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炎症性疾病,好发于青壮年,其特点是在面部、前胸、后背出现红色脓丘疹,并有黑自头粉刺。在中医文献中将本病称为“痤疮”、“面疱”等。多因肺热血热、胃肠湿热、脾虚痰湿或毒热蕴滞、血瘀络阻等原因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内分泌失调,雄性激素分泌增多,刺激毛囊皮脂腺分泌旺盛,加之毛囊口角化异常,皮脂腺排泄不畅,形成粉刺,继而由于痤疮棒状杆菌和其他细菌繁殖产生炎症性脓丘疹,即形成痤疮。本病经过缓慢,绝大多数人随着年龄增长而痊愈。
一、辨证
肺热血热:面部炎性丘疹,色红。舌红苔黄,脉弦数。
肠胃湿热:面部油腻,皮疹色红有脓疱。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脾虚痰湿:面部有较多黑自粉刺或无痛性囊肿,伴面色萎黄。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象或濡或滑。
毒热蕴滞:丘疹、脓疱明显,或有疼痛感,周边有红晕,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血瘀络阻:皮疹色紫并伴有疤痕、结节等损害,妇女月经不调。舌暗红有瘀斑,脉弦。
二、诊断要点
1.皮疹好发于颜面部,但亦可发于胸背,甚至上臂、臀部等多脂部位。常见于青年男女,男性多于女性。
2.基卒皮损为毛囊性丘疹。初期常有黑头粉刺,加以挤压可见头部呈黑色而体部呈黄白色透明之脂栓;并有灰白色、红色小丘疹,皮疹之顶端可出现小脓疱,破溃吸收后,有少许色素或小凹状疤痕,个别可形成较大结节或囊肿;囊肿亦可化脓形成脓肿,反复发作者可形成窦道与疤痕。
3.病情不稳定,可急慢性交替,此起彼伏,反复发作,缠绵多年,常在25岁以后逐渐减轻或自愈。
三、治疗
治则:清热解毒,行瘀活血。
处方:局部围针、合谷、曲池、血海、膈俞。
肺热血热者加肺俞、大椎。
肠胃湿热者加内庭、足三里。
脾虚痰湿者加脾俞、阴陵泉。
毒热蕴滞者加大椎、内庭。
血瘀络阻者加心俞、大包。
方义:取粉刺局部围针以行气活血散邪;曲池、合谷为手阳明经之合穴及原穴,可清热除湿、祛风活血;血海为足阳明经穴,善治皮肤疾患;膈俞功能行气活血化瘀。诸穴同用,可清热除湿、行气活血而散邪。
四、按语
1.此病患者应注意饮食,少吃油腻、辛辣及甜食。
2.不要自行挤捏、搔抓。
3.注意卫生,用硼酸皂、硫黄皂洗脸。
4.面部勿滥用化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