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角膜炎又称细菌性角膜溃疡,是由细菌感染引起角膜上皮缺损以及缺损区下角膜基质坏死的化脓性角膜炎。引起角膜炎的细菌种类众多,其中约87% 是微球菌科( 葡萄球菌属和微球菌属) 、链球菌属、假单胞菌属和肠杆菌科细菌。急性细菌性角膜炎起病急骤,症状剧烈,可迅速形成角膜溃疡或穿孔的角膜炎性病变,在尚未明确致病菌之前,采用广谱抗菌药物高浓度滴眼( 通常每30 min 滴眼1 次,昼夜不停,直至角膜病灶显示较好反应) 是目前最有效的途径。这是因为药物以液体形式滴入眼结膜囊后,在眼部生理环境作用下可转化成凝胶状态,延长了在结膜囊滞留的时间,提高了药物眼内生物利用度,而且不影响视力; 同时还能减少用药频次,降低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使用方便。
急性细菌性角膜炎为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感染如未及时控制,病情较危重,可发生角膜溃疡穿孔、眼内容物脱出或全眼球炎,最终眼球萎缩甚至失明,是当前发病率和致盲率最高的感染性角膜病。急性期使用高浓度的抗生素眼药水频繁滴眼是治疗细菌性角膜炎的最有效途径,但目前临床上尚无理想的广谱抗菌特效药物,不少眼外伤患者因此失明。随着近年抗生素和激素的滥用,角膜感染细菌谱有所变迁,使细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更加困难,发病率逐年升高。
氧氟沙星滴眼液属第3 代喹诺酮类抗菌新药,通过抑制细菌原核细胞DNA 旋转酶和DNA 复制而发挥作用,对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抗菌谱广、抗菌活性高,1 滴0. 3% 的滴眼液1 h 内的角膜质量浓度即可达最大值3. 32 μg /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