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3年新教师工作心得体会 篇27

2024-07-17 来源:易榕旅网

  正式走上教师岗位,已经一学期了。在这一学期里,作为一名新教师,遇到了很多新问题,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既有经验,又有教训。回首望去,感慨良多。

  从大学到攻读研究生学位,一直生活在师范院校。每日听着名师硕儒的谆谆教诲,看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把自己树立在一个比较高的道德优势上。读了这么多年书,长大后,终于成了你。成了你之后,该如何去做呢?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概括地讲,就是教书、育人。

  做学生的时候,看到老师在三尺讲台上,抑扬顿挫,深入浅出,声情并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兴奋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总有神圣的感觉。但是,另外一些老师的课,一上课瞌睡虫就爬上脑袋。一下课就精神起来。大学时,有的老师的课爆满,有的老师的课门可罗雀。一位老教授这样讲到,有的老师总埋怨自己的课没人听,我就纳闷了,为什么我的课有这么多人呢?的确,这位老师讲明清文学,说三国说西游说红楼,大家就像在进行一场文学的盛宴。爆满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在上第一堂课之前,就在想,应该给同学们讲些什么呢?从前上语文课,我没有一上来就讲课文,而是漫谈文学。古今中外、天南海北、海阔天空地讲了一通,看着同学们竖着的耳朵,我有些兴奋,于是唾沫星子更加肆无忌惮了。这学期上公共关系课,这门课对于我来讲也是一个新课题。我从一个字讲起,“网”。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就是一张大网,每个人就是一条线,每条线都会交织成不同的结。如何去解开这些结,就是公共关系这门课所要做的事情。我给大家讲了两句诗,一个是陆游的“书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是毛泽东的“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破青山人未老”。以此来劝勉大家,使大家认识到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要以为只是上课听听就完事了。

  讲课,是一门艺术。如何把课讲好,没有定例,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方式。易中天的以现代思维方式解读古典文学作品,并杂以时髦词汇,用身体来演示,是一种方式。纪连海学侯宝林的相声,把曲艺引入到讲课当中,是一种方式。有的老师上文学课,携一古筝,焚香沐手,边弹琴边吟诵,是一种方式。但他们的讲课方式,我想都不是白开水,都不是懒婆娘的裹脚布。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如是,讲课亦如是。凤头、猪肚、豹尾都是需要的。“起句如爆竹,结句如撞钟”,如此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诚然,讲课不是曲艺,不是表演,是育人而不是娱人,它必然肩负着传播文化知识和培养应用能力的重任。作为教师,不能为吸引眼球而吸引眼球。精彩只是讲好一门课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如何在精彩的讲课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是教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书与育人不是截然分离的。育人是在教书的过程中实现的,教书也要以育人作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我们讲,培养人才要追求“德才兼备”。有德无才谓之庸才,有才无德谓之奸才,最次之莫过于无才无德,只能称之为废才了。在教学活动中,只有把传播文化知识和培养人才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劝人为善,让学生认识到真善美,能有一颗感恩的心,是育人的一个目标。真善美,是这个世界最为美好的东西,也是最能令我们感到快乐的东西。现在这个世界,竞争激烈,社会压力比较大,人们在紧张的生活中滋生了很多现代社会病状,有着或多或少心理问题和疾病。如何让学生学会适应并去感受这个社会,在紧张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悦,真善美是一剂良药。当然,我们不是为了上述问题而追求真善美。所谓“贻人玫瑰,手留余香”,爱与被爱,布施,奉献等都是一种美德。而我们的学生,现在还缺少这个方面的教育。坐公共汽车时,我们的学生堂而皇之地理所应当地牢靠地坐在座位上,视旁边摇摇欲坠的老弱妇孺于无物,视旁边站着的老师于无物。为之,乃缺少善。为了不上课,寻找理由请假,打着堂而皇之的旗号,洋洋得意,以骗取了老师的信任为一大快事。为之,乃缺少真。盲目地哈日哈韩,穿着奇装异服,画着浓浓的眼影,涂着重重的口红,以为是个性,其实是在跟风之中消失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恶俗至极。为之,乃缺少美。真善美,看似很宏大的一个东西,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不必去努力寻找,只要你用心去留意,她就会伴你而存在。

  常识,我们很多人都缺少的东西。说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有个性,我不敢苟同。对于个性的理解,不同人群的理解有着很大的误差。个性,不应该只是奇装异服,而应该是把奇装异服和自身的精神气质完美的结合在一块。九十年代初的魔岩三杰,用自己的摇滚唱出了一代人的心声,看着他们飘逸的长发和独特的服装,我心有悸动。为了摆酷而在裤子上打洞,只能是无知浅薄的一种表现。个性,不应该是在公共空间做着私人的事情,明目张胆地歇斯底里地苟合,骂人、吐痰、抽烟、酗酒等等。男女之间的事情,神圣而美丽,却是私密的。通过骂人、吐痰、抽烟、酗酒等行为来发泄自己心中的压抑和委屈,实际上是给他人带了压抑和委屈。追求自由却干涉了他者的自由,智者所不为。所以说,我们应该回到常识。什么是常识?对于学生来讲,上课铃响,老师走进教室,学生已经恭而侯之;老师在讲台之上,学生应该认真听讲;平时见到老师,应该主动地问候,而不是斜眼而过。对于老师来讲,上课铃响,应该走进教室,而不能让学生空等;在讲台之上,应该把讲台视作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不敢有一丝懈怠;学生有疑惑,应该主动帮助解决。只有回到常识,整个教书育人活动才能走上一个良性循环之中。

  这只是自己的一些想法,估计实施起来会有很大难度。比如真善美,自己又能做到多少,又如何能去苛求学生。常识问题,自己是否有在以身作则。作为老师,慢慢地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好为人师”,讲话之中不禁流露出来,向别人灌输着自己的所谓好的东西。慢慢地,就把自己建立在一个很高的道德优势上,有时候,不禁要扪心自问,这是我自己吗。有两个学生的问题,曾经引发过我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一个学生说,老师讲课就像是孔夫子。我来自孔孟之乡,我敬仰先师孔子,然而成了夫子自道,却是始料不及的。一个学生问,老师你是党员吗?我一时诧异,问何故此言。她说,老师讲课就像党员一样,宣传一些道理。讲课,成了布道,也是始料不及的。此后,我曾经有段时间很是自豪,经常以此向朋友炫耀。其实,这些问题背后,也隐藏着很大的问题。夫子自道,缺少了与学生的互动,变成了一个人的独角戏;布道,成了纯粹形而上的宣教,却少了应用能力的培养。我在以无形的道德压力克制着自己,却无法得学生更大的理解和认同,感到莫大的失败。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