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小腹尿道刺痛胀痛,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病证,称为淋证。
《诸病源候论·诸淋病候》云:“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淋证的病位在肾与膀胱,涉及到肝与脾。病之初起多实多热,久则虚实夹杂。其病机主要是湿热蕴结下焦,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若病延日久,热郁伤阴,湿遏阳气,或阴伤及气,可导致脾肾两虚,膀胱气化无权,则病证从实转虚,而见虚实夹杂;或因气滞血瘀,肾气虚弱所致。根据病机和症状的不同,临床上一般分为热淋、石淋、血淋、气淋、膏淋五种类型。
急慢性尿路感染、结石、结核、急慢性前列腺炎,以及乳糜尿等病,有类似五淋证候者可参考本病治疗。 。
一、辨证
热淋:小便频急不爽,量少,色黄浑浊,尿路灼热刺痛,小腹坠胀,或有恶寒发热,口苦,便秘,舌质红,苔黄腻。
石淋:小腹及茎中胀急刺痛,排尿常因有砂石而中断,变换体位常能畅通。尿色多无变化,如因感染或砂石刺伤络脉,则尿色黄或带血。苔白或黄腻,脉弦数。如结石位于尿路中上段,则腰部、腹部可发生剧烈疼痛,甚则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出冷汗等。
血淋:小便频急,热涩刺痛,尿中带血,夹有血丝血块,小腹微有胀痛,苔黄腻,或舌红少苔,脉细数。
气淋:少腹及阴部胀痛不适,排尿乏力,小便断续,甚则点滴而下,尿意频数,少气,腰酸软,神疲,舌质淡,脉细弱。
膏淋:小便浑浊如米泔,上有浮油,沉淀有絮状物,或夹凝块,或混有血色、血丝、血块,排尿不畅,口干,苔白微腻,脉象濡数。
二、治疗
治则:疏利膀胱气机,清热利尿定痛。
处方:膀胱俞、中极、阴陵泉、行间、太溪。
方义:淋症以膀胱病变为主,故取膀胱俞和中极以疏利膀胱气机,配脾经合穴阴陵泉以利小便,使气化复常,小便通利,取通则不痛之意。因肝脉络阴器,故取肝经荥穴行间,以疏利本经之气而定痛。太溪为肾经原穴,取之益肾水而清其源。
随证选穴:发热加合谷、外关;结石加金门、三阴交;尿血加血海、隐自;气虚排尿乏力加气海、水道;小便混浊如膏加气海俞、百会。
三、按语
1.实则清利,虚则补益,是治疗淋证的基本原则。治疗的预岳往往与其类型和病情轻重有关。一般来说,初起轻浅者易治愈。血淋日久者,可佐以化瘀软坚之法,加用中药丹参、蒲黄、赤芍、白花蛇舌草、山慈菇、夏枯草等。
2.肾结石绞痛发作时可治以镇痛,并可催结石下移。若并发严重感染,肾功能受损,或查知结石体积较大(>lem),蜂毒疗法难以奏效时,则可采用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