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10

2024-07-17 来源:易榕旅网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要素就是激发培养学生兴趣,这不仅仅是语文学科教育的号召,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颁行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一个迫切要求。本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为例,做出教学分析,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必要性及其特性,然后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建构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这个话题。

  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那么,小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能不能产生足够的兴趣,既能够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也能够衡量教师教学的成败,本文选取了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来探讨如何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教学来分析,浅谈几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授课的导入与学生兴趣的培养

  导入既然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就绝对不容忽视。如果教师能恰当地运用好导入,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这节语文课的开端,如果能够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那直接会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很多老师都深有体会,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这样就要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平铺直叙,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小学生的特殊心理更是如此,在《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导入》中,作者董明明写道:导入方法的选择,一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二要考虑教材的内容、特点和要求;三要考虑老师个人文化素质情况。同时,因为学生的年龄不同,认知结构等都有差异,所以,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要讲究课堂开头的艺术,最好在教授这节课的开始就引人入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在课堂设计和开头引导上下功夫,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如果开始就平铺直叙讲述全文,必然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但是如果老师做善意的引导,譬如:“你有没有听过维也纳的音乐?有没有看过维也纳的图片?”这样小学生会踊跃地发言,并且告诉老师自己的直观感受。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插图的巧用与学生兴趣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小学语文,好的插图给予学生更多的直观性,生动的形象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注意在课堂中针对课文增加有关插图,老师适当地用图片加以引导。根据教材的要求和讲课的需要选择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另外也有助于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在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的《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播放了很多事先准备好的插图,包括动态的幻灯片,如奥地利的视频,西方音乐器材的图片等等,对此感到陌生的小学生们看的津津有味,从而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如果这样做,学生在学《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课文时思路更加清晰,更易把握维也纳的状况。这篇课文有关音乐,西方风情,如果没有这些漫画的话,直接向学生讲解维也纳,就会使学生产生抽象的感觉,小学生不是成熟读者,肯定不能直接从阅读文本想象到陌生的西方城市,因此增加这些插图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

  我让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图画上画了些什么音乐器材?这是哪个城市呢?为什么题目叫音乐之都维也纳呢,这个城市为什么和音乐有关呢?学生的思维跳动起来了,兴趣激发出来了,大家兴致盎然,思维飞跃,都想一读课文而后快。这样,学生有了兴趣,语文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文上,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另外,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本身就附有大量的教学插图,有着独特的教育教学功能,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功能向学生实施教学,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疑问、情感教育与学生兴趣的培养

  韩愈说过,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那么,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接触到问题的答案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如《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西方旅游过?有没有看过奥地利的视频?这篇课文里,音乐之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课文中的维也纳。”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兴趣彻底激发出来,他们发现维也纳这个陌生的城市充满了美感,就会激发兴趣,从而掌握了知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例如《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作为教师,可以采访一下学生:你眼中的西方城市是什么样的?你有没有旅游的经历?你有没有学习过什么音乐?这些问题会使得学生踊跃发言,在相互交流中受到情感教育,达到与课文教学殊途同归的目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情境的创设常出现这样适得其反的情况:比如设有对话情境,但无助于教学,或有助于教学,但情感教育太过于冗繁。因此需要在教学中注意时间的把握,兴趣的提升还与一个重要的问题相关,即情境需与心灵对话。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多增加讲典故的次数,以奇引趣;精读古代的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