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年级数学教学方法

2022-03-10 来源:易榕旅网

初中数学教学是让学生从数的运算逐步上升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运算的全程教学,同时具有渗透性的特点。下面是小编整理分享的七年级数学应该怎么教,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七年级数学应该怎么教

循序渐进,快慢适当,培养学生的恒心与毅力

初中数学教学是让学生从数的运算逐步上升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运算的全程教学,同时具有渗透性的特点。如:集合对应知识作渗透安排,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知识以及归纳、演绎、转化等的教学思想方法也是先渗透而后逐步深入介绍的,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就应循序渐进、快慢适当。从七年级开始就应重视三方面先慢后快的的教学设计:①、中小学衔接教学中,从非负数引进负数,完成有理数运算教学放慢;②、整式加减、整式乘除运算进度放慢;③、第二学期平面几何入门教学,使学生逐步从数、式运算过渡到图形分析教学进度放慢。从全程教学来看,有理数运算、整式加减运算,教学进度放慢,赢得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进度的飞跃;

整式乘除进度的慢,提高了对乘法公式的进一步认识,赢得了因式分解教学进度的快;几何入门教学进度的慢,为平面几何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根据各阶段的特点,编制检测题,对学生进行考查,使各类学生在不同的起点反应自己的最佳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薄弱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对个别中、差学生进行辅导、点拨,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习数学的恒心,增强学习数学的毅力。在教学中,我们在循序渐进、精讲多练的同时,有机地运用渗透式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在领悟中求新,这样既使学生获得牢固的基础知识,又能使他们独立思考与创造力得到锻炼。

掌握特点,及时点拨,培养能力

七年级代数教材除了具有渗透性特点外,还具有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及理论结合实际的特点,从有理数概念的建立到运算法则、运算规律的导出,乃至代数式的运算法则、方程与不等式知识的介绍,都是用归纳与演绎想结合的方法安排。我们要抓住这一特点,既重视指导学生从实际的具体事物归纳出概念与一般法则,又重视在归纳中引导学生从理论到理论的演绎概括。而理论结合实际的特点,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动脑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多开展解决问题的活动,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和能力。

由于知识基础和教育环境的差异,七年级学生在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开始时,容易出现不明显的分化,表现在注意力分散及互相抄袭作业,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集体辅导,也要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错误及时点拨,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对解题格式严格要求,逐步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如在球的体积教学中,我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柱。

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大成,就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范例。教学中再次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条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就是一种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工作精神。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学生互相配合能解决的问题,增进学生协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如我又在讲授球的体积公式时,课前我让20名学生用厚0.5厘米的纸板依次做半径为10、9.5、9…… 0.5厘米圆柱,列出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算出结果。又让40名学生用厚0.25厘米的纸板依次做半径为10、9.75、9.5 ……0.5、0.25厘米圆柱,列出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算出结果。课堂上我先把球的体积公式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用两根细铁丝分别将两组圆柱按大到小通过中心轴依次串连得到两个近似半球的几何体。

让大家比较它们的体积与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体积,发现第二组比第一组的体积接近于半球的体积,如果纸板厚度变小得到的几何体体积愈接近于半球的体积,帮助学生发现了球的体积公式另一证法。同时不仅向学生讲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材料为什么让大家各自准备,而且有意识地让学生损坏串连到一起的几何体和各自的小圆柱。通过这些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齐心协力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数学教学具有不仅使学生学知,学做;而且使学生学共同生活,学共同发展的目标任务。

3引导学生学习数学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向导,一旦学生对某一事物有兴趣,心理上就会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学习起来便感到其乐无穷。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教师在讲课时,尽可能抑扬顿挫、语调丰富,多采用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怀着轻松的心情投入学习、大胆发言、积极思考,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组织模式,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和机会。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做到:第一,课堂上多给学生留些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第二,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和发展;第三,运用探究式教学。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将开放题目带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教学中将开放题目带入课堂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也是当前数学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数学开放题目的显著特点是思考空间广阔,思维活动的自由度大,以便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很多,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目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具有独特的效果。主要表现在:第一,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真正学会数学思维;第二,数学开放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第三,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因此,我们教师要提高认识,充分认清开放题目教学的重要性,根据开放题的基本要求,适度开展开放题的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努力。

4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

降低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结合专业,教学中按"必需、够用"的原则优化教学内容,淡化严格的数学论证,强化几何说明,重视直观、形象的理解,注重实践应用。中职学校数学教学要树立"实用主义"思想,对数学概念的教学要轻"形式"重"意义",避免使学生陷入枯燥的形式学习中。如,"三角函数"教学,按教材结构先研究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再研究图象性质及和、差、倍、半角的计算等。我认为这部分教材处理可分成"实用"和"延伸"两部分,对大多数专业和学生而言,学生只要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和会解三角形即可

因此,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结合工厂生产实际,下料划线的定位及计算等来讲授、练习,就很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将三角函数"延伸"到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图像和性质、会进行和差倍半的计算。教学中结合实际的例子,向学生讲明为何要学习这部分内容,以及它对专业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这样他们在同步学习专业课时,容易理解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反过来会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另外,在"实用"和"延伸"的处理上,还应注意学生的基础层次,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只需"实用",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实用基础上还要"延伸",这样才能保证绝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足够的兴趣。

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让生认为数学"来源于生活"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数学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然,数学情境的创设,取决于数学教师的素质,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情境创设的好坏。第一,需要教师熟悉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第二,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智力发展和认知结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按照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和思维规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安排学习内容。

第三,在探究性教学的每一节课中,教师要根据课堂内容,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数学材料,创设出若干数学问题情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的语言讲出来,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参与其中。如果数学情境创设得好,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比如在讲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时,可以给学生讲大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巧解数学题的故事,并趁机提出"如果你是高斯,你将如何解题"的问题,学生们都会跃跃欲试,争着回答问题。在这样良好的气氛下,很自然就开始了求和公式的推导,并且有了这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对于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也会更容易理解。又比如在讲"向量的加法"这一节时,可以让一个学生到讲台上示范,让他"朝正前方前进五步,再朝正右方前进四步,问这个学生的位移是多少?"通过现场演示,学生就容易理解向量这个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七年级数学应该怎么教

显示全文