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
生,就是 指通过各 种方法颐 养生命、 增强体质 、预防疾 病,从而 达到延年 益寿的一 种医事活 动。中医 养生重在 整体性和 系统性, 目的是预 防疾病, 治未病。 中医理论 的著名代 表作品是 《黄帝内 经》。2 008年 6月7日 ,中医养 生经国务 院批准列 入第二批 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202 3年4月 26日, 国家中医 药管理局 发布《中 医养生保 健服务规 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中医养生观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中医养生的误区
误区一:养生就要补
很多人选择各种各样的所谓名贵中药,比如鹿茸、虫草、西洋参、高丽参等药物,或泡水、或泡酒来进补,这些药物的确很名贵,也的确是补药,但是人们恰恰忽略了一点,就是身体是不是需要,大部分健康人是不需要补的,就如同装满气的轮胎,你如果继续给它打气,我想结果是很清楚的。
很多人会说,我的身体是亚健康,诚然,当前由于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压力的增加,以及环境污染、食物添加剂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很多人的身体机能处于亚健康状态,会出现诸如乏力、汗出、失眠多梦等各种各样的症状,选择中医药是很正确的,但是,往往有很多人认为乏力就是气虚、汗出就是阴虚或者气虚、失眠多梦就是气虚或者血虚等等,想当然的选择中药进补,从而越补越虚。
误区二:中药没有副作用
随着人们对各种药物、生物制剂副作用的深入认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中医药,加之很多医药产品的宣传,将中药的副作用几乎忽略,给人一种“中药是纯天然的,中药是无害的”认识。
我们应该知道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是药物,其治病的基本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以偏治偏”,就是运用药物的偏性来调整人体功能的偏差,所以药物本身它是有治疗作用的,虽然按照现代药理研究,大部分中药是没有肝肾毒性的,但是并不代表它是没有副作用的。
误区三:非药物疗法无*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关于非药物疗法的养生书籍,但是,非药物疗法作用的无限扩大,也是有副作用的,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危害。比如,拔罐疗法是传统医学的瑰宝,它利用空气负压造成机体局部充血、炎症,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方法。像我们的中药一样,其本身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它的作用有其适应症,那就说明有不适宜症,甚至禁忌症。
中医对健康的基本认识是“气血和”、“阴阳和”,这种状态的达到并不是通过简单地敲打经络就能实现的;另一方面,中医认为,气血有其生、长、化、收、藏的时宜,不仅体现在四季中,在一天中也同样体现,不合时宜的激发气血的运行就如同该睡觉的时候运动,会打乱气血的“作息时间”从而对机体造成伤害。
误区四:食疗人人适宜
食疗,是几千年华夏文明饮食文化的瑰宝,在我们的防病保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各种各样食疗养生馆更是应运而生,观其食谱,大部分是“甲鱼、海参、鲍鱼、枸杞、乌鸡”之类各式各样的滋补食材、药材的综合,当然也有如“马齿苋、紫背天葵、香芋、山药”等清热解毒药物及平补药物,虽然样式繁多,但是一般都是简单拼凑,而不能根据食用者的体质进行搭配,造成重花样而轻药效的局面,使得食补而不能达到“补”之功效。
常见中医养生法
饮食养生: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动形养生: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神养生: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调气养生: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中医养生的八大禁忌
一、老了才养
许多人认为养生是老人的事,年轻时无须养生。其实,养生要从娃娃抓起,正如机器要从新时保养。一旦零件有损,养生为时已晚,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二、病了才治
许多人不病不查体,病了才看医生。其实,养生应以预防为主,平时应定期检查,定时保养。
三、饿了才吃
许多人不吃早餐或不按时就餐,理由是不饿。生理学告诉我们,食物在胃内经过4~5个小时后就全部排空。感到饥饿时胃液已经开始“消化”胃黏膜,而规律饮食、均衡营养,是养生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四、渴了才喝
平时不喝水,口渴才饮水,是许多人的习惯。事实上,水对人体代谢的作用比食物还重要。感到口渴时表明身体已经缺水到一定程度。临床发现,不常饮水的人,患便秘、尿路结石的机率会明显高于有饮水习惯的人。
五、急了才排
许多人没有定时排便的习惯,甚至有便不解,宁愿憋着,这样对健康极为不利。大小便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过度充盈,粪便和尿液中的有毒物质被人体吸收,造成“自身中毒”。
六、困了才睡
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新陈代谢活动中重要的生理过程。只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每天不少于7小时睡眠,才能维持生物钟的正常运转。但有些人不是按时就寝,而是毫无节制,不困不睡,甚至困了也强撑着。这不利于保护大脑,更易引起失眠,长此以往,损害生命。
七、累了才歇
累了才休息是许多人的习惯。其实,累是身体相当疲劳的感觉,这时休息已为时过晚。应养成不累也休息的习惯,做到不过分透支体力、脑力。
八、胖了才减
进食过量、营养过剩、缺乏运动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这些都是可以预防的。时下,许多人不加节制大吃大喝,大胖子随处可见,一胖就易病。况且,目前尚无理想的减肥摇问世。因此,减肥不如防胖,莫做胖了再减、自己掐自己脖子的傻事。
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中医养生观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中医养生的误区
误区一:养生就要补
很多人选择各种各样的所谓名贵中药,比如鹿茸、虫草、西洋参、高丽参等药物,或泡水、或泡酒来进补,这些药物的确很名贵,也的确是补药,但是人们恰恰忽略了一点,就是身体是不是需要,大部分健康人是不需要补的,就如同装满气的轮胎,你如果继续给它打气,我想结果是很清楚的。
很多人会说,我的身体是亚健康,诚然,当前由于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压力的增加,以及环境污染、食物添加剂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很多人的身体机能处于亚健康状态,会出现诸如乏力、汗出、失眠多梦等各种各样的症状,选择中医药是很正确的,但是,往往有很多人认为乏力就是气虚、汗出就是阴虚或者气虚、失眠多梦就是气虚或者血虚等等,想当然的选择中药进补,从而越补越虚。
误区二:中药没有副作用
随着人们对各种药物、生物制剂副作用的深入认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中医药,加之很多医药产品的宣传,将中药的副作用几乎忽略,给人一种“中药是纯天然的,中药是无害的”认识。
我们应该知道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是药物,其治病的基本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以偏治偏”,就是运用药物的偏性来调整人体功能的偏差,所以药物本身它是有治疗作用的,虽然按照现代药理研究,大部分中药是没有肝肾毒性的,但是并不代表它是没有副作用的。
误区三:非药物疗法无*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关于非药物疗法的养生书籍,但是,非药物疗法作用的无限扩大,也是有副作用的,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危害。比如,拔罐疗法是传统医学的瑰宝,它利用空气负压造成机体局部充血、炎症,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方法。像我们的中药一样,其本身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它的作用有其适应症,那就说明有不适宜症,甚至禁忌症。
中医对健康的基本认识是“气血和”、“阴阳和”,这种状态的达到并不是通过简单地敲打经络就能实现的;另一方面,中医认为,气血有其生、长、化、收、藏的时宜,不仅体现在四季中,在一天中也同样体现,不合时宜的激发气血的运行就如同该睡觉的时候运动,会打乱气血的“作息时间”从而对机体造成伤害。
误区四:食疗人人适宜
食疗,是几千年华夏文明饮食文化的瑰宝,在我们的防病保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各种各样食疗养生馆更是应运而生,观其食谱,大部分是“甲鱼、海参、鲍鱼、枸杞、乌鸡”之类各式各样的滋补食材、药材的综合,当然也有如“马齿苋、紫背天葵、香芋、山药”等清热解毒药物及平补药物,虽然样式繁多,但是一般都是简单拼凑,而不能根据食用者的体质进行搭配,造成重花样而轻药效的局面,使得食补而不能达到“补”之功效。
常见中医养生法
饮食养生: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动形养生: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神养生: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调气养生: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中医养生的八大禁忌
一、老了才养
许多人认为养生是老人的事,年轻时无须养生。其实,养生要从娃娃抓起,正如机器要从新时保养。一旦零件有损,养生为时已晚,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二、病了才治
许多人不病不查体,病了才看医生。其实,养生应以预防为主,平时应定期检查,定时保养。
三、饿了才吃
许多人不吃早餐或不按时就餐,理由是不饿。生理学告诉我们,食物在胃内经过4~5个小时后就全部排空。感到饥饿时胃液已经开始“消化”胃黏膜,而规律饮食、均衡营养,是养生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四、渴了才喝
平时不喝水,口渴才饮水,是许多人的习惯。事实上,水对人体代谢的作用比食物还重要。感到口渴时表明身体已经缺水到一定程度。临床发现,不常饮水的人,患便秘、尿路结石的机率会明显高于有饮水习惯的人。
五、急了才排
许多人没有定时排便的习惯,甚至有便不解,宁愿憋着,这样对健康极为不利。大小便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过度充盈,粪便和尿液中的有毒物质被人体吸收,造成“自身中毒”。
六、困了才睡
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新陈代谢活动中重要的生理过程。只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每天不少于7小时睡眠,才能维持生物钟的正常运转。但有些人不是按时就寝,而是毫无节制,不困不睡,甚至困了也强撑着。这不利于保护大脑,更易引起失眠,长此以往,损害生命。
七、累了才歇
累了才休息是许多人的习惯。其实,累是身体相当疲劳的感觉,这时休息已为时过晚。应养成不累也休息的习惯,做到不过分透支体力、脑力。
八、胖了才减
进食过量、营养过剩、缺乏运动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这些都是可以预防的。时下,许多人不加节制大吃大喝,大胖子随处可见,一胖就易病。况且,目前尚无理想的减肥摇问世。因此,减肥不如防胖,莫做胖了再减、自己掐自己脖子的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