱,是顶一住横梁的方木。
65.习:习染。
【评析】
一个人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直接关系到他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以他深邃的政治眼光,敏一感地洞察到了这个真理。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一文中,紧紧围绕着“成由俭,败由奢”这个古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旁征博引许多典型事例,对儿子进行了耐心细致、深一入一浅一出的教诲。司马光认为俭朴是一种美德,并大力提倡,反对奢侈腐化,这种思想在当时封建官僚阶级造成的奢一靡一的流俗中,无疑是具有巨大进步意义的。在今天看来,司马光的见解和主张,也是很有现实的积极意义的。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3)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出知永兴军。第二年退居洛陽,花费15年时间主编《资治通鉴》。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为相 8个月病逝,赠太师、追封温国公,谥文正。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主持编撰了大型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等。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全书共294四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于各种正史、野史、传状、文集等200余种,经过作者加工剪裁而成。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有《司马文正公集》。本文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教诲他儿子司马康的一篇文章, 训: 训诫。俭: 节俭。 示:给……看。要求司马康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一靡一,并教诲子孙崇尚节俭。
【翻译】
本来(出身在)贫寒的家庭,一代一代(都凭借清白(的家风)相继承。我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从做婴儿(时起),长辈把饰有金银的华美的`衣服加(在我身上),(我)总是害羞地扔掉它。二十(岁那年)忝列在(进士的)科名(之中),(参加)闻喜宴(时),只有(我)不戴花,同年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违反(不戴)。”(我)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我)一向衣服(只)求抵御寒冷,食物(只)求饱肚子,也不敢(故意)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以违背世俗常情,(表示与一般人不同)求得名誉。只是顺着我的本性*(行一事)罢了。
许多人都把奢侈浪费看作光荣,我心里独自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别人都讥笑我固执,不大方,我不把这作为为缺陷,回答他们说:“孔子说:‘与其不谦虚,宁愿固陋。’又说:‘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那是很)少的。’又说:‘有志于探求真理但却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生活不如别人)为羞耻的读书人,(这种人是)不值得跟(他)谈论的。’古人把节俭作为美德,现在的人却因节俭而相讥议,(认为是)缺陷,嘻,(真)奇怪呀!”
近年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当差的大都(穿)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丝织品作的鞋。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父亲作群牧司判官(时),客人来了未尝不摆设酒席,(但)有时斟(酒)三次,(有时)斟五次,最多不超过七次(就不斟了)。酒(是)向市上买的,水果限于梨、栗子、枣、柿子之类,下酒菜限于干肉、肉酱、菜汤,食具用瓷器和漆器。当时士大夫人家都这样,人家(并)不讥笑非议。(那时)聚会次数多而礼意殷勤,食物少而感情深厚。近来士大夫家庭,酒(如果)不是(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水果、下酒菜(如果)不是远方的珍贵奇异之品,食物(如果)不是(很)多品种,食具(如果)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约会招待客人朋友。(为了约会招待)往往(先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准备,然后(才)敢发请柬。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人们(都)争着非议他,认为(他)没有见过世面、舍不得花钱。因此不跟着习俗顺风倒的(人),(就)少了。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居高位有权势的人虽然不能禁止,(难道能)忍心助长这种恶劣风气吗?
又听说从前李文靖公作宰相(时),在封丘门内修筑住宅,厅堂前面仅仅(能够)让(一匹)马转个身。有人说它太狭窄,(李文靖)公笑笑说:“住宅(是)要传给子孙(的),这里作为(我当)宰相的厅堂,确实(是)狭窄,(但是将来)用作(当)太祝、奉礼(的我的子孙)的厅堂(却)已经宽敞了。”参政鲁公当谏官(时),真宗派人紧急召见他,(后来)在酒馆里找到他,(鲁公)入宫以后,真宗问他从哪里来,(他)如实地回答(真宗)。皇上说:“你(担任的官职)属于清望官,为什么在酒馆里喝酒?”(他)回答说:“小臣家里贫寒,客人来了没有食具、下酒菜、水果,所以就到酒馆请客人喝酒。”皇上因为(鲁公)没有隐瞒,越发尊重他。张文节当宰相(时),自己生活享受如同(以前)当河陽节度判官时(一样),亲近的人有的劝他说:“您现在领取的俸禄不少,可是自己生活享受(却)像这样(节俭),您虽然自己知道(自己)确实(是)清廉节俭,(但是)外人(对您)很有讥评,说您如同公孙弘盖布被子那样矫情作伪,您应该稍稍随从众人(的习惯做法才好)。”(张文节)公叹息说:“我今天的俸禄(这样多),即使全家(穿)绸缎的衣服,(吃)珍贵的饮食,还怕不能做到(吗)?但是人们的常情,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何如(不论)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御孙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共”(就是)“同”,(是)说有(好)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的。(因为如果)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为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牵制,可以走正直的道路。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用度,避免犯罪,丰裕家室。所以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如果)奢侈就会多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贪图富贵,不走正路,(最后)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浪费,(最后)败家丧身:因此,作官的(如果奢侈,就)必然贪赃受贿,在乡间(当老百姓的,如果奢侈就)必然盗窃他人财物。所以说:“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
古时候正考父用稀粥维持生活,孟僖子(因而)推知他的后代必定有显达的人。季文子(前后)辅佐三位国君,(他的)小妻不穿丝绸,马不喂小米,有名望的人认为(他)忠(于公室)。管仲(使用)刻有花纹的食具、红色*的帽带,(住宅有)上边刻着山岳的斗栱,上边画着水藻的梁上的短柱(生活奢华),孔子看不起他,(批评他)见识不高。公叔文子(在家里)宴请卫灵公,史鰌知道他(一定将要)遭到灾祸,(果然)到了(文子去世,文子的儿子)公孙戌(时),(公孙戌就)因为富裕招罪,出国逃亡。何曾一天吃喝(要花)一万(个)铜钱,到了孙子(这一代就)因为傲慢奢侈而家人死光。石崇以奢侈浪费来向人夸耀,终于因此而死在刑场上。近年寇莱公的豪华奢侈,在当代人中堪称第一,但是因为(他的)功业大,所以人们不批评他。(可是他的)子孙习染他的家风(也豪华奢侈),现在多数穷困。其他因为节俭而立下(好)名声,因为奢侈而自招失败的事例(还很)多,不能统统列举。(上面)姑且举几个人用来教诲你。你不但本身应当履行(节俭),(还)应当以(节俭)教诲你的子孙,使他们了解前辈的(生活)作风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