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儿麻痹症会有哪些危害 小儿麻痹症这个疾病能好吗

2023-07-20 来源:易榕旅网

一、小儿麻痹症的主要发病原因

小儿麻痹症即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病毒自口咽或肠道粘膜侵入人体后 一天内即可到达局部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咽壁淋巴组织、肠壁集合淋巴组织等处生长繁殖,并向局部排出病毒,若此时人体产生多量特异抗体,可将病毒控制在局部。形成隐性感染,否则病毒进一步侵入血流(第一次病毒血症) 在第3天到达各处非神经组织,如呼吸道、肠道、皮肤粘膜、心、肾、肝、胰、肾上腺等处繁殖,在全身淋巴组织中尤多,并于第4日至第7日再次大量进入血循环(第二次病毒血症) 如果此时血循环中的特异抗体已足够将病毒中和,则疾病发展至此为止,形成顿挫型脊髓灰质炎。

多种因素可影响疾病的转归,如受凉、劳累、局部刺激、损伤、手术(如预防注射、扁桃体截除术、拨牙等)以及免疫力低下等,均有可能促使瘫痪的发生、孕妇如得病易发生瘫痪、年长儿和成人患者病情较重,发生瘫痪者多。儿童中男孩较女孩易患重症,多见瘫痪。脊髓灰质炎最突出的病理变化在中枢神经系统(本病毒具嗜神经毒性) 病灶有散在和多发不对称的特点,可涉及大脑、中脑、延髓、小脑及脊髓,以脊髓损害为主,脑干次之,尤以运动神经细胞的病变最显著。

仅有上呼吸道及肠道症状,而不出现神经系统病变,少部分患者可因病毒毒力强或血中抗体不足以将其中和,病毒可随血流经血脑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严重者可发生瘫痪,偶尔病毒也可沿外周神经传播到中枢神经系统,特异中和抗体不易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和肠道,故脑脊液和粪便内病毒存留时间较长。因此,人体血循环中是否有特异抗体,其出现的时间早晚和数量是决定病毒能否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因素。

脊髓以颈段及腰段的前角灰白质细胞损害为多,故临床上常见四肢瘫痪。大部分脑干中枢及脑神经运动神经核都可受损,以网状结构,前庭核及小脑盖核的病变为多见,大脑皮层则很少出现病变,运动区即使有病变也大多轻微。偶见交感神经节及周围神经节病变,软脑膜上可见散在炎性病灶,蛛网膜少有波及,脑脊液出现炎性改变。无瘫痪型的神经系统病变大多轻微。脊髓灰质炎病毒经口进入人体后,即侵入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组织,则形成隐性感染。抗体低下病毒则进入血循环,引起病毒血症,若机体缺乏免疫力,病毒随血流经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并沿神经纤维扩散,引起无瘫痪期症状。如果运动神经元受损严重,则导致肌肉瘫痪,引起瘫痪期症状。

二、小儿麻痹症能治好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隔离,至少到起病后40天,避免劳累,肌痛处可局部湿热敷以减轻疼痛,瘫痪肢体应置于功能位置,以防止手、足下垂等畸形。注意营养及体液平衡,可口服大量维生素C及B族,发热高,中毒症状重的早期患者,可考虑肌注丙种球蛋白制剂,每日3~6ml 连续2~3天,重症患者可予强的松口服或氢化可的松静滴。一般用3~5日,继发感染时加用抗菌药物。

2、呼吸障碍的处理:重症患者常出现呼吸障碍,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往往是引起死亡的主因,首先要分清呼吸障碍的原因,积极抢救,必须保持呼吸道畅通,对缺氧而烦躁不安者慎用镇静剂,以免加重呼吸及吞咽困难及早采用抗菌药物,防止肺部继发感染,密切注意血气变化和电介质紊乱,随时予以纠正。

3、促进瘫痪的恢复:患者应躺在有床垫的硬板床, 注意瘫痪肢体的护理,避免外伤受压,置于舒适的功能位置,以防产生垂腕垂足现象,有便秘和尿潴留时,要适当给予灌肠和导尿。中药治疗,可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呼吸障碍及吞咽困难的处理,循环衰竭的防治。

4、促进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促进神经传导机能的药物如地巴唑,如兰他敏等,效果不显,目前很少应用,在热退尽,瘫痪不再进行时,及早选用以上各种疗法。

三、小儿麻痹症保健护理措施有什么

小儿麻痹后遗症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疾病,对这种疾病的治疗要从患儿的全面障碍和需要来处理,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康复治疗。康复训练最主要的目的是恢复或补偿儿麻后遗症患者已丧失的运动功能。小儿麻痹后遗症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疾病,发病的结果造成患儿的肢体终生残疾。影响患儿的生活、生长和发育成熟,不仅造成小儿身体畸形还为小儿生活自理、学习以及进入社会造成了严重障碍,使患儿的身心各方面都受到了打击。

所以对这种疾病的治疗要从患儿的全面障碍和需要来处理,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康复治疗,即患儿不仅身体而且精神和社会生活都应得到康复照顾和治疗,使他们和健康人一样生活、学习和工作。全面康复一般包括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

康复训练最主要的目的是恢复或补偿儿麻后遗症患者已丧失的运动功能,进而提高上肢的日常活动能力以及下肢站立和行走功能,争取达到生活自理,早日回归社会。经常训练的内容主要有增强肌力训练、扩大关节活动范围训练,矫形器制作和使用.以及手术后肢体功能恢复训练

康复训练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适当的训练尺度、数量和方法。训练量不够,无明显效果;而训练过量又可造成肢体的损害,比如:肌肉拉伤、关节肿胀、骨折脱位等等。所以必须掌握好这个尺度,训练量要适当。

(2)训练应一步步来,不可操之过急。活动次数由少到多,关节活动范围由小到大,使用的力量由轻到重。训练量逐步增加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任何训练都不应该引起明显疼痛。有时训练中可产生轻微疼痛,但在停止活动后,疼痛应消失。如果训练时发生严重疼痛,休息后又不消失,常常是损伤的信号,要停止训练。

如果训练后疼痛剧烈,甚至出现下肢浮肿,表明运动过量,也应该暂时停止训练。

(4)训练不应感到疲劳。如有疲劳感觉时,应休息5~10分钟再训练,以免过度劳累造成伤害。

四、小儿麻痹症带来了哪些危害

1、心肌炎:因脊髓灰质炎病毒直接侵犯心脏所致,患者可出现发热、倦怠、全身酸痛等表现,然后出现心肌受累症状,如心悸、心前区隐痛、胸痛等。足内翻,小儿麻痹症可引起部分支配肢体的肌肉瘫痪,造成肌肉力量的不平衡。支配足外翻的肌肉出现瘫痪,而支配足内翻的肌肉未瘫痪,造成足外侧无力,而内侧有力,便会形成足内翻,影响患儿站立和行走。呼吸系统异常,多发生于延髓麻痹后,可出现继发性支气管炎、肺炎、肺不张等疾病,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喘息、胸闷及胸疼等症状。

2、肢体瘫痪:与退热的同时,患儿出现肢体的瘫痪,而且多在夜间发生。因此,当早晨起身时父母才发现孩子的上肢或下肢出现瘫痪。此种瘫痪和脑部疾病引起的瘫痪相反,是弛缓性瘫痪。瘫痪的肌肉松弛无力,不能动弹。可以是双上肢、双下肢的全部瘫痪,但多数仅是一侧的下肢或上肢的瘫痪。也有少数患儿出现腹肌的瘫痪,严重的病例可出现呼吸肌的瘫痪,引起窒息致死。由此可见小儿麻痹症的危害是相当大的。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