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在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者剧痛难忍,并随着月经而发作,称为“痛经”,或“经行腹痛”。
痛经发病有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等不同的病因,并与素体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因素有关。其病机主要是不同病因导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子宫过度前倾和后倾,子宫颈管狭窄,子宫内膜增厚,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等病所引起的痛经可参考本病治疗。
一、辨证 ;
寒湿凝滞:经前或行经期INd',腹冷痛,按之痛甚,重则连及腰脊,得热痛减,经水量少,色黯,常伴有血块,苔薄白,脉沉紧。 。
肝郁气滞: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胀甚于痛,经行不畅,月经量少,常伴有血块,兼见胸胁乳房胀痛,舌质黯或有瘀斑,苔薄红,脉沉弦。
肝肾亏损: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经色淡,质清稀,腰脊酸痛,头晕耳鸣,面色苍白,精神倦怠,舌质淡,脉沉细。
二、诊断要点
1.病史:有经行腹痛史,注意有无过度紧张、经期产后冒雨涉水、过食寒冷或不节房事等情况,有无妇科手术史。
2.症状:每遇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随月经周期性发作,甚者疼痛难忍,甚或伴有呕吐汗出,面青肢冷,以至晕厥者。也有部分患者,经期小腹疼痛连及腰骶,放射至肛门或两侧股部。
3.一般疼痛多发生于行经第一、二天,或经期前一二天,随后逐渐减轻或消失,偶有延续到经净或经净后,但亦在一二日内痛可自止。疼痛程度有轻有重,一般无腹肌紧张或反跳痛。其他病证所出现的腹痛也可发生在经期或于经期加重,要详问病史,结合检查,注意鉴别。
4.检查
妇科检查:功能性痛经者,妇科检查多无明显病变,部分患者可有子宫体极度屈曲,宫颈口狭窄。子宫内膜异位症多有痛性结节,子宫粘连,活动受限,或许有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炎者有盆腔炎症的征象。
其他检查:盆腔B超扫描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有帮助,必要时行腹腔镜检查。
三、治疗
1.寒湿凝滞
治则:温寒利湿。
处方:中极、水道、地机。
方义:中极属任脉经穴,通于胞宫,灸之可调理冲任,温通胞脉;水道属足阳明经穴,冲脉又通于阳明,故中极和水道相配,功在温经止痛;地机是脾经的郄穴,既可健脾利湿,又可调血通经止痛。
随证选穴:剧痛加次髂、归来;腹痛连腰加命门、肾俞。
2.肝郁气滞
治则:疏肝解郁,理气调经。
处方:气海、太冲、三阴交。
方义:气海为任脉经穴,通于胞宫,可理气活血、调理冲任;太冲为足厥阴原穴,有疏肝解郁、调理气血的作用;气海配三阴交,调气行血,气调血行,痛经可止。
随证选穴:腹胀满加天枢、气穴、地机;胁痛加阳陵泉、光明;胸闷加内关。
3.肝肾亏损
治则:补益肝肾,调补冲任。
处方:肝俞、肾俞、关元、足三里、照海。
方义:肝俞、肾俞、照海补养肝肾,调理冲任;关元有益精血、补肝肾、养冲任的作用;足三里补脾胃、益气血,气血充足,胞脉得养,则冲任自调。
随证选穴:头晕耳鸣加悬钟、太溪;腹痛加大赫、气穴。
四、按语
1.经期应避免精神刺激和过度劳累,并注意防止受凉或过食生冷。经期注意卫生和性生活卫生。经期不宜游泳、涉水。
2.蜂毒治疗痛经可在行经前5—7天开始,功能性痛经作3个周期蜂毒治疗多可奏效,否则须作妇科检查,再针对不同病因作综合治疗。
3.痛经的治则应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经期止痛为治标,平时要辨证求因以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